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位于延安市七里铺,是一所中师规格的成人中专学校。
1979年8月16日经延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成立,校名为“延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办学尊旨是培训提高延安市中、小学教师文化、业务素质,采取长训和短训相结合原则,先后为延安市培训了中、小学英语、语文、数学、生物等教师1668人,中、高师函授学员459名。
1986年12月25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备案,定名为:“陕西省延安教师进修学校”,享有中等师范学校同等待遇,学校从此承担全延安地区小学教师培训任务。
该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办学条件优越,设有三个教学脱产班,学员94名,卫电高、中师函授学员234名。现有教职工33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讲师3名,讲师6名。有图书5620册、录放机5部、电视机6台,能独立开展电化教学。
学校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有党员45名,其中教工党员18名,学员党员27名。
延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
书记王忠善(1979.8~1983.8)
屈国华(1983.8~1984.8)
任振波(1984.8~1986.6)
李梧刚(1986.6~1988.1)
樊文贵(1988.2~1993.5)
延安教师进修学校
校长(1986.12~1988.3,未配备)
樊文贵(1988.4~1993.5)
延安市职业中学
(1982.9~1993.5)
延安市职业中学建成于1982年9月,隶属延安市教育局,位于枣园莫家湾。
该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需求,围绕延安市三大主导产业(林果、烟草、绒山羊),培养“懂理论、会技术、能操作、会管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长短培训班。设有烹饪、林果、家用电器、烟草、服装缝纫、医护等专业长班、短班。至1993年5月共培训学生1200多名。现有教职工30名,男23名,女7名,其中中级职称6名,党员15人。党支部成立于1982年9月。
市职业中学党支部
书记刘丕颜(1982.9~1984.7)
杨朴(1984.7~1988.7)
姜国志(1988.8~1993.5)
市职业中学
校长刘丕颜(1982.9~1984.7)
延安市第一中学
(1970.8~1993.5)
延安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70年8月,当时校名为延安城区向阳中学,隶属延安城区革委会,校址在东关向阳沟。1971年教学楼建成后,校址由东关向阳沟迁入旧飞机场南侧,占地23亩,1973年9月经市革委会批准,将向阳中学更名为“延安市第一中学”,隶属延安市教育局。至1993年5月,该校设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60名,实有教职工71人。其中党员26人。党支部成立1976年,1993年5月后,李招荣任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市一中党支部
书记李世发(1976.6~1979.8)
张家瑞(1979.8~1984.3)
李世怀(1984.3~1990.8)
师志忠(1990.8~1993.5)
市一中革命委员会
主任李世发(1976.6~1979.8)
市一中
校长张家瑞(1979.8~1984.3)
惠风(1984.3~1990.8)
王翠华(1990.8~1993.5)
延安市第二中学
(1970.9~1993.5)
延安市第二中学的前身为延安城区东风中学,创办于1970年秋,校址在市内南门坡,隶属于延安城区革命委员会文教局。1972年7月1日学校更名为“延安市第二中学”,1975年5月迁至南滨路龙湾山下,隶属延安市教育局。市二中是一所重点完全中学,教学设施总面积14810平方米,设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人。至1993年5月,学校教职工110人,其中党员42名。党支部成立于1973年。
