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框架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协会(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hicDesign,简称SEGD,成立于1973年)对环境图形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涉及图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规划和工业设计等多个学科,这些领域中与视觉有关的内容,如寻路系统(导向设计)、信息识别与传播、场所感的营造等都属于其研究范围。
环境图形设计通常包括寻路系统设计(导向设计)、建筑图形、标识、展示设计、识别图形系统、公共设施设计、符号设计、零售系统设计、地图设计和主题环境设计等内容。涵盖了空间环境中的各个层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本文将从评价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基本点四个层面,探索建立环境图形评价框架。
1环境图形评价的主体
环境图形评价主体,总是与特定的历史、社会、组织、个人信仰、意志及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相联系。因此,评价主体的身份也必然有较大的差异,大到国家,小至以个人为评价单位。有鉴于此,环境图形评价的主体可以依照组织与个人来划分。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可能是多重的,既可以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的代表,这就有可能造成个人的评价标准多重化,甚至相互矛盾。
1.1组织
组织是社会群体集合,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国家、利益集团、宗教团体、媒介。组织往往会以“公众”这一“字眼”出现在评价主体的署名中,以“公众”的名义进行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舆论导向性、宗教政策性、意识形态性特点。组织的评价常具有强制性、规定性、禁忌性,是最具影响力的评价主体。
1.2个人
每一个体对环境图形的评价差异极大,个体中真正能形成影响力的有以下几类:
(2)明星。如今,明星由于其社会身份的特殊性,愈来愈越具有较强的公众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过学者、专家。通过个人环境图形的消费方式,明星的个人评价标准,在无形中对环境图形的很多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个体。个体是指那些既不具有学者、专家的知识与实践背景,又不具有专家、学者、明星、分众的社会影响力的个人。个体的评价标准更加多样化,其影响力也相对复杂,一般说来较小。
(4)分众。个体聚集成不同规模的分众群体,是公众的群体特征细化的结果。作为环境图形设计成果的使用者,分众有权利表达群体的使用体验、要求、看法,树立群体的评价标准。因此,分众的评价标准,更能体现不同群体独特的价值观,成为环境图形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的要素。
2环境图形评价的客体
2.1创作者
创作者,即具体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实践者,由于专业身份、社会角色、意识形态、道德、信仰、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差异,使创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成为影响环境图形设计的重要因素。例如,从专业身份的角度来说,图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设计,在活动的过程中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2消费者
环境图形的消费者,也会成为环境图形设计活动评价的客体,这是由于消费者对环境图形制作的多个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由于消费者本身在社会角色、意识形态、信仰、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对消费者的评价往往也成为环境图形评价的复杂内容之一。
2.3创作方法与程序
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成果是视觉化的,是具体可感知的物质形象创造。以传达信息为目,并蕴涵精神、信仰与情感。因此,对环境图形的评价必然涉及其创作的具体方法及程序。例如,对主题及题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它们又是怎样的反映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的多重影响;如何进行技术、材料、形式、符号的处理,又是如何平衡功能与审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观念、愉悦)及其他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等。
2.4创作成果
作为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最终成果,环境图形往往以使用性(信息传达)、装饰性为目的。但它作为具体社会、时代、道德风尚、审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也必然会被人们从适用、审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
3环境图形评价的方式
由于环境图形评价主体的不同,所运用的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环境图形评价方式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大众传播
3.2政策
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或宗教社团按照其意志,公开、明确、强制性的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法规。政策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图形设计活动评价方式。环境图形能够表现的形式与内容,受特定的地域、国家、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意识形态、与道德规范影响。这往往以国家政策或宗教戒律的形式加以禁忌、限制,并在具体的环境图形实践活动中加以揭示、显现。
3.3竞赛奖项
通过举办环境图形设计竞赛活动,组织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竞赛评审委员,在一系列的严格选拔之后,通过隆重的仪式,给予获胜者奖励,并通过媒体宣传。实际上这种对环境图形设计成果的肯定,在无形中树立了一套评价标准和创作导向,从而引导未来的图形创作活动,如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协每年举办一届设计竞赛,并在世界各国巡展。
3.4图形创作活动
人们还可以通过具体的环境图形创作实践,来展现其价值观与评价标准。通过对以往环境图形形式或内容的复制、借鉴,或反其道而行,向某个环境图形生成的评价标准提出肯定或质疑与挑战。
3.5图形消费
通过具体的环境图形消费活动,环境图形设计成果在形式与内容上得到某一价值观的肯定,评价标准便由此得以确立。这一评价方式的影响往往是立竿见影的,直接影响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从这一角度来讲,环境图形设计活动能否得以实施并获得成果,其最有力量的评价及最直接呈现评价结果的方式就是环境图形的消费。
4环境图形评价的两个基本点
环境图形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的形式与内容,总是在一定时期、场所、社会意识形态、道德风尚、等综合条件影响下建构成。因此,环境图形的评价必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功能需求、审美心理、物质技术、社会道德要求。一方面我们在功能上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安全性还要便于维护等;另一方面,人们对环境图形又有审美趣味上的要求。所以,环境图形评价的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4.1功能适用性
