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教育学领域内,已有的生命意义研究主要体现在生命意义的内涵、生命意义失落的原因和追寻生命意义的对策三个方面。

1.生命意义的内涵

①宇宙生命的意义(cosmicmeaning),是指宇宙中有一种超越个人之上或之外的、非人类所能够理解的、不变的规律。

②世俗生命的意义(terrestrialmeaning),即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唐晓鸣认为,有生命意义意味着个体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或乐趣(意思),有了它就意味着个体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高德胜指出,生命的意义不是解释和说明所能够建构的,生命意义需要创造,是人类永不停歇的价值追求。刘颖洁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如何去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种是站在个体生存的立场上,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活下去的理由,尤其是在个体遭遇困境时,认为生命意义便是使人面对不幸时的精神支撑。Hedlund认为,生命意义是个人存在的理由,当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时,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感到有力量。董文香、陈秋婷和马慧玲等同样把生命意义理解成个体生命存在的理由,它是用来回答“生命为什么而活”的问题。

2.生命意义失落的原因

3.追寻生命意义的对策

二、结语

关键词: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生命价值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生命意识的内涵

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3]连淑芳认为生命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并且认识到生命之间的联系。

台湾著名学者高震东先生对学生做出过如下解释:学生,学者,首先要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识,其次要学习生存的基本能力,最后还要明白生命的意义。因此我认为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生存意识。生存是谈论生命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只有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心才存在。2、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石对生存意识提出的要求,仅有生存的意识还不够,还要学会生存,有生存的技能和条件。3、实现生命价值。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在自然界生存着,还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即实现生命价值。

(三)我国生命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对象

对上海、兰州、沈阳、石家庄、南京五座城市的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问卷,有效回收率96.3%,这些学校都是全国统一招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有463人,女生537人;理科专业的学生有439人,文科561人;生源地持城镇户口的有425人,农村户口的有575人,这就决定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就生命意识教育的发展、国内外生命研究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2、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采用的是河北经贸大学许海元负责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下使用的问卷,对1000名前所述地区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生命存在的认识、生命安全意识感、自我生命体验、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

3、资料分析法和深入访谈法

笔者对200多名大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意识问题的访谈,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文字资料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及内涵的看法,探讨教育对策。

三、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存意识强烈,生存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阅读;写作;探究;小结;生命;渗透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培养生命意识,提升生命质量,为小学生拥有幸福和美好的人生奠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应当与生命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生命,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化”。

阅读教学需要对话,这是文本生成的过程,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解文本“就是当我们去解释文本时,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对话的关系”。没有对文本的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奇迹;抓住每一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切实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真诚袒露心迹、热诚拥抱人生。

要更好的实现“生命”教育的渗透,教师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在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在失意痛苦之时,李白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和感悟,也就会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笔者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那份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珍爱生命,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余秋雨语)。很大程度上,写作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

“一只小虫子被一根小棍子拦住了去路,艰难攀越着,反复失败着……我静静看着小虫子不停的挣扎着,看到它对生命的执着,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只不过被一道数学题暂时难住了,难道就裹足不前吗?小虫子终于翻过了树枝,继续前行。我为他它的胜利感到高兴,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勇气打倒我学习中的拦路虎。小虫,我们一起加油吧!

……

小虫子的路是那样的崎岖,它娇小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我渐渐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感受到它无穷的能量。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一个小男孩上山割草,不幸被毒蛇将左手食指咬伤,疼痛难忍,眼看指头红肿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有生命危险。身边求助无人,自己又不知道什么草药可治。他不想死!于是他盯着自己右手中的镰刀,闭着双眼,狠下心,咬紧牙,使劲将被蛇咬伤的指头剁下……他终于活下来了。这个故事启迪我们:生命是宝贵的,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会不顾一切地保护她。可见,作文教学对生命教育的渗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自主探究中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中间环节。在教学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重点语段的分析,往往都可以渗入生命教育的话题。如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小英雄雨来》一文时,两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把小雨来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给学生予于教育,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小雨来之所以能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英雄,就是源于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起到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情感目标的完成。

四、在课后小结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生命教育的肥沃土壤

文以载道。语文是生命体验、情感思想的载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阅读,事实上就是与生命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自觉珍视生命,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

二、习作教学――生命教育的尽情流泻之地

三、语文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的试验田

显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莫名关系为我们认识她二十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穷的滋养。由此,重新认识和探究蔡锦的艺术便给我们提示了许多的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徐亮

