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开书店原创

老谭开了个小书店。老谭刚退休那会儿就想开个小书店,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要老谭老两口去带孙子,于是老谭他们就带了一段孙子。等孙子上了幼儿园,他们便回到了这个城市,过起了清闲幽静的退休生活。

刚开始,没有了工作的繁忙和孩子的吵闹,这夫妻俩感到很惬意,可渐渐地在这惬意中有了冷清孤寂的味道。有天,老谭对爱人说:咱也开个小店吧?这临街的房子不利用一下怪可惜的,你看左邻右舍的都开店了。

老谭爱人回答:这个主意不错,可经营什么呢?

老谭说:咱开个小书店吧。

说来这开小店的心思,老谭早就有了,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

他们住的这套房子,还是老谭单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福利分房。分房时按老谭的资历和职务,只能选个靠马路不远的一层楼房。楼房后面的马路是一条交通主干道,临马路是小区高高的围墙。住在一楼既嘈杂又不通风、光线也不好,蚊子还多。

进入了新世纪,随着城市的扩张,马路的拓宽,小区的围墙拆除了,他们后门外面的小院子也自然消失了。临街的一楼住户们,近距离地领略着城市的喧嚣和红尘,也及时地捕捉住那唾手可得的商机,纷纷把房子的后门打开,对厅堂、房间稍加改造,就变成了临街的小店。有卖烟酒的,有卖杂货的,也有开饭馆的。

退休后开个小书店是老谭心仪已久的事情。老谭多少年来对书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并且是那么的恒久与真挚。

老谭记得,外出读书之前他只去过两次县城的新华书店,这两次到县城干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但在新华书店的印象却依然清晰。

那是县城里唯一的新华书店,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不大的书店内摆放的多是马、恩、列、斯和毛泽东著作,还有几本鲁迅的书籍。鲁迅的书籍装饰很简洁,白色的封面,封面上印着鲁迅翘着小胡子的侧面头像。

第一次在书店里,他买了鲁迅的《呐喊》、《朝花夕拾》和《集外集》。之所以买这几本书,是他在《呐喊》的目录里看到了《一件小事》、《故乡》、《社戏》,在《集外集》的目录里看到了《自题小像》、《自嘲》,在《朝花夕拾》里目录里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这些诗文在中学课本里都学过,但在集子里看到它们感觉很亲切,好像以前见到过的杆杆翠竹,如今一下看到了它们整整齐齐地生长在茂盛竹园里的那般喜悦。

第二次在书店里,他买了一本竖排繁体字的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之所以买这本书,因为书店里就只有一本《中国通史简编》,而且书里有专门一节讲唐代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如晶莹的珍珠一般从书中跳到了他的面前。

从县城新华书店买到的这几本书,伴着老谭度过了艰辛寂寞的农村生活。

老谭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正赶上“文革”结束,文化复兴,新华书店的书籍越来越丰富了。每次去书店老谭都会有新的惊喜,这惊喜竟然有些和女朋友约会见面的心情了,自然这是老谭后来的体会。那时老谭还没有谈女朋友,因为他没有谈女朋友的空闲和条件呀。

每个月发了工资,一到星期天,老谭就揣着菲薄的薪水往市里新华书店跑,然后抱着厚重的书籍步行回到郊区的工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三编四册配齐了,咬咬牙,紧紧裤腰带,买了整套的精装《鲁迅全集》,中外文学名著更是买了许多。以致老谭离开工厂到省城工作,除了几箱书籍也就别无长物了。

省城里的书店比市里书店多了,有综合性的书店,也有专业书店,慢慢地还出现了个体小书店。

可能是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吧,老谭去书店的心情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就像面对一道道精美的美食佳肴,由过去的狼吞虎咽渐渐地变为了细嚼慢咽,到后来是品味感受的成分更多了。特别是书店实行开架售书以后,老谭才真正体会到了周末逛书店的乐趣。

在书店没有实行开架售书之前,站在书店柜台外面买书,老谭有喜悦也有烦恼。头探着,眼瞪着,伸着胳膊指点着,小心翼翼翻看着,要是柜台里面有个服务热情并且年轻漂亮的营业员,买与不买都会多看一会儿。要是碰到个服务态度不好的营业员,那不耐烦的表情一下子就破坏了购书的心境。

记得在市新华书店购书时,老谭对一个年轻女营业员印象很深。那位女同志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声音也是甜甜的,有问必答,指书必拿,经常给老谭介绍新到的书籍,有时还就老谭感兴趣的书籍交流几句。多少年后,老谭出差来到那个城市,还专门去了趟那个新华书店,可惜没能见到那位女营业员,一时心里还有些失落落的。

新华书店里态度不好的营业员,老谭自然是遇到过,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想起一位著名作家的故事。说是这位作家还是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时候,三天两头往新华书店里跑。在店里他经常瞅着自己喜欢的书又迟迟掏不出钱来,趴在柜台上磨磨蹭蹭地不说话。后来有位营业员对他说,你要是买不起书呢,就不要来看了吧。从此这位作家很久没有去过,只到若干年后他应邀签名售书才又一次踏进那个书店。