人们创造环境图形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传达信息,这是环境图形的基本功能。能否满足功能需求是环境图形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在环境导向图形、寻路系统中尤为明显和重要。环境图形的功能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明确。环境图形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那就能够恰到好处的解决当前环境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创建一个良好、清晰、明确的场所导向和体验。对于导向系统类环境图形,则需要较高的视觉识别度,创造易于识别、理解的图形。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传达性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2)安全性。环境图形以视觉物质材料的形式呈现在空间场所中,在场所中摆放时的具置、自身与整体环境尺度的比例,都会影响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受与判断,甚至对空间环境感受产生混乱、误解或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安全因素。所以,安全性也是考察环境图形功能适用性时不可忽视的要点。
(3)经济性。环境图形从设计到完成,需要耗费社会和自然资源,并且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物。据此,我们更应该谨慎、细致地进行环境图形实践活动,自觉节约社会和自然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环境图形创造活动的经济性和良好的维护性。
4.2审美愉悦性
环境图形不仅要完成信息传达的实用功能,作为反映一定社会意识形态、道德风尚等精神生活的环境图形,还具有审美上的意义,并由社会环境的具体状况决定其将以何种标准被人们评价。由此,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环境图形的形式、社会道德评价。
(1)形式。环境图形是为传达信息或营造场所精神等而产生的,其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是审美对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构成环境图形的感观元素有形状、色彩、材料、比例,以及这些材料的组合形式,都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形式美。
(2)社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舆论监督下的环境图形创作,尤其对于装饰性的环境图形,必然要涉及对主题与题材的审美要求。单就环境图形的视觉形式来看,其审美体验主要还是感观刺激性的。而主题与题材则更进一步直达人们思想深层的精神审美活动,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赞美与痛斥。它汲取社会生活的片段、事件,将人们的风尚与唾弃、自由与禁忌全部以形象化、符号化的环境图形方式,呈现在大众或个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规诫、抚慰、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活动与精神活动。
5结束语
环境图形评价框架的建立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规范和指导环境图形决策职能部门、环境图形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环境图形实践成果,为和谐人居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丁红玉.环境图形设计学科探议[J].装饰,2005(12):98.
[3]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阅读7选5;框架结构图;篇章结构
框架结构图1:
1.carefulpreparation
Trainingforamarathon
2.steady,gradualincreasesinthelengthoftheruns.
1.(36),buythebest-fittingrunningshoesyoucanfind.
Preparation2.Whenyouhavefoundshoesthatseemright,walkinthemforafewdaystodouble-checkthefit.
3.(37)
框架结构图3:
参考文献
目前,很多B/S模式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基于传统的JspModel1模型建立的。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要扩充系统功能,改善用户界面。传统的JspModel1模型建立的系统形式固定,HTML和Java强耦合在一起,导致页面设计与逻辑处理无法分离。功能划分不清,不便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本文结合SSHA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图书管理应用系统,该系统可扩充性良好,可以重复利用组件进行其他项目的开发。
1系统使用技术
Struts是一个基于MVC体系结构的Web应用程序的框架,具有组件模块化、灵活性和可重用性等优点,极大地简化了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它合理地将用户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和控制逻辑分离,使得开发过程变得简洁清晰,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View(视图)由包含一组可扩展的自定义标签库(TagLib)JSP来建立,Model(模型)主要由ActiomFormBean来实现,业务逻辑通常由JavaBean或EJB组件来实现,控制器主要由ActionServlet实现.Struts的核心是ActionServlet.ActionServlet的控制参数在配置文件config.xml中。
2系统的结构和设计
2.1系统结构
图书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图书借阅与返还管理、读者管理和图书管理4个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对系统参数的维护、读者权限的设置等;图书借阅与返还管理则是处理日常业务,包括图书的借出、归还及查询等;读者管理则是对读者信息进行维护,包括办证、挂失等,以及个人信息的建立与查询;图书管理是对图书资料进行维护,包括查询、修改、增加、删除及打印报表等。
2.2系统设计和分析
2.2.1系统总体架构
图书管理系统框架采用Struts、Spring与Hibernate构架进行开发。Struts框架将业务数据、页面显示、动作处理进行分离,降低系统的藕合性。在Web页面采用Struts强大的TagLib标记库,能灵活动用,大大提高开发效率。Hibernate框架在系统中提供持久层支持,通过MyEclipse提供的Hibernate反转工程工具,为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生成相应的POJO(plainobjectJavaobject)类和映射文件,并生成对数据进行增、删、减、查的方法。这些方法封装在DAO类中。spring管理系统组件间的依赖关系,系统采用面向接口编程的方式,定义业务层的组件接口,独立开发各个组件,然后根据依赖关系组装组件。以读者管理模块为例,系统组件的注入关系为图1所示。图1系统的注入关系图
class="org.springframework.orm.hibernate3.HibernateTransactionManager">
readonly="true"/>
expression="execution(*liberary.biz.lendbookbiz.*(..))"/>
系统开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系统开发结构
2.2.2Spring和Hibernate框架开发持久层
对于Hibernate的应用主要是应用配置文件即0/R映射配置文件和hibernate.cfg.xml配置文件。通过反转工具生成的0/R映射配置文件表达出持久类与数据库表的映射关系。Hibernate将根据这个映射文件来生成各种SQL语句,实现数据的访间。在Hibernate的hibernate.cfg.xml配置文件中,定义链接池、访问数据库的URL资源定位地址、数据库名称、数据库方言MySQLDialect、数据库链接驱动程序等Hibernate运行需要的主要属性信息。