最后感谢陶咏白先生,是陶先生亲自安排召集大家来。

一、作品中的生命意象:她的艺术,可以说是种“生命的意象”,按栗宪庭说法是“情结意象”。说是她因儿时对故乡安徽水乡,处处留有的潮湿的水迹等等的记忆伸发出了她的画,“美人蕉”是她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出口。我说的“生命意象”是对于生命的生老病死、枯荣兴衰的种种感慨、感叹。她说过,那“枯萎的形和色,根、茎、叶还残存着呼吸,一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这种多愁善感的对生命的感悟,很是让人动情。她是从“生命”开始“开悟”。从这个点出发。抓住这个主题开发出了形形的画面。目前,关于“意象”绘画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追求“写”的技法追求上,就是不重形似,用写意去写神。而蔡锦的画很具象,细抠细画,结构严谨,具体细节毫发逼真。她是从逼真的“形”的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分解组合来表现一种内心的意念,一种对生命的感叹。

关键字中学英语;生命教育;渗透

1教育学生与人为善,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有些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不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为别人着想。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关这方面题材的内容。例如:在7AUnit5Goingshopping的Reading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置身于购物情景中学会购物用语,笔者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带上事先准备的道具与自己喜爱的伙伴一起开店,或悠闲购物。为了做成买卖,他们极力推销自己的货物,班级马上就成了热闹的街市。通过这样的情景模拟,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举两得。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不得不与伙伴合作,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尽情地表达各自的看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提升语言技能、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

2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3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灌输于每个细节中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建功立业一直是古代士人评判生命价值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意识到人生的短暂,诗人们更是极力想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以此来超越生死,实现生命价值。可残酷的现实却阻塞了他们的理想,导致人生价值无力证明。清代陈祚明曾论:“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因而他们在苦闷中毫无掩饰地表明对于功名的极度热衷,发出了不同于汉儒隐锋藏迹的异响。“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人生短暂,自己为何要守贫贱?不如捷足先登,占据要位。看似露骨的言论,正是诗人们对生死清醒认识后,迫切希望实现人生价值的真实表白。

及时行乐

一些士人热衷于追名逐利,另一些人选择了及时行乐来对待如梦人生,超越死亡的威胁。如“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生年不满百》)。正如王瑶先生所说:“因为他们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但《古诗》中反映的及时行乐与颓废没落的情绪是不同的。它是对生命眷恋又无法挽留、想立功扬名而又不能的情况下的痛苦抉择。及时行乐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耽于逸乐,其实恰恰相反,潜藏其下的乃是对人生极力的追求,是追求不成情况下掩饰内心苦闷的无奈之举。

重情寻爱

在人生苦短,与功名不就的忧愁中,一些士人寻求现世爱情的圆满,来慰藉孤寂的心灵,为悲凉的人生增添些许亮色。对美好爱情的追寻是《古诗》中思妇诗共同的主题。而思妇诗的作者多为男性,诗中思妇的相思之情,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凛凛岁云暮》),这些实际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爱情不得圆满的苦闷流露。思妇对游子情贞志坚:有人把丈夫的书信一直藏在袖中,表明自己“一心抱区区”(《孟冬寒气至》),有人看到将丈夫寄带来的丝织品做成合欢被,在缝制中融入对丈夫的绵绵相思。“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客从远方来》),思妇的情真意切实际反映的是游子对情感的热切渴望,因为他们仕途无望,客寓他乡,只能希翼从爱人那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藉,借甜蜜的爱情温暖他们凄凉的心灵,从而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起源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的生命教育,其理论认为人的生命观不能自发地形成,即使可以自发形成,也是不系统和不完善的,因而需要后天的教育。而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一度缺乏认识,而随着科学发展及其带来的物质繁荣也使人们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出现了物质化、平面化、简单化的倾向。这就容易使年轻人对生命缺乏深刻认识,极易产生精神追求的淡漠以及生命虚无感,从而引发不良的后果。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命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促进其形成正确生命观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生命”是文学中永恒不变的母题,鉴阅经典正是以审美方式认识人类对终极价值的探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因而,浸润着生命意识的语文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

