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都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15年,成都市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整体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三领先、两加快、四稳定、两回升”:“三领先”即经济总量(10801.2亿元)、消费总量(4946.2亿元)和投资总量(7007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领先,分列第4、4、2位。“两加快”即服务业发展和创新创业加快。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增速同比(下同)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7个百分点;创新创业加速推进,新登记市场主体、新增注册资本分别为24.86万户和6545.93亿元,分别增长33.8%和103%,增速均远快于全国。“四稳定”即农业发展、居民收入、就业和物价保持稳定。农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33476元和17690元,分别增长8%和9.6%,分别高于经济增速0.1、1.9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增加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1。“两回升”即工业和房地产业逐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5月年内低点3.1%提升至全年7.3%;房地产市场量升价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3%,成交均价与2014年持平。

一、产业发展

(一)工业经济

全市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4056.2亿元,增长7.4%,对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7.6%、3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国(6.1%)1.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7.9%)0.6个百分点,较2014年回落4.9个百分点;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7位。增速全年经历低开(一季度6.2%)、下行(上半年4.2%)、止滑(前三季度4.8%)、强劲反弹(全年7.3%),工业经济在积极的稳增长政策措施促进下,呈现出明显的止滑回升态势。

1.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增速偏低。八大优势产业增速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一是行业看增速“四快四慢”。高于规上工业增速均值的有:机械(7.5%)、冶金(8.3%)、石化(9.9%)和建材(80%);低于规上工业增速均值的有:电子信息(0.6%)、食品饮料及烟草(1.5%)、汽车(6.3%)和轻工(6.3%)。电子信息、机械、食品饮料及烟草、轻工产业经历下探和反弹,四季度小幅回升到年内最高;石化、建材、冶金产业全年维持较高增速;汽车产业增速在二季度达到峰值后缓慢回落。二是利润水平大幅下滑。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共实现利润345.9亿元,下降39.7%;占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比重为73.4%,下降9.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利润下滑最为明显,全年共实现利润42.8亿元,下降82.2%。

2.工业企业效益小幅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579.3亿元,下降2.9%;企业亏损面为16.1%,扩大2个百分点;平均利润率为4.9%,下降0.8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经济

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高于全国(8.3)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9.4%)0.4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贡献率分别为52.8%、77.9%,在GDP中的比重较2014年提升1.84个百分点。增速全年经历开局平稳(一季度9.1%)、年中走高(上半年10%)、保持稳定(前三季度10%)、小幅回落(全年9%)。

1.金融业保持较快发展。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54.2亿元,增长15.5%,拉动服务业增长3.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1.6%。

银行业发展趋缓。一是存款余额波动增长。年末全辖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9475亿元,增长8.2%,增速较2014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12.4%)和全省(10.1%)4.2、1.9个百分点。全年存款余额运行受A股市场震荡影响较大,4月末增速降至全年最低点5.3%后逐步回暖,至10月末达到最高点13%,年末再次回落至8.2%。二是贷款平稳增长。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971亿元,增长11.1%,较2014年末下降1.2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14.3%)和全省(12.2%)3.2、1.1个百分点。

证券和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市证券交易额累计12.7万亿元,增长228.2%。全市新增5家保险机构,总数达81家,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593.4亿元,增长21.5%。

2.房地产市场量增价稳。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019.4万平方米,增长2.3%,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其中,商品住房可售面积3014万平方米,增长1.1%,销售周期为11.9个月,收窄0.6个月,处于供求平衡区间。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自5月以来连续8个月环比上涨,同比亦由负转正。商品住房成交均价6748元/平方米,与2014年基本持平。二手房市场活跃,共成交二手房1460万平方米,增长34%,创历史新高,其中二手住房成交1258万平方米,增长41%。