市二中党支部
书记阎登贵(1973.~1983.7)
王英才(1983.7~1988.7)
刘学义(1988.8~1992.8)
马莉(1992.8~1993.5)
市二中革命委员会
主任(1970~1978.8,未配备,由副主任吕耀
东、冯正义先后主持工作)
市二中
校长冯正义(1978.8~1980.7)
阎登贵(1980.8~1983.7)
延安市第三中学
(1972.1~1993.5)
延安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972年1月,校名为“延安市南区中学”,属完全中学,校址在延安市七里铺大街。1972年7月,经延安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延安市南区中学”更名为“延安市第三中学”。1985年7月,经延安市委批准,撤销高中部,改完全中学为初级中学。至1993年5月,设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50名,实有教职工92人,其中党员24名。
市三中党支部
书记魏仁兴(1972.1~1974.2)
(1974.3~1976.7,未配备)
陈树仁(1976.8~1979.7)
李世发(1979.8~1993.5)
市三中
校长魏仁兴(1972.1~1974.2)
(1974.3~1976.7,未配备,由副校长薛忠年主持工作)
李世发(1979.8~1982.8)
陈敏钰(1982.8~1984.3)
李世发(1984.3~1986.2)
李瑞征(1986.2~1989.7)
苗庆泽(1989.8~1992.7)
贺志勤(1992.8~1993.5)
延安市第四中学
(1959.12~1993.5)
延安市第四中学创建于1959年12月同时成立党支部,1960年开始招生,是一所市属重点完全中学。1993年5月,市四中设有21个教学班,其中初中班11个,高中班10个。在校学生963名,实有教职工94人,党员37人,专业技术人员82人,校址住马家湾。
市四中党支部
书记刘丕恩(1960.1~1967.7)
薛志实(1967.8~1979.7)
刘向东(1979.8~1985.7)
董胜利(1985.8~1986.12)
党怀智(1987.1~1988.7)
李瑞征(1988.8~1993.5)
市四中
校长曹震(1960.1~1964.12)
王忠善(1965.1~1967.12)
宋明堂(1968.1~1979.7)
延安市第五中学
延安市第五中学,创建于1979年8月,校址在延安市北关街,隶属延安市教育局。学校设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40名。至1993年5月,实有教职工92人,其中党员38名。党支部成立于1979年。1988年7月至1992年7月杨蟠荣同志任德育主任。
市五中党支部
书记宋真强(1979.8~1992.7)
曹培民(1992.8~1993.5)
市五中
校长李万有(1979.8~1983.7)
党怀智(1983.8~1986.7)
赵俊峰(1986.9~1992.7)
李志明(1992.8~1993.5)
延安市金盆湾中学
(1980.5~1993.5)
延安市金盆湾中学,成立于1980年5月19日,隶属于市教育局的一所完全中学,并设附属小学,校址在延安市麻洞川乡金盆湾村。市金中现有中学生417名,小学学生229名。至1993年5月,学校实有教职工37名,其中中学教职工27名,小学10名,党员16人。1986年9月校团委在书记刘翎的组织下,获团中央“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二等奖。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奖励。届时亦获得陕西省教育厅勤工俭学奖励。六次荣获延安地区教育局勤工俭学奖励。
市金盆湾中学党支部
书记杨朴(1980.5~1984.3)
李瑞征(1984.4~1986.1)
姜国志(1986.2~1988.8)
李招荣(1988.9~1992.8)
李民(1992.9~1993.5)
市金盆湾中学
校长杨朴(1980.5~1984.3)
姬凤翔(1992.9~1993.5)
延安市姚店中学
(1958.8~1993.5)
延安市姚店中学位于市姚店镇镇中心,创办于1958年8月,创办时校名为延安县第二中学,1975年更名为“延安市姚店中学”。原属初级中学,1970年开始招收高中班,1972年正式改为完全中学,隶属延安市教育局,至1993年5月,该校设有22个
