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能够带来集聚效应,可以使知识在集群内充分转移和传播,这种转移和传播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发展。高校的专利技术要想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得到转移和传播,就需要发挥集群效应,深入研究在集群内的转移方式,加快专利技术在集群下的创新体系内转移的速度,在转移中实现有效的知识耦合,将专利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集群的竞争能力。
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科研工作者是高校专利产生的主体,科研工作一部分被推向市场,科研人员从熟悉的实验室来到陌生的市场,校园自由的知识创新氛围和社会多元的科研需求得以广泛结合。教授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可能远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应用,无法将大量的知识创新和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高校科技工作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高校的科研工作只有树立先进的大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教研结合意识、知识创新意识、资源优化意识,才能构筑坚实的大学知识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中坚力量。
高校专利技术具有转移性和融人性的特点。
其次,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具有融人性的特点。高校要将专利技术的产出和转移融入到工程教育当中去,并将其作为工程教育责任的延续。由于高校工程学科的研究应用性强,高校的专利产出大部分集中在工科院系,工程学科技术转移的比例也比较高。完善的专利管理和技术转让制度能够促进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保持前沿领先地位,为学校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工科学生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也会有积极性参与大学的研究和学生的培养,为工科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在专利的产出、保护与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那么参加专利技术产出和转移的学生就有机会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积累工程实践经历,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主创业的方向,可以直接把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与此同时,对工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工科教师作为专利技术的发明人,通过专利技术转化,其研究成果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科教师了解行业的需求,使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得到进一步历练,更好地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并且进一步促进其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3.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国专利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高校作为专利产出的重要主体,其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能够探索基于知识创新体系高校专利技术管理工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提出提升专利管理效率的对策。在高校专利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化意识,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在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专利的商业化运营。
3.1高校专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专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目前专利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专利及专利转化在高校科研评价系统性中地位不高,高校在科研管理中的激励重点仍在项目、论文方面。第二,专利成果推广实施对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管理素质要求较高,目前的管理服务机制尚不能适应专利高效推广的需求。第三,目前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申报专利数量逐年增多,由于高校专利风险管控机制存在漏洞,导致部分高价值的专利流失。
3.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对策
专利对高校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报价值、技术价值、法律价值、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分析管理软件在专利技术管理决策中如果得到应用,能够提高专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专利信息分析较多的运用了数学、计量科学和计算机分析技术,是以科学思维、文献计量、数理统计为主的管理分析手段,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的地图方式,是专利管理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要提高专利管理水平,必须要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利价值有全面认识,才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3)健全专利管理体系。构筑知识创新体系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包括维护好教师权利、调整好学科结构之间的政策不平衡等,促进大学良性运行和发展。依托大学理念,构筑好教师投身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其重点是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团队合作,构建交叉融合集成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高校的科研创新系统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服务保障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评价体系包括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人事制度,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纳入其中。科研创新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
专利源于技术创新,专利产出就是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固化,将丰富的技术创新潜力转化成为专利优势和市场优势。专利产出能够引发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创新行为又将产出新的专利技术,形成了高校专利技术产出与技术创新的螺旋进步耦合机理。高校专利管理过程中的三要素专利产出、专利保护和专利转移,其在结构上是相互融合和相互独立的关系,强调专利管理体系融合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各要素的相对独立性。三要素之间不但呈现出相互并列独立、交叉融合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呈现出分级递进和逐步升华的结构关系。
高校专利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持续增加专利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专利的质量。专利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专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专利管理对自主创新和高校发展的贡献。专利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专利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和调节利益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专利的发展和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创新,掌握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真正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知识创新体系要有效率地运转,实现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实现专利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有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决策机制就是顶层设计,领导者拟定专利发展远景,规划高校专利未来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动力机制包括鼓励科研创新精神、投入资金激励、创新型人力储备等。保障机制包括营造有利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指制定的鼓励高校教师投入知识创新的各项组织制度等方面,软件环境指塑造崇尚创新的氛围、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等方面。
