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口浪尖上的中国知网: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商业性?
查阅中文期刊资料,离不开中国知网。
知网在提高使用者文献查阅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曾因知网价高而停止订阅,或停止订阅部分种类数字期刊,但是读者对知网的使用需求,又让多数机构对知网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欲罢不能,即使价格上涨,也还得继续订阅。
知网在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数据信息市场上有近乎垄断的地位。
知网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它的平台功能。近年来,知网也在努力增加新功能,如帮助期刊选择部分论文翻译成英文并加以推广,但这只是“增值”功能。这一功能,对于绝大多数中文读者来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知网成为一个有优势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开始,中文学术期刊并没有这样的数字平台,阅读期刊只能依赖纸版或光盘版。光盘版是介于纸版和数字平台版的媒介,解决了资料储存问题,但传递还是不够方便,因此成为过渡的版本,不能完全替代纸版。纸版查阅成本高,储藏成本高,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期刊纸版发行数下降,更多的图书馆强调内容的提供。数字平台因应需要而成长起来。
与知网同时起步的数字平台,并不止一家。重庆维普就是其中有竞争力的一家。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知网基本上成为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代名词。正是有了这样的平台地位,知网得到加速发展。
仅靠学术期刊自身能提高的传播影响力是有限的。知网或类似平台展示期刊的内容,期刊的传播效果会更好,学术期刊因此有与影响力大的平台合作的强烈意愿。内容来自作者。在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得到重视的今天,仅有期刊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作者的合作。
最近,一位年长的作者起诉知网获得在一般作者看来金额不小的补偿。这看上去很振奋人心。所有作者是不是都有机会获得同样补偿?其实,答案显而易见。如果所有作者都拿到那位作者一样的补偿,那么平台必定倒闭无疑。
其实,国际投稿支付审稿费很常见。国内也有少数期刊要求作者支付审稿费。作者支付费用,目标是展示自己的成果,让成果有学术影响力,有社会影响力。作者愿意这么做,是因为多数研究得到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资助。当然,除了经费资助之外,学术发表所带来的其他收益(职称、学术荣誉等),也推动作者愿意这么做。
公益的事,在许多时候需要政府来办。依靠财政拨款建立,可以免费使用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内容的提供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知网的平台功能。对于知网来说,因此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不可能小觑。但是,平台整合内容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收益(如查重服务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压力。
公益的事,也可以由非营利性机构来办,但如果收费的话,收费标准和方式应该有相应的规制,以保证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作者杨志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贸经济》《财经智库》副主编,著有《新中国财政政策70年》《大国轻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