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证了现代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的转变。1998年,我加入首都图书馆时,我们还在用纸质卡片记录数据,而现在已经全面数字化。自2010年起,我带领首都图书馆迈向数字化转型。2020年,随着北京城市图书馆即将正式开始运营,我们又开始建设智慧图书馆。目前,正在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共同推进智慧服务平台项目,力争2035年我国图书馆服务发生智能化的质变。
2022年ChatGPT出现以后,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最近,我参加了杭州阿里云栖论坛,了解到国内的GPT一OONE,以及智谱和Kimi等大模型的发展,这些进展体现了我国在大模型领域的发展速度。同时,深思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何能突然与人类进行有思维的对话,这令人惊讶。ChatGPT的开发者们也未曾预料到,当数据量达到上亿级别时,人工智能会经历如此巨大的质变。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完全按照预期进行,许多变化超出了预测。
今年,我有幸代表北京城市图书馆赴西班牙领取了图书馆界的国际大奖——IFLA奖。这不仅是中国图书馆界首次获此殊荣,对于这座新兴图书馆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战略思维在这次评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历届获奖图书馆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有效的策略,最终脱颖而出。
在获奖图书馆中,Schoolseven虽规模较小,却以其精致的藏书和由教堂改建的特色,在2018年获得了认可。芬兰的OD图书馆是图书馆界的创新先锋,它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框架,提供了超越传统的新思路。这引发了对未来图书馆角色的深思: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应该是什么?它们应该如何服务于社会?挪威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极具特色,其通透的空间和独特的家具摆放,提供了图书馆设计的灵感。美国的米索拉图书馆则以其富有创意的少儿区而著称,这让我们思考国内图书馆在服务儿童方面的创新可能。
2023年,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参观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它的现代化设计在古老的城市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出,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这些国际上的图书馆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示。
国内图书馆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例如上海图书馆东馆,占地面积达11.5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单体图书馆之一。自其建设之初,我便多次参观,见证了其内部阅览空间的逐步完善。浙江图书馆也是我频繁访问的图书馆之一。今年,我多次前往杭州,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行程都安排了参观浙江图书馆,并与胡馆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上海的徐家汇书院是一个颇具人气的图书馆,尽管它因由书店改造而成,在IFLA的评选中未能入围,但其创新的排架方式和内部设计值得业界学习。
在北京,朝阳区的城市书房代表了该区文化氛围的前沿。朝阳区持续推动文化发展,每年获选的“十大最美图书馆”便是这一努力的体现。而西城区的“悦读湾”则展现了老北京建筑的新生。西城区将多处历史悠久的建筑,如红楼电影院,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图书馆,为传统空间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这些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象征,体现了我们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不懈追求。
图书馆拥有一台先进的机器人咖啡机,能够制作精美的拉花咖啡。起初,我对于咖啡机器人并不感到新奇,但事实上,它每天能制作高达300杯咖啡,平均每天能售出约280杯。这款咖啡价格亲民,每杯仅售18元,而且它全天无休,是图书馆忠诚的员工之一。
在IFLA大会上,评委们对人工智能应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询问在建设北京城市图书馆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图书馆。每一位员工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以满足未来的需求,我们甚至深入研究儿童空间和游乐场,以了解儿童对智能技术的喜好。
只有将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应用于实践中,它才能被称为人工智能。以数字馆员图悦阅为例,她是一位20多岁、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设计图悦阅的形象时,赋予了她许多独有的特征,大家参与讨论,对发型、衣着和声音等提出修改建议。
在IFLA大会上,我们通过宣传片展示了数字馆员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实际应用,这些创新举措使北京城市图书馆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邀请大家亲自到北京城市图书馆体验其独特的魅力,远胜于观看宣传片或图片。建议大家在上午10点开馆时来访,此时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最纯粹的风貌。而在傍晚6点,当外部天空渐暗,图书馆内的灯光亮起,从远处看,它宛如一个飘浮在空中的玻璃盒子,称之为图书馆的童话世界。到了晚上7点半,外部完全变暗,玻璃幕墙映射出周围环境,仿佛成为了一面面镜子。此时,图书馆的银杏树叶层层叠叠,向外延伸,给人一种置身于银杏叶大森林的感觉,称之为图书馆的平行世界。每个时刻,北京城市图书馆都展现出其独特的美,欢迎各位来体验图书馆的颜值巅峰。
此外,图书馆设立了元宇宙线下体验馆,旨在帮助公众理解元宇宙的概念。尽管“元宇宙”这一概念已存在多年,但许多人对其含义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体验空间,图书馆希望公众能够感受到元宇宙作为一个可能的平行数字世界,它虽与现实世界迥异,却功能相似。
目前,北京城市图书馆共有268名员工,包括7名机器人馆员和4名数字馆员。展望未来,预计馆员队伍将继续增长,不仅包括人类员工,还会有更多的数字馆员和机器人馆员加入,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工作职责。这种变化预示着图书馆服务的未来趋势,也展示了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工作方式。
北京城市图书馆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馆内设立的充满魔法色彩的儿童图书馆,旨在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儿童图书馆配备了魔法手环,用以记录孩子们在馆内的阅读和活动互动。孩子们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时,大屏幕上会显示不同颜色的小花,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花朵会逐渐长大,形成一个独特的“阅读花园”,孩子们可以在此拍照留念,记录自己的阅读成就。
图书馆运用元宇宙概念创建的虚拟阅读花园,记录孩子们的阅读历程,并将其作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孩子们可以回顾前辈在相同年龄段的阅读记录,将阅读变成一种家族传统,使图书馆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帮助不识字的儿童,图书馆设计了基于符号的检索系统,孩子们可以通过绘制简单的符号来检索和推荐书籍,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培养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还有岩洞造型的互动区,孩子们可以通过触摸墙上的岩画使图像动起来,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北京城市图书馆通过这些创新措施,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也强化了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的角色。
在适老服务方面,北京城市图书馆非常重视,确保老年访客能够方便地使用图书馆资源。除了提供传统的辅助设备,如拐棍、轮椅和老花镜,还引入高科技的适老服务设施。特别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设计了智慧桌面,刷卡使用时,桌面会显示大字体的触控板,方便操作。老年人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呼叫工作人员,享受一对一的协助服务。此外,老年人无需亲自寻找书籍,只需通过公共检索系统下单,机器人将在15分钟内将书籍送至他们的桌面。
图书馆还设有24小时图书馆,实现了无感借阅技术,允许用户直接从书架上取书,无需通过任何设备或人工操作即可完成借阅。还书时,只需将书籍放回书架即可,大大提升了借阅的便捷性。
北京市内有457个联网点,支持一键预约服务,用户可以预约将书籍送到家或最近的图书馆,这些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
通过这些创新措施,图书馆致力于打造一个无障碍、高效、友好的环境,让所有年龄段的用户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