3.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接待游客1.91亿人次,增长2.75%;实现旅游总收入2040.19亿元,增长22.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986.57亿元,增长22.9%;旅游外汇收入8.7亿美元,增长17.9%。纳入统计的113家旅游星级饭店累计接待游客441.75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36.9亿元。全市共完成旅游招商签约金额632亿元,其中都江堰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550亿元、西部自驾车枢纽中心项目70亿元、金堂低空旅游项目12亿元。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4.邮政行业加快转型。全市邮政企业和快递业完成业务收入57.5亿元,增长26%。邮政行业在信息传递方式加速转变和互联网消费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普通邮政业务和新兴快递业务发展分化明显。传统函件、包裹、订销报纸和汇兑业务量分别下降25.9%、16.8%、11.7%和48.27%;快递业务量增长25.5%,完成业务收入45.1亿元,增长28.4%。

(三)农业经济

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与全国持平、高于全省(3.7%)0.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229.6万吨,下降3.2%;蔬菜总产量560万吨,增长3.4%;生猪出栏740万头;肉类总产量69.2万吨;水果总产量12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万吨。

全市续建和新开工农业项目307个,实际完成投资78.2亿元,建成现代林产业基地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2万亩、高标准农田28.9万亩、耕地1.4万亩。

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5%,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200亿元,现代种业产值65亿元,绿色生态农业面积超过20万亩。

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8.6%,较2014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率达75%。新增农民合作社220家、家庭农场325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7家,新增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859人,新发展社会化服务机构305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47元,增长10%,快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

(一)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07亿元,增长5.8%,增速分别低于全国(10%)和全省(10.2%)4.2、4.4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分别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2和第11位。

1.产业投资

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62.6亿元、1541.3亿元和5403.2亿元,分别增长9.3%、9.1%和4.9%,投资占比为0.9:22:77.1。一是工业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工业投资完成1517.1亿元,增长8.2%,增速提高21.6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工业(完成428.2亿元,增长29.4%)、食品工业(完成132.3亿元,增长9.3%)、冶金建材工业(完成107.2亿元,增长12.1%)增速高于工业投资均值;医药工业(完成107.6亿元,下降9.3%)、电子工业(完成241.6亿元,增长3.5%)、石油化工工业(完成96.7亿元,下降4%)增速低于工业投资均值。二是服务业投资继续发挥主体作用。服务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7.1%,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为65.3%。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2442亿元,增长1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4.9%,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为57.2%。除房地产外的服务业投资完成2961.2亿元,增长1%,增速较2014年下降10.3个百分点。

2.重点项目投资发挥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

全市83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73.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2%,完成年度计划的115.7%。其中,117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0.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7.3%。一是重点产业化项目有力推进。576个重点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16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8%。二是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55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966亿元,成渝客专、第二绕高速建成通车,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四号线一期载客试运营;40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61.03亿元,5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2.11亿元。三是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加快推进。142个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341.8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6.52%。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四川传媒学院蒲江校区等项目竣工;成都市博物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等项目全面推进;成都市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升一期工程、成都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四是生态环保项目顺利推进。19个生态环保项目完成投资81.2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2%。成都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彭州石化基地生态防护林带等11个项目竣工,隆丰环保发电厂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

3.民间投资小幅回暖。全年完成民间投资3923.3亿元,增长4.9%,增速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贡献率为56%,下降0.5个百分点。从投向上看,三次产业占比为1.5:28.9:69.6,与2014年变化不大,服务业仍是民间投资的热点。PPP项目顺利推进,截至年末,全市签约项目21个,拟吸引社会投资373.15亿元

4.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市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含增资)565个,总投资3384.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34.5%。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640.7亿元;5亿元以上的特大项目180个,总投资2731.3亿元;农业项目47个(总投资79.6亿元),工业项目230个(总投资1233.8亿元),服务业项目288个(总投资2071.1亿元)。全市实际到位内资3582.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1.2%;实际到位外资75.2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0.3%。全年新增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集团、澳洲联邦银行、美国万通人寿、法国圣戈班集团、法国国营铁路公司、英国乐购集团6家世界500强企业。截至年末,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68家,其中境外企业199家,境内企业69家。

