风化:是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或机械(热胀冷缩、冻融)、化学和生物作用。
侵蚀: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通俗的说:
风化: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称为风化物。
侵蚀:水、冰川、风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二、风化和侵蚀的区别:
1、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或风化物。
侵蚀一般较剧烈,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侵蚀地表,有些侵蚀也很漫长。
3、顺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
4、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
一般情况下判断两者:有没有将碎块带离作案现场,没有则大多为风化作用,有则为侵蚀作用,但要注意的是风化,有时候碎块也会离开原岩体,但属于重力坠落。因此,如果岩石被发生变化或破碎,但停留在原地,它被称为风化。如果风化岩石的碎片被移走,它被称为侵蚀。
三、侵蚀地貌
雨水或灌溉引起的土壤侵蚀
流水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海水侵蚀
波浪侵蚀形成天然桥梁
河水侵蚀形成的自然桥
风力风化和侵蚀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是水、温度以及植被,而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是风。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域也较普遍,可影响到整个地表层。
风力侵蚀与风化作用的区别
风力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等等。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风力侵蚀主要是物理方式。风化作用有物理、化学两大方式。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
风力侵蚀农田
风蚀土壤引起的沙尘暴
风蚀蘑菇
冰川侵蚀地貌
四、风化地貌
岩石中的化学物质与流水、地下水反应引起的化学风化
冻融作用
酸雨导致雕像的化学风化
雨水和风引起的化学和机械风化
霜和冰造成的机械风化作用,导致岩石破裂
盐风化
机械风化称为剥落,导致岩石破裂成层
树根引起的机械风化
植物根、地衣和苔藓引起的机械风化
冲淤平衡问题专题训练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
A.1989年B.1991年
C.2000年D.2013年
2.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A.流速增快
B.输沙量增大
C.结冰期延长
D.径流量变小
3.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A.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
B.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
C.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
D.湿润地区流水作用强
5.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
A.冲积扇扇缘
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
D.山谷中
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
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海水侵蚀作用强
D.盐度低,水位高
7.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A.外坡受侵蚀
B.高度降低
C.向外海推移
D.体积增大
8.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是()
A.利于海水自净
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
1.B2.D3.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河流两岸均受侵蚀作用,河道变宽,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径流量变小,D对;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作用为主,A、B错;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错。第3题,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C。
4.D5.A
解析第4题,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而湿润地区河流流量更大,流水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地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故选D。第5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冲积扇的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故选A。
6.C7.A8.B
解析第6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更近,且外侧为粗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水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海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第7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第8题,整治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