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一方面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部署要求,方便群众办事,另外社会上也有呼声,所以教育部进行专门部署,把它列为今年年度的重点工作。在这个方面,教育部有一定工作基础,特别是在数据和技术准备方面,做了比较大的系统的整合和技术升级。除了部一级的高考志愿参考系统,我们也要求各省高考志愿参考系统进行升级,部省两级志愿参考系统,功能上互为补充,相互链接,共同为考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参考服务。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系统提供的信息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虽然这个系统的功能框架比较清晰,也是按照志愿填报的逻辑进行设计,操作上其实并不复杂,里面的功能和数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志愿填报是一种对未来的一个预判,推荐的志愿能否录取,其实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推荐志愿,只是作为考生的一个参考,最终还是要由考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各省正式的志愿填报系统里进行填报。
关于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里提几点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
从主管部门到高校如何更好提供公共服务?
专家建议:高校信息是开放的
自己的人生别简单花钱交给机构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
如何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和权威?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我们系统整合了学信网的招生学籍和就业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管理统计的数据,也有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大概分了几类,做了一些差异化的措施。
高校降低本科阶段转专业门槛
给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今年,高校打破转专业限制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本身也是学校对学生和家长更在乎专业选择这样一种需求,做出的积极回馈。这两年大学生就业受到一些压力,大家在填报上就特别重视专业,此时高校做出回馈值得肯定。更主要的是,学生刚上大学,很多认知是欠缺或者不成熟的,进了大学之后产生了新的认知,那么此时大学再次给同学一个转专业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像上海交大今年提出,“挂科也可以转专业”,具有重大意义。为什么?以前是学习优秀才有资格转,现在是正因为学不好、学不动、挂科了才需要转。此外,不仅转专业门槛有所降低,还有专业全面打通、像医学非医学打通、文科可以转理工、转专业的次数进一步放开,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推进。更重要的是,降低转专业门槛,也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助推器,让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将倒逼高校放弃一些并不适合社会需要、国家战略需要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