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引子

药引子,顾名思义,就是将治病的药引到患病之处,使其发挥最大的药效,起到增效、解毒、矫味、护胃等作用。清代尤怡《医学读书记》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清代末年太康人龙子章在其所著《蠢子意》一书中写了一节文字,名为“大药引子甚是得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也颇实用,现择于下,供读者参考。

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行官。

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好似乌骓马,全在霸王去著鞭。

又如青龙刀,全在关帝去传宣。

幸当用药时,不妨此笔添。

文中所说的药引,多是随手可以取来的,有的是药物,有的是食品;还有的是外用之物。

药引子多是随内服汤药使用的,但文中还将外用的“醋麸”、“热瓦”、“火针”等作为药引子使用。

“童便”,现在虽然不大常用,但健康卫生的童便在一些山区、农村还在使用,它的清热凉血作用不庸否定。

“酩馏”,即酩馏酒,就是黄酒,有活血通经、祛风散寒的作用,常作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药引。

“醋麸”,就是将麦麸用醋炒热,起到热敷温熨、散寒止痛的作用。

“热瓦”,即将盖房用的瓦烧热,外用毛巾包裹,以待温热适度而枕之,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火燃神针,即火针,是针灸的绝技,现在已很少人能掌握应用。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是掌握运用火针的高手,希望这份绝技不要失传。

文中将药引子比作楚霸王骑得“乌骓马”、关羽使用的“青龙刀”,要用好这些“乌骓马”、“青龙刀”,关键在于医生的医术是否灵巧。药引子的选用,主要依据疾病的性质,另外与当地的饮食习性、用药习惯、风土人情等因素亦有关联。

药引子虽然是寻常之物,但它也有寒凉温热之性,所以在选用药引子的时候,首先要明了病情,然后才能针对性地选用药引子。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头面部

2、上肢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复花

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①引药达额头:白芷。

②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③引药达目:菊花。

④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⑤引药达颠顶:藁本。

⑥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人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常用引经药歌诀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手足阳明经,白芷升(升麻)葛根。肺芷(白芷丿升(升麻)葱用。脾升(升麻)白芍应,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分经用此药,病愈即通神。

吃“药”有讲究1-熬药的讲究和药

咱们今天就说说老百姓手到擒来的,最常用的药引子吧。我听说这个生姜,古时候用它有解半夏之毒的作用。

吃什么药可以用姜汤做引呢?

附子理中丸

【适用症】:温中健脾。用于腕腹冷痛,肢冷便溏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用法与用量】:口服:姜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规格】:每丸6克,每100粒10克

四正丸

【组成】广藿香、香薷、紫苏叶、白芷、檀香、木瓜、法半夏、厚朴(姜炙)、大腹皮、陈皮、白术(麸炒)、桔梗、茯苓、槟榔、枳壳(麸炒)、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白扁豆(去皮)、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暑解表,消食化浊,(化湿止泻)用于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头晕身重,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泄泻)

【用法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2丸,一日2次。

【规格】每丸重6克。

这个生姜在用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吗?还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老少皆宜呢?

生姜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常吃会引起肝火旺,所以一般情况下,肝炎病人是忌吃的,口干、便秘、患痔疮的病人也要少吃。

不知道您听没听说过这样一句谚语“男人不能百日无姜,女人不可百日无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比如我们在家吃什么中成药的时候,会用这个枣汤服用呢?

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

这个大枣的补血养血的作用,我们老百姓都知道,它在作为药引子的时候,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用于药性峻烈、有毒之剂中。调缓药性

大枣之味大甘,可缓和或减少某些峻烈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伤寒论》逐水之十枣汤,

《金匮要略》泻肺之葶苈大枣泻肺汤,一则取其缓解大及、甘遂、芫花、附子之毒性和葶苈子之峻烈之性;二则取其甘味护养胃气,以防伤正。

为什么这个姜枣是不分家的呢?

生姜与大枣配伍:

生姜的得大枣,可缓和其西恩三之性;大枣得生姜,克防止补齐过壅之偏。

二者相须为用,取其一气一血,一补一散,一营一卫之力。

临床用此配伍一扶正祛邪,调和营卫。

“姜枣引”者,顾其名思其义,属于中医方剂中的引经药或佐使药,俗称“药引子”。

常规调配法是鲜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或鲜姜6-10g,大枣10-15克。中医在书写处方时,常于处方末尾处书写“姜枣引”。中医处方具有“姜枣引”的方剂很多,如常见的异功散、八珍汤、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汤、苏子降气汤、归脾汤、实脾散、九仙散等

等,这些方剂中的“姜枣引”都具有相应的治疗目的,

如出自《正体类要》的八珍汤具有补益气血之功,方剂中的“姜枣引”是为了帮助人参、白术入气分而调和脾胃,从而发挥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的功效。

药引起于何时,这就得从中医开列处方遣药使引的原则和要求说起。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医学经典名著《内经》中就说明了方剂配伍的原则,这就是“君、臣、佐、使”四类诀,它要求每个方剂应由四类药物组成,即君药是方剂中主药,起主攻疾病的作用;臣药是方剂中仅次于主药而居于第二位的药物,起加强主药疗效的作用;佐药是协助和制约以上两种药物的第三位药物;使药,就是俗称的药引,起率领诸药抵达病所,调和诸药的作用。所以“引经报使”这就是药引的来历。

