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晚上6点,上海图书馆西区二楼报告厅门口,讲座前等候购书的读者提前一小时就已排起了长龙,拿到刚从运输车上取下的还散着墨香的《这就是中国》新书,读者们迫不及待地翻阅,而作者张维为也由每周播放的同名思想政论节目中移步到上海书展的讲座上。结束后张维为告诉记者,尽管有所删节,但该节目反响之好超出预期,较好地体现了话语内容与形式创新的力量。
既见证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也因求学旅居海外多年而熟知海外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就是这样一位深谙中西文化的政治学者,在深入分析中国发展后,大声地告诉所有人,“中国震撼着世界,并触动着全球”。
作为“中国模式”最早的一位提出者和坚定捍卫者,八年前,张维为的一本《中国震撼》曾掀起一场围绕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的舆论旋风,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阅读后将它推荐给了世界银行总裁罗伯特·佐利克;八年后,张维为用《这就是中国》向海内外华人传递出“中国有信心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身为国家高端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的他,在后记里写下“本书出版之际,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谨将此书献给所有新中国的奋斗者”。这句话同样也道出了张维为近40年的内心澎湃、学者责任和理想寄托。
自信:源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自信”是讲故事和做学问的灵魂
1980年代中期,做过三年工人的张维为在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为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邓小平、李先念、李鹏等做过翻译。
1985年8月28日,张维为(左二)第一次给邓小平当翻译
他接触过中国的最基层,也接触过中国的最高层,各阶层的人物都是他观察世界的切口。他真切地了解到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思路与想法,也知道如何用大众的语言,讲解深奥的政治问题。作为高级翻译,张维为在多次随行访问中通过国际比较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后来又通过扎实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对中国道路的成熟认知和理性自信。“自信”成为了日后张维为做学问和讲中国故事的标签。
另一方面,离开外交部后,在日内瓦大学深造并长期在欧洲生活的张维为在那里用过律师、会计师,买过地、建过房子、交过税、打过官司等,他从西方生活中得到了最直接的感触,“西方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客观存在。但现在它体制中的短处,开始越来越多的压倒他的长处”。尤其是在实地考察了100多个国家之后,中国的进步更坚定了他对中国人“要自信”的呼喊。
张维为访问哥斯达黎加
*“走多了,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太会被人忽悠”
谈及研究方法,张维为坚持“一看大数据、看较权威的大型民调,而且要多个数据对比着看,二要实地考察和调研,只坐在书斋里看数据会错得离谱。”
1983年4月15日前往泰国,是张维为第一次跨出国门,2006年7月17日,他从西班牙飞入乌克兰——他的第一百个国家。张维为告诉记者,从小爱看国际新闻而定下的“走访百国”的目标用23年实现了。30多年间,他利用各种学术访问、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在当地调研。一切都在国际比较中,这是张维为从邓小平身上学来的大视野。张维为去过埃及的农贸市场、住过当地老百姓家里,与当地各种人士有过广泛的接触和交谈,每走一国,张维为都会结合民调、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来研究问题,在国际比较中加深对“中国模式”的认知。张维为回忆,2005年夏天,他去古巴考察了十天,住在一个工程师家里,对古巴当时的短缺经济感同身受,几乎所有的食品都需要票证。从当时和古巴朋友的聊天中,张维为感受到当时的古巴已经人心思变,他们会对比中国进行的改革,甚至公开地讨论起中国模式,今天古巴领导人更是积极主张学习中国经验。
张维为在悉尼
张维为深知西方人做学问的方式,而他之所以敢于对西方荒谬的话语频频亮剑,就是因为他对中国的把握,对外部世界的把握比他们来得扎实。
责任:要做原创性的中国话语建设
回忆起自己的治学和对外交流经历,虽有着国内-国外-国内的轨迹循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张维为坦言都是源于希望了解真相,不堪民众被误导而“就是想做”。
1980年代末离开外交部转去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工作后,张维为随即便申请到日内瓦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院攻读硕士和博士,之后一直在瑞士等欧洲国家从事研究和教学。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的张维为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和国务学院访问教授,2012年他开始全职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并牵头了一批志同道合、研究能力强、有丰富海外生活经历并真正认同“中国道路”的学人,创立了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出任该中心主任。这家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为研究重点的智库,在2015年底重新组建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并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致力于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研究,打好“学术话语、民间话语、国际话语”的组合拳。
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张维为担任院长
由此,张维为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模式,分析中国的成就、问题和未来之中。
至于为何要做中国话语的建设,张维为清晰地记得在2011年的演讲互动中,有位年轻的媒体人拿“7·23高铁事故”挖苦他,虽然现场张维为以世界各地的火车水平与中国高铁技术的对比作为回应,但令他最为担心的是,中国的很多知识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像中国高铁这么一个精彩、成功的一个案例,若你没有自己的话语,人家就可以以歪曲你的成绩,把你最大的正资产变成你最大的负资产。”张维为在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前都去过这两个国家,他很清楚这两国解体的第一步就是他们的知识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