(4)推动专利实施转化。推动专利实施转化要求高校要不断改进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师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价值评估。突出企业在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高校专利管理模式应当由以专利资源保护为重点,发展为从专利的开发、到保护、再到专利资产运营的一个完整周期。从单纯发展专利数量,发展为实现专利价值、利用专利协助企业发展、创造专利领导技术发展、协助企业调整、以及创造市场空间。从专利保护的传统观念转向专利经营的现念,从专利的侵权防御阶段提升到专利的战略规划层次,将专利从作为法律资产转化为将专利作为商业资产,做好专利商业化运营。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TFP增长率;VAR模型;政策建议
1008-5831(2013)06-0001-08
一、文献综述
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熊彼特认为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索洛通过实证检验,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促进的[1]。Howitt等也提出经济增长是由一系列随机的质量改进(或是说垂直型创新)带来的,而这些创新本身则来自于研发(R&D)活动。以Romer等人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受资本积累的影响,技术进步独立于资本积累之外,进行研发的激励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并推动长期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PierreJ.Tremblay指出,学术界对国家之间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化速率的比较研究的兴趣正在增加。Guellec则认为,尽管许多因素如宏观经济冲击会在短期或中期内对生产率产生影响,尽管R&D不是技术变革唯一的最重要源泉,但只有技术的发展会对生产率的增长造成持续的影响。
中国学者也有这方面的论述。胡鞍钢认为,包含于TFP中的无形因素分为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两大类,其中知识和技术因素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知识和技术因素包括大规模的技术引进(通常包含在资本设备中)、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信息和通信、RE。按胡鞍钢的定义,知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获取、知识吸收和知识交流,而这三个方面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为知识发展。其中知识获取能力包括本国或本地区生产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利用外国或外地区知识的能力(引进知识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决定于人力资本的状况,而知识交流能力则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传播知识的能力。
上述研究均肯定技术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在论证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国内外关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多是以某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速度(如GDP增速)来衡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未能反映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其次,在分析方法上,大多用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这有利于从更加全面的视角测度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但不利于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各个因素的动态效应加以研究。
二、实证分析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类基本观点,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也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两大类。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的文献大多采用综合评价体系,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也几乎建立在GDP的基础上,而单纯使用GDP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存在许多公认的缺陷。同时,在使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区域经发展质量的过程中,存在着指标不易量化和权重不宜确定等缺陷。现有文献大多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来对各个指标确定权重,但由于样本与指标的比例不高,远小于因子分析所需要的比例,所以在计算上降低了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使用TFP作为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1.TFP的测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方法很多,目前主要分为增长核算法和经济计量法。增长核算法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主要是Solow余值法。经济计量法主要包括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等。虽然理论界认为,相对于Solow余值法而言,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Solow余值法仍然是目前研究中经常应用到的。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说,为了与我们的实证计量模型在逻辑上相一致,测算TFP实质上也是采用传统的Solow余值法。
我们根据式(1)来测算河南的TFP数值。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用Solow余值法测算TFP时,学术界存在着一个是否需要将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计算的争论。根据宏观层次各种能力理论特别是关于国家技术能力理论的分析,人力资本是作为技术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本文在自主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分析中,也将其作为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因此在本文检验TFP和自主创新能力关系时,我们不将人力资本作为计算TFP中的一个投入因素,而将其视作TFP决定因素的技术创新的一部分。
2.中原经济区TFP的测算
(1)数据说明。
此外,本文将1978年作为资本存量计算的基年。折旧率的确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单豪杰[2]通过资本分类,利用残差率和寿命期分别估计各类资本品的折旧率,然后加权平均得到总资本的折旧率分别为10.47%~12.06%和9.6%;叶宗裕认为各类资本的寿命期和折旧率是变化的,并计算出了每一年的变化折旧率,变化范围在9.61%和11.16之间。为简单起见,根据目前大多数文献中采用的,本文将折旧率设定为10%。
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PerpetualInventoryMethod)计算河南省的实际资本存量,基本公式为:
Kt=It+(1δt)Kt-1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投资,δ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根据上述方法,可以测算得到中原经济区(河南)1998-2010年的资本存量(表1)。
劳动投入量L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本文采用河南省历年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
(2)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式(1)计算中国各地区的TFP,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是确定资本的产出弹性的数值。在国外的研究中,如Hall和Jones、Klenow和Rodriguez-Clare等认为β取1/3合适,因为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账户吻合。在对中国的TFP进行测算时,Young建议β取0.4,Wang和Yao也取0.4,中国学者郭克莎、沈坤荣、邓翔等也遵循Young的做法取0.4,叶裕民则通过计算得到中国的劳动产出弹性即(1β)为0.611。考虑目前大多数关于中国TFP研究中β的取值,本文也取0.4进行计算。
至此,我们已经获得了所有需要的基础数据,可以根据式(1)来计算河南1990-2009年的TFP数值,结果见表2。