教学班,在校学生128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50亩,实有教职工93名.其中党员20人。
延安市姚店中学党支部
书记杨树兴(1958.10~1965.5)
李世发(1965.5~1970.11)
王方镜(1970.11~1972.9)
薛志忠(1972.9~1979.5)
张惠民(1979.6~1984.4)
师志忠(1984.4~1991.3)
张振英(1991.3~1993.5)
校长杨树兴(1958.10~1965.5)
王方镜(1965.6~1973.7)
薛志忠(1973.8~1979.7)
张惠民(1979.8~1982.7)
马逢礼(1982.8~1984.7)
师志忠(1984.8~1987.7)
李延林(1987.8~1989.8)
(1989.9~1990.2,未配备,由李清玉主持工作)
(1990.3~1991.3,未配备,由师志忠主持工作)
慕宏飞(1991.3~1993.5)
延安市教育研究室
(1957.8~1993.5)
延安市教育研究室成立于1957年8月,1958年,延安、甘泉、安塞三县合并为延安县,增编5人。地址在县政府院内。1959年9月,地址迁到南关小学后门外(现市卫生局院内)。“文革”期间,工作停顿。1972年,延安县、延安市教研室分别恢复。1975年,县市合并,改为延安市教育研究室。
1984年,机构改革后,市教研室业务从市教育局分离出来,隶属市教育局。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咨询参谋的工作。至1993年5月,教研室实有人数21名,党员14人。驻地在市内南门坡教育局院内。
市教研室
主任左世景(1957.8~1958.9)
张照明(1958.10~1961.7)
宋妙(1961.8~1966.12)
张文沛(1972.1~1975.6)
党万财(1975.7~1978.9)
屈启愚(1978.9~1993.5)
延安市图书馆
(1950.7~1993.5)
延安市图书馆的前身是延安图书馆,创建于1950年7月1日,1956年改为延安革命纪念馆,隶属延安行署。1957年2月1日归延安县辖。1970年归延安城区辖,1972年延安城区改为延安市,图书馆与市文化馆合并。隶属延安市文教局。并建立了党支部。1975年延安县、市合并后,恢复了延安市图书馆至今。隶属延安市文化文物局。至1993年5月,馆内藏书量达13万册,借阅达800册次。现有职工36人,党员14人。驻地在城内市场沟口。
市图书馆
书记霍明(1972.3~1975.8)
马运昌(1978.8~1984.4)
李爱森(1984.4~1993.5)
市图书馆党支部
馆长黑宪德(1950.1~1956.12)
张彩堂(1957.1~1959.12)
李仲仁(1960.1~1964.7)
张中民(1964.7~1965.7)
马运昌(1965.7~“文革”中由群众组织掌握)
(待查)(1978.8~1984.4)
李爱森(1984.4~1993.5)
延安市广播电视站
(1951.1~1993.5)
1951年1月延安县建立收音站。1954年10月成立延安专区有线广播站,隶属专署文教科。1956年9月,两站合并,正式建立延安县广播站。隶属延安县委宣传部。站址设在县医院旧址,1957年7月迁至县政府院内,以后又迁于南桥西山。1972年8月,更名为延安市广播站。1975年8月,延安市、县两站合并,名称仍为延安市广播站。1977年2月始迁入龙湾现址。1981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延安市广播事业局,同广播站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机构管理体制。1984年,延安市广播事业局改为延安市广播电视局,延安市广播站亦改名为延安市广播站。至1993年5月,局、站实有职工62人。党员25人。
延安市(县)广播电视(广播)站党支部
书记樊文贵(1970.3~1975.8)
杨明春(1973.7~1975.2)
霍建(1975.8~1978.6)
牛文彦(1978.6~1979.12)
杨思文(1980.8~1984.3)
路焕斌(1984.3~1987.2)
张文耀(1987.2~1993.5)
市广播电视站
站长姜彩民(1956.9~1960.12)
寇学清(1961.2~1962.3)
杜成林(1962.4~1963.5)
李文柏(1963.6~1966.12)
曹爱民(1968.1~1970.3)
樊文贵(1970.3~1975.4)
杨明春(1972.8~1975.2)