(二)消费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6.2元,增长10.7%,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与全国持平、低于全省(12%)1.3个百分点。一是传统消费总体平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分别增长10.1%、11%、7.6%、9.1%。其中,批发行业受新兴消费方式影响较为明显,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零售行业不断适应新兴消费模式,通过加大促销力度、发挥线下体验式消费优势、深入挖掘O2O消费潜力等举措,遏制了增速下滑,增速与2014年持平;住宿业零售额表现低迷,增速回落2.9个百分点;餐饮业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逐渐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全市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6799.6亿元,增长20%以上。其中,商品交易额(主要包括服装鞋包、3C数码和家装)6441.9亿元,增长22.8%,服务交易额(主要包括在线旅游、在线餐饮、生活服务和游戏)完成357.7亿元。

(三)对外贸易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5.2亿美元,下降29.1%。其中,出口239.1亿美元,下降29.3%;进口156.1亿美元,下降29%。全市外贸依存度为22.7%,较2014年下降1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3.7%、进口依存度为9%,均较2014年明显下滑。

三、经济发展质量

(一)财政收支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稳增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4.4亿元,增长12.6%。其中,受“营改增”政策影响(营业税税收下降6.3%),共完成税收收入798.3亿元,增长3%,增速下滑13.4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9.2%,较2014年下降6.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完成356.1亿元,增长42.3%,增速提高34.8个百分点。

2.民生保障支出较快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478.6亿元,增长10.3%,“八项民生支出”合计994亿元,增长1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2%。其中,教育(228.6亿元、增长24.9%)、社会保障和就业(105.3亿元,增长25.4%)、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97.3亿元,增长18.7%)、公共安全(94亿元,增长24.2%)支出增长较快。

(二)创业创新

1.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一是市场主体数量较快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24.86万户,增长3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其中新登记企业10.05万户,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合计6545.9亿元,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新增注册资本6425.2亿元,增长10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5个百分点。

2.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增加。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万余家,新增各类创新创业载体67家、面积300余万平方米。二是创新创业生态逐渐优化。成功举办“创业天府·菁蓉汇”主题活动15场,以及创享会、训练营、蓉漂茶叙等系列活动近百场,共吸引300余家创投机构、6000余家企业、30多万人次参与,系列活动达成投资意向超过百亿元。成功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30多个国家代表、2686个创业项目参会,交易总额53.2亿元。三是创新创业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科创通”聚集科技企业10513家、创业服务机构454家。四是在孵科技型初创企业快速增长。在高新区率先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等措施激励下,实现“双创”主体无准入门槛,催生各类在孵科技型初创企业3020家,增长三倍多,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180家,大学生企业和团队160家。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申请专利7.75万件,增长19.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8万件,增长34.8%。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活跃,全年共输出技术9791项,合同金额236.33亿元,排副省级城市第4位,增长59.8%,占全省技术输出交易额的89%。

(三)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任务。全年本市户籍城镇新增就业26.36万人,增加2.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新增就业7490人,占比2.8%,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人数9.83万人,占比37.3%,下降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新增就业15.78万人,占比59.9%,提高7.6个百分点。

2.劳动力市场供需总体平衡。全市用人单位通过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各类岗位17.4万个,入场求职者14.8万人,求人倍率1.18。岗位需求分三次产业占比为1:32.8:66.2。其中第二产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总需求31%),服务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业(占总需求15.9%)、批发和零售业(占总需求13%)、住宿和餐饮业(占总需求9%)。从各类人才供求情况看,普工、机械电气工程设备安装工、市场销售管理人员、保安、保洁员/清洁工为需求相对紧俏的5个职业,文秘/高级文员、小车司机、财务/会计助理、商业会计、仓库管理员5个职业求人倍率相对偏低。