老谭想,这位作家再一次踏进那个书店的时候,已经实行开架售书了吧。

开架售书了,书店里没有了柜台的隔离,也不需要看服务员的脸色,可以随便在书架前浏览,可以随便取下书籍观看,再加上那舒适安静的环境氛围,周末没事到书店里逛逛,买与不买书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啊。

到了省城之后,老谭周末和节假日喜欢逛书店,尤其是喜欢逛一些有特色的小书店。那些专业小书店比大书店里的图书专柜书全也好找,那些特价书店比大书店里同样的书籍便宜,有时还能买到大书店里缺货的打折书。这在图书价格步步攀升,还没有网上购书渠道的年代里,是颇有吸引力的。

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老谭发现小书店越来越少了。有的是街道改造、马路拓宽拆掉了,有的是门面转让、变换招牌了,有的是改为经营烟酒、茶叶、杂货、菜肴了。回顾小书店由雨后春笋到秋风落叶的历程,老谭的心里呀还真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不管什么滋味,还是动摇不了老谭退休后开个小书店的想法,慢慢地这想法在脑子里还有了明晰的内容:一间不大的临街小店,小店内摆几个浅色实木书架,一排排整齐的书籍排列在书架上。

书架很重要,结实、干净、大气的书架能衬托出书的身价。有些小书店里,书的品味、档次不低,但参差不齐地放在歪歪斜斜、斑斑驳驳的书架上,就好像容貌姣好、气质高雅的女郎,坐在破椅烂床上的那般不协调,还有的书籍干脆就零乱地堆在地面上,看着让人真的有些心疼了。特价书呢,也不卖,要卖也不能像一些书店那样,随便往台子上一摊,或在书架上贴个五元、十元的标签,那情景活像个廉价出售的小商品,看着真叫人心里不舒服。

书的种类老谭也想好了,主要以中外文学书籍为主,重点是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订阅一些文学杂志。

读者来到书店,喜欢哪位作家的书,既能买到他的著作又能翻阅一下近期的杂志,看看作家新近发表的作品,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对此,老谭也是有体验的。

经常的,老谭上街在书店里买了哪位作家的书,从书店里出来路过街头巷尾的书报亭、书报摊,就忍不住停下来翻翻有关杂志,发现上面有这位作家的新作,就毫不犹豫地把杂志买下来。老谭买杂志最多的还是在邮政大楼,大楼的一楼大厅专门有卖杂志的地方,那里的杂志比较齐全。

可是,近年来老谭发现街头巷尾的书报亭、书报摊越来越少,最近连邮政大楼一楼大厅卖杂志的地方也改为卖邮票、纪念币了。

有一次,老谭从书店出来想买本杂志,走街串巷累得满身大汗,硬是没有找到一处卖杂志的地方。在回家的路上,老谭感到很委屈,很为《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清明》等文学刊物感到委屈,想当年它们是多么的耀眼和风光,现如今在书店、邮局和街头竟然没有它们的一席之地了。这时老谭也暗暗下了决心,自己开了小书店,一定让文学杂志有个一席之地。

老谭退休后开个小书店是心仪已久的事情,但真正促成老谭下决心开个小书店的,还有个老谭说不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老谭连和爱人也没有说过。

有天,老谭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门外自家的信箱。信箱里有两本杂志,有两本老谭比较喜欢的杂志,一本是《人民文学》,一本是《读者》。老谭感到奇怪了,今年自己并没有订阅这两份杂志呀。

记得,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有个星期天老谭去新华书店,在柜台前看到了《人民文学》杂志。在老谭的印象里,好像知道有这个文学刊物,可从来就没有真正看到过。从书店女营业员手里接过杂志一看,才知道这是刚复刊不久的、毛主席亲自题名的《人民文学》。恰巧,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就刊载在那一期上。买回去后,老谭将这期杂志从头至尾细细地读了一遍,如同上小学时第一次看万花筒,感到新奇得不得了。于是,老谭就与这份杂志有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看到《读者文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工厂的阅览室里。在这之前,老谭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份杂志,翻开一看真是大开眼界,古今中外,篇篇精彩。从此,也就对这份杂志忘不了,放不下啦。

最早这两份杂志是从邮局、书店和报摊上购买的,尽管每月老谭都留意及时地零购,但总是购不齐全而留下遗憾,于是就改为全年订阅了,于是每月就有所期待了。

每次从信箱里取出崭新的杂志,心中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喜悦,特别是泡上一杯绿茶,躺进真皮沙发,瞅瞅杂志封面封底和插页上的精美图案,翻翻目录和作者,看看精彩的小说、散文和诗歌,那真是一种难以言状的享受啊,什么工作上的烦恼,生活中的不快,都像茶杯上的热气一样渐渐飘散了。

近些年,老谭不再全年订阅这两份杂志,想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来年龄大了,眼睛花了,再加上颈椎的毛病,看书有些吃力,影响了阅读的兴致。二来老谭感到这两份杂志在可读性和视觉效果上比以前有所逊色。

