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在哪里?资阳区属于哪个省哪个市?资阳区在哪个省?
资阳区旅游,资阳区在哪里,怎么走?
益阳市资阳区
从清代古巷、三台塔、诸葛井到白鹿寺、会龙山,从唐代宰相裴休到清代名士陶澍、胡林翼以及近代的周立波、周扬、周谷城、叶紫等文化名人,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资阳,使得古城良好的自然禀赋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成为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洞庭以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在此一线”之说。
资阳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区,也是湖南省两个省级环境质量优良县区之一。冬季晴朗干燥,夏季凉爽湿润。境内山湖交错,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地貌错落有致,景色隽秀,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将资阳滋润得满眼都是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清澈。资阳是一座发展中的现代新城。资阳人遵循“留山水风光,建现代新城”的城市建设理念,使城市品位得到了提升。整洁宽敞的街道、人流穿梭如织的商贸区、蓬勃发展的工业园、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怡人幽雅的沿江风光带,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资阳夜色更显迷人,从桥北广场到资江一桥,从步行街、古道街到鹅羊池、马良路,到处灯火辉映、花木扶疏、画栋鎏金,处处显示了资阳的朝气与活力。
资阳的前身为原县级益阳市,自秦置县。据《周礼》记载:天下分九州,益阳地域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益阳属楚地(战国时为楚黔中地)。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灭楚,益阳转属秦国,为长沙郡属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益阳县,以地处“益水之阳”而得名,仍属
在过去的2000多年间,益阳历经各朝各代均为县治。
隋朝先后属潭州和长沙郡。
五代属潭州。
宋朝先后属鼎州、潭州。
元朝升为益阳州,属天临路。
明朝复为益阳县。
清朝属长沙府。
1942年合并为龙麟镇。
1949年8月3日益阳和平解放,改为益阳县城关镇,成立益阳行政专员公署,资江北岸的龙麟镇改称益阳县城关区。
1950年3月城关区升为县级,更名为“益阳城关区”,直署益阳专署领导。同年9月23日,城关区升格为益阳市,仍为县级隶属益阳专署。
1958年7月,益阳市改属益阳县领导(县级不变)。
1961年7月,复属常德专署领导。
1962年,益阳专署恢复,益阳市又为益阳专署领导。
1994年,撤销县级益阳市,成立资阳区。行政区划以资江为界,将原益阳县民主垸的4个乡、镇(场)划归资阳区管辖,纳入资阳区行政区域。新成立的资阳区,由益阳市桥北城区、长春垸、民主垸、新桥河上垸组成。
199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重点工业开发区——益阳市长春工业园。原长春镇管辖的马良、白马山、五里堆、接城提、杨树、龙塘6个村划归长春工业园管辖。
2005年12月,资阳区被定为湖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由原来的11个乡、镇、场合并为6个乡镇,杨林坳乡、新桥河镇、李昌港乡合并为新桥河镇,长春镇、过鹿坪镇、香铺仑乡合并为长春镇,茈湖口镇、刘家湖农场合并为茈湖口镇,沙头镇、迎风桥镇、张家塞乡保持不变。由原来的4个街道,合并为2个街道,大水坪街道、大码头街道合并为大码头街道,城内街道、汽车路街道合并为汽车路街道。
“岁纪二千,溯县置秦皇,开疆拓土,州分夏禹,纬地经天,长沙郡属,湖南省一辖,汉继唐承”概括了古城悠长而曲折的历史由来。