使用Spring整合Hibernate时不需要hibernate.cfg.xml文件。首先,在applicationContext.xml中配置数据源(dataSource)bean和session工厂(sessionFactory)bean。其次,Spring提供了HibernateTemplate,用于持久层访问,该模板无需打开Session及关闭Session。它只要获得SessionFactory的引用,便可以打开Session,并在持久化访问结束后关闭Session,程序开发只需完成业务逻辑层,DAO层的开发(如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删、改、查)则由HibernateTemplate完成。以读者管理模块为例,Spring和Hibernate整合后的ApplicationContext配置文件代码:
class="org.apache.commons.dbcp.BasicDataSource">
value="com.microsoft.sqlserver.jdbc.SQLServerDriver">
…
class="org.springframework.orm.hibernate3.LocalSessionFactoryBean">
org.hibernate.dialect.SQLServerDialect
entity/User.hbm.xml
2.2.3spring和Struts框架对Action的管理
attribute="UserForm"
name="UserForm"
parameter="operate"
path="/reg"
scope="request"type="liberary.web.action.UserAction">
在UserRegAction中使用Biz层提供的接口,判断用户注册是否成功,注册成功,转入首页,否则,转入错误页面。使用Spring整合Struts时,Struts中的Action由Spring进行创建,利用Spring提供的ContextLoaderPlugIn插件即可做到Spring与Struts的无缝集成。StrutsConfig.xml的插件代码为:
value="/webINF/applicationContext.xml"/>
将Struts配置文件中Action类别配置为“org.springframework.web.struts.DelegatingActionProxy”,注册子模块UserAction的配置为:
scope="request"
type="org.springframework.web.struts.DelegatingActionProxy">
2.2.4使用Ajax改进用户体验
在页面代码中要导入/dwr/interface/JPetNameCheck.js、dwr/engine.js、dwr/util.js脚本,通过脚本对象调用方法,第二个参数是回调函数的函数名。
关键词:大学城园区;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3
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贮存技术、传输技术,来完成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尤其是关于图书馆对文献资料、图书馆具体的服务任务、书目数据的共享。文献资源共享其实就是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源,更好地收集、调配、利用文献资源。这种资源共享打破了以往的陈旧落后思想,改变了自私的想法,尽可能地让资源配置变得科学、合理,这样不仅减少了对文献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且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1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意义
1.1有利于缓解文献资源的供需矛盾
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随之增加的是文献出版量,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校的图书馆无法收藏所有的文献资料。而且,一个学校收藏的图书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个学校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做到共享文献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文献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满足学生的需要。
1.2能够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
实施共享政策时,各个校区要统一安排文献资源,仔细核对资源,尽量避免重复浪费,减少费用,降低压力,高效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争取用最少的金钱实现文献资源的最高利用。
2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框架设计
2.1创建共享的管理模式
2.2统一文献的分类和编目标准
如果要顺利完成文献资源的共享,就要有一定的标准来互相制约,在工作中缺少了标准,就无法实现各个校区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也就更无从谈起用现代化的方法实现信息服务了。因为在实现共享之前,每一个学校对图书的管理方法都不同,书籍摆放、标注等也不同,所以想要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数据交换非常困难。我们应该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文献著录条例》的要求,开展工作,制定出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与方法,重新编排统一的编号。具体包括统一使用的分类法、主题法,统一文献的揭示深度、统一文献的著录格式、著录级次、著录时使用的文字、字形和文种、文献类型标识符等一系列细则,这样可以更加规范、统一地管理各个校区的文献资源,为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2.3选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
为了更好地完成各个校区的文献资源的共享,我们必须运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并且运用的管理系统要有很强的网络功能,要能够保证各个学校之间的互联,满足各个学校之间对数字化建设及资源共享的需求。通常情况下,统一的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高度的集成性,便于系统数据库的维护;(2)广泛的实用性,如网上书目检索、实时馆藏查询、新书通报、馆际互借、个性化服务等;(3)高度的安全性,保证系统运行可靠;(4)数据格式标准化,具有规范控制的功能;(5)基于Window操作平台,界面友好,操作简便;(5)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开发机构的实力与稳定性,系统升级与维护等。
3实现大学城园区图书文献资源共享
之所以建立图书馆,是因为有需求,需求越大,供应越大。因此,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读者的角度来开展,图书挂的工作人员应该改变原有的“书本为主”的管理观念,一切“以读者为主”。因此,在收集文献时也要首先考虑到读者是否需要,摆放位置要考虑到是否方便读者阅读,总之,作为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一切都要以读者为中心,要让读者满意,这样才能是图书馆长远发展下去。
现在图书馆先进的科技服务手段是以往的手工操作所无法比拟的,把科技融入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高校的图书馆要努力服务于读者,迎合读者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方法。在收藏书籍时,要尽可能地增加电子图书的收藏率,开展电子文献服务,有效利用现代化科技服务读者。
3.1是建设多媒体室,开设网络服务和光盘检索等服务,并利用数据库和网络电子信息开展跟踪、专题服务。
3.2是通过E-mail等方式和学生、教师联系,了解各层次读者的需求。
3.3是经常访问与学校专业有关的、又比较有价值的站点,并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开发。
[1]靳随琳.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研究[J].当代图书馆,2007(09).
[2]梁平.影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02).
