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46年,1958年随学校西迁至武威黄羊镇,1986年回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图书馆占地面积5125㎡,建筑面积19700㎡。馆藏各类文献158万余册/件。图书馆现设有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服务部、信息咨询部、科技查新中心、特藏研究室、用户培训中心、国际牦牛中心和办公室。
截至2007年底,馆藏文献总量达158万册/件,其中印刷型中文图书801905册、中文报刊1332种、外文图书56601册、硕博士论文856册、交换资料和增刊4710份、善本图书和古籍线装5350册、电子图书190万册,视听资料1104册、光盘资料1402张、中文过刊总量27625册、外文过刊总量24431册、中外文检索工具书24208册(其中中文4673册,外文19535册)、缩微资料76件、数据库光盘7种。二级学院共藏中外文图书总量59100册、二级学院共藏中外文过刊总量9712册、二级学院共藏中外文现刊总量974种。属学科门类多、多载体的馆藏体系,已成为一座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管理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生均纸质图书56.49册、生均电子图书133.84册、年生均新书3.6册。
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国立兽医学院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而且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而且也成为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迁到武威县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高教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院
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农发院”)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政函21号),由省农牧厅、发改委、教育厅、科技厅、和甘肃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依托开展全省“三农”问题的研究机构,主要承担甘肃农村发展战略和重点问题研究、全省农村发展规划咨询、项目咨询和企业发展咨询等任务。
草原与草坪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成立的研究测试中心基础上,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于2009年批准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甘肃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以甘肃省及西北地区优势草食畜种(绵羊、山羊、普通牛、牦牛)为研究对象,针对草食动物基因组(功能基因筛选)与分子育种、草食动物繁殖调控和肉奶品质调控三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为提高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优势草食畜种生产水平与效率、产品质量和效益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系),同时承担本研究领域各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理论创新、技术研发、生产服务和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省级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实验室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7人,实验用房面积700m2,仪器设备总值1100余万元。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实验室建设原则,实施边建设、边开放的管理运行模式,欢迎国内外同行专家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学术交流工作。
研究测试中心
学科点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2638㎡,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72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1829万元,拥有藏书14万册、中外文期刊近4万种。学科点以牦牛和骆驼等为研究对象,由陈北亨教授提出的双峰驼诱导排卵的机理更新了骆驼生殖生理的经典理论。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证实了精清诱导排卵这一在哺乳动物方面十分独特的现象,并对各繁殖阶段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诱导排卵的机理等进行了研究。以牦牛、骆驼为主开展的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使群体数量快速增长,并组建了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甘肃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各学科点形成了稳定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草地资源与环境,草地农学与草产品加工,草原保护与野生动物,草坪科学,牧草种质资源与种子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草食动物(绵羊、山羊、牦牛)遗传育种,猪、禽品种(系)选育和配套系生产,繁殖理论与繁殖控制技术,动物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藏獒、野骆驼等),动物繁育与生态,动物生物技术及应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能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和需要量,饲草料营养价值评定与安全检测,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动物营养与环境、生态、免疫及疾病,动物生长与产品品质调控。
2000年至2005年,科研成果获部省级以上奖35项,有25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10项科研成果转让,产生经济效益5.4亿元。出版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研究成果50余部,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200篇,国外权威刊物发表30篇。公开出版学术刊物4种:《草业学报》、《草业科学》、《中国草食动物》、《草原与草坪》。承担科研项目8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12项,地方政府项目40项,累计科研经费33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