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互动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
3、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3
4、.语基积累(1)生难字蒂(d)孜(z)汲(j)渊(yun)恒(hng)榨(zh)锲(qi)(2)重点词语探求:探索追求。汲取:吸取。渊博:(学识)深而且广。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第
7、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3)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结束语】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
8、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板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3.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难点:本文中心
11、课文48段)“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1)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支撑这些观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2.(课文912段)“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1)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2)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观点?作者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七、布置作业1课后选择一句你所喜爱的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然后制成贺卡,在元旦之际送给你的同学。2
15、的方法谁做什么事明确: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2、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小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4、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18、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教师巡回参与交流。六、拓展课文学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结束语: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
20、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用举例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敢于向固有的观念挑战的勇气。教学难点论证方法;层递的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诵读法:对比法;举证法。课前准备:罗迦费因格的相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创新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原因,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的前提。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22、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号召大家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课文精读1.作者开头引述材料有何好处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2.作者从这个材料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在表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5、文在证明论点时采用的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第二课时摆事实,讲道理。复习提示1.名言(教师可以出示名言):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2.聚焦论证方法。问题设计: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
26、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巩固理解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透彻,增强了说服力。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
27、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探究升华1.“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伙伴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