【关键词】工程测量;改进方法;数字地图;设计方法
工程测量的作业周期很长,是一个获取、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操作,检核数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量人员虽然只是进行重复地简单计算,但依然是人为的因素越多,出错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要研究杜绝人工计算的失误,减少由失误造成的损失的工程测量新技术。
一、数字地图概述
1.数字地图的定义
数字地图以数字的形式来记录或存储一些信息。这种新的地图形式便于信息的复制、存储、传输、共享、更新和分析,能够在使用中不断增值,既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也可以经过处理转化为纸质的地图。
2.数字地图的特点
第一,为了便于进行数据共享,数字地图是遵循一定标准的;第二,数字地图的单位是空间实体,图中的地理数据可以看作是无缝的组织管理,图形数据都有一定的数据结构;第三,数字地图要对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实行分别管理,并且能够进行信息互访和综合管理;第四,数字地图能生成拓扑数据结构,这有利于进行空间分析;第五,数字地图可以适当地变化比例尺范围;第六,地面上某一点在数字地图上有且只有一个影射点;第七,数字地图系统具有开放性;第八,数字地图易于保持现势性。
3.数字地图的研究进展
读者、地图、实地是组成传统地图学的3个要素,被称为地图学三角形,数字地图的出现,使之变成了地图学四面体,因为数字地图可以看成是增加在平面三角形之外的又一个顶点。这个地图学四面体涉及到很多现代地理图学的方法、理论和技术。
目前,数字地图的最新研究进展是评价数字地图研究成果的三维结构图的提出,它是说人们可以从创意性、抽象及智能性、精度和科学性这三个维度来考量数字地图的研究成果。其中创意性分为半虚拟设计及规划地图、实地图和全虚拟设计及规划地图,抽象及智能性分为地图分析、数据支撑、知识地图和决策这三个层次;精度和科学性则分为顺序尺度、比率尺度、分级尺度、名义尺度这四种精度水平。当人类要对自然界进行描述时,首先要形成信息模型,然后才能对其实现半精确的、虚拟的地图分析及研究,最后对其实现高精度、全虚拟、全创意的分析。
4.数字地图与工程测量
由上文介绍的数字地图的特点可以知道,数字地图与工程测量的需要十分吻合,特别是在数据结构的空间分析和便于管理方面,几乎是其它任何数据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增多的今天,数字地图是基础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工程测量中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数据的共享都有很大帮助。
二、基于数字地图的工程测量系统的设计
数字地图及数据处理是组成该系统的两部分。其中,数字地图是由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来组成的,它为实现该系统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可视化、数字化的平台。这个系统的功能是:第一,自动计算放样数据;第二,实现外业模拟及精度分析和预测。实现该系统所用的开发工具是AutoCAD与VB相结合,开发过程比较简单。
1.自动计算放样数据
实现这个功能包括三个步骤:第一,对点数据传输到系统进行控制。系统会根据人工所给的指令对放样所需起算数据进行读取并自动记录它们的点位关系,比如导线起算边的坐标、相应坐标标号、坐标点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会作为起算的数据被输入到下一个流程中;第二,确定参数。针对不同的项目,系统都会给出相应的工程测量算法,比如放样建筑物的角点坐标这个简单常见的项目,系统会在放线测量时给出相应的参数,如果工程测量的项目不同,那么这个参数也是不同的。在这个项目里,参数应选择2维点,而曲线测设要选择缓和曲线或圆曲线;第三,计算放样数据。系统首先要对放样点的坐标进行读取,然后对曲线进行测设并读取曲线的参数等数据,最后通过坐标反算程序计算出放样数据,应用坐标反算程序是指曲线测设对曲线测设计算程序进行自然调用。
2.外业模拟及精度预测
系统计算出放样数据后,要进行噪声迭加来对放样点坐标进行正算。这里,仍然以放样建筑物的4个角点作为例子来说明,它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加入误差进行外业模拟的过程。其中,系统噪声主要是由观测误差、环境因素影响、仪器误差、定位误差等引起的。这些误差项依赖于经验,只有经过不断积累总结才能慢慢趋于合理。
3.精度分析
外业结束之后,系统的检核结果能够通过系统在数字地图上进行展点。这样,对于每一个放样点,数字地图都可以提供三个数据,分别是理论点位、实际放样的结果点位和模拟点位。实际放样点位与理论点位间存在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应当满足放样对于精度的要求,并且模拟点位与实际放样结果点位相差越小,越能满足人们对于该系统的期望值,即我们期望经验误差能最大程度地靠近实际误差,只有这样,才能在放样之前比较准确地预测放样结果。
工程项目的数目越多,经验数据的可靠性就越大,因为被积累的先验知识总是可以作为下一个项目的误差预计经验。比如在测量中支导线的延伸时,可以将风的影响、通视条件这些外界因素考虑进去,把其当作误差经验函数算入误差项中。这样,电子地图就可以很方便地将放样数据、检核结果、模拟放样结果显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实际的检核结果对误差经验函数进行修正。另外,同枯燥的数据比起来,图形会更加一目了然,在图中调整占位也会更加可靠和方便。
三、结语
基于数字地图的工程测量系统的应用,使得工程测量更加可靠和科学了,系统中使用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还可以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展。另外,系统还能依照工程单位的不同需求,向简单实用这个方向发展。
[1]潘正风.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J].铁道勘察,2009(06)
[2]曹荷华.工程测量技术应用阐述[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10(07)
[3]李智华,张建群.浅谈现代工程测量的发展及应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9(05)
关键词: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节点
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框架结构的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如框架的梁柱交汇点、剪力墙结构的暗梁与柱的交汇点等。节点承受由梁端和柱端传递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受它们共同作用且受力状态复杂。因此节点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相邻构件承受的各种荷载,保证整个结构体系坚固和安全可靠。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发现节点细部构造设计不细致,施工不精心,容易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1项目概况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工程建筑面积约29339M2;地下1层,地上13层,地下室层高4.15M-5.15m,二层以上层高均为4.2M。基础为混凝土预应力AB型管桩?500,上部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建筑物总高度60.4m。
2框架节点处理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2.1梁柱节点随柱、梁、板统一浇捣的施工不管柱顶留或不留施工缝,均应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随之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采用这种方法浇捣楼层柱、墙、梁、板混凝土时,应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宜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