樊文贵(1975.8~1980.8)
杨思文(1980.8~1981.8)
崔辑(1981.8~1984.3)
王岚(1984.3~1987.2)
刘东宽(1987.2~1993.5)
延安市民众剧团
(1938.7~1993.5)
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1940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延安县公团成立。1944年民众剧团延安县公团改为塞延剧团。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剧团解散;1948年重新恢复,1950年部分迁往西安;1950年9月成立延安县人民蒲剧团,并成立党支部。1956年分为两队演出,1961年一队撤消,二队更名为延安县民众剧团,隶属延安县文教局;1972年改名为延安市民众剧团,隶属延安市文化局,至1993年5月,剧团有职工87人,党员9人。驻地市南关市场沟。
市民众剧团党支部
书记柯仲平(1938.7~1947.7)
姚存德(1947.7~1953.7)
李海样(1953.7~1957.12)
孙锋(1957.12~1965.6)
李金科(1965.6~1967.8)
马启仓(1967.8~1972.4)
李伯奇(1972.4~1976.12)
靳江(1976.12~1979.9)
孙锋(1979.9~1983.3)
张宏剑(1983.3~1989.3)
刘思文(1989.3~1993.5)
市民众剧团
团长柯仲平(1938.7~1947.7)
运官印(1952.7~1965.6)
鲁国仁(1965.6~1967.8)
佺荣(1967.8~1972.4)
郭建华(1972.4~1976.12)
吴尚华(1976.12~1979.9)
寇易(1979.9~1983.3)
白林(1983.3~1989.3)
延安市工人文化宫职工礼堂
(1974.11~1993.5)
延安市工人文化宫职工礼堂前身为延安市委礼堂,建成于1974年,11月正式开业,隶属于市政府办公室。主要承办市委、市政府大型会议,电影放映、戏剧演出。1976年成立党支部,1988年以礼堂为中心修建工人文化宫,并隶属市总工会管理,1990年市委将礼堂更名为“延安市工人文化宫职工礼堂”。至1993年5月,有职工18名,其中党员4名。驻地南滨路。
市文化宫职工礼堂党支部
书记高聚义(1976.7~1984.10)
刘永清(1984.10~1991.3)
刘玉琴(1991.6~1993.5)
市工人文化宫职工礼堂
主任高聚义(1974.11~1984.10)
李浩泽(1984.10~1988.11)
吴艺(1988.11~1991.3)
刘玉琴(1991.3~1993.5)
延安市电影公司
(1960.5~1993.5)
延安市电影公司的前身是延安县电影管理站,创立于1960年,隶属县文教局,驻址在原县委大院,1970年5月成立党支部。1978年改名为延安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隶属市文化局。至1993年5月,实有职工17人,党员9人。驻地市南关大街大礼堂巷。
市电影公司党支部
书记赵明珠(1970.10~1974.6)
邢林(1974.7~1978.6)
刘春铎(1978.7~1986.6)
陈亮明(1986.7~1993.5)
市电影公司
站长耿银东(1960.5~1970.6)
赵明珠(1970.7~1974.6)
张文耀(1978.7~1985.6)
刘春铎(1985.7~1987.6)
童冠斌(1987.7~1992.6)
郭庆(1992.6~1993.1)
谭崇俊(1993.1~1993.5)
延安育才学校
(1937.5~1993.5)
1937年,大批革命干部奔赴抗日前线,把子女留在延安。中共中央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决定创办招收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的学校,暂在鲁迅师范附设了干部子弟小学班,隶属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校长徐特立。
1938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市市场沟创建延安干部子弟学校,将鲁师干小班学生并入。后因种种困难,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决定,将延安干小和延安市完小(群众子弟小学)合并改名为鲁迅小学,隶属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校址设在延安老城内城隍庙,校长吴燕生。
