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会考基本概念复习(选修一)一、算法和算法表示(1)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P2)1.分析问题确定要用计算机做什么2.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用计算机进行处理(2)算法的5个特征(P7)1.有穷性2.确定性3.能行性4.有0个或多个输入5.有一个或多个输出(3)算法的3种常用表示方法(P8-10)流程图、自然语言、伪代码。
(4)算法的3种基本模式(P13)1.顺序模式2.选择模式3.循环模式二、算法实例(1)枚举算法(P21-24)例1(P22图2.1.2):dimc,j,nasintegerc=0forj=0to99n=25006+j*10ifnmod37=0ornmod67=0thenprintnc=c+1endifnextjprintc例2(P23图2.1.3:dimc,x,yasintegerforx=0to240fory=0to100if5*x+12*y=1200thenprintx,yc=c+1endifnextynextxprintc(2)解析算法(P25-30)(3)排序(P31-38)①冒泡排序fori=1ton-1forj=ntoi+1step-1ifd(j)
A.低级语言B.高级语言C.机器语言D.汇编语言4、在流程图中表示算法中的条件判断时使用()图形框。
A.平行四边形框B.菱形框C.圆形框D.矩形框5、如图所示,分别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它们的描述方式是()A.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B.自然语言和数字语言C.数字语言和自然语言D.计算机语言和数字语言6.下列关于算法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穷性:算法必须在有限步之内结束B.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必须有确切的含义C.输入:算法必须至少有一个输入D.输出:算法必须至少有一个输出正确答案:BDCBAC第二章第一节一、VB常见的数据类型:1、数值型数据:分为整数型和实数型两大类a、整数型分为整型(Integer),范围:-32768~+32767Eg:4、256、长整型(Long),约10位有效数字Eg:45678、58566685Eg:1、vB语言中,下列各种数据类型是整数型的是()。
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选修)一、数据管理的基本知识1、数据及数据类型1)数据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符号化表示,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2)理解常用的数据类型数字型:用来存储可以进行算术运算的数字,可以是整数或是小数。
文本型:包括汉字、字母、数字、特殊符号。
记录:表中的一行称为一个记录。
字段:每一列就是一个字段,每列的第一行是字段名称。
关键字:指能标识唯一一条记录的字段。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就是相互关联的二维数据表的集合。
1)数据库中信息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储,一个数据库包含多个表2)满足下列条件的二维表可以称为关系①每一列的数据类型相同;②表中不允许有重复的字段;③没有内容完全相同的行;④任意交换两行、两列,不影响整个表的内容,也就是说,行和列的排列顺序是无关紧要的;⑤每一个字段都是简单的数据项,而不是组合数据项。
(3)关键字是唯一标识一条记录的某个字段或若干个字段的组合①作为主关键字的字段不能为NULL值②作为主关键字的字段值不能重复③当不能确定任何单字段的值唯一时,可能将两个或更多个的字段组合成为主关键字4、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简称DB)数据管理系统(简称DBMS);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SQLServer、Foxpro等。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指针对某个特定目标(具备某种功能,如管理、查询等),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组成:二、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一)数据分析与建模1、数据库设计的过程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整理->画E-R图->确定关系数据模型->创建数据库2、数据的抽象描述(1)现实世界(2)信息世界1)实体:客观存在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如一个学生、一本书等。
高一信息会考知识点高一是中学生活新的起点,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作为信息技术课所教授的一门科目,信息会考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考试之一。
了解高一信息会考的知识点,掌握相应的技能,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信息会考的常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在备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会考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其中包括计算机硬件的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
理解计算机硬件如何协同工作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对解决问题和错误排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高一信息会考中,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对于操作系统而言,必须熟悉常见的操作系统、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界面的使用,了解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此外,熟悉办公软件,如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Excel表格的创建和使用以及PPT的设计和演示,能够提高学生的办公效率。
三、互联网和信息安全与时俱进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会考中,了解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是学生们必备的技能。
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常见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浏览器的使用和搜索引擎的操作等。
此外,信息安全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学生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网络骗术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四、多媒体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
在信息会考中,学生们需要熟悉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多媒体文件格式。
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音频和视频的编辑、图片的处理以及动画的制作,将会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五、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是存储和组织大量数据的重要工具。
在信息会考中,学生们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学习如何创建数据库、表格和查询,以及进行数据的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等,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数据管理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必修一知识点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一、数据、信息和知识1.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所表示的意义;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2.信息、物质和能量构成世界三大元素3.三者关系:数据作为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经过处理后,就有可能转化为相应的信息。
人们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后,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信息才会内化为知识。