2.2梁柱节点只随同楼面统一浇捣的施工梁柱节点处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分别浇捣的施工方法,给施工带来不便,且容易形成邻接面的冷缝,故当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二级时(10N/mm2),可考虑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随同梁板一起浇捣。但应当指出:此时,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如果取用梁板的混凝土强度,会引起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不足,以及地震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不足,所以一般不应采用。
3框架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方法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是框架结构的关键部位,从力学上讲,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情况比较复杂,它既承受柱子传来的压力,又要承担梁端和柱端的弯矩,当地震荷载反复作用时,核心区混凝土处于剪压复合应力状态,往往造成核心区出现交叉形式裂缝及柱端混凝土压酥、剥落、钢筋压屈外鼓。特别是角柱、边柱,由于扭转和偏心等影响,受力更为复杂,比内柱更易引起震害。历次震害表明,框架结构的破坏绝大部分是由梁柱节点核心区强度不足和延性不够所致。从施工方面讲,由于节点构造复杂,钢筋绑扎密集,而且都是高空作业,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给施工造成许多麻烦,稍有疏忽质量就难以保证。造成梁柱节点施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对节点受力机理不了解,对梁柱节点操作程序不清楚,工人缺乏统一安排。常见的梁柱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方法有以下几种:
3.1不同等级混凝土邻接面的留设。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比较复杂,由于荷载组合及内力计算的结果,要求同一层的竖向结构(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水平结构(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水平施工缝通常留于柱脚,柱顶若要留水平施工缝则应留于梁底。若同层的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混凝土同时浇捣,则柱顶不留施工缝。
3.2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分别浇捣的施工。
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捣方法为:不论柱顶是否留施工缝,都应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度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使用混凝土泵,尽快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应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避免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之间形成冷缝。同时对梁柱节点钢筋密集的核心区用小型插入振捣器加强振捣,坚决杜绝漏振死角,避免形成蜂窝麻面,以确保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设计强度。
3.3梁柱节点随同楼面统一浇捣。
梁柱节点处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分别浇捣的施工方法,给施工带来不便,且容易形成邻接面的冷缝,故当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二级时(10N/mm2),可考虑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随同梁板一起浇捣。
4框架节点区的模板安装施工
4.1节点区的模板安装
施工实际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这样容易出现拼缝不严密、尺寸偏差过大、表面平整度较差等通病,要拆除再进行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可以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1)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2)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尺寸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cm为宜,以便固定。结合节点模板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3)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采用15mm厚夹板制作,用60mm×90mm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mm。
4.2节点模板的排水措施
通常框架柱顶混凝土的施工缝设在梁的底面,此处柱顶模板应留20排水孔,同时柱顶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应现浇成斜向排水孔的倾斜面以便于排水,在浇筑节点混凝土之前应将排水孔堵塞,这样可避免由于柱顶积水造成的节点施工缝处混凝土强度的削弱。
5要注意框架节点裂缝防治
细微裂缝在混凝土中是很难避免的,只要不是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使用,但为了尽量控制和消除这类裂缝,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可采取如下防裂措施:
5.1在满足强度等级及可泵性的条件下,柱子混凝土应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减少用水量、减少含砂率、减少坍落度、增加石子含量,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量。
5.2节点处的混凝土应实行先高后低的浇捣原则,即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严格控制在先浇柱混凝土初凝后继续浇捣梁板混凝土的施工工序,作好技术交底和准备工作。
5.3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混凝土的养护忽视,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特别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有效控制裂缝。
Abstract:Inviewofthebaddamagemodeandcommonformsofdamageoftheframestructureunderearthquake,thispaperanalyzesthecausesofthedamageofframestructure.Combinedwiththeactualstructureoftheframe,thereinforcementmethodssuitablefortheframestructureareputforward,andthecharacteristicsanddefectsofthesereinforcementmethodsarepointedout.Thereinforcementtechnologiesaresystematicallyclassified,andtheshortcomingsoftheexistingreinforcementtechnologyarepointedout,whichcanprovide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framestructurereinforcementtechnology.
