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的一盏酥油灯,为他钟爱的西藏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燃尽了最后的光焰:一位见证新西藏发展巨变,充满传奇的西藏人,于2014年12月5日安详辞世,他就是扎西次仁先生,曾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西藏大学副教授,著名的藏族教育工作者,慈善和社会活动知名人士。
跨越时代重获新生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我已记不清多少次走进扎西次仁先生那间简朴的家,临近是熙煕攘攘的拉萨古城八廓街,阿妈桑吉啦站在门口委婉地告诉我说扎西老病了,需要静养,是否改天再来。本想留下两句安慰的话就离开,在屋里咳嗽的扎西老听到我的声音,让阿妈啦把我让进去,问我有什么事。我十分敬重扎西老,一直这样称呼他。年逾八旬的老人,他一生致力于西藏的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无私奉献利益天下
扎西老1987年从西藏大学退休,先是在拉萨八朗学开办英语培训班,掘得他事业开端的第一桶金。当他事业丰收,回到日喀则故土的时候,却被家乡落后的教育现状震惊了。扎西老的老家南木林县卡孜乡,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村办小学撤并,村里原有的学校撤并到乡,使100多名儿童无法就近上学。1991年6月,由扎西老个人投资1.08万元兴建的古确学校正式开学,48名儿童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1992年,他又投资3万元为卡孜乡建了一所学校,到了1997年,扎西老先后投资建起了30所小学。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南木林县的每一个村庄都办起小学,让每一个适龄的孩子都能够进入校园。从此,扎西老便投身西藏教育扶贫事业,终身无悔。
在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最薄弱时期,他在山南、昌都、当雄等地集资建立了小学、职业中学,以无息贷款形式资助30多名贫困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日喀则昂仁和仁布县中学根据实际需要创建了多媒体教室,开办职业技术班,各项资金投入累计达228万多元。他在《西藏是我家》一书中,这样写到:“在我离开人世前,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多盖几所学校,我希望能活着看到每一个西藏人都有机会上学……”怀着这样的希望,扎西老创办了小学和职业学校,为西藏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扎西老一生秉持“以知识的力量改善命运,提高民族素质”的信念,年年为西藏教育事业建言献策。他从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针对藏语文所学习和使用面临的危机提出诚恳意见,呼吁“实行藏汉并重、藏文为主的方针,在西藏建立使用藏语文进行教学的教育体系”,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受到国家民委等部门的重视。
从1997年那曲雪灾起,至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扎西老生命中又多了一份利他事业,这就是社会公益慈善。他把大爱无疆、无国界的慈善情怀播撒人间,给各方灾区捐款捐物,个人累计资金达到了47万多元。2008年,西藏自治区慈善总会授予他“西藏慈善奖”先进个人称号。
年逾八旬自筹资金重新修订《藏汉英对照词典》
人们对扎西老在事业上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教育家,赞赏之余充满敬仰,而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特别是编辑出版《英藏汉辞书》所做的特殊贡献,更是传为佳话。
据我所知,扎西老10多岁的时候从南木林农村老家被招到拉萨布达拉宮担任宮廷乐舞演员,在中途回家的几个月里,曾进入乡村塾馆接受启蒙教育,学习藏语文;26岁时赴印度经商,开始学习英语,后到美国游学;34岁怀抱建设家乡的热忱回到西藏,被安排到西藏民族学院学习汉文和师范专业知识,改革开放后在西安外语学院进修英语。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语言基础和积累,加上国外游学的人生经历使扎西次仁精通藏英汉三语,眼界开阔、意识超前,上世纪90年代,由扎西老编撰的《藏汉英对照词典》出版,六次重印,颇受广大读者和学者的好评。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藏汉英对照词典》存在着部分词汇老化、选词范围偏颇等问题,急需増删、修订、再版。另一方面,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藏学热的升温,藏族人口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使用英、藏、汉三语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因此,编纂出版英藏汉三语工具书的重要性、迫切性极为凸显。
我和扎西老是忘年交的朋友,经常留意他的著作,也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购买他的书籍,有时自己看,有时候转送给别人,算是为老先生的慈善事业助一臂之力。我知道扎西老有在新书上签名题字的习惯,记得上次他为我购买的新书上题写了“血汗之作只售不送,资助教育事业发展。”这次他会写什么呢?只见扎西老吃力地挪步到书房,躬下老迈的身躯,在我购买的新书《英藏汉三语新词典》扉页上认认真真地贴上了他自己写的一段藏汉对照句子:“82岁的作者,昼夜不停地工作,岁数翻倍计算(164岁),工作效率翻倍。”这段话,表达了这位藏族老知识分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志,以及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到老、干到老的决心和毅力。
不可想象,年愈84岁的扎西老,在病榻上仍手不离纸和笔,心中只有工作和奉献,他觉得这就是享受,比任何“享受”都享受,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乐趣在于能为他人服务。”
当我离开扎西老的家的时候,拉萨街头华灯初放,扎西老最后留在我镜头里的还是那孤灯影只、勤奋笔耕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