1938年10月,为了防备侵华日军轰炸延安,鲁小与边区中学合并,成为边中的小学部,疏散到安塞县吊儿沟。1938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建战时儿童保育院,在安塞县白家坪新建校舍,把边区中学小学部的师生迁入院内,改名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简称保小。仍隶属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校长先后有:郭青、吴燕生、王英雅、梁金生、王志俊、高锦涛。
1946年冬,胡宗南军队准备进攻延安,边区政府疏散学校,将八路军抗日军人子弟小学,迁到安塞县白家坪同保小合并,简称第一保小。把延属分区干部子弟小学同二保小合并,仍称第二保小,迁往子洲县张家坪。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进攻延安,第一保小再次疏散。根据上级决定,第一保小的师生分为两路。第一路是家长在西北解放区工作的学生及烈士遗孤,于1947年6月,转移到绥德县刘家川。第二保小的师生也从子洲县转移到刘家川,同第一宝小的第一路合并,师生共约200余人。东渡黄河,转移到山西省临县寨子山,坚持学习,校名为陕甘宁边区延安保育小学,仍隶属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校长刘志南。
1948年4月,延安光复后,第一保小的第一路,从山西迁回延安。在延安市裴庄复课。因校址狭小,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又在杨家岭建立了延安第二保育小学。1949年,西安解放后,延安第一保小奉命迁到西安南郊,改名为西北保育小学。后又经迁移改名,发展为西安市第三十七中学,现易名为西安育才学校。
延安第一保育小学迁往西安后,留下少数陕北行署和延属分区干部子弟,并入延安第二保育小学,第二保小也有少数干部子女并入第一保小进入西安,陕北行署把延安第二保小,改名延安第一保小。把原延安中学小学部,改名为延安第二保小,校址在延安市刘万家沟。隶属延安专署文教科。
1949年冬,陕北行署将第二保小并人第一保小,改名为延安保育小学,校址仍在延安杨家岭,隶属延安专署文教科。
1956年春,延安保小由杨家岭迁入延安老城内南门口,改名为延安师范附属小学,隶属延安师范学校。
1970年,该校与南室砭小学合并,并易名为延安市宝塔小学,隶属延安市文教局。1975年改名为延安市南门坡小学。为了同北京、西安的两所兄弟学校的校名相统一,以利互护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于1985年3月,易名为延安育才学校。隶属延安市教育局。至1993年5月,占地面积12亩,设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26人。教职工57人,其中党员53人。1984年经市政府批准升为科级建制。
育才学校党支部
书记先后有霍九成姚生秀王克俭赵锡义
宋明堂贺生福尹国安马振平
马春明(1984.1~1984.7)
陈俊发(1984.8~1993.5)
育才小学
校长先后有霍九成姚生秀王克俭拓野
舒哲张兆铭王宏博宋明堂
贺生福尹国安马振平
(1984.1~1984.7,未配备,由马春明代校长)
陈俊发(1984.8~1987.7)
李秀英(1987.8~1989.12)
高树平(1990.1~1991.7)
刘统文(1991.8~1993.5)
延安市宝塔小学
(1947.8~1993.5)
延安市宝塔小学前身是南寨砭村民办小学,创建于1947年,校址在宝塔山下(原日本工农学校旧址),1964年与新寺民小合并,校名仍叫南寨砭小学,隶属延安县城关公社管理,1970年与原延安师范小合并,易名为延安市宝塔小学,隶属于延安市教育局,先后校长有:王国德、常兰芳、侯占胜、杜成福、贺生福、候忠智、梁旭宏、华世民。1984年经市政府决定升为科级建制。至1993年5月,市宝小有学生1100名,教职工58名,党员14人。校址在延安宝塔山下。
市宝小党支部
书记杨海(1984.8~1986.12)
曹增乐(1987.1~1992.7)
李高洁(1992.8~1993.2)
雷瑞龙(1993.2~1993.5)
市宝小
校长杨海(1984.8~1986.12)
寇惠玲(1987.1~1992.7)