《读者》也是,每期插页上或是中外名画选载,或是中外摄影佳作,或是中国历代书法。印象最深的是在每期《读者》的封三上有一首或经典或流行的歌曲,并配有精美典雅的图案。当然,这些都属于老谭的个人偏好,老谭想也可能是自己的欣赏水平有限吧。

老谭回到家中,进入房间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杂志。突然从杂志中飘出一张贺年卡来,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祝谭叔叔新年愉快!下边两行小字是“送上有我的作品的两本杂志,请您阅览指正。”落款人叫赵然。

赵然?这是个陌生的名字。莫非是他把杂志送错人了?看看称呼又像是自己。老谭翻开杂志,仔细瞅瞅目录,在作者栏里是有赵然的名字。

《人民文学》杂志“新浪潮”栏目里,有篇小说的作者叫赵然。老谭把这篇小说细细地读了一遍,感觉小说语言略显稚气,但内容丰富,构思比较精巧,写的是一群青年外出打工的事情。老谭猜测小说肯定有作者自传的成分,否则那刻骨的体验,精微的体察是难以表达的。

可惜的小说作者没有文字介绍,但老谭知道这是个年轻的文学新人。因为这个“新浪潮”栏目,就是为发现培养新人而开设的嘛。

卖旧报纸的经历,老谭自然也是有的。长则一年,短则半载,看看书房、客厅、阳台上零乱堆放的报纸,就招呼常来小区收报纸的驼背老头。这老头很有礼貌地站在门外,把老谭抱出去的报纸理齐,用塑料绳子捆好,拿秤杆称称重量,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零钞,然后拎着一捆捆报纸很吃力地放到小三轮车上。

但卖旧杂志的经历,却不像卖旧报纸那样简单。早些年,老谭订阅的那些杂志不要说卖,就是夹带旧报纸中间的情况也是没有的。因为,每期杂志看过之后,老谭都要把它们按种类按月份整整齐齐地放好,就像书架上的图书一样爱护和珍藏着。

记不得从什么时刻开始的,老谭也像卖旧报纸那样对旧杂志进行处理了,但老谭知道这方面的原因是挺复杂的。一是积攒的旧杂志多了,老谭的书橱放不下了。二是有些杂志出了全年合订本,像《读者》等。有的出了年度精华本,像《散文》等。还有的虽然没出合订本、精华本,但出了获奖作品集,像《人民文学》等。特别是后来出版的种类繁多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六十年”等等的文选,将若干年的小说、散文、诗歌优秀作品一网一网的收罗。老谭经受不住那一道道精美大餐的诱惑,品尝不品尝不说,先一盘盘端回家来再讲。有时,看着书架上一本本装帧精美的新书,再看看堆在书橱里、书桌边一摞摞泛黄的旧杂志,心里免不得的就有些喜新厌旧了。

话虽这么说,老谭对老杂志还是有一些不舍之情。比如《读者》、《人民文学》等,老谭在处理之前是要把感兴趣的封面封底、封三封四,以及插页上的摄影、书画保留下来的。

后来,老谭看看这些旧杂志也不值几个钱,收报纸的驼背老头也喜欢,干脆就送他好了。驼背老头见老谭这么大方,腰弯得更低了,嘴里不停地谢着,手里不停地忙着,把老谭抱出来的旧杂志一本本码齐,很爱惜地用旧报纸上下垫起来,生怕塑料绳子将杂志扎破了。

赵然说刘爷爷留意收购一些旧杂志,他能收到像自己处理的这么品味高的杂志吗?他能碰到像自己这样大方的人吗?是刘爷爷收来的旧杂志引发了赵然的文学爱好吗?

赵然就是这么认为的。她说:“当初,我零零散散地看了几本《读者》、《散文》、《收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感到很不解渴,就跑到邮局的报刊零售部和大街小巷里的报摊上去买。每次我拿起刚出来的杂志,看着引人的目录和熟悉的作者,心中就充满着喜悦,但看看杂志的定价,摸摸口袋里薄薄的钱包,心里又失望起来。我知道这些杂志定价并不高,有的仅仅几块钱,但我更知道,就这区区的几块钱也是靠爷爷起早贪黑、风餐露宿、走街串巷挣来的呀。后来,我就很少光临邮局、小报摊了。有时走过街道边的小报摊,忍不住地还是要瞅一眼,但看到那既熟悉又新鲜的杂志封面,目光就赶快地移开了。好在爷爷收购的这方面的杂志越来越多了,是这些杂志伴我度过孤独的少年时期,伴我度过敏感而忧伤的青春岁月,同时也编织了我那色彩缤纷的文学梦想。”

是呀,老谭的文学梦也是在阅读大量的文学刊物中产生的。不过老谭订阅和购买这些杂志要比赵然方便得多,大方得多。

老谭除了每年订阅几份杂志,平时上街也喜欢光顾小报摊,看到自己没有订阅的杂志上有熟悉的作者的作品,或是看到精致的封面装饰,就毫不犹豫地拿下。虽然订阅购买杂志一年下来也要不少钱,但少抽几包烟,少喝几瓶酒,少吃几餐饭就有了。再说阅览那一本本内容丰富的文学杂志,也是在品尝一道道可口的精神大餐呀。可是老谭精神大餐品尝不少,却没有增加多少的营养,至今也没能弄出几篇像样的文学作品来。

老谭当然知道,靠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搞好文学创作的,得有生活,得有丰厚的生活积淀,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可老谭的生活经历也算是丰富的啦,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当过干部,待过底层、待过基层、待过机关,怎么就写不出好的东西来呢?赵然这么个黄毛丫头,这么个单纯女生,怎么就能写出能上《人民文学》、《读者》刊物的作品的呢?