采访中,张维为频频强调,中国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对所有问题都需要做出清晰的回答。我们需要解决“挨骂”的问题,而来自国内的谩骂正是由于对国家的不自信,建立中国话语、把中国的事情向国人说清楚,向世界说清楚,刻不容缓。
不管国际社会如何议论,“中国学界要自信,要敢为天下先,这样做,人家也会更尊重你”。在他看来,建智库一定要有思想和精神,对他执掌的中国研究院来说,其精神就是原创性中国话语研究和传播的使命感,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自信、道路自信和话语自信。这种共识凝聚在院内每一个的心里,“人心齐,才有战斗力”
发声: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把中国那么多精彩的故事讲好,既让西方人听懂,又可以让国内百姓也听得明白呢?”于是,张维为决定用纸笔写下他眼中和脚下的中国故事,既不回避任何尖锐问题,也不否认中国当下的确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三部曲”(《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文明型国家》《这就是中国》由此陆续诞生。
*赞成与质疑声并存,自信解读具有说服力
作为2008出版的《中国触动全球》后,张维为在2011年出版三个月内就六次加印、几度断货的《中国震撼》中提出一个概念,“民主与专制的概念被西方用烂了,变成意识形态的标签,其实制度只有良政和劣政。”他用晓畅直白的文字,接地气的语言、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他希望用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张维为的著作“中国三部曲”(《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
当然,张维为对中国发展的高度肯定,对中国自信的热情强调,对西方神话的冷静剖析,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极大冲击,也遭受了不理解和质疑声。《中国震撼》出版以来,赞成的和反对的声音都不少,在美国生活近20年的北大教授陈平说“《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强烈的思想震撼”。同时,亦有论者针锋相对地使用“中国遗憾”一词与之PK,写出洋洋万言的长文批驳《中国震撼》。网络上的争论更是尖锐乃至水火不容,赞声骂声响成一片。但他坚信自己的这个解读是有说服力的,面对争议,张维为自信的态度丝毫不减,“反对者或许是因为他们不自信吧”,张维为笑言。
2015年,张维为在纽约书展谈“走向超越的中国道路”
*为干部、精英讲课、培训,传递自信的力量
尽管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和政治精英对于“走自己的路”一直坚定而自信,但是或许受到过去“韬光养晦”思路的影响,中国各级官员往往不愿意高调地说明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干得比说得要好”。“有些官员对其执政业绩,不具有相当的自信”,因此,张维为的书带给他们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用平实的事实来呈现精彩的中国故事。
*《这就是中国》为缺少自信的国人打气鼓劲
“我们尝试做一档全新的思想政论节目,希望能够被社会更多地接受,最终把中国话语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事业。”今年1月7日,敢于接受融媒体挑战的张维为,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战略伙伴观察者网和观视频工作室的共同策划下,以“演讲+真人秀”的模式亮相东方卫视每周一期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从当下国内外老百姓关心的一个个热点、难点时政问题切入讨论,以期把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讲清楚。
2019年1月起,张维为推出全新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
论辩:用强势语言回应西方质疑
在西方20多年的生活经历让张维为熟知西方现有的政治制度的缺陷,他自信可以和任何认为西方是最好的制度的人进行辩论,无论是辩论宪政还是法治,都没有问题,而且不需要准备。走访百国的经历让他积累了足够的事实和依据。张维为认为“我们可以学一点普京”,普京和他的团队与西方在很多议题上展开辩论,中国也必须在多种议题上与西方批评者展开辩论,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并且要强势、全面、透彻、国际化。
*与福山的“世纪之辩”中准确预测国际态势
“你说自由民主是灾难性的错误,只是就中国而言,还是针对全世界?”
“不仅是中国,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一旦采用西方政治制度,其下场也都无不悲惨。”
2014年6月6日,牛津大学辩论社内,张维为与半岛电视台“Headtohead”节目主持人、政论作家马赫迪·哈桑剑拔弩张,这样的公开辩论,自2008年在印度德里大学辩论“专制比民主更好”之后,张维为经历了很多场,2014年在荷兰反驳“中国为何反对西方民主”、在牛津大学笑谈“我们不怕制度竞争”,2016年张维为又应邀在英国BBC参与公开辩论,直接这样“怼”回英国主持人。但论影响力之深的无疑是2011年,张维为在第42期文汇讲堂上与美国著名自由主义学者福山的“世纪之辩”。
2011年6月,张维为在第42期文汇讲堂上与福山激辩中国模式
*谙熟西方学者的套路,多法宝出奇致胜
2017年,张维为在奈克萨斯思想者大会上舌战群儒
外表儒雅的张维为在谈到中国话语时一再强调“强势”二字,“其实,越强势的话语,或许西方人反而越听得进去”。对不同的人讲故事,要用不同的思维,张维为在长期与西方人的接触中,得出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经验。因为西方人是“最承认实力的,包括强势的话语”。比如,美国人要和中国人谈中国人权问题,张维为建议可以直截了当地问美国人:“你们在伊拉克杀害了十几万平民,这是大规模地侵犯人权呀。你们应首先就这个问题向国际社会,向伊拉克人民作出他们可以接受的解释,否则你们怎么有资格来和我们谈论人权问题呢?”
“交锋多了,自然熟悉他们的套路”,面对西方主流思想者的“围攻”,张维为从来都显得淡定自若,他将西方常用的民调工具熟捻于心,数据一出,直接令反对者无言以对。国际比较的学术视野、对各种文明的高度熟悉,都是张维为出奇致胜的法宝。在辩论中解构西方话语,张维为身体力行地用事实告诉世界:“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八年来,张维为将自己研究成果和自信精神体现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体现在一场场海外的辩论和国内的演讲中。他认为尽管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还会遭遇诸多阻力和挑战,但中国崛起的大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