3.登记失业人数有所增加。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05万人,增加1.72万人,增长11.2%。城镇登记失业率3.19%,上升0.32个百分点。全市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新增12.91万人,累计20.99万人,增加4.05万人,增长23.9%。其中,城镇失业人员11.34万人,增长43.2%,主要集中在钢铁、化工、人力资源服务、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

4.劳务输出规模下降。随着沿海省份劳动力需求下降、本地劳动力市场容量扩大和返乡创业政策相继落地,全市劳动力转移输出呈现负增长,全年共输出200.16万人次,下降7.7%。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8.73万人,下降4.3%。

(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中偏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1.1,回落0.2个百分点,较全国(101.4)、全省(101.5)低0.3、0.4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第14位。全年CPI呈先扬后抑、总体呈低位运行态势,创2007年以来的新低。

1.CPI八项指数“七涨一跌”、增速普遍回落。除交通和通信(98.6)下降外,其余7项指数按涨幅由高到低依次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2.3)、食品(102.0)、烟酒(10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9)、居住(100.4)、衣着(100.1)。

2.食品价格上涨是CPI上涨主因。全年食品价格上涨2.0%,拉动CPI总指数上涨0.7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5.2%,但食品价格涨幅为2007年以来新低。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9%,涨幅回落1.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随着生猪存栏量逐步下降结束近三年的低位徘徊,全年上涨9.9%;蔬菜价格涨幅扩大,上涨6.3%,涨幅扩大5个百分点;鸡蛋价格在经历2014年两位数涨幅后回落,全年下降8.4%;受油脂原料价格回落、需求减少等影响,全年油脂价格下降8.6%,跌幅扩大4.1个百分点。

四、要素保障

(一)贷款与融资

1.贷款平稳增长,结构有待优化。年末全辖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172亿元,同比多增133亿元。一是从贷款期限看。投放主要集中于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量的71.7%,较2014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二是从贷款投向看。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两项贷款较年初增加1387亿元。三是从贷款主体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613亿元,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2.8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482亿元,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

2.直接融资步伐加快。全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11家,为近年来最多,总数达59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71家,总数达95家。与深交所合作开展“创业板行动计划”,拟培育100家重点企业在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先行挂牌,待条件成熟转板创业板。

(二)能源

全社会用电量小幅上升。全年累计全社会用电量486.35亿千瓦时,增长1.7%。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233.9亿千瓦时,下降4.1%。

(三)交通运输

全年公路营业性汽车运输累计完成货运量2.75亿吨,增长1.58%;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1.02%;累计完成客运量1.42亿人次,下降6.43%。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3.55万标箱,增长2.5%。“蓉欧快铁”开行103班,发送集装箱8446标箱,货量1.5万吨,货值2.3亿美元;年内首次开行“蓉欧快铁”返程班列(波兰罗兹至成都、德国纽伦堡至成都)。双流机场完成飞机起降29.36万架次,增长8.7%;旅客吞吐量4224.48万人次,增长12%;货邮吞吐量55.66万吨,增长1.6%。

