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济南市图书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两者的结合经历了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的过程。两者结合的历程就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精神,防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主义化、经验主义化、唯书唯上化、形式主义化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革命、建设、发展和现代化的思想资源用于指导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核心不在于原封不动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而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教条化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指导中国。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精神。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探求真理的宝贵精神品质。“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必须指出的是,“实事求是”有着深厚的学术史语境。在两汉时期,经学盛行,注疏诠释儒家经典成为表达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的方法,“实事求是”原本的含义便指一种立足经典,注重考据和训诂的优良学风。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这一命题进行改造,赋予马克思主义新义。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须臾不可离的思想路线。从囿于书斋里的两汉经学学风到立足中国大地的思想路线,古老的“实事求是”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情况实事求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采取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真精神,在中国大地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成果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照抄苏联模式,而是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自主”精神防止“经验主义”化,用马克思主义于“建设的理论”指导中国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建设实际,成功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马克思提出著名“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命题,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必须继续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主要由列宁加以继承和发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勾勒社会主义蓝图,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经历了从直接过渡到“战时共产主义”向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其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等思想对于新生的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945年中共七大就明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道路,也即在实现社会主义之前,需要经过一段长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通过限制其不利影响,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完成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接下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个过程中面临经验主义路线的挑战,这种路线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简单地等同于苏联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独立探索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历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偕行”精神,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上化、唯书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书唯上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内出现“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干扰拨乱反正,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唯书唯上思想的本质,即“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唯书唯上错误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反映了人们对派系斗争的历史心怀恐惧,不敢主动作为。我们必须承认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成就,但是这种僵化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主张恰恰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质。为了破除这种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错误方针,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打破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书唯上化的错误倾向,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扩大,最终汇聚为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接下来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往“调整生产关系”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建设,为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历史新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面临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书唯上化的挑战,这种路线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简单等同于某些领导人的论断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时代精神,也浸润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结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精神,防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化,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中国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精神。知行关系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重要议题,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有别于热衷于构建理论体系大厦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加关心将“所知”与“所行”统一起来。《论语》有大量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如“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中庸》将知行关系依次分为“行而不知”“知而不行”“知而后行”“知行合一”四个层次。正如明代大儒王阳明所总结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构成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特质。然而,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里面的“知”强调的是道德知识、“行”强调的是道德践履。新时代以来,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变化,人类实践的种类和形式日益增多。以往的“知行合一”精神必然不能满足实践的新要求,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更多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党全社会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创新性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的新时代实践,成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个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前提;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更加丰富,既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其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更加灵活,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批判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道路,也超越了以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著称的传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知行合一”精神,防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化,通过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做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知、真行、真信,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精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真义,另一方面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在面向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两者结合。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两者结合的根本依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首先解决以下问题:两者结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两者结合的根本依循,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两者结合的根本依循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在对现代文明高度批判的基础之上,代表了人类最先进的思想精华。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基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集中反映了封建时代的思想观念,其中虽然包含超越时空的思想精华,但是仍有一些思想观念落后于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晚清以来中国人开始探索现代化,面对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架构、文化观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只能是反映现代生产方式的思想观念,只能是集人类思想精粹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传统思想观念。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两者结合的根本遵循。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意识形态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抽象之物,而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思想学说。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文化高地,集中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正如毛泽东所揭示的,“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曲折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规避各种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将会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坚持面向现实,探索两者结合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囿于书斋小语境的文本式结合,而是面向实践大语境的现实结合。