如何利用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生命教育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必须具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就作品而论作品,而是利用语文是情感性的学科特性,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古诗》为例,由上面分析可见《古诗》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命观。按一般教学要求,这部分将对《古诗》的思想内容作一般性介绍;但若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则会使其成为生命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生命既然宝贵,该如何度过有限的生命也是青年学生倍感迷惘的问题。《古诗》的诗人们在汉末乱世中作出了各自的选择,因其时代原因这些生命观多少存在着消极的成分,并且这些生命观与现今社会一些年轻人的人生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即:过分功利的生命观、放纵无羁的生命观、沉溺情爱的生命观,这难免让青年学生感到困惑和迷失。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们看似消沉的生命观背后,是对功业不就的苦闷,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消沉的反面实际是对理想信念和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在此基础上,再将《古诗》中生命观与现今这几种有代表性的生命观作比较分析,让学生讨论发现——对待理想和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借此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清除对于生命或已存在的错误认识,解答他们人生路途中的生命困惑,为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提供积极的导向和助力。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命价值观,即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它包括对生命的认知、情感,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感情的唯一载体,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因而,本文尝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做一些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及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异化的原因

有报道与研究表明,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存在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何当代中国大学生命价值观之缺失、异化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这种对待生死的回避策略使得青少年很难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不当的教育策略还可能传递出有关生死的不正确信息,进而妨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无庸置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各种生命意识的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观念造成影响。淡化生命的教育策略乃至错误的生命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文化对生命的不当宣扬。如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对死亡的理解脱离实际,其对生命的漠视使得青少年很容易看轻死亡,且无法意识到死亡本应具有的含义。其二,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宣扬。当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时,学生容易失去生活和奋斗的目标,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识出现盲区,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丧失安全感,不排除产生自杀、他杀等极端现象的可能。

2.“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甚大。生命情感是人们从生命认识出发,遵照内心的生命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对现实的生命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生命行为的支持力量。从对那些轻生的学生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生命情感大多处于缺失状态。教育是因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无疑是丰富个体生命的最佳课堂,当有人选择自杀这种毫不负责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时,这说明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个体归属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就是一个佐证。这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在生命观上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知识增长是以忽略了情商教育为代价的,这也最终导致个别学生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感到迷惘、质疑。

总体而言,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同时“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塑造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大方面对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大学生而言,构成了影响、制约其行为方式的结构,而作为行动者的大学生所采取的各种失范行为(自杀、施暴等)正是受制于该行为结构。因而,“行动者/结构”的分析框架既利于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失范之深层的社会原因,同时也给正确塑造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方略:两个宏观视角

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行为以及“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行为方式的结构性要素。形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即通过教育来承担拯救和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之责。无庸置疑,可选方案很多,本部分将从两个宏观视角探讨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生命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理解生命价值。诚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人类活动的本质在于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而作为生命传承的教育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于生命的充盈、完满。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现代教育的一项迫切要求就是开展生命教育。因此,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人生理想较好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科学、正确地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体现生命价值。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知识、生命现象和规律,用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死亡;让大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培养其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生命哲学,认识人性,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通过人性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生命情怀。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言:“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积极的生命情感能使人振奋、乐观、向上、豁达、宽容、奉献;相反,则会变得沉闷、孤僻、极端、自私、冷漠。开展人性化教育,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改变重才智、轻情商的教育模式。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强化生命情怀教育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与生命情感。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两个方面的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朱虹,《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知识经济》,2009年第15期

关键词:班会;生命教育;小学生;班主任

一、利用班会,了解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进而加深理解

每接一个新班,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主题都是生命教育。让孩子们谈谈对生命的认知,或者给孩子做一个关于生命意识的小测试,或者对个别孩子进行访谈,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生命的看法,收集、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材料。一般来说,年龄不同的孩子对生命的认识也不同。低年级的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很模糊,对生与死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晰。他们往往认为死亡是去了天堂,或者是去远方了,甚至认为就像睡一觉就会醒来一样,对“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还不能完全理解。高年级的同学对生命的理解要清晰一些,绝大部分的同学已经知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及其珍贵性。但很多同学对于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及对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危害性还是意识不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沟通,不能多角度看待问题

(二)对生命价值的意识不强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孩子对生命的意识不强。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小,没有科学、认真地和孩子一起谈论和解答生死问题,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用童话和寓言来说明死亡,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对死亡的错误解释,如孩子的亲人去世了,没有告诉孩子死亡的真实信息,而是怕孩子伤心,编织美丽的谎言,说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很好等等。殊不知这些美丽的谎言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信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神秘感,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不愉快的经历时,会对死亡产生一种向往,认为死亡就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一个避难所。

