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编制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保护规划,完成省级文保单位梅山盐场旧址盐田旧址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完成区级文保点春晓刘慈孚故居、柴桥钟观光故居、梅山张公庙后大殿、霞浦井溪庙后大殿修缮工程。启动区级文保单位柴桥瑞岩寺藏经阁、区级文保点小港进士第和鲍宅抢救性修缮。努力推进文物资源利用,探索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做好北仑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友好博物馆”“博物馆之友”、港口博物馆志愿者和收藏家协会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政府民间合力共建的机制,扩大文博工作社会影响力。九、围绕“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产业繁荣
二是开展“人防+技防”文化市场监管新模式。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文化市场举报受理制度、乡镇(街道)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季度考评制度等,逐步完善长效管理。
四是努力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发挥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作用,强化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提高全区各地各部门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与协同度。挖掘市场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各类服务助力平台,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十、围绕“北仑区第七届全民运动会”,探索群体活动新形式
一是重点做好2016年北仑区第七届全民运动会各项工作,设置近30个比赛项目,通过组织不同年龄段群众参与赛事,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
二是探索区域特色群体赛事实施联赛机制。深化北仑“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区”工作,在以往北仑“三人制”篮球赛的基础上,探索北仑区“三人制”篮球赛联赛制度,实施等级升降,并逐步推广到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区内赛事,打造建立有影响力的北仑群众体育品牌——北仑区全民健身大联赛。
三是打造“一镇一品”群众运动项目建设。加快基层特色品牌运动的打造,重点扶持以新碶街道“围棋“项目、小港街道“龙舟”项目为代表的街道(镇)特色体育品牌建设,实现9个街道(镇),镇镇有品牌。
四是加大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设立“市民体育技能基地”,与上海体育学院、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等体育专业院校开展合作,定期聘请专业讲师开设“全民健身大讲堂”。制作“科学健身指导片”,依托宣传视频等,广泛进行科学健身普及宣传。十一、围绕“健身场地”多样化,强化基础服务功能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推进街道(镇)笼式足球场、安装拆装式游泳池等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中心、社区体育公园、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创建活动,推动多元化体育基础资源的完善。
三是加快现有体育资源的整合,强化日常管理和使用。探索建立“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满足老年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设立村(社区)“体育运动小站”,配备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定人、定岗、定时、定项目的健身指导,提升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发挥。
四是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体质监测。推进“互联网+”为主体的体育宣传载体,大力发展体育信息化工作。十三、围绕“体教融合”发展,提高业余体育训练水平
一是优化业余训练体制机制。坚持以体教融合为导向,以后备人才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加快建立完善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共管的业余体校管理体制,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探索建立教育、体育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会商工作,加强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加强特色体校建设。大力推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发展。积极响应《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兴建足球学校。为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更多的选择,确保优秀人才输送不间断。
三是创新培训机制。积极与宁波市体育科学学会、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和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体科所进行合作,聘请省级或国家级教练和专家,对教练员进行先进训练理念和技战术的培训,与科研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对个别项目在选材时进行骨龄预测,以及定期对重点运动员进行生理生化测试,提高科学选材和训练水平。
四是建立完善教练员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及任期岗位目标责任制。将教练员待遇与体育人才输送和成绩挂钩制度,签订目标状,提升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四、围绕“赛事品牌”建设,带动体育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继续打造“国际国内综合赛区”,承办做好2016世界女排大奖赛北仑站赛事,承接其他各项国内国际赛事。努力打造“国家队综合集训区”品牌,承接做好中国女排、中国男篮等国家队集训工作。探索建立体育赛事评估体系,进一步发挥赛事辐射效应。充分利用国家队队员集聚北仑优势,发挥体育名人效应,积极开展名人公益活动,提升赛事社会效应。
二是深化“浙江省体育现代化试点区”工作,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模式,探索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承办赛事,搭建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的服务平台,提高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是按照“十三五”体育工作规划,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探索出台北仑区体育产业发展引导扶持办法,重点打造1-2家龙头企业。并对企业参展等活动给予一定经费补贴,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提升企业品牌。
四是积极建设体育休闲产业区。以北仑体艺中心、体育训练基地为核心,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依托九峰山景区,积极开展登山休闲运动;依托春晓、梅山滨海新城开发,以建设沙排场地、梅山国际赛车场为契机,积极开展沙滩排球及水上项目运动,大力发展环岛自行车赛,环岛马拉松赛、水上皮划艇等体育休闲项目,形成体育休闲集聚区。十五、围绕政府“服务购买”,激活社会组织潜能
一是健全社会组织网络,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在建立和完善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行政管理服务网络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自治网络,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开展“浙江省体育‘自组织’发展状况研究”课题调研为契机,深入开展基层体育“自组织”发展排摸,建立体育“自组织”发展评估机制,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健康有序发展,并依托体育“自组织”,大力开展基层群众体育运动。
二是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培育承办赛事活动能力。理清政府、社会、市场权责,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文化体育服务细则,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推进北仑区文化体育发展联合会、北仑区各体育单项协会等文化体育社团发展,发挥社团组织更大的作用,探索尝试群众体育赛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引入市场化运作。
三是探索实施社会组织星级创建工作。根据不同分类,对各个社会组织进行等级评定。对承接政府职能多,服务水平高,活动开展频繁的社会组织加大培育力度。十六、围绕“作风转变”,提升干部执政能力一是持续不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系统干部转作风。努力推进执政观念意识更新,按照“法治北仑”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法治培训教育,提升领导干部依法执行意识。二是坚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的日常学习教育工作,努力打造法治意识强、廉洁意识强的机关团队。努力强化系统纪检队伍建设,依托局纪检组,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执纪问责,提高廉政监督实效。发挥文化系统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廉政文化精品,营造凝聚廉政自律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