唯有如此,两者的结合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防止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辩证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文化复古主义产生于中西古今之争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有鉴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文化复古主义者主张从古代社会特别是儒家经典里面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终极方案,其中尤其以“政治儒学”派主张最为极端。他们主张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儒家式的全面改造,这样就会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近代的没落式微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作为农业时代的思想结晶难以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复古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终将被历史所抛弃。此外,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落后时代的文化糟粕,如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党争权术、等级制度等,文化上的封建迷信、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应该坚持一分为二,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新儒家所倡的“温情与敬意”之外,更要强调批判性继承,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四)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原教旨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向着纵深发展,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僵化不变的死教条,而是揭示社会规律的活原理。随着人类实践深度和广度的推进,解释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随之深化发展。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殖民扩张和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初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列宁总结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一国可以在帝国主义薄弱链条上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释了在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回顾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直以现实为“目标”,不断推陈出新。

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高度抽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早已融入了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涉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认知模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旨趣等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的习惯。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毕竟来自西方传统的思想学说,缺乏中国本土底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其民族气度和形式,让马克思主义以大众耳熟能详的方式浸润心田。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的倾向都将极大地削弱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非常善于运用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比如,邓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用民族意象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实践观;习近平同志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国一盘棋”等都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的成功案例。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展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立足点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在价值层面自信自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民族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治理层面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助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世界层面胸怀天下,挖掘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倡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思想资源,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一)根本遵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遵循。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的结合不是漫无目的,超脱现实之上的概念游戏,而是立足和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之中。马克思在致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的信中说道:“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中国实践的正确理论,中国具体的实际既包括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物质层面,还包括道德规范、认知模式、审美意趣等文化层面,其中最深厚的实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命题。只有将作为民族精神深厚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才能真正从民族文化心理层次推动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推动作为外来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最终将马克思主义熔铸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现代化包含物质层次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制度层次的民主化、文化观念层次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建立在物质层次和制度层次的现代化基础之上。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范本,而是根据时代步伐而不断的损益变化。近代以来,由于传统文化不能满足富国强兵的需要,常常被弃如敝屣、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超越历史的有价值的部分,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使之贴近现代生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整理古代典籍、保护古代遗产等物质层面,更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声称“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其所决裂的却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传统观念,马克思主义主张既保留传统文化的永恒精华,又去除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待传统文化这种否定和肯定并存的辩证态度,使传统文化从古代通往现代成为可能。

(二)自信自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有益的道德观念,对于道德建设是一座丰厚的思想宝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自信自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社会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决定道德观念的基础、影响道德观念的外部环境、传播道德观念的载体都发生深刻改变。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在思想道德观念上存在多元化倾向。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价值观念随着西方的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动传入中国,其中有一些属于资产阶级糟粕的道德观念。最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交错争锋,传播载体和形式更加多样快捷,养成公民道德的技术场域发生巨变。以上三层因素叠加,一度导致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面临诸多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进一步夯实公有制经济基础,推动共同富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批判性地学习西方文化;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社会道德观念朝着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

(三)守正创新:激活传统文化治理智慧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善于激活传统文化治理智慧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要善于将传统治国理政智慧运用在国家治理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历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传统文化及其治理智慧作为学习主题。2013年4月19日,以“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为主题;2014年2月24日,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2014年10月13日,以“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为主题;2015年12月30日,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为主题;2016年4月29日,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2016年12月9日,以“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为主题;2020年9月28日,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主题。这些古代思想资源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同时,应该看到这些治理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多为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因此,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四)胸怀天下: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外交理念,在推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时,应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外交智慧,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竞争的关键一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传统美食、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器物、传统民俗、传统戏剧等等,通过梳理这些具有民族形式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新发展,让古籍里面、博物馆内的文字文物活起来,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越是拥有向外传播的独特性。当人民习惯于用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概念、衣冠服饰、节日礼仪去表达自我时,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普遍交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突破单一的政治话语,在对外传播中塑造富于温度、灵动多样的中华民族新形象。

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外交智慧,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人历来主张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影响后世《全球伦理宣言》的伦理黄金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将任何主张、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行原教旨主义化的倾向,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种文明类型、思想观念可以和谐共存、交流互鉴。从儒家思想的“以德服人”到墨家思想的“非攻”,从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象征和平的万里长城,热爱和平、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张超越资本主义的强权逻辑,弘扬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对话逻辑;主张克服西方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提倡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通过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思想理念上还在实际践履中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THE END