下面一段赵然的表白回答了老谭的疑问。她说:“爷爷的令人心酸的爱,自己没有双亲的深深的痛,学校里受人歧视的冷,打工中被人欺凌的恨,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来……”

老谭掩卷暇思,老谭扪心自问,自己有这样的“爱”“恨”“冷”“痛”吗?自己的所谓文学创作也多半是为赋新诗强说的“愁”,酒足饭饱后的“忧”,至于一些家人之间的小温暖,事业上的不如意,生活里的不顺心,人生中的小波折,在赵然这个小女子的“爱”“恨”“冷”“痛”面前只是小菜一碟。小菜就是小菜,上不了大餐的台面。

看着,看着,老谭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想不到,自己大半辈子喜爱文学,到老了也没能在像样的刊物上露过脸,却因了一些旧杂志,无端地被一位小才女感激着,并在小才女的妙笔下得以扬名。

说起以文扬名,老谭的内心深处还真有点儿想法,不过那也是以爱的名义。尽管这文学特别是严肃文学,在当下“官本位”、“钱本位”的观念世界里显得有些矫情和滑稽,尽管在“网络”、“通俗”、“快餐”的霓虹灯的映照下显得有些苍白和陈腐,尽管在颐指气使的“官人”和大腹便便的“富人”面前是附庸高雅的谈资与点缀,但对老谭来说她依然是自己心中纯情高雅的女神。

虽然这女神管不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帮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问不了自己的仕途命运,但她依然是自己心中的最爱。几十年来为着“五斗米”、“五花马”,也是香盈室来书满架,但保留最多的还是文学方面的书籍;写材料、做总结,发言讲话作嫁衣,最后都随着废纸垃圾而去,留下来的也是泛黄的稿纸和零乱的电子文档上的文学作品;看着摆在会议主席台和印在讲话报告上的自己的大名,远不及看着登在晚报副刊栏目里的名字爽快。

老谭寻思,是她来到楼下按门铃没人接,还是她有名气了不再想上门见自己了呢?想到这儿,老谭心里有些失落起来。对了,自己去拜访她,拜访这位让人敬佩的小才女。但自己到哪儿找她呢,自己并不知道她的地址,她送自己杂志里的贺年卡上也没有联系方式呀。对了,去找她刘爷爷,去找那位拾垃圾的驼背老头。

老谭走出门去,在小区里转了一圈,没能看到拾垃圾的驼背老头。老谭便去问看大门的老李头,老李头一听很惊讶地说:你说的是拾垃圾的驼背老头吗,怎么你不知道?他死了,就死在咱们小区院子里,死时手里还拎着两捆破杂志……

老谭的小书店开张了,老谭的书店就叫“老谭书店”,“老谭书店”的四字行草招牌在临街的众多店面中很是醒目,店内洁白的墙壁衬托着米黄色的崭新书架更是优雅。

老谭的爱人说:你老是没有没有的,你看书店开张这么多天了,也没有卖出去几本书,咱也进些别的好卖的书吧?

老谭说:咱这书店的特色就在这里,咱这是“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呀。

老谭的爱人说:啥“阳春”、“下巴”的,书店照你这样开下去,还不如我卖“阳春面”、“锅巴粥”呢。

老谭知道,妻子是看到隔壁一家开了个小面馆,早上卖包子稀饭,中午晚上卖面条,生意挺红火的,有些羡慕了。

老谭也知道,他们这一排临街的人家还有开烟酒店、水果店、服装店、美容店的,生意也都不错。但老谭对这些经营项目从来就没有想过,因为在老谭的心里开店卖吃的、穿的、玩的都是在做生意,只有开书店才是他精神的享受。

是的,老谭的书店开张以来虽然没有卖出几本书,但老谭还是挺愉快的,特别是与读者交流共同喜欢的作家作品时,还真是有点儿“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有次,一个中年男子来到书店,把书架上的书籍来回浏览了两遍,然后选了几本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的小说集。中年男子问老谭能不能打折?老谭问那位中年男子怎么买这么多本刘庆邦的小说?