孟浩然的诗词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⑦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
其信号的自变量、因变量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
如数字体温计。
2.模拟信号:是指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号。
如声音信号、图形信号、水银体温计。
3.数字化:是将复杂多样的事情属性或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对象的过程。
这些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更方便地在数字设备中存储、处理和传输。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整理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整理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的一般概念。
信息是物质属性和存在方式的表征,具有普遍性。
2、信息加工与智能化加工。
人类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实现信息的优化和利用。
计算机具有信息加工的能力,能实现一些传统信息加工方式无法实现的智能化加工。
3、信息的数字化与计算机处理。
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以二进制数(0、1)的形式表示和存储的。
4、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指的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类型的综合。
多媒体技术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集成处理的技术。
二、计算机系统1、计算机的分类及特点。
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机五大类。
2、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数制,这是因为二进制数制具有运算简单、易实现和逻辑性好等优点。
计算机的运算器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它能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如加减乘除等)及各种逻辑运算(如“与”、“或”、“非”等)。
3、电子数字表与表达式。
电子数字表是一种计算器,其内部有一个微处理器,可以用不同的键控制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和函数运算。
在电子数字表中,A=10,B=11,C=12,…,Z=26。
表达式是由数字和数学运算符组成的。
在Excel中,“=10*2”表示“10”乘以“2”,“=A1+B1”表示“A1”和“B1”两单元格的和。
4、ASCII码与汉字编码。
ASCII码包括控制字符(如CR、LF等)和可打印字符(如“!”等)。
汉字编码包括国标码、输入码和机内码。
三、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如硬件资源的管理(CPU的控制、内存的管理、外存的管理等)、软件资源的管理(文件的管理、程序的管理等),此外还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窗口管理、菜单管理、命令管理等)。
例2: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
A.数据安全B.数据存储C.数据通信D.数据备份二、因特网应用的发展趋势●网格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举例(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高分辨率显示技术)●无线网络应用技术三、网络应用中的安全●计算机网络病毒:什么是病毒?(编制或者在计算机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可传播、可执行、破坏性、可触发性)。
●什么是防火墙?(一个或者一组网络设备,它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之间,用来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一个网络受到另一个网络的攻击)。
防火墙的分类(软件防火墙和硬件防火墙)。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选择题知识点(一)信息获取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了解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呈现多样性定义的现状,理解香农、维纳、钟义信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定义。
(2)了解文字、语言、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和动画等信息载体特征,能从具体事例中指出事例信息的载体形式。
答:信息的载体形式:有文字、符号、表格、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图表,手语,旗语,事物本身等。
(题目中“采用(使用,通过,用等)……方式”)(4)了解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传感等信息接收方式,能从具体事例中指出事例信息的接收方式。
答:信息的接收方式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传感等。
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信源)(信道)(信宿)(5)理解信息的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性、价值相对性、真伪性、时效性、可度量性等重要特征,能从具体事例中提取信息的显着特征。
基本特征有: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性、价值相对性、真伪性、时效性、可度量性等重要特征。
(6)信息的编码1.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
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1bit(二进制位,信息的最小单位),1Byte(字节,信息的存储单位),1Byte=8bit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1KB=1024B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1)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呈现多样性定义的现状,理解从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工具获取、处理、存储、管理、传播信息的角度对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高一会考知识点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中课程中,信息技术也被列为一门必修课,并且在高一会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会考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一、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非常重要。
在高一会考中,可能会涉及到硬件的分类、功能以及常见的设备连接等内容。
此外,还应了解CPU、内存、硬盘等硬件的作用和特点。
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核心,在高一会考中也常被提及。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在高一会考中,你可能会被要求解释什么是操作系统,并举例说明其常见的功能,如文件管理、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等。
此外,对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MacOS等的特点和使用也应有所了解。
三、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了解常用的应用软件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
在高一会考中,你可能会被问及如何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如MicrosoftOffice套件和谷歌文档。
此外,了解如何保护计算机安全,使用杀毒软件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四、互联网与网络安全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石,也是高一会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一会考中,你可能会被问到互联网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历史发展等问题。