益阳古有“十五里长街”,分“城内”、“堡上”。“城内”以行政区为主,“堡上”以商业区为主。“堡上”又分“头堡”、“二堡”、“三堡”。唐朝拓街市时,城西地域称歧头,商埠分布在资江北岸红砖埠一线,城区与商埠之间,有部分零星店铺,宋时重儒学,西门外临河处兴建学宫,其后商铺渐兴。明朝嘉靖年间再次扩城,街市逐渐西延,至万历年间已与歧头商埠连成一片。当时,县衙为防御匪患,街市西区沿资江依次筑土堡,派兵驻城,“头堡”、“二堡”、“三堡”自此产生。头堡从学门口至今幸福路、二堡从幸福路至将军庙巷、三堡从将军庙巷至接城堤。到清朝初年,前来堡上经商者日益增多。随后,“三堡”街区继续向西延伸至接城堤。城东河外刘公滩每当冬天枯水时节,舟楫重载难以过滩,均需提驳方可通过,因此,城东沿河一线逐渐形成季节性船埠,益阳城区街道由此向东延伸,这段街市称做东关河街。自东关河街东端与清水潭接壤起,至西端与接城堤交界止,形成一条15华里,即7.5公里长的麻石街。
益阳先民及外来人士在益阳经营了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丰富多彩、富有传奇性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观景。诸多的景观中,首推的“益阳资江十景”、“革命红色故地”,其次是“三国古城文化”、“资江码头文化”、“益阳古民居”及三台塔、斗魁塔、文昌阁、刘公馆、益阳监狱等古建筑,还有大码头、鹅羊池、古道街、考棚街等新街旧迹的风景点。自唐朝起至民国时期,宗教文化在益阳兴起、传播,在古城兴建了许多寺庙,最负盛名的是“九宫十八庙”。1904年挪威人在城内五马坊建教堂,传播基督教以后,天主教由意大利人相继来益传教,因而在益阳留下众多的基督教堂。著名的有:五马坊教堂以及英国人创办循道公会的礼拜堂(区图书馆)、福音堂(大水坪学校)、待恩堂(二堡区文化馆)、清和堂(在考棚街)、天主堂医院(现市中医院)。
魏公庙
南岳宫
刘公馆刘公馆坐落在益阳市大码头街道办事处建新里社区,是一座古朴的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的古民居。这座古民居,是为刘姓先人所建,故称刘公馆。
青龙洲
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奉命驻军于益阳资水上游北岸,下游南岸的棉花岭(铁铺岭)则驻扎着东吴鲁肃的军队。孙权因讨还荆州不成,十分恼怒,命鲁肃设下伏刀计邀请关羽过江赴宴。蜀将马良等极力劝阻。关羽不允,对送信人说:“明日一定赴会。”
周仓得知,欲将主帅的青龙偃月刀好好磨洗一次,正着急没磨刀石时,忽然一声炸雷,一道青光,震耀得周仓耳鸣目眩。接着飞砂走石,暴雨骤降。他猛地望见江心拱出一条青龙,背脊上鳞甲青光闪闪。周顿时转忧为喜,连声说:“天助我也!”便肩着大刀,一跃而起,骑在青龙背上,在龙鳞甲上霍霍地磨起刀来。暴雨给刀加水,闪电给刀淬火。他一直磨到天光,刀锋削铁如泥。次日,关羽单刀赴会。刀为此行壮威,使吴兵望而丧胆,不敢加害于他。可江中青龙已被磨得鳞鳍裂碎,浮在江心。关羽回营闻知此事,即令粮草官开仓出粮,煮成熟饭,泼入江心,以作犒劳。青龙饿极,只管吞吃,不知不觉身体膨胀,再也缩不小了,于是永远匍匐于此,日久成为一洲,后人据此称为青龙洲。
鹅羊池
大码头
大码头从广义上讲是指大码头地区,狭义上仅指临河码头。大码头的历史并不长,原是一条窄巷临河小码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益阳县长王秉丞发起修街,拓宽窄巷,将城内城墙上的麻石拆来,修起一处规模特大的码头,大码头一名由此产生。那条拓宽的窄巷北通鹅羊池,得名三益街。
文昌阁“文运昌盛”,历来为益阳人所重视,坐落在益阳古城学门口的文昌阁正是取“文运昌盛”之意。对于文昌阁的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唐朝贞观年间,一说是宋朝。众多文史和传说表明,文昌阁应始建于宋朝,初称学宫,后改称圣庙。元朝末年,圣庙毁于战火。明朝洪武十三年,圣庙得到修复。隆庆五年,圣庙更新其制,中为大成殿(遗址在五一东路北),分古贤祠、明伧堂、启圣祠、儒学门。门内东侧为文昌祠。清朝顺治年间起,多次重修大成殿。光绪三十三年诏升为大祀,改祠为阁,文昌阁之名由此而得。文昌阁,成为当时益阳古城的最高建筑。
民国十三年(1924年),著名革命先烈熊亨瀚,受“五四”民主思想影响,在文昌阁创办进步刊物《资江》,宣扬新文化,新思想。民国十五年(1926年),临时中共益阳地区执行委员会书记袁铸仁与高文华等人组建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袁铸仁任书记,执委机关设文昌阁。
民国十八年(1929年),文昌阁被民国当局改设教育机关,后附设民众图书馆。抗日时期,将中后两殿改为忠烈祠,神龛横匾书“浩气长存”。正中设有抗日阵亡将士牌位,两壁挂有将士遗像,计将级军官3名、校级军官38名、士兵多名、益阳战亡团员8名,飞行员1名(系盟军美国人罗泊尔)。民国三十三年,民众图书馆重新移入,接着开办益师附小。1963年,益阳县拆除忠烈祠,建立县花鼓戏剧院。至此,文昌阁仅存外壳作剧院前厅,共余部分皆荡然无存。文昌阁于1993年被列为益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定为益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棚街
