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何晶魏新颖实习生李巧
缘起
市长陈建华近日提出,要将广州打造成“图书馆之城”。从2003年至今,“图书馆之城”一词的出现已近十年,但究竟何为“图书馆之城”,却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广州欲变身“图书馆之城”,这条路该怎么走?还有多远?
7月初,为推动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市图书馆学会决定对广州地区图书馆事业现状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成两份,第一份问卷的调查对象是省、市、区(县)公共图书馆,第二份问卷的调查对象是街(镇)图书馆(室)。
有意思的是,本是服务于市民大众的图书馆,调查问卷对象却没有征求普通市民的意见,本该最有发言权的市民,却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过程中失语了。
“图书馆之城”路漫漫
事实上,“图书馆之城”并不是新鲜玩意,近些年,深圳、东莞、珠海,乃至西部城市昆明等等,都在探寻“图书馆之城”之路。
事实上,广州在探寻“图书馆之城”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一段时光。
2006年5月8日,广州市图书馆史上首个“专业人才高级研修班”举行开学典礼,典礼上,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表示:“未来三年,广州要做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排头兵’。”然而,2007年5月,陈建华被调任赴河源市担任市委书记。随后,广州图书馆新馆的建设被媒体爆出“停工”,《广州市图书馆条例》在进入政府部门征求意见阶段后也没了下文。
直到今年2月,陈建华担任广州市长刚满一个月,《广州市图书馆条例》项目被再次提上立法日程。今年3月,在《广州大典》编纂工作会议上,陈建华重提广州图书馆新馆的开放事宜:“无论如何,今年必须开馆。”
历经几年波折,广州离“图书馆之城”似乎迈进了一大步。
市民声音
最好街头就有图书馆
其实,坊间早有不少热心读者对图书馆建设发表意见。
图书发烧友小何认为,“其实现在图书馆的资源是挺丰富的,但问题在于大家都觉得去图书馆不方便”。小何认为,“图书馆之城”不应只是喊口号,而是真正让市民在身边就能享受到还书和借书服务。
专家建议
建网络图书馆更有优势
不少市民或读书发烧友希望,走上街头就能“遇”到图书馆,最好其星罗密布,这样才最方便,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现今社会是高科技的时代,善用网络图书资源会比大力建设传统图书馆更有优势。
彭澎表示,发展网络图书馆,具体可以在目前已经建成的各市、区图书馆内借助网络开通远程阅读的功能,把市民卡加入这项借书的功能,当成一个借书证来用,通过卡可以在网络上看书,操作便捷且十分环保,如此一来,政府还可适当减低对图书馆室建设的成本,节省一些不必要的财政浪费。
追访探路者
“海归”自费开图书馆街坊怕受骗不入会
羊城要变成“图书馆之城”,除政府层面的积极努力之外,坊间亦有不少为此默默努力的市民。家住中海金沙湾的卢春霞女士就是其中一员。
卢女士是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海归”,她告诉记者,“去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原来图书馆可以那么方便,随处可见,通借通还”,在澳大利亚,大至州立图书馆,小至街区图书馆,借书和还书都实现了联网,而最方便的是能在自己所住的社区就借到想要的图书。“如果所在街区的图书馆没有你要的书,只要在网上预约其他图书馆的藏书,3天后就能在街区图书馆借到了。”
2011年,卢女士找到中海金沙湾的物业公司,提出了建立社区图书馆的想法,希望物业公司能做投资人,她自己则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帮忙组建社区图书馆。然而,尽管物业公司表达了强烈的兴趣,却苦于没有财力和政策支持。
碰了一鼻子灰的卢女士没有灰心,她在网络上查到国内不少城市都有着相当成熟的私人性质的非营利性图书馆,她决定自己出资筹办社区图书馆。
卢女士再次找到中海金沙湾物业公司,对方为卢女士提供了场地———将会所的两个房间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租给她,每月租金1500元。
今年5月,卢女士忙碌了一年多的馨望书馆终于在中海金沙湾A区会所开张了。书馆共有将近8000册图书,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绘本、儿童文学、各国百科全书以及儿童教育的DVD资料。然而,书馆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收回场租成本,馨望书馆现在实行会员制,月度会员每月40元,但现在每月会员只有20人左右,远远不够场地租金。“很多人都不了解,以为我是通过办这个书馆来赚钱,担心万一这个书馆办不下去,交的押金会打水漂。”卢女士说。
听说羊城即将变成“图书馆之城”,卢女士先是拍手称赞,转而希望政府能对社区图书馆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宣传。
探问新事物
自助图书ATM
与读者“很有距离感”
迈向“图书馆之城”的征程中,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然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自今年2月8日第一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文化公园正式开通以来,天河、越秀、萝岗、番禺等多个区也都开始竞相推广。目前,仅番禺就在华侨城等11个社区开通了自助图书馆。
近日,记者走访多个自助图书馆,却发现这一新兴事物的现状不大乐观。
昨日下午,记者在文化公园的自助图书馆前看到,右侧电子资源阅读区处于死机状态,根本无法查阅电子资料。作为广州市第一台图书ATM机,这台机器屡发故障,让市民刘小姐很郁闷。刘小姐说,今年4月5日,她从这台自助图书馆里借了3本大部头小说回家看,没想到借书容易还书难,昨天下午已经是她第三次来还书了。“前两次来还书,都遇上这台机器系统故障没法还书,我只好又拎着这3本书回家”,刘小姐说。由于她家不在自助图书馆附近,只是上班途中经过,“每次都拎着厚厚的3本书,很不方便”。
记者在该自助图书馆前待了一个半小时,除了刘小姐来还书,只有一位市民来借书。在附近乘凉的老人家说:“这么先进的机器老人家根本不会用啦!”
而在自助图书馆最多的番禺区,情况也颇为类似。
家住丽江花园的陈小姐说,就在家门口的自助图书馆其实是个很好的充电选择,她也曾去图书ATM前了解过,但感觉借书步骤太复杂,最后还是放弃了,“设计太繁杂,很有距离感”,陈小姐说。
而且,记者还发现,自助图书ATM进社区的做法,由于维护成本偏高、藏书偏少等短板,进入社区后这些图书机都是以普及性的读物为主,所以不少市民都表示有待完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