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说和以前的我,现在身边一些人的区别,那就是我会主动学习当前需要的内容直至精通,主动探索相近的内容以发现下一步该怎么走,主动做好事前规划和事后总结。我目前能看到自己的问题:
这里的书在我看来可以指常规的书籍,也适用于技术文档、博客等内容。脑图子目录全部展开太长了,所以只展开我认为最重要的第三章。
重点:利用笔记改变人与书的关系以及实现如下目标
本书的作用:
如何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学习怎样选书、怎样读书和怎样把书中的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活用,然后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
本书的内容:
笔记的分类:
读者反思:
关于以上分类,我觉得一个理想的实现情况如下:
我是个非常喜欢做笔记的人,例如我还在学校期间做的关于Java基础的笔记:
临近实习,我仔细的阅读了《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让我对Java虚拟机有了一个整体的初步认知。
我个人喜欢用OneNote,他的一个插件OneCalendar帮助我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书中提到给这句“多亏了读书笔记,才有了今天的我”。在我看来丝毫不为过
后面一小节的内容是将笔记本一元化的一些技巧,我觉得这些技巧在电子笔记面前并不是很重要,例如:
读书清单的作用:
一段摘自书中的原文:
我跟所有人一样也会去网上的书店。但我只会在网上购买内容已知的书。对于看到书名或者主题。用头脑一热。想买的书,我基本不会再网上下单。所谓"内容已知"。是指读过这套丛书之前出版的几个版本,或者曾经在书店翻看过该书,或者该书是人尽皆知的名著或者经典作品,或者自己曾经多次读过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
相反,如果是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者第一眼看上去让人无法理解作者身份或者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简介和目录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我就在实体书店看过实物之后才会买,因为如果书名与内容不符,或者文风让人无法接受的话,最后还是读不下去,那这次购物不就没有意义了么?
我觉得这段文字所表述的观点非常适合除技术书籍以外的书籍,我可能会在购买一些古典名著或者表述思想的书籍上接受这个观点,去实体书店先进行试读然后再买。而购书清单的想法则适用于所有书籍,我也确实出现过因为一时冲动,买完书后一直没看的情况,这也是没有看清自己的读书需求导致的。
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
以读过的书为起点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可以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这种让读书永不结束的过程实在是太珍贵了,这种可以不断帮助我们找到其他的书称为“枢纽书”。
读者后记:这一章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所在。在这一章可能会出现很长的摘录,因为我非常赞同一些观点。
听说要写读书笔记时也可能会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以前也写过,但是太麻烦了,坚持不下来。“
”这也太费事了吧?“
”做这种事有意义吗?“
也许说到读书笔记,你会想到那种为论文做准备的研究笔记。整个本子上写满了字,光是看着都让人打瞌睡,但其实读书笔记并不只有这一种。还有比较平易近人的类型。比如:
2013年8月5日,我读了《XXXX》。这本书比我想象中的有意思。
书写的这样简单就更容易坚持下去了。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读书笔记绝对不是这么肤浅的东西。
但是我认为就算是这样简单的记笔记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
至于能否得心应手的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者做一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毫不夸张的说,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读书时应该时刻记得这个目的。正确对待写读书笔记这件事情。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知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读者感悟: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我都有着阅读的习惯,但是除了技术文档很少有做笔记的习惯。也不是没想过要做读书笔记,但是一在网上搜索,大佬们的笔记总能让我直接五体投地orz。
虽然我也知道,读书笔记并不是必须要写的满满当当才有作用,但自己做一件事情总是希望能做到自己满意。
直到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读书笔记的含义、作用、方法方式。
就如上述观点所说:
读者后记:其实本章的内容读者原本并不打算摘录,但是,就像书中所说。原本只是看到一句话比较有共鸣,但是又思考了其他段落,发现都是非常有益的!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坚持做读书笔记呢?这就是建议使用专用的笔记本的原因之一。读书笔记就像日记一样。一旦停止,就很难恢复。如果搁置了很久,重新开始做笔记,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感。
在做一件事的中途出现了一天的空白或者做事的频率放慢了,就会让人感到失去乐趣。同理几天不记读书笔记,再翻开笔记本的时候就会觉得提不起精神。就算只写一句话也能让人感觉充实。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踏实的写笔记,并且真正理解书的内容。
做好标记后,可以暂时把书堆放在桌子上,准备有空的时候做读书笔记。一些可以帮助你想起”原来那个时候我读过这本书“的要素:
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
寻找最具代表性的语句。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只要没有共鸣都不用摘抄。
写完读书笔记以后,如果笔记本内有这本书的书评,建议重读一遍这篇书评。
读书笔记指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观点。但如果在做完读书笔记后重读书平。参考第三方的观点。换个角度审视自己这次的读书体验。于是你会发现原来对自己来说有某种意义的事物。在这个人眼里是这样的。
当你感受到自己与他人观点上的差异,就可以在读书笔记里补充一些内容了。
读者后记:
我觉得这也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审视,非常有必要!
写读书笔记的五个步骤中,最后一步就是活用。这一步还是离不开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已经成为一次成功的体验。毕竟,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这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提升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就如同上述内容所说,重读笔记、书评可以加深思考。以本书为例,我的读书过程如下:
我的主力语音输入设备有两个,一个是小爱鼠标,另一个是微软SurfaceEarbuds,毕竟如果用手机语音识别再发到电脑上有些麻烦。
小爱鼠标识别中文精度还行,SurfaceEarbuds配合Office识别精度很高,连计算机专业术语(中英)都轻松识别,这是小爱做不到的。所以一般Earbuds更适用于PPT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