中年男子说是刘庆邦的小说大多写的是农村和煤矿的事儿,他自己是农村长大的又去小煤窑挖了几年煤,读刘庆邦的小说感到很亲切,有时读着读着就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和往事。

于是,老谭就给这个中年男子买的几本书打了个六折。老谭还让中年男子留下联系方式,说是来了刘庆邦的新书就及时告知他。

街斜对面餐馆的一个年轻伙计,时常趿拉着拖鞋踱到书店来,老谭看他肥头大耳的样子好像是个厨子。老谭知道这样职业的人士对他书店里的书籍一般不会有兴趣的,因此就不和年轻的伙计多啰嗦。可这位胖伙计偏偏是嘴巴闲不住,经常是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哗哗”翻了几页,然后合上书又“啪啪”地在手上拍了两下,嘴里嘟囔道:老板,你也进些好看的书啊,武打的,破案的……每当这时,老谭总是对他笑而不答。

最近一次,胖伙计来到书店又是故伎重演一番,但嘴里嘟囔的内容有些变化:我说老板,你这书店能不能进些俺们小老百姓爱看的书啊?比如写俺们打工生活的。

老谭笑着说:有啊,书架上就有写你们餐馆伙计的书呀。

说罢,老谭就从书架上找出一本荆永鸣的小说集,递给胖伙计。胖伙计翻翻书皮,瞅瞅目录,对老谭说:我先拿回去看看,要是好看我才买行吗?老谭点点头。

没过两天,胖伙计兴冲冲来到书店,把粘着油污的荆永鸣小说朝老谭面前的桌子上一放,说:这书我买了,这鸡巴作者太利害了,把餐馆的伙计写活了,看着就像写俺们似的,不光写俺们的生活,连俺们想些啥子都写出来了。

胖伙计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个小塑料袋,又从塑料袋里摸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又对老谭说:你这里还有老荆的书吗?再给我找几本吧。

和书架上的书籍相比,摆放在小木台上的杂志更是很少有人问津了,一些年轻的读者甚至不知道是文学杂志。一天,几个年轻的女孩子来到书店,对着小木台上的杂志叽叽喳喳,有的说《收获》、《萌芽》是农业杂志吧,有的说《十月》、《清明》看着像时令杂志,还有的说《江南》、《钟山》可能是讲地理知识的……

老谭听着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老谭坐在小书店里,有时看着书架上的文学书籍和小木台上的文学杂志,想着一些社会上流行的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籍和眼花缭乱的网络作品,真不明白当今大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怎么了,难道连端庄朴素的女郎与轻佻艳俗的小姐也分不清高下了?更不要说这女郎的朴素端庄并非是冰冷的孤傲,而是有着一颗热情仁爱的心啊。

可让老谭整不明白的是,我们许多生活在底层的草根同胞们,对作家为他们呕心沥血的书写和贴心贴肺的话语不感兴趣,而对那些拿他们开涮恶搞以图名利双收的所谓作家、艺术家的小说影视作品却乐此不彼,这真让老谭心里感到有些悲哀。这也许正是老谭热爱文学、敬重作家的深层原因吧。

说起来,老谭也是个普通老百姓,虽说在政府机关当差,但一直是个跑腿在前边、开会坐后边的角色,爱人又是个下岗工人,再加上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和老家进城打工的乡亲接触颇多。老谭非常熟悉小公务员、下岗工人、农民工的生活,但自己也帮助不了他们,唯有同情而已。这种廉价的同情,也时常无来由地敲击老谭的心扉,因此老谭脑子里就时常产生出写写他们的冲动。

每当老谭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坐了半天,敲出几行自己并不满意的语句的时候,每当老谭脑子里呈现鲜活可爱的人物,写出来竟是干瘪死板的样子的时候,老谭就感到自己是这样的渺小和无能,越发地感到作家是那般的高大和了得。

老谭想退休开个小书店,向读者推介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也算是自己这个业余爱好者对文学应尽的绵薄之力吧,也算是自己这个脑笨笔拙之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亲乡邻的一点儿精神慰藉吧,也算是自己这个落伍之士对当今日渐式微的传统图书的无力挽留吧。

老谭也不好意思地想过,自己开个小书店,开个以售文学书籍和杂志为主的小书店,那个叫赵然的热爱文学的小才女说不定会到这儿来看书呢。

自然,老谭也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主儿,老谭退休了主要是靠退休工资吃饭,老谭不会不考虑开小书店的成本和收入,但老谭也不指望开小书店赚多少钱。老谭知道来小书店买书的当官的、有钱人也不会多,当官的、有钱人装潢门面也不会选这样的书。

退休之前,工作上的关系老谭接触过一些的官员和老板的办公场所,私人间的应酬老谭也去过发达了的熟人的书房,那一排排或恢弘大气或精致典雅或考究奢华的图书,那一个个或古典或现代或高雅或世俗的书名,常常让老谭感慨良多。

还有书的价格,在清贫的读书人眼里早已是青菜萝卜涨成了鸡鸭鱼肉价,但在一些富人眼里依然是小菜一碟,几本大书只不过是一包香烟的价格,一捆重重的图书不抵一瓶酒水的价钱,一桌豪华的晚宴够上读书人几年的买书花销。