从表2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河南)经济增长质量从1982年开始不断提高,尤其是从1992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快。
(二)区域技术创新指标的选取
1.创新资金投入强度
2.创新人力资本
关于区域人力资本的测度目前文献中的争议比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包括教育和健康两部分,但限于数据,通常仅以教育水平指标来代表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Barro(1991)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来衡量人力资本:一是把识字率作为人力资本的变量;二是通过入学率来测度人力资本,但缺点是只反映当前的流量;三是通过人均受教育年份作为变量。相对而言第三种方法更为精确。从国内的研究看,采用的具体指标差别也比较大。周志梁(2006)认为关于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来度量;二是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度度量,其中包括学历指数法、技术等级法、受教育年限法、教育经费法。本文综合各种方法的优劣,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用受教育年限法,以河南省从业人员所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存量来代表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当然,这样计算人力资本存量与其他方法一样也是有缺陷的,例如忽视了工作经验和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也没有考虑营养健康状况对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因为这些方面的数据目前还无法得到。
3.创新制度能力
制度创新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核心要素,与技术创新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对于区域创新制度的测度,国内学者已有一部分的研究。如陈宗胜(1995)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计量分析提出了5个方面的内容:(1)产品市场的成熟程度;(2)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3)市场主体――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4)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包括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的退出程度,宏观调控方式的间接化程度等;(5)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包括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以及投资结构水平等。在涉及具体的指标时,大部分学者采用了非国有化水平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创新制度水平。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区域创新,所以根据以上文献,选取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度量河南省创新制度能力。
(三)区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1.平稳性检验
研究中,首先对选取的变量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我们首先对上述各个变量取对数。
由表3可知,所有的检验序列的原值均不平稳,而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序列均平稳,表明各变量之间均为I(1)的。
2.协整检验
本文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的各个指标与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经济效应。根据表3的平稳性检验,我们可知本文所选变量为同阶单整序列。为了排除“伪回归”的可能性,还需判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涉及四个变量,所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on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发现,当零假设的协整方程个数为0和1时,Trace统计量分别为73.5512和40.9459,均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通过检验。而当协整方程个数为2时,Trace统计量为10.0212,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这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上述各变量之间至少存在2两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
3.VAR模型参数估计
为了避免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对估计和推论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非结构化多方程模型中常用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研究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与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设定其表达式为:
我们在对VAR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前,对模型滞后期最大滞后阶数的确定至关重要。表5给出了VAR模型的LR、FPE、AIC、SC和HQ值,并以“*”标出依据相应准则选择出来的滞后阶数。
4.脉冲响应函数
对于VAR模型,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考察系统的动态特征,这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IRF)加以刻画。
有图2(a)可以看出,当INTFPR有一个正的冲击时,INTFPR立刻表现出一个较高的正向反应,然后立即下降一直到第五期,之后一直保持在零值附近,较为平稳,说明冲击基本消失。而由图2(b)和(c)可以看出,当LNRDR与LNHC对INTFPR出现一个正的冲击时,都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最终在零值之上保持稳定的状态。而LNIE对INTFPR出现一个正的冲击时,开始保持逐步上升的趋势,到达顶点以后开始逐步下降,最终也是在零值之上保持稳定,影响一直持续。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1.提高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提高创新资金投入强度
中原经济区(河南)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1年的0.06%提高到2010年的0.92%,应该说增速是非常快的。但横向比较来看,2010年全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76%,中原经济区(河南)显然还处于较低的投资强度水平,这一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为3%左右的水平。而上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区域经济增长来说产生的影响最长远。目前河南正在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把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因此,河南及中西部地区应该大幅度提高R&D支出占财政支出中的份额,同时采取措施(如对高科技企业减税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增加R&D投入。
2.努力提高区域创新人力资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作用相对更加重要,中西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注重对教育文化的投资,但与东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中西部地区在注重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对资本的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自生能力。
3.提高区域创新制度能力
参考文献:
[1]SOLOWRM.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70(1):65-94.
[2]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3]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2000年报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17-27.
[4]官建成,余迸.基于DEA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3):8-15.
[5]黄少波,陶晓玲.自主创新过程及内在机理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3):181-182.
[6]温桂兵.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国家创新能力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33-35.
