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体量大、类型多、速度快为主要特征的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从个人消费习惯到城市规划,从政府决策到公共服务提供,大数据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公共文化领域,大数据技术也正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满足公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工具。
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逻辑
二是网络数据,指公共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所产生的网络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包括官方网站、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馆际互借平台、参考咨询平台等在内的多个平台,其中部分平台还囊括商业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在内,数据形式也更为复杂。
通过接入以上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抽取、清洗、分析,大数据可用于市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倾向、辅助行政决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研究。
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
目前,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应用存在表面化、单一化等问题,数据安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进一步释放大数据的技术动能,需要直面以下困境。
大数据利用不充分,反馈响应速度慢
如今,大数据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积累的数据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挖掘,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提升。管理者可以从数据挖掘算法、预测分析应用、实时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潜力。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关联规律和趋势,帮助公共文化机构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指导服务优化和创新。
建立预测模型,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利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需求和趋势,从而调整服务策略和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实时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帮助公共文化机构及时监控数据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和调整,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工具,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习惯,为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等提供支持,优化用户体验。
数据孤岛导致信息壁垒,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据孤岛”现象指的是在公共文化领域中,不同机构或部门之间存在数据信息孤立、难以共享和整合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表现为不同机构或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储、管理方式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互通共享,难以形成整体的数据视图。“数据孤岛”导致信息壁垒,使得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共享信息资源,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率和水平。另外,由于信息共享困难,可能会导致不同部门在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等方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用户隐私泄漏,数据安全风险大
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
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大数据方面的应用中引入社会力量,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社会力量可以从数据分析和应用、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赋能大数据的应用。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促进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和应用。专业的数据分析公司、科研机构或个人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社会力量的介入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非营利组织、学术机构等的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提升效能。
打通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打通数据平台指的是整合各个数据源和系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以促进信息流动、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效率的过程。具体来说,打通数据平台包括数据整合、数据标准化、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打通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信息交流,提升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提供有力支持。打通数据平台还有利于促进跨界合作和创新。不同领域的数据交叉分析可以带来新的视角和发现,促进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创新应用,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更多可能性。
做好数据保护,加强隐私安全意识培训
目前,公共文化领域的大数据正逐步纳入国家三级等保范围,进行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并接受专业的安全测评和认证,以确保其安全运行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