老谭也曾天真地想过,如果自己是个富豪大款,自己开的小书店里的书一定要比特价书店里的便宜,一定要比当当网、亚马逊等网上书店里的书优惠。

在书店里购书与网上购书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书店里对自己喜爱的书既有视觉又有触觉的感知,这样的感知比网上真切多了,也亲切多了。那封面封底、扉页书脊、插图文字可以细细地观来,再加上手指与纸张的轻轻摩挲,这心情是愉悦的,这书买与不买心境都是蛮好的。

虽然老谭书店里的书没有网上书店的便宜,但老谭书店里的书比国营大书店里的优惠多了,也比残存不多的个体小书店优惠多了。因为老谭书店的门面是自家的,老谭书店的店员也是老谭自个儿充当的。老谭书店的优惠政策不是统一不变的,也不是明码标价的,而是有老谭灵活掌握、看人下菜的。

有天上午刚开门不久,老谭书店里来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年轻女士,从他们的衣着装束和气质神态上,老谭揣度他们可能是哪个公司的老板和秘书。老谭书店开门以来好像还没有来过这么尊贵的客人,但老谭并没有站起来迎接,只是礼貌地点点头。

老谭想不到,那位老板模样的男子在书店里看得还挺认真,边浏览边从书架上取下书来,略为翻看便递给身边的年轻女士。不一会儿年轻女士的怀中就堆了不少书,就像抱着花篮一般好看,然后女士就颤颤地过来把书放在老谭面前的桌子上,吩咐老谭算账,并没有提出优惠打折的问题,自然老谭也没有多说什么。

看着那一男一女走出了书店,老谭心里有些怪怪的感觉。

可别说,还真是怪了。自从上次那一男一女来了之后,小书店里的书和杂志售得好了,隔三差五的就有一位读者(当然不是同一位读者)买去不少书籍和新到的杂志,并且购书时也不精挑细选,在书架上、木台上瞅瞅书名,拿下来看看封面,就放进地上的塑料袋里,等袋子装满了就拎到老谭面前的桌子上算账付款,从来不提打折优惠的事儿,就如同有钱的大老爷们刚进菜场买菜的那般潇洒。

这奇怪的事情让老谭憋不住了。一次,老谭站起身来走到左一本右一本挑书的读者跟前,问:这书是你自己买的吗?

挑书人点点头,并不答话。

又有一次,老谭一边算账一边对着桌子上一摞摞的书籍,问正准备付款的年轻人说:这书是你自己看的吗?

年轻人点点头。

老谭又问:自己看怎么一样的书买好几本呢?

年轻人笑笑,还是不答话。

老谭心里感到更怪了:难道这些喜欢买书的人都是哑巴?难道只有哑巴才更喜欢这些书?

一天,有两位穿着同样服装的年轻人来到书店,他们边浏览边轻声说话。

一个说:你看,这好多书、好多杂志咱们公司图书阅览室里都有啊。

另一个说:是呀,不知公司图书阅览室里怎么进那么多这样的书,很少有人看呀。

两个年轻人说着说着,便跨出了书店的门槛。老谭想问问他们公司的名字,可抬头一看,那二人已无踪影了。

自从那天听了两位年轻人的说话之后,老谭就把书架上的书籍进行了整理,同一种书只在书架上摆放一册,遇上那些像大老爷们菜场买菜的购书者,老谭也是“青菜”一颗、“萝卜”一个地卖着,弄得他们很不耐烦。

有的说:你这书店真怪了,人家有书卖不掉,俺们买书你却没有。

老谭听了,笑笑,并不答话。

还有的说:有名气的人写的书你多进些吧,像莫言啦、刘震云啦。

老谭听了,笑笑,也不答话。

现在轮到购书的人奇怪了,有人走出书店,小声嘀咕说:难道这卖书的老头是个哑巴?

老谭当然不是哑巴,但老谭书店里买书卖书的都不多说话,说话也是轻轻的,在周围一片的嘈杂声中,老谭书店显得很安静。

安静中的老谭有时捧着一本书看着看着,就突然想起那封奇怪的信来,有时瞅着门前川流不息的人群,特别是人群中的年轻姑娘,老谭心里竟涌出几分的失落与伤感。

但老谭心里还是时常想起那个叫赵然的姑娘,难道那个姑娘不在这个城市了?难道那个姑娘已经把自己忘记了?难道那个姑娘来过这个书店,也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叔叔,就是不想和自己相认而已?