医药学史发展到唐代,使药引与日益明朗的“归经”学说结合在一起,引经就常常具有引导诸药归入某一脏腑经络的意义,如黄连归心经,柴胡归肝经、麻黄归肺经、枸杞归肾经等。到了宋代,随着药物炮制的进一步发展,药引又与各种炮制方法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它的范围,又提高了它的作用。如蜜制药归脾胃经、醋制药归肝经等等,在药引的选用上更加灵活,因病因药而制宜,出现了根据药物性味的升降沉浮与药物主治结合的药引法,如菊花、蔓荆均引药上行,能治头之病;朱漆、五加皮则引药下行,能治下足之病等等。

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一些药物的引经作用,一些引经药成了约定俗成的用法,如常用作药引的有葱白,生姜、大枣、荷叶.藕节、蜂蜜、侧茅根、饴糖、甘蔗汁、粳米、桑叶,淡竹叶等。如治疗一些感冒发烧和胃病的中药汤剂,常以生姜汁为引,其治疗效果比单独用主药明显,因为生姜汁本身具有发汗和胃等功效,与主药配合,可谓锦上添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总之,药引是以“君臣佐使”为依据,在中医经络学说和中药升降浮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重大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引药入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二是起增效作用,使主治药物发挥更大的药理作用,以提高疗效;三是制约作用,可以使方剂中某些药物降低或减少毒副作用,调和诸药。

一、药引子是一种心理暗示?

明朝洪武年间,马皇后突然病倒,太医们束手无策,朱元璋心急如焚,听闻浙江名医楼英医术高超,故急请之。

楼英看前医之方,多用人参、鹿茸、灵芝等一类名贵药材,以为皇后得的是重病难愈,心中惊悸不已。

然四诊之后,得知马皇后并非疑难杂症,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积滞,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太医们怎会束手无策?

然而,楼英细量极恐,如此“圣躯”用“贱药”,这不犯了欺君之罪吗?

果真“伴君如伴虎”!楼英无所适从之时,见朱元璋身上玉佩,灵机一动,便谓方子需要一味药引子——皇上的随身玉佩。

马皇后听后心中欢喜,以玉佩为药引,服药后胃肠得通,病即得愈。

看了这个故事,不禁想起一位老中医讲的医案。

一些财主请方,喜欢用名贵药材,比如治一个小感冒,十几块钱的药就可以解决。

但财主看这么便宜的方子不开心,连连责骂,于是老医生就在方里面加了一味药引——十克人参,人参炒成黑炭入药。财主一看,方里有人参,很开心,喝几天病也好了。

这些案例非常经典,这味“皇帝玉佩”与“人参炭”都巧妙地引入了病患的“心”。这也是高手用药的奇妙之处。

除了用药引引入“心”,还有一种心理用药方法,像《红楼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开的方子:“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玄乎其玄,其实也不过是紫河车、人参、龟板、何首乌、茯苓,但病家看后心生乐趣,病也好了一半。

看到这个《红楼梦》方子,大家也许会想起鲁迅先生《父亲的病》中的药引子:“元配的蟋蟀一对、打破的旧鼓皮。”

大家在痛骂里面的庸医“陈莲河”的时候,可有人知道这位“庸医”其实就是名医何廉臣。

在我翻看有关何廉臣的书籍时,才知道开这样处方的原由。何廉臣在遇到死症、绝症时,常开一些难得之药,暗示病人知难而退,但又给病人留下一丝生存的希望而不至绝望。

当时鲁迅先生的父亲得的是臌胀,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腹水了,现在都是奇难之症,更何况当时?

上述的“皇帝玉佩”“人参炭”与玄奇的药名都只是心理暗示作用甚至不存在实在的药效,而其他药引子的药理作用有多大?

偶尔我会看到一些民间处方上面写“金银器同药入汤作引”,也就是说将家中的金镯银镯一类的手饰作为药引,与药一起煎煮。

这类方子常见于治疗心悸、失眠一类心神不安的疾病,取金属重镇入心肺安神魄的作用,也被称作“引经药”。

假如不用这个药引子,这个方还有效吗?有效,因为我没过这个药引也治好不少心悸、失眠。

那加了药引疗效会提高吗?这就无法陈清了,但可以指出的是,不引药药也可能那么走。那么,是否药引子可有可无?我继续询问下面两个问题。

二、引经药是引导还是被引导?

归经与引经,一个是自动,一个是被动。归经,归,即归属某脏腑经络,是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引经,即引导诸药归于一处,带领众药直达病所。

其实细想一下,如果医生没有把握每味的归经和四气五味,而想忽略其他药的归经方向,只用一味引经药来达到瞄准目标的目的,这似乎缺乏现实考虑,所谓“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不捷效”。

每味药都有四气五味,一个方子最后的药势,最取决于所有药物的合力,而不是决定于一味引经药。

重新看一下常见的引经药,比如白芷引入阳明治头痛,葛根引入太阳治项强,细辛引入少阴散阴寒,柴胡引入肝经疏达胁肋等等,这些药在治疗中本身就有重要疗效,回想一下,方子是在取其疗效还是取其引导?