此外,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五、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高一会考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
了解常见的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如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程序的工作原理。
此外,还应了解不同编程语言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1.1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容。
(※真伪性)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高一信息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高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计算机的基本知识1.1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软件则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2计算机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千字节、兆字节、千兆字节等。
1.3计算机的分类:个人计算机(PC)、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等。
1.4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二、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2.1常见的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等。
2.2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文件管理、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等。
2.3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处理软件、演示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等。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3.1常见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卡等。
3.2常见的网络协议:TCP/IP、HTTP、FTP等。
3.3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如密码学、防火墙等。
3.4网络安全的措施:如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等。
四、多媒体与图形图像处理4.1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频、视频、动画等。
4.2多媒体制作技术:如音频录制与编辑、视频剪辑等。
4.3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如Photoshop、CorelDRAW等。
五、数据库与编程基础5.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表、字段、记录等。
5.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如MySQL、Oracle等。
5.3编程基础知识:如算法、流程控制、变量等。
5.4常见的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
六、信息技术与社会6.1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疗、金融等。
6.2信息技术的影响与挑战:如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等。
6.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大数据、云计算等。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第一册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信息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例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而信息载体则是指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东西,只是载体,不表示内容,例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2、信息与社会发展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是信息、物质、能源。
知识经济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或者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
3、计算机的主要特点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包括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
计算机的发展根据组成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不同,分为四个时代: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一台较完整的微型计算机主要由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等组成。
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仪,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音箱。
中央处理器简称CPU,是微机的核心部件,即运算器和控制器的集合体。
3、XXX计算机基本结构XXX计算机基本结构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构成。
4、计算机系统基本结构计算机系统基本结构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5、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最小单位叫比特bit,一个或1叫一bit。
字节B及KB、MB、GB的换算关系是:1Byte=8bit,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一个中文文字或符号要占用两个字节(B),而一个英文文字或符号只占用一个字节(B)。
6、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主机、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
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引言概述: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对于学习者来说,熟悉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信息技术会考的核心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数据库管理以及信息安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1.计算机基础知识1.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1.1.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1.1.2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作用1.2计算机的数字表示和编码1.2.1二进制数系统的基本概念1.2.2常用的数字编码方式2.操作系统2.1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2.1.1进程管理和调度2.1.2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2.2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应用2.2.1Windows操作系统2.2.2Linux操作系统3.网络与通信3.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1互联网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1.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和应用3.2常见网络协议和通信技术3.2.2无线通信技术:蓝牙和WiFi4.数据库管理4.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组成4.1.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和特点4.1.2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的区别4.2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常用操作4.2.1数据库的创建和表的设计4.2.2SQL语句的查询和更新操作5.信息安全5.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体系5.1.1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5.1.2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和方法5.2常见的安全风险和对策5.2.1网络攻击与防范5.2.2数据泄露和信息保密总结: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数据库管理以及信息安全等重要领域。