[关键词]知识创新;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的时代性非常强,在不同的时代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其表现出的特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图书馆情报工作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什么时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按发展,我国的图书馆情报工作也日益现代化,同时在知识创新的大背景下,对图书馆情报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图书馆情报工作能够保证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求图书馆情报动作能够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对于图书馆情报工作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知识服务特性
1.1知识服务概述
1.2知识服务的总体特征
2.知识创新背景下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
2.1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创新特点
2.2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具体创新途径
3.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创新模式
结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创新无时无刻地在进行,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在催促着图书馆情报工作的转型,现代的图书馆公共为了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创新的加快正在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自身功能完美地实现。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图书馆情报工作能够更随上知识创新的速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地位,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图书馆情报工作也在不断转变自身的服务模式,以求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
参考文献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二)群体阅读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关键词]知识创新协同演化经济学
一、引言
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C.K.Prahalad&GaryHamel,1990)在所著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出:“所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惟一不变的应对方法,就是创新。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地创新。所以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也需要创新。而其中的协同知识创新是基础。
二、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持续知识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快速变化的经济外部环境使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量的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许多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问题的关键,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1999)认为,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机制是理解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发展的源泉:“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新型企业,其核心任务是持续创新”。
三、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
演化经济学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条件(资源、能力和知识)是解释不确定条件企业本质和竞争行为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强调知识的作用。
我们可以在企业的范畴内这样理解,企业的惯例包括隐性的内容和显性内容。在隐性内容中,知识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做事习惯;在显性内容中,知识表现为企业的行为规则。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正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持续优化的过程。
而企业的核心知识有惯例化的趋势。在长期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惯例表现为对改进效率有益的经验、技能和技巧的记忆。在长期知识的积累过程中组织的惯例化不仅表现为个体专用性知识的积累过程,而且惯例化也是企业组织共同知识的积累过程。
四、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创新
1.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边界
由于企业知识总是要被惯例化为核心知识,所以明确核心知识的边界更有意义。我们设定跨企业核心知识的边界是: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包括跨企业协同中的共同知识和企业个体知识。其外在表现是跨企业的协同行为标准、习惯和协同创新制度。
2.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创新过程
企业知识创新可以理解为新知识的创造和利用的过程。创新周期包括:核心知识的形成、推广普及、差异化和知识重组四个阶段,其中,知识重组和核心知识的形成属于知识创造,而核心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差异化则属于知识的利用。核心知识的差异化就是在不同的成员中推广普及的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市场不同,有必要因地制宜地对核心知识进行微调,包含了局部的知识创新。当差异化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时候,核心知识就要面临知识重组,新的核心知识就会形成。新的一轮核心知识创新就此开始。只有企业核心知识不断地创新,企业才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五、知识创新和跨企业协同
1.知识创新催生了跨企业协同的形成
所以,我们认为正是知识创新的专业性、成本和快速反应三个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跨企业协同的形成。
2.知识型跨企业协同
在当今竞争中,竞争优势往往不再来自成本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通过跨企业协同,使企业间的知识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及多向流动,更有效地创造新的知识资源。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的意图从降低成本发展变成了组织学习。以组织学习为本质的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的动机并不是以资源互补为中心,而是以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要内容。
六、协同信息化与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1.协同信息化促进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协同信息化给知识创新提供了知识快捷传播和个性化应用的环境。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有一个创新周期,包括核心知识的形成、推广和普及、差异化、知识重组四个阶段。协同信息化为企业的个体专业知识增值,这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建立在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共同知识基础之上的,脱离了共同知识,它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2.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协同信息化的源动力
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已经演化成为协同信息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持续协同信息化,就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资源被发现和创造,这就要求在协同信息化的进程中要有一种制度来保证新知识的不断产生,而这种创新制度正是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所能提供的或者说正是其内涵。跨企业知识创新也对协同信息化起到一种核心的推动作用。
七、结束语
跨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跨企业知识创新的目标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将这两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跨企业信息管理竞争力。同时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加入到知识型的跨企业协同中去,才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知识创新。所以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中的知识创新。另外,在对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笔者提出了演化经济学是研究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重要研究范式的观点,并尝试进行了一些拓展,希望能对未来知识创新的研究有所启发。
[1]我国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研究课题组: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研究
[2]爱瑞·德·葛斯:有生命力的公司——企业成长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现代流派与创造性综合.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