THE END
1.市图书馆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效能2024年,市图书馆以“树品牌、提效能”为主线,以“练内功、强业务”为主体,不断探索服务创新,纵深推进业务发展,多措并举推进读者服务工作质效提升,全面丰富群众阅读文化生活,免费开放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强化基础业务建设,读者服务量稳中有进。扎实开展基础业务服务,全年常态化开放9个阅览窗口,为读者提供报刊文献借阅http://www.suqian.gov.cn/cnsq/jyzxfw/202412/eba2de84b6364763a00cd44033d033f3.shtml
2.图书馆召开2025年数字资源建设计划论证会12月13日上午,图书馆召开2025年数字资源建设计划专家论证会。学校教务处、科技处、材料工程学院和图书馆负责人等图工委委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参加论证会。 会上,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负责人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项目采购的必要性及独特性进行了阐述,并对2025年计划采购的数据库进行了介绍。与会人员就学校目前已有的数字资源采https://tsg.lzit.edu.cn/info/1032/4023.htm
3.濉溪县图书馆发展规划,现代化知识殿堂助力全民阅读时代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濉溪县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全民阅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图书馆的功能和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濉溪县图书馆制定了一系列最新发展规划,力求打造现代化知识殿堂,助力全民阅读时代。 http://www.ipinshou.cn/post/2083.html
4.长沙县图书馆发展规划构想与实施策略业务中心4、加强协作合作: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5、持续改进优化: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优化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保障措施 1、政策法规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实施。 http://www.zhentaiwuliu.cn/post/2891.html
5.濉溪县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揭晓产品与服务3、落实经费保障:确保规划实施的经费保障,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 4、加强监督检查: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5、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总结规划实施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濉溪县图书馆最新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推动本地文化的繁荣http://www.zhongtuosheji.com/post/8247.html
6.图书馆图书馆组织召开学生读者座谈会 为深入了解学生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践行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根本宗旨,图书馆于2024年12月17日下午在图书馆四楼视听室召开学生座谈会,各科室负责人与25名学生代表参加座谈。https://hnou.open.ha.cn/tsg/tsg_news_news/show-61519.html
7.缙云县图书馆最新发展规划首页缙云县图书馆作为本地区重要的文化场所和知识的殿堂,肩负着满足广大市民阅读需求、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满足市民的阅读期望,缙云县图书馆制定了最新的发展规划。 https://shyijiaren.com/post/12826.html
8.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重点经济视点要将科技创新根植在产业发展的土壤中,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根基。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推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要素保障。要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jjsd/202401/t20240117_475450.htm
9.浙江省政府命名余杭这项服务全省先行凤凰网浙江文化管理共治方面,通过文化馆、图书馆理事会吸纳重点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联合之江实验室、电信创新园等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6家。 ▲余杭区图书馆浙江电信产业园分馆 余杭将以此次成功创建为新起点,勇攀高峰,勇立潮头,在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余杭新篇https://zj.ifeng.com/c/8b1BSwrzbpz
10.浙江国土资源杂志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主办2019年第11期《浙江国土资源》杂志创办于1985年,,主要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数据库收录省级期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影响因子0.28,浙江国土资源2019年第11期杂志的主要内容介绍。https://www.youfabiao.com/zjgtzy/201911/
11.“湾区图书馆”在广州南沙正式挂牌南方+。一是机制创新:该项目是由省市区三级文化部门联动,在机制协调、资源导入、要素保障方面合力建设湾区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南沙区图书馆三级联合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共同打造创新文化空间 。二是业务创新:该项目实现读者身份信息互认,将减少湾区城市群之间读者的服务壁垒,整体提升湾区公共服务质量。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402/02/c8569964.html
12.法律图书馆的微博法律图书馆 12月3日 10:12 来自微博网页版 【我国将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O网页链接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https://weibo.com/n/%E6%B3%95%E5%BE%8B%E5%9B%BE%E4%B9%A6%E9%A6%86
13.西安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西安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促进西安图书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智慧型公共图书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四五http://xalib.org.cn/node/501.jspx
14.胡俊峰主持召开南昌市图书馆分馆(原江西省图书馆)地块招商推介会希望借助此次土地推介会,进一步加强政企双方沟通交流,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东湖将以“第一等”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在东湖落地发展、“第一等”的要素保障企业在东湖做大做强、“第一等”的配套服务企业在东湖做优做旺。 与会企业纷纷表示对东湖区的房地产市场充满信心,认为此次推介的南昌市图书馆分馆(原江西省图书馆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324336
15.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理论模式与保障研究张丽本书综合采用文献研究、网络调查、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等方法,从理论基础、服务模式和保障体系三方面展开。理论基础部分,系统论述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目标、关键要素、基本特征等问题,从图书馆学、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阅读学四个领域入手,对开展低幼儿童服务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服务模式部分,揭示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fd8320b0811e817c6g0143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