关键词:框架结构;加固技术;FRP加固;复合加固
Keywords:framestructure;reinforcementtechnology;FRPreinforcement;compositereinforcement
0引言
框架结构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历次地震作用表明,框架结构的混凝土构件破坏严重,尤其是柱,墙和梁柱节点的破坏尤为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框架结构节点处应力集中显著,且侧向刚度小,在强烈地震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故而在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破坏程度较轻的结构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势必会影响其正常使用,而拆除则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合理地把握建筑物的损伤,科学的运用加固技术,可使得已损建筑物的功效达到最大化[1-3]。
1框架结构的破坏
1.1破坏模式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常见的破坏模式可以分为:柱铰模式、梁铰模式和梁柱铰混合模式三类[4]。
柱铰模式,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柱柱端首先进入塑性状态,出现塑性铰,而梁端状态仍为弹性,不出现塑性铰。这种破坏模式是最不利的,会在极大削弱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产生薄弱部位,发生局部破坏。
梁铰模式,指框架结构的塑性铰位置主要在梁端部和底层柱脚部位,在地震作用下主要通过梁端塑性铰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输入能量,并保证其他部位的框架柱始终保持弹性状态。这是最理想也是最有利的一种破坏机制,从理论上讲,可以使结构拥有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包钢加固法;承载力;加固计算
1工程概况
某工业厂房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基形式为桩基础。前几年为适应改造的配套要求,已经对原结构①~③轴线进行了一次增量改造。
本次改造的目的是总体改造的另一部分,目的是通过改造,满足新增使用要求。改造内容为新增用途,涉及到原结构的④⑤⑥轴线,位置如图1所示。
图1平面布置
以下是与本次设计有关的框架梁柱尺寸、配筋情况(见表1)。
表1原框架柱截面尺寸及配筋
原框架安全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a=0.10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柱、承台为C20,板为C20
基本风压0.6kPa
2确定加固方案
由于种种原因,原结构的计算书已经无处可找,委托资料也仅是初次设计时的一部分,加之本次设计需增加的荷重较大,根据仅有的委托资料无法判断何处需要加固和如何加固。
为了确定加固方案,首先按改造后荷载,根据现行设计规范,对荷重涉及到的④⑤⑥轴线框架,采用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应用较广泛的PK计算程序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1)在内力组合中,活载、风载与永久荷载组合效应对梁柱的内力起控制作用,地震作用组合不起控制作用;2)框架柱配筋数值小于原配筋数值,即受力方向原框架柱所配钢筋可满足要求。现将框架梁起控制作用的组合数据与原框架梁允许承载力的比较结果列于表2。
表2新加荷载作用下原框架梁所受外力与其允许承载力比较
由表2知,框架梁在新增荷载下,支座和跨中弯矩及剪力增加均较多,已无法承受新增荷载的作用,必须进行加固。另外,查看原结构施工图我们发现,原框架柱配筋构造不符合新规范要求:第一,柱侧面纵向钢筋间距350mm,超过抗震时规范规定不宜大于200mm的构造要求;第二,底层柱底箍筋加密区长度及箍筋间距不够。按规范要求,应取矩形截面边长、柱净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值,即Hn/6近似等于1200mm,且满足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范围内加密的要求,箍筋间距取纵筋钢筋直径的8倍和100中的较小值。故综合应取底层柱自承台向上H=1700mm范围内箍筋加密,箍筋间距100mm。原设计H仅取950mm,④⑤轴线加密箍筋仅为150mm,为满足新规范要求,即便经计算纵向钢筋满足受力要求,也必须对柱进行构造加固处理。
至此,对本结构可供选择的加固方案有:增大截面加固法和外包钢加固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加大截面法是采用同种材料-钢筋混凝土,来增加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截面面积,达到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满足正常使用的加固方法。此方法工艺简单,适应面广,可广泛用于一般梁、柱、板、墙等混凝土结构加固。但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期较长,对生产有一定影响,截面增大对结构外观及房屋净高也有一定影响;外包钢加固法是以型钢(一般为角钢)外包于构件四周(或两角)的加固方法,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此法施工简单,现场工作量较小,施工工期短,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截面承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与湿式外包钢相比,干式外包钢施工更为简便,但承载力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有效。
下面分析采用梁柱外包钢加固法的加固方案。由梁柱内力配筋包络图知,原框架梁内力配筋相差较多,⑤轴线底层梁剪力设计值为395kN,已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梁截面的限制条件V≦0.25βcfcbh0的要求,加固时也必须同时考虑斜截面抗剪问题。由于干式外包钢无法解决抗剪问题,而湿式外包钢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加之其梁柱节点处理起来也十分困难,考虑到经济效果和框架柱必须进行加固的事实,设想能否采用其他方法如增设支点法,将框架梁上荷载通过增设的支撑传至框架柱,从而减少梁上的受力,使得原框架梁不需加固仅通过加固框架柱即可满足设计要求。但增设支点使得框架内的一部分空间受到影响,征得主体专业的同意后。选取受力简图(见图2)进行计算,现将计算结果与原框架梁允许承载力的比较结果列于表3。
图2计算简图
表3新加荷载作用下原框架梁所受外力与其允许承载力比较(加撑)
由表3知,增设支点后原框架梁可不进行加固即可满足要求,仅需对柱进行加固。综合以上分析,确定采用外包钢与增设支点相结合的加固方案。
3加固设计
3.1加固结构的概念设计
在进行加固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应对加固结构进行了解、分析。其一,由于加固结构属二次受力结构,加固前原结构已经载荷受力(即第一次受力),新加部分在加固后并不立即分担荷载,而是在新增荷载下,才开始受力,这样,整个结构在其后的第二次载荷过程中,新加部分的应力、应变始终滞后于原结构的累计应力、应变。当原结构达极限破坏时,新加部分的应力、应变可能还达不到自身的极限状态,其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二,加固结构属二次组合结构,新旧两部分存在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整体工作的关键,主要取决于结合面的构造处理及施工作法。由于结合面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一般总是远远低于混凝土本身强度,因此在总体承载力上二次组合结构比一次整浇结构一般要略低一些。
由于加固结构受力上的上述差异,决定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计算分析和构造处理,不能完全沿用普通结构概念进行设计。基于此,《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50367-2006)中规定,干式外包钢框架与原柱所受外力按其各自刚度比例进行分配,钢构架的受弯刚度近似取0.5EsAsa2,其杆件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计算,干式处包钢加固柱的总承载力为钢构架承载力与原混凝土柱承载力之和,是有一定道理的。
3.2加固计算
柱加固详图见图3。
图3柱加固详图
3.2.1确定刚度分配系数和各自所受外力
原混凝土柱的受弯刚度EcIc=2.55×104×400×4003/12=5.44×1013