李职清(1992.8~1993.5)
延安市北关小学
(1937.4~1993.5)
延安市北关小学位于延安市西沟口。这所小学是党中央在延时期创办的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学。1937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城内设立了唯一的一所小学——列宁小学。1938年,政府将列小学分为南郊小学和郊部小学,北效小学就是现在的北关小学的前身。1938年至1939年,北郊小学校址在北部瓦场沟(现在延中沟)。1940年至1943年,该校又由瓦场沟迁址到现在的延安中学操场南角处。1944年至1947年,该校又迁到文化沟,改名为文化沟小学。1947年至1948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又将这所小学设立在现在的王家坪桥头,命名为北关中心小学。1948年至1949年,延安光复后,改名为第二完小。1950年,第二完小迁于现在地区水利局物资站院内。同年后期,该校迁于现在的北关小学处,将第二完小改名为北关小学。先后校长有:蔡文魁、樊永新、刘浩成、白景福、李宗义、何玉林、师道生、赵然、杨树兴、刘文生、黄志英、张松山、党怀智、李义(女)、马殿祥、刘统文。支部书记有:党怀智、李义(女)、杨志歧、李长青。1984年该校确定为科级建制,隶属延安市教育局。至1993年5月,学校设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00名。教职工95人,其中党员34人。
北关小学党支部
书记李长青(1984.8~1993.1)
马振平(1993.1~1993.5)
北关小学
校长刘统文(1984.8~1991.1)
马振平(1991.1~1993.5)
延安市七里铺小学
(1987.9~1993.5)
延安市七里铺小学创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10.8亩,隶属延安市教育局,科级建制,校址在马家湾。至1993年5月,学校设有28个教学班,现有学生2004人,教职工84名,其中党员27人。
七里铺小学党支部
书记李高洁(1987.9~1992.7)
石鹏程(1992.8~1993.5)
七里铺小学
校长张彩霞(1987.9~1988.7)
李玉龙(1988.8~1992.7)
董彩飞(1992.8~1993.5)
延安市南关小学
(1937.3~1993.5)
延安市南关小学创建于1937年,当时校名为“鲁迅小学”,校址住延安市白家坪,校长赵忠信。1941年,校址迁到现在南关小学,易名为“延安县第一完小”,校长贾玉杰。1955年改名为“延安县南关小学”,历任校长有顾汉贵、冯锦章、李树兴、安有文、马林泰、黄志英、拓野、李义、张生荣。1984年经市政府决定升为科级建制,隶属延安市教育局,校址住延安市南关南桥。至1993年5月,设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74人。实有教职工92人,其中党员41人。
南关小学党支部
书记曹增乐陈俊发
董彩飞(1984.1~1989.8)
张亚(1989.8~1993.5)
南关小学
校长拓野(1984.1~1984.4)
董彩飞(1984.4~1989.8)
李职清(1989.8~1992.7)
何树富(1992.8~1993.5)
延安市凤凰小学
(1963.2~1983.5)
延安市凤凰小学创建于1963年,1984年经市政府批准,升为科级建制,隶属延安市教育局。至1993年5月,在校学生820人,实有教职工36人,党员23人。校址在延安市中心街。
风凰小学党支部
书记李秀英(1984.7~1987.7)
马振平(1987.8~1991.7)
张桂梅(1991.8~1993.5)
风凰小学
校长李秀英(1984.7~1987.7)
马振平(1987.8~1988.10)
张桂梅(1988.10~1991.7)
雒玉明(1991.8~1993.5)
延安市东关小学
(1952.6~1993.5)
延安市东关小学创建于1952年,校址东关街。1974年建立党支部,1984年经市政府批准升为科级建制,隶属延安市教育局。至1993年5月,该校设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15名,占地面积7亩,实有教职工82名,其中高级教师22人,一级教师25人,二级教师14人,党员25人。
延安市东关小学党支部
书记李悟刚(1984.2~1984.3)
孙海学(1984.3~1991.8)
杨生钝(1991.8~1993.5)