(三)媒体和游戏的消极影响

二、利用班会,提升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

(一)利用班会,带学生一起读一些热爱生命的文字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光读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还应该让他们多读一些励志类的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在一些独生子女,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并不能真正感觉到生活中的困难。因此,利用班会给学生读一些热爱生命方面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可以给学生讲讲海伦凯勒的自传体著作《我的生活》,教育孩子要坚强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平和重重磨难,做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还有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锻炼孩子的强烈的生存欲望,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生存的欲望,培养孩子顽强的生存意志。

(二)利用班会,让学生观看几部关于生、死、爱方面的电影或电视剧

(三)利用班会,与学生认识生命的历程

一般情况下,我会利用班会给学生讲讲生命的形成、出生、长大、死亡的简单历程,让学生对生命的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或者给孩子布置一项作业,让他们去做一个实践调查,如访谈自己的妈妈,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让父母带孩子去医院的妇产科,去亲身体验一下生命出生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原来是妈妈经历这么大的痛苦才有了自己的生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然后让每个孩子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在班会上朗读、交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敬畏生命。

(四)利用班会,教会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除了关爱自己,更要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利用班会,可以作一些游戏,如“模拟盲人”的游戏,让学生切身体验当盲人的感觉,明白盲人为什么总是要伸出双手去触摸,在黑暗中有一双温暖的手握着,那是无比的感动和力量;还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去养老院、福利院做志愿者或者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这样会让孩学生从活动中深深地体会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对别人是重要的,对自己也是同等重要,因为证明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总之,教育孩子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体现的内容

(一)学会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加的珍惜生命

从而热爱生命,感知生命的价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教育中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教育学生各种生存、生活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和能力,争取活得“有意义”、“好好活”。在平常的写作中要求学生写周记和随笔,将心中所理解的生命的看法通过文字叙述出来。

(二)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

三、关于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

近期女生遇害事件频频发生,其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令人唏嘘,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占首位死因的并非心脑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而是自杀!学校教育更应在社会中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担,“教育具有提升人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语文学课的学习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提高语文的认知素养和和心理健康水平,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教材,联系生活,感悟自我生存的真实,从而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以及社会实践中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活动中体验生存的感受。联合家长和老师的力量,以提高生合教育的实效性。