如果说是导引作用,白芷尚能燥湿止带为何不引入胞宫,葛根尚能除热止泻为何不引入胃肠,细辛尚能入胆助火为何不引入少阳?因为方子中诸药的归经决定了方子的药势,而在这种药势中更易彰显其“引经药”的归经与药效作用。

如此看来,是否可以说,某些所谓的引经药不是引导而是被引导?

三、药引子究竟引的是什么?

看了上面一段“耸人听闻”的论述,我恐怕已被谴责得狗血淋头。一个中医生竟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敢否认引经药作用?

我的确否认了某些引经药的引导作用,但我要称赞一些药引子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做引送服,以引药入肾;治疗风寒痹痛、胸痹等时用黄酒做引药通行气血;藿香正气丸用姜汤送服,以引药入脾胃助温散寒湿。这些都是引经药之典型方剂,但这些药引仍是在临床上可有可无。

但是,我认为有些药引则不能省略。

再如姜、枣、草,甘和辛香,资益胃肠,鼓励血脉,烘托药力,统一药味,以资助全体药势,病体不壮者尤为需要。

又比如阳和汤中麻黄散营中寒邪以治阴疽,十全大补汤中用肉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八正散中用大黄利导湿热二肠同治,济川煎用泽泻引药下达开通二窍等等。

这些大多药量少,不取其药效而取其药性,促进或引领整体药势的走行,我认为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药引子。

四、“药引”“归经”是中药的靶向作用?

《雷公炮制药性赋》:“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而司人命矣。”

中医用复方治疗疾病的目的,不仅是改善症状,最重要的是调整气血的整体运行状态,以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阴阳水火万物皆备,变化在规矩之中即是“平秘”之状,偏颇太过即是病态,以偏纠偏即是治疗。

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与归经,其实是在强调中药的靶向作用。

有学者认为求真知识的方法有三:一钻在事物里头研究,二绕着事物周围研究,三跳在事物高头研究,结果分出事物的普遍性,特征性。

现代医学的靶向药物是在事物里头研究,然任万物变化皆不离阴阳之秩序,故而中医的靶向则在高处临视药理在身体阴阳运动的趋向。

只有在清楚气血升降出入的异常、脏腑经络的阻碍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泛泛用药只会伤十指,于病无害,势动一处才能断一指,直挫其根。

方剂组成的合力决定着整体的药势,药势则决定了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或许,药引子促进或促使了这种药势,而不是药引子决定了方剂的药势。

最后,记起黎伯概先生一席话甚得复方精义:“药者呆板之物,而方者灵变之才。若分各味药,则本划然各有一性,而联合用之,则已别为一意义,是为方之性理,此为中医所独长。”

THE END
1.引论的意思引论的解释引论的读音是yǐnlùn,解释是:在论著的开头,概括介绍全书或全文的主旨和内容,对阅读起引导作用的论述,有时也指对某一学科做基本介绍的著作。https://www.hanyuguoxue.com/cidian/ci-190ed26ca9
2.引论引论怎么念引论的解释引论 首页>汉语词典 《引论》 词语引论 拼音yǐn lùn注音ㄧㄣˇㄌㄨㄣˋ 解释在论著的开头,概括介绍全书或全文的主旨和内容更多:https://www.bmcx.com/,对阅读起引导作用的论述,有时也指对某一学科做基本介绍的著作。 其它“引”字典“论”字典https://cidian.bmcx.com/2498023699670292103177995__cidianchaxun/
3.引论的意思是什么读音拼音如何怎么解释【词语】: 引论 引的词语 【拼音】: yǐn lùn 【解释】:见〖导论〗。 字典查询: 引 论 ◆查看更多:含有 引 论 的成语。 大家都在看: 安的词语 马的词语 羊的词语 奢靡的意思 牺牲的意思 基础的意思 鞑靼的意思 拨冗的意思 手机版下载: 汉语大辞典(安卓版) 请扫描二维码 或 点击二维码下载 >>相关http://www.hydcd.com/cidian/39125.htm
4.冕旒是什么意思冕旒的解释是什么胡适《<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国语词典: 冕,礼帽。旒,礼帽前后端垂下的穿玉丝绳。冕旒是古代最尊贵的一种礼帽,平顶。天子的礼帽有十二旒,诸侯以下递减。 网络解释: 冕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944db43ac9944db/
5.引论词语解释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引论的词语解释、拼音、例句、近义词、反义词。http://m.46644.com/cidian/word/%D2%FD%C2%DB
6.什么是引论本论结论引论的意思是将题目、主要观念或讲章的第一要点呈现在会众面前。作者所要议论的观点、主张、见解、道理,介绍给读者,这一部分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本论的意思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就内容来说,是全文的综合、概括、总结、提高和深化。就结构而言,结论要呼应全篇,使文章首尾圆合。在这https://m.edu.iask.sina.com.cn/bdjx/10TI3YZdBa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