在益阳城内小南门至市三中原校门口之间,有一条古朴的街巷,古称考棚街,今称闸口巷。考棚街原名大巷口,始建于明朝。清朝嘉庆年间,益阳县署为振兴文风,在大巷子与罗家塘之间设置考棚,作为考试秀才的场所。考棚的厅堂建在市三中原进门教学楼,厅堂座南朝北,北对罗家塘,南对大巷子,为砖木结构。厅堂东西两侧建有考棚,自南而北横向。考棚用木板做墙隔三十余间,供考生考试。自嘉庆年间起,一批一批的益阳学子在此应考。辛亥革命后,废科举,兴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在考棚街故地办女子职业学校,民国三十一年改办县立中学(市三中前称)。1972年,考棚被拆除,新建教学楼。大巷子因与考棚毗邻,改称考棚街。
诸葛井
益阳古城诸葛井,古传有两处。一处在城内贤街(今床单厂车间),明朝崇祯年间进行过疏浚;另一处在城内魏家巷刘氏宗祠内。现在初步考证,魏家巷一处尚可查到遗迹。东汉建安年间,蜀国军师诸葛亮在益阳期间,发现城中居民饮水困难,便亲自查找地下水源,掘井供人们饮用。益阳百姓念其德,称为诸葛井。“深数丈‘砖壁内圆,上弇下侈,石瓮其口,水之盈缩视资水为增减,水亦清冽。”相传明朝正统年间,在井旁新建庙宇时,依井辟池一处,池白昼见星,故名明星池,庙以池名。当时知县汪淮用石砌池,结果星遂晦,池被泥沙淤没。后来,随着明星池被废弃,诸葛井亦被填没。据当地群众提供,在市三中校园西侧,原是刘氏家祠一部分,有人发现一块诸葛井的石井盖,并有一口被垃圾与泥土填没的废井。这口废井可能是诸葛井。
鲁肃堤
东汉建安年间,吴、蜀双方在益阳屯兵对峙。后来关羽单刀赴会,与鲁肃议和,鲁肃移驻资江北岸。鲁肃在北岸建筑土城,人们称为“鲁肃城”。后因土城久经风雨蚀化,废弃成堤,故称鲁肃堤。明朝嘉靖三十年(1951年)开始拓鲁肃堤,修筑城墙,筑有银城(东门)、金城(西门)、迎恩(南门)、拱极(北门)四座城门。清朝乾隆三十年重筑城墙,嘉庆年间竣工。城墙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且青砖砌筑,东、西、南三面开门设启闸。光绪三年(1876年),知县吴兆熊主持,再次进行修建。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毁城墙修工事,县长王秉丞拆城墙,使古城墙遭到破坏。现东、南、北三方青砖城墙和东门残存,城墙基宽4米,顶面宽2.55米,残高2.7米—3米。南、北城墙均为防洪大堤,东门石门保存较好。
城隍庙
城隍庙,是宣传道教的道观。殿堂上供奉的是城隍菩萨。自古以来,城隍菩萨被视为城邑的保护神,受城中之民倍加崇拜。明朝洪武初年,朱洪武对城隍分府、州、县级加封,县封“显佑伯”。益阳是县级,益阳的城隍菩萨就被封为“显佑伯”,为益阳诸神地方长官。
关濑惊湍
资江流到接城堤下,江面忽然开阔。但因沙洲鳞次,卵石棋布,水流不畅,便激而为滩。浪涛翻滚,势如万马奔腾,声如惊雷轰响。相传东汉建安二十年(215),蜀汉关羽和东吴鲁肃、甘宁相拒于益阳,关羽屯兵北岸,甘宁屯兵南岸,关羽曾企图趁夜晚经此滩突袭吴军,及至此滩,察觉吴军已有准备,偷渡作罢。后人因名此滩为关羽濑,俗称关侯滩。《水经注》已有“关羽濑”之名,可见此事流传已久。后人有诗咏叹关羽偷渡不成的史事:“夫子昔屯兵,相持水一泓。飞湍如雪涌,触石作雷鸣。不涉风波险,非惊咳唾声。甘宁亦何幸,浪得此威名!”。关羽濑在青龙洲与萝卜洲上游附近,河滩北原有关王庙,为明朝万历十二年所建。现萝卜洲存关羽神像一尊。[14]
五马坊教堂
五马坊教堂位于资阳区城内五马坊,是益阳先民饲养马匹的地方。明朝洪武年间已经形成。1904年,挪威牧师袁明道来益阳城内五马坊购买一幢公馆,稍加修改成教堂,成立会堂,后来称为总堂。以后陆续建牧师楼、女子圣经学校等。教堂成为益阳信义会的策源地与活动中心。此后,教会活动至益阳解放前夕。解放后,教牧人人员相继回国。1954年召开第一次“三自”革新筹委会,将原桃花仑公会、益阳公会(五马坊公会)整顿合并成立益桃公会,邓群辉为公会会长。1958年,教会活动停止。
1981年,教会复活节恢复礼拜,7月10日成立益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7年增设“益阳市基督教协会”,在原五马坊教堂旧址上,新建一座500平方米的教堂,现为益阳市基督教五马坊教堂。现在教堂主任牧师尹建辉,自1999年以来负责教会事务,教会正朝兴旺的方向发展。大革命时期,益阳农民协会设立在五马坊,为益阳大地农民运动策源地。
古道街
古道街的建设内涵极其丰富,品位高雅,古今并举,特别是街中的“诸葛井”和“诸葛亭”更富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和传奇色彩,游人至此无不驻足感叹万分。
行政区划
资阳区辖5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735平方公里,总人口4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