校长先后有刘秉乾王献文艾克秀杨兆华
王首钢靳江姬从洲马殿祥
李悟刚(1984.2~1984.3)
孙海学(1984.4~1993.5)
延安市人民医院
(1947.4~1993.5)
延安市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延安县游击队卫生所,建于1947年,1949年2月,延安县市合并,改为延安县卫生院,1951年建立党支。1956年6月7日将原陕西省延安人民医院改为延安县医院,原延安县卫生院改为延安县医院第二门诊部。1960年延安县医院恢复为延安专区人民医院,延安县医院第二门诊部恢复为延安县医院。1975年延安县、市再次合并,将延安县医院改为延安市人医院。从1976年开始国家陆续投资191万元对市医院进行重建,址市南滨路南段,1979年迁入新址。至1993年5月,该院设病150张,正式职工185人,其中党员68人。
延安市医院党支部
书记高文才(1951.3~1954.12)
李福旺(1954.12~1956.9)
张忠棣(1963.2~1969.3)
高鹤(1969.4~1971.8)
徐志敬(1971.7~1984.10)
李儒贵(1984.5~1986.9)
何剑常(1986.10~1991.4)
强兴富(1991.3~1993.5)
刘正中(1993.5~1993.5)
延安市医院
院长高文才(1951.4~1954.12)
王建国(1963.7~1967.9)
李学明(1967.4~1969.7)
张培德(1969.1~1971.10)
张忠棣(1971.5~1984.8)
何剑常(1984.9~1986.6)
马东洋(1986.7~1987.9)
李二台(1987.1~1993.1)
李安清(1993.1~1993.5)
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1956.5~1993.5)
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是柳林乡卫生院,建于1956年,隶属市柳林乡人民政府,驻地市七里铺街,1992年3月,新建六层门诊住院综合楼,面积1650平方米。1993年3月经市政府决定,将柳林卫生院改名为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至1993年5月,开设有病床50张,实有职工40人,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药护师25人,护士9人,党员7人。
市第二人民医院
院长常思凯(1956.5~1964.9)
冯向华(1964.10~1975.6)
刘兴明(1975.7~1977.5)
马兴英(1977.6~1986.3)
高崇武(1986.4~1993.5)
延安市中医医院
(1955.1~1993.5)
1955年,延安较有名气的医药世家苏诚甲、苏哲明、杨友文、卢玉宣四人联合成立“利民联合诊所”,1956年合作化改名为“延安城关镇卫生所”,1958年8月将卫生所并入延安县医院,1961年6月重新恢复城关镇卫生院。1965年6月易名为延安县中医医院。1970年5月,将延安县中医院改名为延安城区中医医院。1972年改名为延安市中医医院,至1993年5月,设病床100张,现有职工146人,其中党员48人。驻地市中心街。
市中医医院党支部
书记阎永祥(1965.6~1970.5)
田宏基(1970.5~1991.1)
李海贵(1991.1~1993.5)
市中医医院
院长杨友文(1961.6~1970.5)
田宏基(1970.5~1984.3)
强兴富(1984.3~1991.1)
石何(1991.1~1993.5)
延安市妇幼保健院
(1983.4~1993.5)
1983年4月,经延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延安市妇幼保健院在原妇幼卫生保健所基础上改建而成,院址在市医院旧地。1983年10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该院进行项目合作援助,提供了20万美元的先进医疗保健、仪器设备,省、地、市政府又分别投资93万元专款,修建了妇幼保健院的门诊、住院、保健大楼。1983年4月建立党支部。至1993年5月,该院有职工74名,完员36名。驻址市南关正街。
市妇幼保健院党支部
书记郭汉斌(1983.4~1986.5)
李儒贵(1986.5~1993.5)
市妇幼保健院
院长李保文(1983.4~1984.4)
(1984.4~1986.5,未配备,由副院长胡占前主持工作)