外包钢构架的受弯刚度0.5EsAsa2=0.5×206×103×947×2×365.62=2.6×1013
外力分配系数
Xs=1-Xc=0.325
现从加撑后的④⑤⑥轴线框架柱中选取M、N较大的两组外力对原混凝土柱进行外包钢加固设计(外力分配略)。
原混凝土柱配筋无需计算,外包钢后可满足构造要求。仅需要对钢构架进行验算(过程略)。
4结语
总之,在结构改造加固中确定加固方案和进行加固设计是关键。在选择加固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方案在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尽量使加固方案达到最优化。同时,在加固改造设计中要注意细节问题,熟练地掌握规范,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概念,这样才能设计出达到构造要求的厂房建筑。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Abstract:Thestructuredesigninshortiswiththestructurelanguagetoexpressthearchitectsandotherprofessionalengineermustexpressthings.Structurelanguageisfrombuildingandotherprofessionalstructuredrawing,asrefiningsimplifiedstructureelementsout.Thenusethesestructuralelementstoformabuildingorstructureofthestructureofthesystem,includingtheverticalandhorizontalbearingandresistancesystem.Reinforcedconcreteframestructureisbythebeamsandcolumnsthroughtheconjunctionnodeoftheverticalloadunderhorizontalloadandthestructureofthesystem.Wallonlyplaystheretainingandpartitioneffect.Framestructurehavebuildinglayoutflexible,interiorspaceetc,widelyusedinmultilayerworkshop,shops,officebuildings,hospitals,teachingbuildingandhotelsandotherbuildings.
Keywords:concreteframe;structuredesign
1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和过程
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掌握如下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抗震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并应考虑当地地方性的建筑法规。设计人员应熟悉当地的建筑材料的构成、货源情况、大致造价及当地的习惯做法,设计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2框架的设计
框架中允许梁端出现塑性铰,因此在梁中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通常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支座调幅以降低支座弯矩,现浇框架的支座弯矩调幅系数可采用0.8~0.9,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不参与调幅,弯矩调幅在内力组合之前进行。同时应注意梁跨中设计弯矩值不应小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一半。
框架结构体系是由竖向构件的柱子与水平构件的梁通过节点连接而组成,既承担竖向荷载,又承担水平荷载。
结构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型应尽可能简单、规则,使各部分刚度均匀对称,减少结构扭转的可能性。框架结构应在纵横两个方向布置成双向刚接框架,也就是说,应尽量避免在特殊情况下,形成只有单跨单向的单柱体系。还要尽量统一柱网及层高,以简化设计和施工。在多层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为C20或C25。在抗震设防地区,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以形成延性框架。
普通楼梯是多层房屋的竖向主要通道之一,要注意楼梯柱TZ的灵活布置及楼梯梁的合理选择和布置。要保证楼梯梁下的净高不应小于2m,楼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0m。一般来说,板式楼梯板的板厚可取h=L/30。要注意的是TZ设置处的梁上应增设附加箍筋或吊筋。如果框架结构中设置了电梯井、楼梯井或其他剪力墙型的抗侧力结构后,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这时,因为剪力墙数目一般很少,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截面高度h=1/6~1/12H,截面宽度b=1~1/1.5h,其中H为房屋层高。也可按轴心受压柱估算,考虑弯矩的影响,将轴力乘以1.2~1.4的放大系数。框架主梁的截面尺寸:截面高度h=1/10~1/14L,截面宽度b=1/2~1/3h,其中L为梁的计算跨度。可根据跨数、荷载、承重、非承重选取大者或小者,一般可取h=L/10,b不宜小于200mm,也不宜小于h/4。次梁的截面高度h=1/12~1/16L,应比框架主梁高度至少小50mm,可以的话,最好比主梁小100mm。次梁的截面最好比主梁宽度小50mm,一般可取200mm或250mm,但不应小于150mm。主次梁相交处应注意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的增设。
3框架结构的计算
3.1计算简图的处理
结构计算中,计算简图选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基础梁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基础梁设置在基础高度范围内,作为基础的一部分,此时结构的底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一层楼板顶面的高度。基础梁仅考虑承担上部墙体荷载,构造满足普通梁的要求即可。当按规范要求需设置基础拉梁时,其断面和配筋可按构造设计,截面高度取柱中心距的1/12~1/18,纵向受力钢筋取所连接的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来计算。但是,当基础埋深过大时,为了减少底层的计算高度和底层的位移,设计者往往在±0.000以下的某个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此时,基础拉梁应作为一层输入,底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基础拉梁顶面的高度,二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拉梁顶面至一层楼板顶面的高度。拉梁层无楼板,应开洞处理,并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基础拉梁截面及配筋按实际计算结果采用。若因此造成底层框架柱形成短柱,应采取构造措施予以加强。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当框架结构的电梯井道采用钢筋混凝土井壁时(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计算简图一定要按实际情况输入,否则可能会造成顶部框架柱设计不安全。
3.2结构计算参数的选取
3.2.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中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别为0.1g和0.15g两种,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别为O.2g和0.3g两种,这与89规范差别较大。计算中应严格注意地震区的划分,选取正确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这一项对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极大。
3.2.2结构周期折减系数
框架结构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作用效应偏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因而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折减系数可根据填充墙的材料及数量选取0.6~0.7.