每当想到这儿,老谭就在脑子里过起了电影:那些来过书店买过书的年轻姑娘,哪个更像赵然呢?从那封来信的内容,老谭判断:赵然是个出身贫苦而富有才华、自卑孤傲而又有感恩之心的姑娘,穿着打扮光鲜时尚的不是,说话叽叽喳喳的不是,买书出手大方的不是……

经过一一排除之后,老谭猛然想起:有天有位年轻的姑娘来买书,她在书架前看了一会儿,问老谭有没有徐什么作家写的什么“过中关村”。当时老谭没听清楚姑娘的话,好像自己对这位作家不太知道,也没有进过这样的书。

老谭刚想和那位姑娘多聊几句,并准备拿过纸笔请她把书名、作者写下来,只听里屋的房门“吱呀”一声开了,爱人出来说:老谭,你去隔壁刘嫂的店里买瓶酱油吧,我正烧着饭呢,走不开。老谭瞥了爱人一眼,老谭明白了爱人的眼神,便起身走了出去。等老谭买酱油回来,那位姑娘已不在书店了。

想到这儿,老谭马上上网搜索了一下,很快就对上号了,那位姑娘问的书,可能是青年作家徐则臣写的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网上还介绍说这是位70后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内容充实,文笔从容而沉静,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底层人群命运的悲悯和思考。

老谭很快购进了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等小说集,还有散文集,并把这些书放在书架上的醒目位置。

老谭还认真读了《跑步穿过中关村》这本书。书中三篇小说写了一群在北京生活的“边缘人”,有卖盗版光碟的,有办假证的,有经营小书店的,作家对他们充满感情,写出了他们的艰难和心酸、尴尬与无奈,更写出了他们的正直和坚韧,善良与仁爱,写出了他们面对困境不死的精神和做人的尊严。

读罢这本书,老谭对作家满怀着敬意,同时也为那位小才女担忧。如果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赵然,他找这本书写底层人群生活的书,是自己也想写写那些“边缘人”呢?还是自己仍然生活在他们中间?