李儒贵(1986.5~1988.4)
胡占前(1988.4~1992.2)
狄道明(1992.2~1993.5)
延安市卫生防疫站
(1968.4~1993.5)
延安市卫生防疫站成立于1968年4月,7月成立党支部。是全市卫生防疫业务技术的指导中心,应用预防医学理论、技术,进行卫生防疫、监测监督、科研培训、健康教育等工作。至1993年5月,该站职工5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医(技)师15人。有党员30人。驻地市丁泉砭。
市卫生防疫站党支部
书记丁延章(1968.7~1970.12)
高振民(1972.1~1974.7)
李明芳(女,1974.8~1980.12)
姜立海(1982.1~1983.12)
万长安(1984.1~1991.1)
邵怀远(1991.1~1992.7)
孙义权(1992.8~1993.5)
市卫生防疫站
站长丁延章(1968.7~1970.7)
高鹤(1970.8~1975.12)
孙斌(1976.1~1981.7)
白山泉(1981.8~1983.12)
万长安(1984.1~1991.1)
延安市姚店中心卫生院
(1949.5~1993.5)
延安市姚店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49年5月,名称“姚店卫生所”,隶属县卫生局。1960年4月迁至当时的市卫生学校院内,并更名为“姚店卫生院”。1966年7月成立党支部,1970年3月经上级卫生部门同意更名为“姚店中心卫生院”。至1993年5月,医院占地面积为4015平方米,设病床50张,实有职工63人,其中党员6人。驻址市姚店镇。
姚店中心卫生院党支部
书记贺云(1966.7~1985.9)
康文银(1985.9~1992.9)
李怀昌(1992.9~1993.5)
姚店中心卫生院
院长野伏雄(1949.5~1960.4)
张素英(1960.4~1964.9)
贺云(1964.9~1985.9)
康文银(1985.9~1989.4)
赵学军(1989.4~1992.9)
延安市临镇中心卫生院
(1942.7~1993.5)
延安市临镇中心卫生院的前身是“临镇保健药社”,创建于1942年7月,隶属临镇供销社。1955年夏季临镇成立了“农村医院”并与“保健药社”合并,隶属于延安县卫生局,同期工商业改造,成立“联合诊所”。1983年成立医院党支部。1988年经上级部门批准为中心卫生院,升科级建制。至1993年5月,实有职工15人,其中党员6人。驻地市临镇镇。
临镇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
书记袁云(1983.9~1986.7)
狄道明(1986.8~1992.7)
王光星(1992.8~1993.5)
临镇中心卫生院
院长刘德录(1942.3~1949.6)
狄学章(1949.7~1990.6)
高文才(1960.7~1963.6)
崔登科(1963.7~1965.6)
高鹤(1965.7~1971.6)
郭汉斌(1971.7~1977.6)
袁云(1977.7~1983.6)
狄道明(1983.7~1992.6)
王光星(1992.7~1993.5)
延安市蟠龙中心卫生院
(1952.3~1993.5)
延安市蟠龙中心卫生院的前身叫蟠龙诊所,成立于1952年3月,隶属蟠龙区委,1958年改名为蟠龙人民公社卫生院,1970年改为蟠龙地段医院,隶属市卫生局,1973年改名为蟠龙中心卫生院,内设综合门诊、妇科、放射科、检验科、注射科。至1993年5月,设15张病床,门诊流量1100人次,实有职工15人,党员6人,驻地延安市蟠龙镇。
蟠龙中心卫生院
院长郭安堂(1952.3~1955.6)
李齐山(1955.7~1957.6)
孙斌(1957.7~1960.6)
刘庭光(1960.7~1965.6)
高振民(1965.7~1970.12)
刘庭光(1971.1~1978.12)
李积泉(1979.1~1981.12)
何生明(1982.1~1991.6)
高海东(1991.7~1993.5)
延安市李家渠中心卫生院
(1956.3~1993.5)
建国初,李家渠镇就有私人诊所。1956年,李永春创办的保健药所较有名气。1958年在此基础上改为人民公社卫生院,1971年扩建为地段医院,1973年10月4日改为中心医院,同时成立党支部,隶属市卫生局。至1993年5月,该院有职工22i人,其中医师7人,医士9人,党员5人,设病床20张,年诊疗2600人次,年收入20万元,占地面积7.5亩,驻地延安市李渠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