(2)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有生命意识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3)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组织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无论对学生的学业还是社交关系都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4)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THE END
1.学院图书馆开展2024级新生“走进图书馆”入馆教育活动为积极发挥图书馆资源保障、文化育人的作用,让新生掌握及利用图书馆资源,近日,学院图书馆在各教学系部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对学院全部系部的新生进行了20余场次的“走进图书馆”入馆教育活动,让新生开启了一段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学习旅程。 学院馆员对图书馆空间布局、服务功能、图书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类型、获取https://lib.hbjcxy.com/2024/1209/c224a39997/page.htm
2.学生调查报告15篇了解广州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让其他人了解学生群体的消费情况以及存在的目的,及时纠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习惯。 二、调查意义: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生消费现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准;促进学生的消费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加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https://mip.jy135.com/diaochabaogao/852364.html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案(精选8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an/558518.html
4.复旦通识狐狸刺猬以及博雅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角色3.资源丰富的图书馆系统 核心课程的启发性原则注入芝加哥大学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不可能教学生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我们认为大学有责任担任文明的创造者和知识库。大学的责任就是维护一切可以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想法、文学和文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学图书馆是学者和社会的特殊资产。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2454354140011686781
5.图书馆活动策划书15篇一、活动意义 读书是一种乐趣,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写作是一种途径,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好的文章可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还可以感染读者,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促进同学们对写作的积极性,图书馆特举办了此次征文活动。 https://www.9136.com/shiyongwendang/cehuashu/178449.html
6.信息技术论文通用12篇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https://cbybq.xueshu.com/haowen/6674.html
7.南岳衡山研学旅行课程设计3.2.1 中正图书馆 10 3.2.2 二贤祠 10 3.2.3 船山村 10 3.2.4 访南岳忠烈祠,深刻了解历史 10 3.3 地理研学线路规划 10 3.3.1 第一天 10 3.3.2 第二天 11 3.3.3 第三天 11 3.3.4 第四天 11 3.4 地理研学课程目标 11 3.5地理研究课程的实施过程 12 https://www.jianshu.com/p/23b92fad5cea
8.关于图书馆工作心得体会(精选17篇)我更加了解到图书馆对于大学学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读书对于培养我们大学生本身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从中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无法涉及到的东西,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的意义。这些收获也必将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学习上,今后的工作中,我都将受益匪浅。 https://www.ruiwen.com/zuowen/xindetihui/1856614.html
9.大学图书馆,知识的汇聚之地,欢迎你的捐赠!嘿,亲爱的游戏迷们,今天咱们来聊一聊一个可能让你们感到好奇又兴奋的话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接受书籍捐赠?没错,你没听错,那些堆积如山的旧书、珍藏版的游戏策略指南,甚至是你的个人创作,都有可能为大学的图书馆增添一抹亮色。 一、为什么捐赠给图书馆? http://shaonianlingxiu.com.cn/syzx/126804.html
10.图书馆工作心得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这让我时时提醒自己主动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身边的人快乐,我也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满足感, 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 这次活动我更加了解到图书馆对于大学学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读书对于培养我们大学生本身自身文化素养的https://www.yuwenmi.com/fanwen/xinde/4104356.html
11.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高校图书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学生通过在图书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书籍。更好的了解历史,从而增加文化自信心,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通过推荐和提供经典著作的馆藏版本,引导学生https://www.zzqklm.com/w/hxlw/34361.html
12.读书节活动方案(15篇)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获得国学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https://www.qunzou.com/huodongfangan/558454.html
13.对于学生来说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读书之地的翻译是:正在翻译,请a最後衷心地祝願祝各位來賓、各位朋友身體健康,闔家幸福,事業興旺 Finally wishes to wish fellow guests, fellow friends health heartfeltly, the Wish the entire family happy, the enterprise is prosperous[translate] a对于学生来说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读书之地 正在翻译,请等待[translate]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9367458
14.对于有一定基础想迅速扩大词汇量的学生,学习词根的必要性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对于需要啃托福或者GRE难度的单词书的同学。另外,如果现在还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词汇量,什么样的年级适合开始学习词根记忆法。我现在的回答是:当你意识到你需要寻找一种高效的方法来记忆单词的时候,当你意识到你需要大量提升词汇量的时候,当你能够耐心的看完这篇经验分享的时候,你就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32882/
15.图书馆在高校中的作用(精选十篇)1. 对高校学生的作用 图书馆是每个人培养自学能力、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 而高校图书馆就自然成了大学生除课堂教育以外最主要课堂。大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科研成果等, 同样也需要通过学习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以便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0ag0w6.html
16.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我要向大家介绍的题目是《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爱学生”。我将从“关爱学生的意义”、“关爱学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关爱学生的若干体会”等三个方面交流一下本人的学习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关爱学生的意义——关爱学生是传承优良师德的核心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3/01/2039611_38618925.shtml
17.探问复旦“周末学堂”第一期学生已上大学,他们从中收获了什么这是张军连续第四年担任“周末学堂”的任课教师,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在“周末学堂”上课时,学生们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求知欲非常旺盛。 “周末学堂”对于这些学生的意义是什么?在张军看来,一方面,可以亲身感受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有哪些不同,是一个很好的提前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任课老师都是基于自己平时的研究去授课,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729778
18.图书馆在心理育人方面,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和多学科背景馆员的优势,弥补学校在心理育人方面的不足,从而提升心理育人的质量。应当说,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实现对学生全程性的心理教育与引领。例如,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疗法的特有功能,组织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使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容和http://www.zdxy.cn/TSG/contents/185/918.html
19.捐资助学范文12篇(全文)勤工助学保障机制建设, 涉及多部门参与和多政策融合。近年来, 经全校各单位尤其图书馆的努力, 勤工助学保障机制得以逐步健全, 勤工助学学生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和充分落实, 极大地促进勤工助学活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一, 图书馆深刻认识勤工助学对推动工作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意义, 把勤工助学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o0tlsan.html
20.读书人曾庆娣:学生是我最重要的一本书,每堂课都是一场生命意义她告诉学生:“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心脏,图书馆有多大,心的能量就有多大;讲座是一所大学的眼睛,讲座有多丰富,你的视野就有多丰富。”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曾庆娣老师感恩于这一群思想大师的引领。正因自己曾被众多前辈滋养,被引领着感受理论的快乐,所以现在的她也希望滋养别人,让更多的学生在理论中感受到幸福。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6/20/c660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