想到这儿,老谭禁不住更为赵然担忧了,如果能见到她,看自己能不能帮帮她,她那么喜欢书、喜欢文学,如果她愿意,就来我这小书店好了……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为什么会有人?想不开,跑去开书店?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很多热爱文艺的人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但是看看实体书店经营的惨状,这梦想多半也会“止于念想”。可为什么总有些人会真的“想不开”,跑去开书店?为什么还有那么一批独立书店,不仅能活下来,还越做越好? 《书见·第三季》一书中,收录了全国各地独立书店主理人的一些亲身经历,他们有的人把独立书店开到了乡村里,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28083
2.网上书店的特点购书流程优劣势网上书店,顾名思义,网站式的书店。是一种高质量,更快捷,更方便的购书方式。网上书店不仅可用于图书的在线销售,也有音碟、影碟的在线销售。而且网站式的书店对图书的管理更加合理化,信息化。现在很多人都通过网上书店购买书籍,既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金钱。那么网上书https://www.cnpp.cn/focus/13195.html
3.开书店想盈利有多难?世界读书日,我们跟三位书店主理人聊了聊“野百合也有春天,所以书店也有未来。”书店只有110平方米,戴阳特别挑选100部适合1至9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籍,找专人引导阅读,或带孩子们去扬州、镇江、南京等周边城市游学,亲自讲述历史文化知识。 戴阳带着孩子们游学 “现在电商平台图书折扣低、品种全、服务到家,我自己买书都愿意网购。”戴阳指着野百合书店的VIP卡上印https://www.xdkb.net/p1/js/j9m19/471375.html
4.图情动态信息(2018.2)信息服务黄淮学院互联网+图书馆+书店,助力推进全民阅读 中国“最美”图书馆走红日本,被日本网友称赞:太漂亮!中国有品味! 程焕文: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还需要纸质书吗 张岩:图书馆要主动“走出去” 全通教育推崇读书育人爱国精神,拟定开展阅读智能养成平台 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推广阅读,首届长三角地区阅读马拉松大赛举行 http://cms.huanghuai.edu.cn/s.php/library/item-view-id-60499.html
5.一所高校一家书店怎么开?谁来买?新闻频道老徐说,他经营书店已经17年多了,曾经在浙工大朝晖校区、之江校区都有店面,后来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只留下了屏峰校区这一家。“房租、人工、物流越来越贵,书越来越不好卖,我和老婆两个人忙一年,也只能赚个3万块钱,勉强解决吃饭问题。”老徐语气有点无奈,以前一起开书店的老伙计们大都已经转行了,有的去开超市https://news.cctv.com/2019/08/08/ARTINt2ldxtvKqFz5J6Rk5Wh190808.shtml
6.网购图书商城新书推荐打折书店折扣书籍特价图书淘书网站国内知名的网购图书商城。汇集全国各地70000家网上书店,展示多达9000万种书籍,各类打折书店、折扣书籍、特价书籍、二手图书一应俱全。网上买书、开书店卖书、淘书批发,首选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
7.杨素秋:公共选书人如何选书文娱为什么公共图书馆很少从优秀的实体书店选书? 徐力介绍,公共图书馆购书必须经过公开透明的招标,这其中,折扣率是招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杨老师透露过,要想在西安当地实体书店采购好书,折扣率必须在6.5折以上。如果在南京,实体书店要中标,这个折扣率要比6.5折高很多,这导致了实体书店https://www.workercn.cn/c/2024-03-24/8197864.shtml
8.如果实体店不开了,“我就去做一个书的猎手吧”!开书店十几年,数度搬家,庄见果每天要面对的是很现实的经营压力:“当天的房租都赚不出来是家常便饭。我现在和业主方签约了四年,四年以后这里发展起来,可能我就又得搬家了。”庄见果想过去租金更低,气氛也更悠闲的城市,“也可能实体店就不开了,我去全国各地帮书友找书,做一个书的猎手吧。”https://m.jfdaily.com/wx/detail.do?id=430317
9.网上开书店需要什么条件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开网上书店可以透过网络来卖书,这样卖书也就没有局限了,销量相对来说会更多,所以,有书类资源的朋友,也特别想了解当下开网上书店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开一个书店的难度大不大?能不能做?一、开网上书店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根据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通过网零售出版物也是需要出版物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764355260468748748.html
10.开书店的创业计划书(精选10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书店的创业计划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书店的创业计划书 篇1 企业概况 以大学校园为核心,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开设二手书店,集售书、租凭、收购等业务与一体,在满足学生购买需求的同时,为他们消费行为提供便利渠道,并提供一个读者交流平台,方便各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https://www.yjbys.com/chuangye/ziliao/chuangyejihuashu/634371.html
11.香港买书哪里去?附书店分布图很多“坏书”在大陆是不能上市的,只要这些书没有绝版,一般都可以在香港买到。上哪里去买呢?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出版機構,在近現代中國文化教育出版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於1914年設立,是香港门店最多的书店。 所有商务印书馆门店分布 屯門分館營業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53706456/
12.书店开不下去了?并没有据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记者尹平平 袁全 梁姊)4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开4061∶关店1573 书店开不下去了?你可能想错了》的报道。 一个多月前,北师大盛世情书店的关门,又赚了一波读书人的眼泪。 “这年头书店根本开不下去。”“开书店绝对养不活自己。”每当有些特色的书店关门,类似言论时有出现https://m.gmw.cn/2021-04/24/content_1302251229.htm
13.书店作文(通用76篇)今天下午一放学,妈妈就带着我去参加晨报学记团的活动——遇见书店,这个书店的名字真奇怪呀,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书店。 一进书店,我就被书架上各种各样的书吸引住了,每本都想拿起来翻看,这时妈妈拉着我说:“赶紧走吧,再不走就要迟到了,一会儿活动结束,再让你好好看个够。”说着,我们来到了一个教室,这个https://www.ruiwen.com/zuowen/1500zi/457806.html
14.原神:我开书店的,阅读就变强!(董永凯)全本免费在线阅读第一章 在原神的书店2 千年不变的秩序,百年不变的律法。 从哪里开始,已经变得不再相同。 故事连着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不同故事相传流下。 这些故事,往往被人编撰成书,永久保留下来。 正如人所说,故事可以相承,被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若有一天故事不再相承,就会形成故事断层而无法被后人所知…… …… 璃月的https://m.qidian.com/book/1027015978
15.下雨天,躲进经开这些书店来一场纸上漫游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能去户外恣意玩耍 不如就在经开区逛逛书店! 今天,经开君给你介绍一下 适合躲雨的书店 在雨天里捧一本书 嗅着书本特有的油墨清香 听听纸张刷刷的翻页声 让你远离天气的恶劣 找寻内心的一米阳光 蓝海风·漫巷 在有着“书香之都”之称的西安 每一家人气书店都是大浪淘沙的卷王 http://xetdz.xa.gov.cn/xwzx/jkdt/1710501872208969730.html
16.推荐一个好地方关于书店的作文(通用15篇)每个人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看到大家都这么认真,我也来到儿童区挑了一本喜欢的书,来到一个小朋友多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这样一本书看完了还可以找其他小朋友换着看。 “时见鹿”书店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参加很多有趣的活动。有时候会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通过读书成为了https://www.wenshubang.com/xiewuzuowen/4611240.html
17.一年挣3.6万元,这书店怎么开苏州社会如今,许涛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吴中区的一个乡村,因为他和妻子把“初心”搬进了村里,同村里签订了20年的租约,开出了第二家书店。 许涛所选择的乡村,具备三个“一”:一线城市,一小时车程,一站式人文复合空间,他觉得这些足以吸附更多和他一样对书有共鸣的人。而去乡村的时间久了,他越来越喜欢四季变化,以及村里http://www.subaonet.com/2024/szsh/0528/892928.shtml
18.去石家庄哪里买书好石家庄市,简称“石”,旧称石门,河北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去石家庄哪里买书好,一起来看看吧! 去石家庄哪里买书好 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店) 推荐理由:书店内书籍种类特别齐全,全部都是正版书,价格比较贵。书店还设有多媒体图书查询系统、https://www.jy135.com/gouwu/44474.html
19.开书吧要准备什么书吧怎样实现盈利→MAIGOO知识4、出售书籍是书吧的经济来源之一,书吧应该建立一套买卖二手书的机制。很多爱好读书的人,通常一本书需要30元从书店购买,而一个星期读完了,然后闲置在家,时间长了就积攒一大堆读过的书,对其主人来说已经不太有价值,而且还占地。所以书吧如果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收了这些书,在以合适的价格出售给想看这些书的人,至少比https://m.maigoo.com/goomai/21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