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器是利用射频技术读取标签信息、或将信息写入标签的设备。读写器读出的标签的信息通过及网络系统进行和信息传输。
(4)Savant(神经网络软件)
Savant是一个物联网系统的“中间件”,用来处理从一个或多个解读器发出的标签流或传感器数据,之后将处理过的数据发往特定的请求方。
(5)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NamingService:ONS)
EPC标签对于一个开放式的,全球性的追踪物品的网络需要一些特殊的网络结构。因为标签中只存储了产品电子代码,计算机还需要一些将产品电子代码匹配到相应商品信息的方法。这个角色就由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bjectNamingService:ONS)担当,它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DNS),DNS是将一台计算机定位到万维网上的某一具体地点的服务。
(6)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MarkupLanguagePML)
实体标记语言(PML)通过一种通用的、标准的方法来描述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PML的目标是为物理实体的远程监控和监控提供一种简单、通用的描述语言。可广泛应用在存货跟踪、自动处理事务、供应链管理、机器控制和物对物通讯等方面。
(1)开放的体系结构
EPC系统采用全球最大的公用的刀又TERNET网络系统。这就避免了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并且还有利于系统的增值。梅特卡夫(Metcalfe)定律表明,一个网络大的价值是用户本系统是应该开放的结构体系远比复杂的多重结构更有价值。
(2)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互动性
EPC系统识别的对象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实体对象,因此,不可能有那一种技术适用所有的识别对象。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射频识别技术标准也不相同。所以开放的结构体系必须具有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交互操作性。EPC系统网络建立在INTERNET网络系统上可以与INTERNET网络所有可能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
(3)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EPC系统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可在不替换原有体系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到系统升级
3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3.1EPC/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射频电磁波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在阅读器和进行识别、分类和跟踪的移动物品(物品上附着有RFID标签)之间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RFID是一种利用电磁能量实现自动识别和数据捕获技术,可以提供无人看管的自动监视与报告作业。
图3.1RFID的工作原理
如图3.1所示,RFID系统一般由RFID系统由阅读器、应答器(标签)和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电波在响应媒介和询问媒介间传递信息。阅读器,一般是一台内含天线和芯片解码器的阅读(有时还可以写入)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体的目的。通常阅读器与电脑相连,所读取的标签信息被传送到电脑上进行下一步处理。应用系统,一般是由计算机支撑的有线或无线管理系统。视不同应用要求,对于实时型的智能型控制器,不一定必须要有后台应用系统。标签,主要是射频标签,响应端内含天线,两者组成所谓的“雷达收发机”,以卡、标签等形式存在。
整体的EPC网络操作依赖于RFID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的介入,使产品信息有效的。安装在不同需求链的解读器可以读取标签中储存的产品数据。因此供应链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检查、更新或者交换信息。图3.2显示了EPC网络系统的结构。
图3.2EPC网络系统的结构
图3.3EPC系统工作流程图
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供应链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各个方面都可受益,但对低价值的识别对象来说,如:食品,消费品等,它们对EPC系统引起的附加价格十分敏感。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本身技术的进步,进一步阳氏,同时通过系统的整体运作使供应链得到更好的运作,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
EPC/RFID物品识别的目标是为每一实体提供唯一标识。它与传统条码技术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唯一标识。条码只能识别一类产品,而无法识别单品,因此条码容易伪造。RFID却可以为单品提供唯一标识。
(2)读取方便。条码是可视技术。即扫描仪必须“看见”条码才能读取它,这表明人们通常必须将条码对准扫描仪才有效。相反,无线电识别并不需要可视传输技术,射频标签只要在识读器的读取范围内就可以了,甚至可以穿过外包装进行识别。这大大减少了人的参与,提高了识别效率。
(4)动态更改。条码信息一旦需要更改就必须重贴,而RFID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可以编辑,便于更新。
(5)可扩展性。RFID电子标签存储的是电子数据,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改变其中的编码结构,便于升级。
(6)RFID电子标签可以设置密码,保密性强。
虽然EPC/RFID与条码技术相比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条码技术作为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在物联网中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EPC代码实际上是种编码手段,EPC并没有对其信息载体进行任何限制,我们现在有飞速发展起来的射频识别技术,也有成熟的条码技术,EPC码可以储存在RFID芯片中,同样可以储存在条码中。
3.2EPC/RFID技术应用
2006年高科技项目申报国家共拨款1亿2800乃人民币用以支持20项课题研究,其中“RFID系统测试技术研究及开放平台建设”、“RFID应用方案测试系统建设”、“符合ISO18000-6TypeB/C标准的(UHF)标签芯片研发和产业化”、“RFID标签集成技术研究及产业化”、“RFID公共服务体系架构设计及应用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区域RFID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RFID标准研究与制定”这七项课题约占全部经费的50%。由此可见,在前一次的项目攻坚中主抓公共项目的基础建设.RFID设备的生产以及产业链完善建设以及RFID使用规范标准化。这对于我国RFID技术及应用这座宏伟大厦来说无异于坚实的地基。目前,此番不少课题已经相继取得了进展,部分已得到业界的认可。如中科院自动化所承担的物流领域研究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RFID技术在茅台酒防伪的应用等,特别是RFID技术在票务和食品安全领域中的成果更被及时应用到奥运会中。依据目前情况来看RFID的产业化发展在各个地区已经呈现出相对完整产业链,无论是封装.标签的印刷方的提供。
参考文献:
1.田美花.基于RFID技术的生产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孔宁.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3.潘林.基于网格技术的Savant中间件的设计和实现.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7
4.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5.马宇健.基于电子标签的签名系统设计与实现.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6.赵莹.基于物联网架构的EPC无线通讯协议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5
7.MartinPeterMichael.ArchitecturalSolutionsforMobileRFIDServicesfortheInternetofThings,2008
8.VladimirOleshchuk.InternetofThingsandPrivacyPreservingTechnologies,2007
9.NingKong,XiaodongLi,BaopingYan.AModelSupportingAnyProductCodeStandardfortheResourceAddressingintheInternetofThings,2006
10.HuanshengNING,NaNING,ShenfengQU.LayeredStructureandManagementinInternetofThings,2007
11.BoYan.SupplyChainInformationTransmissionbasedonRFIDandInternetofThings,2009
12.PascalUrien.HIP-TagsarchitectureimplementationfortheInternetofThing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