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现状;归因
在主流文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双重推进下,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重视与发展,但由于发展较晚以及少数民族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导致目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使研究更为具体,本文主要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具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为后续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
对民族教育资源、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等概念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能为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库)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1.民族教育资源
2.民族教育信息资源
3.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
在2000年“校校通”工程提出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时,我们也意识到在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毫无疑问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成果及特点
目前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现状鲜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了把握后续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方向,正确认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已有成果和特点是必要的。对其数字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4]:(1)对原有传统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2)开发建设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对二者进行整合、重组,组织形成新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一)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成果
表1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成果
(二)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特点
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图书馆为依托单位实现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
目前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高校和政府图书馆的数据库体现得更加突出,建立了关于各个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但是总体而言,数据库的质量还不高。
2.以区域为特色,以网络网站为平台实现数字化建设
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西南、西北地区,其数字化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与全面,这跟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另外,大多数都是以网站为平台进行数字化建设,并实现资源的共享。
3.政府部门在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国内,政府作为国家政策实施的先驱单位,在资金、资源、设备上占有独天得厚的优势,很显然成为了数字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目前已有的成果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明晰了解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门户网站,其次是图书馆的资源数据库,最后是少量的电子刊物等。基于研究的可行性,该文主要选取了29个门户网站作为研究对象,电子刊物则不做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该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三个层面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现状进行分析:
第二层面,为保证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意义上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对国内权威性和应用性较好的资源网站进行分析,选取了3个样本网站,分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K12教育资源云、第二教育网,对其进行内部民族教育资源的检索。
(二)维度界定
该研究主要从资源网站中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对于质的研究,本文参考张琪[5]等人对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分析的7个维度,即资源建设主体、服务对象、资源类型分布、各学科资源分布、教师对资源的认识度、教师对资源建设标准的认识、资金投入,同时针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特征对其进行了修改与扩充,具体来说:当前门户网站中专门用于教学的教育资源很少,故不考虑七维度中后四个维度;另外,我国民族教育资源数字化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反映对民族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和普遍认识,故增加了新的四个衡量标准:网站中资源的镶嵌模式、全面性、针对性、点击率。总结下来,具体维度如表2所示:
表2研究维度的界定表
(三)研究形式
表3质与量研究模式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所有样本网站根据上述典型网站的研究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量的分析
以民族资源作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有效网站相对来说比较多,但和其他主流教育资源,比如各学科教育信息资源网站相比就稍显薄弱了些。另外,少量的民俗网站包含了民族文化资源,但究其狭义上的教育性,则略显单薄。总的来说,完整意义上的专题民族教育资源网站(库)处于稀缺状态。
2.质的分析
(1)镶嵌模式
学者李姗泽曾提到,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实现对民族教育资源的利用:一是少数民族学校课程事业的有效拓展;二是课程内容的扩展;三是灵活多样的与儿童生存状态相适应的课程实施方式的采纳;四是谋求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课程体系的建立[7]。
对样本网站研究可知,目前数字化的民族教育资源主要是镶嵌在各种资源网站中,即通过类似于校本课程的课程整合的形式让民族教育资源得以运用。比如,在基础教育
(2)资源类型
资源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对资源类型的格式规范化也影响到后续资源的共享问题。研究发现,民族教育资源多数为文本素材、少量的图片、音像视频,而教育类资源网带有很强的教育性质色彩,增多了相应的课件、试卷、教案素材。总的来说,这样的资源类型比例,与教师、学生对资源的期待值是不相符合的。我们应该在丰富资源类型的同时,合理构建其比例。另外,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时,需要考虑后续的资源共享问题,对资源类型的格式实现规范化,具体可以参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3)资源建设者
(4)资源使用者
在本研究的样本网站中,大多数是大众为主要使用者,很少有类似于国家基础教育网这样专门的教育性质资源网站。值得注意的是,其数字化只是简单的资源堆砌,没有进行教学设计,形成系统的知识点资源。在真正实现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受众群体,开发出合适的资源。
(5)全面性、针对性
(6)点击率
研究所示,民族资源网的点击率都是较低的,而这一因素可以体现出其有效获取这一性质。任何优质的资源,如果其有效获取性差,没有受益于大众,都是相当遗憾的。
最后,针对目前已有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另一呈现方式——图书馆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在这一领域,多数是以文献资料、民族古籍书籍的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各个少数民族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门户网站对资源数字化建设缺乏学术性、专一深刻性的特点。
四、归因分析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这与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向教师和学生实现资源共享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需要大力加以解决。导致这一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维度来分析。
(一)主观因素
首先是意识上的缺失,对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淡化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甚至是忽视其可用性,这是最主要因素之一。其次,在国家促进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号召下,没有找准其最适合的发展途径。第三,资源构建的动力主体单一化,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良性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人才问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从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处理都需要专业人才,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导致了部分人才的流失。最后,是数字化对象选择问题,人们的主观意识习惯上对主流文化高度重视,这样的思维习惯也带入到了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中,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熟知的少数民族的资源数字化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投入,而忽视了其他的少数民族。
(二)客观因素
虽然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针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教育部门与政府给予的鼓励政策,软、硬件设施的支持,云南区域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性,教育理念的具备性,已有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一系列优质资源的可借鉴性,都为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平台,保证其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其贯彻到具体的实践层面?
五、对策与构想
(一)开发阶段
1.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
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很显然,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有很高的重视程度,同样,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理应也得到相应的支持。
3.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已有成果
4.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站、教学系统范例提供了参考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优秀资源网站、其他学科智能教学系统等的开发为其提供了方向,我们可以取其长避其短,为专题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找到可供借鉴的范例。
5.地域性特色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设计阶段
(三)运用阶段
(四)管理与评价阶段
该阶段侧重于评价所构建的资源是否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再次利用,从文化类型的维度来看,即所筛选的教育资源是否注重了典型性、针对性和融合性。其次,从学习主体的维度来看,教育信息化资源呈现的方式是否考虑到了学生模型、参与性、满意性、提高性。再者,从获得方式的维度来看,教育信息化资源提取的界面是否注重了多样性、适切性、生动性。
从已有的民族教育信息者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后续专题少数民族教育智能教学系统知识库的构建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资源类型全面性与针对性;资源分类的层次性;资源类型的标准化问题;资源协作共建平台的搭建;构建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8];采取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解决共享性、重用性、延续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卓焕雄.民族教育资源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1990(2):40-43.
[2]申慧.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及其体质构建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6.
[3]杨改学.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发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9(8):41-42.
[4]刘阳,丁银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2):22.
[5]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4):77-80.
[6]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2-4.
[7]王江华.民族地区学校对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9-13.
[8]刘菊霞.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升级改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