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生来说,“文”为悦己者容,梳妆出一个靓丽的外表,给阅卷老师以美感,虽不是赢得高分的关键,却是赢得高分的基础。
再者,作文超出空格,自然影响美感。
二、意与命题者同
如果说文为阅卷者容,塑造形象,是奠定基础;意与命题者同,提升内涵,则是抓住关键。当今高考作文分“内容、表达、特征”三个方面给分,三者之中,“内容”是基础,而立意又是内容的关键。作文立意大有讲究,立意失误,严重的话会使整篇作文覆没。要观点明确,立意正确,观点由所给材料提炼而出,主旨与命题者命意相同,格调高雅,敲定内容,方能赢得高分。
顺向立意,慎作逆思
2012年全国十七道作文题,除江苏卷为命题作文外,其他皆为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都是“三‘自’方针”(角度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三‘不’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三‘自’方针”给灵活,“三‘不’要求”做限定,相辅相成。但总有一些考生,只看到“角度自定”,却忽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故意顶牛,钻牛角尖,坚持其所谓的逆向思维,脱离材料内容,违背材料主旨,刻意唱反调,来“标新立异”。
取材恰当,说话有度
三、注意细枝末节
缺少标题,字数不足
如若字数差别不是太大,议论文联接现实,记叙文稍作升华,都能弥补。若作文水平实在太差,一定写够四百字,即使写一些重复的话,也要四百字多一点,因为四百字以下分数是非常低的。
文体自造,格式不当
“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作文评分表达方面的第一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就表达层面来讲,要列为第四等,分数非常低。考生一定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根据文体“性别”,选定相应模式,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
滥用题记,开篇兜圈
错字刺眼,标点失误
标点符号,辅助表意,新课标考纲“作文基础等级”就有“标点正确”的具体要求。考生作文标点失误主要有四点:1.逗号运用过多,影响表意。2.行首写点号,不合常规。3.标题结尾处有点号,不合要求。4.句号英汉不分,变圈为点。
四、打造闪光亮点
高考作文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想得到发展等级的高分,考生“或在文体上制胜,或在构思上取胜,或在感情细腻方面制胜,或在语言方面胜人一筹”。河南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许兆真教授(河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写作教研室主任)的话语启示我们,只有倾力打造亮点,才能得到高分的眷顾。就阅卷而言,以下六个方面最易赢得阅卷老师的芳心。
标题拔萃,一鸣惊人
“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作文标题是显现考生作文水平的第一窗口,阅卷老师一般借助标题,推定文体,知晓角度,把握主旨,品评文采;考生最好兼顾“标明文体、显现角度、突出主旨、彰显文采”四个方面,拟出灵韵标题。
观点新奇,立意喜人
材料尖端,见识服人
靓词丽句,辞采醉人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立体化实施的现状变革
当今“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依然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我们时常发现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一大批学生在教室里昏昏欲睡,师生在课堂上均处于被动的相对静止状态,思维难以活跃,彼此交流有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克服这些弊端,语文界的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堂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胆的改革和有益的探讨。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多媒体技术,它将会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重视这场革命,不能不及早研究它对目前教育的巨大冲击。中国语文教育界应尽快利用多媒体改进教学,带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新春天。
一、多媒体实施的意义――使语文教学立体化
1.有助于形成“四环节语文立体教学艺术模式”。
所谓“四环节语文立体教学艺术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开头、过渡、和结尾四环节上,要系统设计,艺术处理,优化整合,启思开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CAI课件或网络优势,共享文字、图片、图像、画面、音乐及语言等多媒体资源,全面实现视听教学,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对文本的学习。例如在教《长江三峡》一文时,许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长江,无法领会刘白羽笔下三峡那雄伟又瑰丽的特点,我就在播放《长江之歌》的同时,让学生看当年刘白羽乘“江津号”在长江上畅游的录像。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美、西陵峡的险恶,让学生仿佛置身其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创立了文本――教师――学生动态立体教学模式。
3.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呈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
5.多媒体的语文教学重视因材施教,集训练、辅导、达标于一体。
6.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二者相辅相成,和谐一致。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了一次艺术熏陶,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
二、多媒体实施的现状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运用得当,必然会推动语文教育的全面改革,使语文教育走出困境;如果运用不当,不但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现实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发展态势良好的语文立体教学又趋于平面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而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但是部分教师有为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的毛病。例如:将大段大段的课文原文搬到屏幕上,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难道学生看教材原文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吗?另外,一些教师认为一个多媒体软件必须完整地包含多媒体各要素,才能达到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不管内容是否需要,总要生搬硬凑些声音、影象以体现多媒体的现象。一些让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硬是配以朗读声音;当一个选择题做错时,呈现一张哭丧的卡通脸并来上好大的一声警告,吓人一跳。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多媒体本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而过度运用多媒体,可能使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有什么问题只要上网查找就行了,头脑里空空如也,长此发展下去,学生懒于去记忆一些名句名篇。对于写作需要的素材也只能在电脑上查找,甚至是写作构思、谋篇布局也不去独立思考,寻找网络来帮忙……这样的教育令人担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4.师生情感的“冷漠化”。
由于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经常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细微的表情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生情感交流较频繁。而使用多媒体,在师生之间隔了一层现代教学媒体,使得师生情感互动趋于“冷漠化”。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很难体会到“如沐春风”的感觉,更无法感受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教师也无法看到学生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或充满成功喜悦的目光。
5.作文语言趋于“网络化”。
近两年兴起的写作新类型――博客,虽具有传统日记写作的某些特征,但学生大量使用的网络语言口语化、简洁化、符号化,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书面表达的严谨、规范和精致。从实用角度来说,一些新鲜的网络术语无法得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欣赏,从而大大降低作文的等级。
三、面对多媒体:高职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变革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我认为要使多媒体与中学语文教育有机结合,首先要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点和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件要有鲜明的教学主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件制作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三维高度,没有主题的课堂教学谈不上什么科学性,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就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帅”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乌合”的教学。课件制作不能为运用而运用,并不一定每堂语文课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运用不当,只会节外生枝,喧宾夺主,破坏语文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就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弥补教材的不足。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信息量大,在于突破时空束缚,在于学生可以有自主的学习空间,所以利用多媒体,应着重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了解课文中无法了解的东西,将语文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传统媒体发挥了它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魅力不减”,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师都在继续使用着这些方式,并且这些方式将永远使用下去,永远也不可能“过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带来教育的变革与进步,现代教育的新手段、新方式已悄然走近我们,也使我们无法拒绝、不敢拒绝;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迫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走近它。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能拒绝现代教育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统一起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例如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名篇、名句的背诵,对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我们仍然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3.要尽量排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其无序化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也容易使学生造成思想混乱。例如: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图片,影视资料等往往使学生挡不住诱惑。因此,对于学生上网查资料要给以严格把关,尽可能地发挥网络积极的作用。
4.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真正万能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头脑;电脑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手段而已,而不是目的。我们不能依赖这些手段,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电脑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师轻松起来,但不是完全地放弃“教”,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切不可把过多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一味的追求课件的花里胡哨,追求视听效果,而忽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迷信多媒体,要重视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综上所述,对教学而言,多媒体可以虚拟各种情景,引起学生兴趣;注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解放教师重复机械的一些教学活动。然而正如所有新兴事物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杜绝其弊端将是语文教学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4年第六、七、八期.
[2]语文学习[J].2004年第四、五期.
[3]何克抗.论多媒体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J].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研究所.
[4]温振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之结合[J].
[5]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6]周立夏.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课堂教学探讨[J].多媒体,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