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机能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机能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机能

0引言

1全生命周期与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融合

2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实践服务现状分析

近几年,图书馆掀起了文化型、学习型、智能型空间重组的浪潮,高校图书馆更是未来学习中心的核心区域。笔者实践调研了国内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展现其未来学习中心的空间样貌和服务体系,分析其不足,为探索全生命周期的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奠定实践基础。

2.3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的不足之处根据实践调研情况,国内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仍以延续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缺少智能空间、数字化资源、智慧服务的全方位调度融合;未来学习中心第三教育教学场所的职能发挥不全,大多数图书馆主要以提供空间场地、设施设备、教材资源、信息素养培训为主,少数图书馆嵌入各学科主题,开设MOOC/微课堂、在线直播课等服务;极少数图书馆探索智慧泛在实时课堂,超越时空、全息感知的在线教学体验。虽个别图书馆开设了学科主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学术态势、情报计量等数字学术服务,但仍缺少嵌入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意识、数据伦理、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据文化的全程指导,未来学习中心的知识增值服务、培养用户的创意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

3全生命周期视角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机能

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应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通过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人、环境要素,构建动态平衡、协作共享、智能体验的学习综合体,完善中心各项服务机能,成为培养用户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智慧学习的第二课堂空间场域。

3.1技术资源支持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学习情景促进了数字资源的共享流通与服务增值。未来学习中心是数据、智能设备、知识的集合中心,可利用5G/6G、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基础层;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R/VR/MR)、数字孪生、区块链、元宇宙搭建虚拟感知层;通过智能感知设施、在线学习平台、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促进人-机-物交互应用;聚合机构知识库、智库、开放获取、电子教参、MOOC/微课,打造全程线上学习资源系统,进而促进未来学习中心虚实资源自由转化、知识创新增值。

4融入全生命周期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预期场景

融入全生命周期的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意在打造一批交互式学习空间、数字学术与创作空间、沉侵式文化空间、虚拟现实空间,实现高水准、智慧型、特色化的未来学习中心场所。

4.1构建虚实融合的立体感知空间场域图书馆未来学习空间将发展为文化多元、创意多元、知识多元的集合体,展现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体验式的学习情景[6]。未来学习中心将突破时空、组织局限,借助数字孪生、元宇宙、区块链技术,链接实体与虚拟空间,汇集整合虚实资源,搭建用户画像、能力画像,实现多模态、环境感知的智慧空间场域,满足用户对阅读文化的熏陶、智能学习体验、多媒空间感知、知识资源的开放获取,支持自主学习、群组学习、在线学习、远程交互等多元化学习方式,打造虚实融合的立体空间场域。

4.2深化双生命周期的教育学习服务体系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教育课堂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全程支持用户泛在智能学习。一方面,嵌入用户学习的全过程,提供技术、设备、资源、数据、服务支持。学习中心大数据库自主匹配用户习惯、兴趣、学习历史、潜在需求,主动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私人定制,使每一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身份和虚拟助教,在智慧课堂里完成各主题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从知识数据生产的生命周期视角,对用户学习数据进行智能检测与评估,为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层次需求进行全过程的知识培育和指导。借助双生命周期理念,实现素养教育、泛在课堂、智慧学习的深度服务。

5结语

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是适应智能技术、多元学习情景的新生态服务模式,满足自主学习、群组学习、远程互动、在线学习等方式,丰富用户学习体验、智能感知、文化沐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孪生、元宇宙技术的成熟,虚实交互、智慧动态的未来学习空间必将承担起新的使命,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吴岩.加快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1):7-8.

[2]都平平,李雨珂,陈越.模因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与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19-25.

[3]兰利琼.“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的内涵耦合———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9):74-79.

[4]曹秀丽,赖朝新.E-Science环境下科研—数据双生命周期模型初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6):157-163.

[5]王嫦娟.数字图书馆的危机[J].图书馆杂志,2000(2):13-14.

[6]徐璟,董笑菊,李新碗.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12-18.

THE END
1.资源动态文献AI服务平台开通试用各位读者,图书馆开通文献AI服务平台试用,欢迎广大读者试用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试用期:2024年12月18日-2025年3月18日。 访问网址:https://xuewen.keyanjia.com/chat 访问方式:限校内IP地址范围内注册使用。 一、 文献AI服务平台简介 文献AI服务平台(Literature AI Service Platform)是首个面向图书馆界的文献AIhttps://lib.czu.edu.cn/info/1631/17191.htm
2.融合嘲理论的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智慧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要载体,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仍存在服务模式单一、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亟须探索新的构建理念和策略。场景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https://www.workercn.cn/c/2024-05-30/8272139.shtml
3.共议数智赋能开放互联的未来图书馆业务动态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华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图书馆的面貌和功能。在数智赋能和开放互联的背景下,通过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合作,我们能够加速科学知识的创新与传播,实现科学研究成果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思考人工智能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伦理问题,确保人工智能技术https://www.nppa.gov.cn/xxfb/ywdt/202406/t20240627_853500.html
4.下一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平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内图书馆界对于下一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关注非常密切,这几年从学术理论研究、相关会议的召开、组织机构结盟开发和实践到一些软件的具体落地,无不体现出图书馆界和信息管理学界的热捧。下一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平台,这个名称还经常被称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下一代图书馆管https://tsg.hbxytc.cn/info/1018/3156.htm
5.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oadinghttps://wjut.lsp.chaoxing.com/
6.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账户登录 登录 图星软件?超星集团 苏ICP备170602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391号 Copyright ?2017-2024 版本号: 查询失败https://findupc.libsp.com/
7.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账户登录 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https://lnnu.libsp.cn/
8.建设基于新一代系统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NLSP)实现资源与服务的整合是下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平台的目标与任务,智慧图书馆提供的智慧服务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与完善的平台支持。南京大学图书馆与江苏图星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合作,致力打造新一代智慧图书馆服务系统平台( NLSP),目前已有了阶段性的实践成果。NLSP主要集成中央知识库、采选平台、馆员智慧服务平台以及读https://www.tuya.com/cn/industry-details/Kb719fxx89usa
9.[东方时空]关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北京城市图书馆新关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北京城市图书馆:新技术融合新场景,打造新一代智慧图书馆。https://tv.cctv.com/2024/04/22/VIDE7y4B9KUZ6RVNSXr23vkm240422.shtml
10.[东方时空]关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北京城市图书馆新关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北京城市图书馆:新技术融合新场景,打造新一代智慧图书馆。https://tv.cctv.cn/2024/04/22/VIDE7y4B9KUZ6RVNSXr23vkm240422.shtml
11.图星江苏图星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内一流大学南京大学深度合作, 共同开发出“Libstar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就如何提升馆藏利用率、如何管理电子资源、 如何保障文献资源专业性等问题提供了相应得解决方案。同时图星借助大数据思维应对资源建设危机, 重塑高https://www.libstar.net/
12.在线服务一览国立国会图书馆这是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我馆广泛收集保存国内外的资料和信息,并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基础设施,辅助国会活动,同时向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以及国民提供图书馆服务。https://www.ndl.go.jp/zh/service/onli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