本文以引言概述的方式,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了各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功能作用、常见技术和应用等。
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习者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汇总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概念的几种说法(1)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2)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3)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或报道等内容,都可以称之信息。
5、什么是信息技术(英文缩写:IT)信息技术包括四个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核心与支柱)、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传感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一、信息及其特征1、信息的基本概念:载体承载的内容才是信息,载体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信息与物质、能量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态;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2、信息的基本特征①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飞鸽传书);②共享性(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③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④可处理性(玉不琢,不成器);⑤价值相对性(信息价值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⑥时效性(老黄历看不得红灯停,绿灯行);⑦真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
二、信息技术及其影响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Technology)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新华词典》)。
①微电子技术(基础);②计算机技术(核心);③通信技术(桥梁);④传感技术(感官扩展)。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①多元化;②网络化;③多媒体化;④智能化;⑤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积极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人们学习生活的影响。
消极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知识点背诵1.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网络攻击的类型,例如病毒、木马、钓鱼、网络钓鱼等-实施网络安全的方法和技术,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网络安全政策和规范的制定和实施2.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数据库操作语言,例如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选择和使用3.网页设计与开发-CSS(层叠样式表)的应用和使用方法-JavaScript的基本语法和功能-网页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移动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的概述和流程-移动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Android和iOS平台的开发技术和环境-移动应用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5.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数据预处理和清洗的方法和技术-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和技术,例如聚类、分类、关联规则等-数据可视化和解释结果的方法和技巧6.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图形数据结构和图形算法的基础知识-图形渲染和图像处理的方法和工具-计算机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以上是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一些重要的选修知识点。
备考时,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此外,可以通过解答往年的试题、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取得好的成绩。
2)属性:实体的特征,如一个学生实体可以有姓名、体重、年龄等属性。
3)联系:有三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3)机器世界字段:实体的属性称为字段。
记录:一个实体转化成一条记录。
二维表:每个实体集转化成一个二维表。
(4)三个世界的术语对照3、概念模型与E—R图概念模型:最为常用的是实体-联系模型,简称E—R图。
E—R图包括三个图素:(1)实体集。
用矩形表示(2)属性。
用椭圆形表示(3)实体之间联系。
从E—R模型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一般可以分两步进行:1)将每个实体集转换成一个二维表。
实体集名转化为表名,属性转化为字段名2)将实体集之间的联系转换成二维表。
联系名转化为表名。
创建表有三种方式:1、使用设计器创建表2、使用向导创建表3、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我们所学为第一种,“使用设计器创建表”(三)使用数据库图标:1、排序:1)、在数据表下打开表;2)、选中列3)、点击“升序”(由小至大)或“降序”(由大至小);多列排序:这些字段必须紧连在一起,没有相邻的要先拖动在一起,排序全选当前记录新记录记录指示器共有记录数按先根据左边,再根据右边进行排序。
排序原则:①数字、日期按大小;②逻辑型True (1)、按选定内容筛选:(2)、按窗体筛选:(3)、高级筛选:1)在“准则”中,两个条件在同一行,表示它们之间是AND(与)的关系,即这些条件要同时成立。 2)在“准则”中,两个条件在不同行,表示它们之间是OR(或)的关系,即这些条件中只要一个成立就行了。 3)like“1*”(*是通用字符,代表任意字符,1*表示第一个字符为“1”的字符串)注意:“是英文状态下的双引号。 like”王*”(姓"王"的所有记录)like”*王”(最后一个字是"王"的所有记录)like”*王*”(包含"王"的所有记录)3、查询(运行的工具按钮:)查询和数据表一样,属于数据库中的一个对象。 (1)定义:在数据库中查找出满足条件的记录项;(2)查询类型:(多表查询时一定要创建数据表间的关联)(3)使用条件(准则)的语法问题:1)文本类型:直接输入文本即可,ACCESS会自动加入双引号,若是不等于某某文本,则必须在文本前加入“NOT”,也可结合通用字符“*”,设置查询条件。 2)数字及日期:这两种类型的条件语法完全相同,比较字符可分为两类。 如:“>#2001/1/1#”,表示只显示2001/1/1以后的记录;“between1and10”表示只显示大于等于1及小于等于10的记录。 3)对于任意字段,如果判断该字段的值是空,则填入“ISNULL”,不是空则填入“ISNOTNULL”4、数据的统计:视图->总计在ACCESS中,数据的统计是通过“合计”功能来实现的。 合计功能的目的是将表的记录予以分组后,再加以计算。 合计功能的部分选项内容如下:分组(GroupBy):某个字段将记录进行分组。 求和(Sum):计算字段中值的总和。 平均(Avg):计算平均值。 最大值(Max):搜索该字段的最大值。 最小值(Min):搜索该字段的最小值。 条数(Count):计算记录条数。 5、数据的导入、链接和导出导入:将外部数据转换并复制到当前数据库中链接:只是引用外部数据,并不将这些数据复制进去。 导出: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输出到其他数据库、电子表格或文本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