1.焉耆回族自治县图书馆新项目推动文化繁荣助力县域进步焉耆回族自治县图书馆的最新项目对于推动当地文化繁荣、助力县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建设项目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了读者的需求;阅读推广项目提高了居民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质;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文献收集与整理项目以及多元文化交流项目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不同http://www.chinamsq.com/post/19.html
2.隆子县图书馆新项目,塑造未来文化引擎,引领文化新潮流项目意义与影响 1、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多元化服务拓展,隆子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智能化设施将带来更为便捷的服务体验,多元化服务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 2、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 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展示以及儿童阅读区的改造,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隆子县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整理和http://www.bj2008guide.com/post/8840.html
3.拉孜县图书馆最新项目,塑造未来文化枢纽的壮丽篇章拉孜县图书馆最新项目致力于塑造未来的文化枢纽,以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和提高公众阅读素养为核心目标。该项目将融合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图书馆功能,打造集阅读、学习、交流、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文化空间。通过丰富馆藏资源、优化设施服务http://www.rongjingtea.cn/post/1248.html
4.东平县图书馆最新动态报道业务领域东平县图书馆发布最新新闻,近期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图书展览、阅读分享会和儿童阅读推广等。图书馆还将加强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电子图书借阅和在线阅读平台等,以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这些举措旨在提高公众的阅读兴趣和素养,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http://www.zjtzsmc.com/post/1173.html
5.枞阳县图书馆现代化阅读空间项目推动文化事业新发展项目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阅读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枞阳县图书馆作为当地的文化中心,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枞阳县图书馆宣布启动最新项目,旨在打造现代化阅读空间,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文化事业https://www.ys-3dreconstruction.com/post/15748.html
6.“无边界图书馆”,为什么让人神往?在2万多平方米郁郁葱葱的森林里看书,是什么体验?据媒体报道,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有一块面积达20546平方米的绿地,读者可以将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料带到这片风景宜人的森林中阅读。如此,阅读从室内走向室外,实体图书馆被打造成“无边界的图书馆”,为读者带去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57601
7.今天,你为什么走进图书馆读书图书馆诞生之初,以集纳承载着知识的海量书籍,成为广受重视的公共文化机构。信息时代,当知识获取更加容易,图书馆拓展其存在的意义,始终追逐文化、科技传播的高位,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许多国家,图书馆开始承担面向大众的“弥补数字鸿沟”教育服务,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学会使用数字设备学习、工作、生活。 https://www.cet.com.cn/whpd/ds/10048501.shtml
8.融合嘲理论的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智慧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要载体,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仍存在服务模式单一、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亟须探索新的构建理念和策略。场景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https://www.workercn.cn/c/2024-05-30/8272139.shtml
9.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论文服务对象越多,影响面越广,它产生的价值也就越高,存在的意义才更大,社会地位才更高。 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对策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目前在服务理念、管理体制以及服务的广度、深度方面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当积极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相关立法、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有效措施,拓展高校图书馆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154664.html
10.2019年辽宁大学考研专业课图书馆学档案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 3. 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 4. 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三、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 1. 图书馆的概念 2. 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3. 图书馆的属性 4.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5. 图书馆与现代社会 四、图书馆的类型 1. 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意义及标准 2. 国家图书馆 3. 公共图书馆 4. 科学、专业图书馆http://www.xxxedu.net/articlenew.php?id=54029
11.图书馆阅览室管理范文1 阅览室规范管理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览室最为图书馆的主体部分之一,对于其管理过程同样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图书馆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中对于其管理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阅览室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也应该随之做到改变。在管理方法上,阅览室严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11432.html
12.四川师范大学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党建在线3月以来,图书信息中心党总支认真贯彻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通过集体学习、专家报告、小组讨论、自学体会等多种方式,深刻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心领导一致认为: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档案https://tdzxdj.sicnu.edu.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1082
13.图书馆2017年,图书馆主办的这份《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聚力学院教学改革,围绕学院建设进行相关资料的摘编整合。这一年,本刊围绕学院新措施,实施导师制、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文献摘编;围绕工作热点,社会热点及时编辑“教”与“学”、“高职党务工作”专辑或专栏;曾带问题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了解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http://www.zdxy.cn/TSG/contents/185/528.html
14.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首先对“三全育人”的理论由来和主要内容进行解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浅析高校图书馆在“三全育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一是强化育人意识,形成全员共识;二是分析学生需求,确保全程融入;三是依托资源服务,实现全方位覆盖;四是主动交流合作,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706/10534410.shtml
15.图书馆的发展方向11篇(全文)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化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它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存储方式,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检索, 拓展了文献信息服务领域的新层次, 也促使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模式由单一封闭循环的内部网络向开放式、多功能、高速化、智能型的综合广域网络模式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各种经典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kugrzvp.html
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福利提高的三个门槛及政策意义 诸大建等 同济大学 三等奖(29项) 著作类(7项) 1、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 李瑜青等 华东理工大学 2、他者镜像与自我建构——中国基础教育的异域形象(1978-2008) 黄忠敬等 华东师范大学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学分析 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218
17.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精选十篇)图书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加强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 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献资源,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其最终目的还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馆藏资源,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馆际之间的合作是图书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图书馆间分工合作, 互通有无, 为读者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信息服务。因此,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9stpei.html
18.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9.2022001◇综述:“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综述与报告(四)山东:图书馆举办“福文化”体验课 2021年7月,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图书馆在福山书院分馆举办暑期“福文化”体验课,一批小学员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行古礼、诵读国学经典等内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福山书院古风古色,拥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魅力,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场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2112/t20211231_469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