3.2.3梁刚度放大系数
SATWE或TAT等计算软件的梁输入模型均为矩形截面,未考虑因存在楼板形成T型截面而引起的刚度增大,造成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因此计算时应将梁刚度进行放大,放大系数中梁取2.0、边梁取1.5为宜。
3.2.4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
多层框架,尤其是活荷载较大时,是否进行活荷的最不利布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即使选用程序中给定的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也不一定能反映出工程的实际受力情况,有可能造成结构不安全或过于保守。考虑目前的计算机计算速度都比较快,作者建议所有工程都应进行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计算。
3.3独立梁箍筋计算结果需复核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对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独立梁,应按公式进行计算,且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间的箍筋,应均匀配置。但SATWE软件计算梁箍筋时,未考虑独立梁这一情况,都按公式进行计算,有时会造成计算结果偏小,设计中若遇到有独立梁存在的情况,应对梁箍筋的计算结果进行手算复核。
4框架节点
震害调查表明,框架节点破坏主要是由于节点核芯区箍筋数量不足,在剪压作用下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箍筋屈服甚至拉断,从而柱的纵筋被压屈引起的。为了防止节点核芯区剪切破坏,必须保证其混凝土的足够强度和箍筋的足够数量。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业主对建筑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及变更,并且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已经无法适应生产的要求。除此之外,由于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受建造年代、使用年限、实际使用环境以及地震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为了保证工业的安全生产,必须要对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进行改造和加固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但是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的加固设计与新建建筑加固设计不同,它需要设计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科学的评估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损伤的客观规律和程度,然后加强与施工单位、甲方的沟通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的加固设计方案,进而能够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
1、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对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进一步提高了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的必要性。同时由于受工业生产环境、施工技术、建造年限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甚至还给工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大了。因此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实际情况,并且在遵循一定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采取新的加固方案、新的设计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而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保证工业的安全生产。
2、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因此在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中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设计防范的可行性。
2.1旧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可靠性鉴定
旧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可靠性鉴定是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的基础,因此在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旧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进行鉴定,其中应该重点检测旧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结构裂缝以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配置等情况,然后制定详细的鉴定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为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的加固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进而能够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2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后的使用年限
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后的使用年限也是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中必须要要注意的问题之一,也是往往容易被加固设计人员忽略的问题之一。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如果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是局部改造加固,那么改造加固以后的使用年限与已经使用年限之和要小于50年,如果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是全体加固改造,那么改造以后的使用年限一般为30年。因此,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人员必须要注意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后的使用年限,这样才能保证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
2.3材料问题
材料问题也是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中所必须要遵循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在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加强新型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量,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混凝土框架加固施工给工业生产带来的不便,进而能够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4减少对原有结构的损伤
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的加固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减少对原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因此在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的加固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结构的拆除和损伤,尽量利用原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减少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的施工量以及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的成本,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而能够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从而能够保证工业生产的安全进行。
2.5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方法的运用
随着我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工程也越来越普遍,各种各样的钢筋混凝造加固技术也不断出现,例如加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以及锚栓锚固法等方法,不同的加固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并且不同的加固方法适应性也不相同。因此在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加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
3、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的加固设计
3.1框架柱的加固设计
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柱的稳定系数比较低,因此在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柱的改造加固设计时应该采用加大截面的加固方法,首先要使用科学合理的除锈剂来清除受腐蚀钢筋表面的锈迹,同时对于那些断裂的钢筋要及时绑焊补强,然后根据计算出来的截面面积来浇筑新的钢筋混凝土,这样能够有效增强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承载能力。
3.2框架梁的加固设计
框架梁的加固设计是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的重点工作,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框架梁的加固设计,如果框架梁的配筋与原设计配筋相差比较大时,应该优先采用加大截面法加固方法,但是当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高度不允许加大截面积时,应该采用框架梁一侧加大截面积或者双侧加大截面积的方法来加固,而当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梁的高度不受限制时可以采用增大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梁底部截面积的加固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的工作量。
3.3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结构中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固设计
如何处理钢筋混凝土钢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加固问题,是能否保证加固后的底部加强区满足新规范要求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保证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作用下能否安全的关键,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要加强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固设计。在加固设计中,特别是节点的加固中必须要采用对穿螺栓,不能使用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结构中剪力墙两侧的膨胀螺栓或者化学螺栓不连通而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固的效果。
4、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的加固设计是一项系统的、繁琐的工程,与其他在建工程的加固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与新型材料不断涌现,致使钢筋混凝土框架改造加固设计方案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加固方案,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的性能,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安全进行。
[1]卢明芳.孟煜.浅谈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改造加固设计[J].甘肃科技,2009年15期
[2]华静平.探讨某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3年5期
[3]彭治.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改造[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