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tabase从组织层面,建立了一个能完整保存和追踪知识生产脉络的工作流。围绕知识的生命周期,Heptabase目前提供了包括Journal日志、Map地图、CardLibrary卡片库、Tags标签这四种模块。其中,
可以看到,在Heptbase中,一切皆是Card。四个模块的区别主要是,以不同的方式处理Card。而Card便在不同的模块之间进行流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处理的完整流程。
让我们先从Journal开始,了解在Heptabase中实现知识输入、输出的知识生命周期吧。
如何收集知识,这是绝大多数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对此,传统的笔记软件是基于文件夹,以抽屉柜的方式进行收集,而Heptabase则借鉴DailyNote/每日笔记的思想,采用Journal作为收集知识的入口。为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先回顾这两种知识收集方式的优缺点。
在以印象笔记为代表的传统云笔记时代,我们是采用抽屉柜的思维方式收集知识。印象笔记模拟了纸质笔记本,允许用户以文件夹的形式,根据需求分门别类建立多个笔记组。这些笔记组/文件夹事实上就相当于一个个抽屉柜。作为用户,我每次记录一些笔记,都需要先找到合适的笔记组,再在其中新建一条新笔记。
这种收集知识的方法,相当于我每次为了记录一条笔记,首先需要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抽屉柜中迅速找到适合存放我的新笔记的柜子。这对于用户而言,太难了。由于我只是脑中有个大概的想法,我往往并不知道将要写的内容需要归类至哪个笔记文件夹之下。甚至,我刚写了一百字左右,便发现需要切换至另外一个文件夹,再记录接下来要写的笔记内容。
你可以看到,在传统云笔记的时代,通过文件夹的形式,进行翻箱倒柜的形式收集知识,存在:
那么,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从2020年开始走红的明星笔记产品RoamResearch提供了收集知识的另外一个解决方案:建立DailyNote。
简单而言,你打开Roam等产品,每一天系统都会为你新建一个以当天日期为标题的每日笔记。在记笔记的时候,你可以为你的当前笔记内容,添加适当的标签/双向链接,以此实现笔记的整理和组织。
很多人刚接触DailyNote/每日笔记的时候,一脸懵然。这样设计有什么意义呢?DailyNote的设计貌似不起眼,却更加合理。具体来说,DailyNote/每日笔记的设计解决了收集知识环节中的常见痛点。
首先,每天新建一个每日笔记,你暂时不用纠结将笔记放在哪个文件夹类别之中。
事实上,你都还没有记录几行字,你怎么知道你的笔记属于什么类别?或者,你要写的内容,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类别,那我应该放在哪儿合适呢?先不要纠结。你收集知识的首要目标是收集,是记录,而不是分类。先快速在每日笔记的页面,迅速记录你的所思所想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每日笔记允让你的笔记先飞一会儿,让你笔记内容先自然生长。
最后,卡片化的每日笔记有助于降低你的输入压力。
尽管每日笔记拥有诸多优点,但是对于很多进行创作的人而言,依然存在一个障碍——一张巨大的空白页所带来的创作压力。就像很多作家面临一张白纸无法下笔一样,许多笔记用户面临空白的每日笔记页面也心存恐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宏大目标可能会一下子将我们压的无法喘息,而一些具体的小目标我们则容易达成。同理,不要让笔记用户直接面临整页、空白的每日笔记,而是以一些更小的卡片加以替代。使用页面较小的卡片进行输入,不仅能降低用户的焦虑感,并且可以提高用户的注意力。对用户而言,这只是一张很小的卡片,而不是需要去填满内容的巨大空白页面。
「我先记录几行或者几百字,这对于我而言应该不难」在不知不觉中,用户可能已经记录了多个卡片。这种卡片化的每日笔记,典型的例子便是Flomo/浮墨笔记。
从上面这些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每日笔记的设计,使得用户不用过于直接面对分类压力。而卡片化的设计,则降低了用户对于输入的恐惧感。这些设计都有助于推动用户快速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想,而不用被其他因素所累。
如图,你可以在顶部导航栏进行日期选择。
在Journal中如何进行编辑呢?
同Notion一样,Heptabase也是块编辑器,也就是说每个元素都可以像积木块一样移动。目前,Heptabse支持BlockDarg&Drop(拖拽移动)功能,以及多种Block类型之间的块转换。如上图,光标移动至每个Block的首部,便会出现便可以使用此按钮操作块拖拽和块转换功能。
Heptabase的编辑器已经支持多种Block/内容块。其中,这些内容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具体而言,基础块包括纯文本、待办|无序|有序列表、分割线、数学公式、表格、引用块、代码块等。这些基础块之间多数可以进行相互转换。媒介文件块,目前支持图片、视频。将来的话,应该会逐步支持文件、嵌入媒介内容等功能。高级块的话,目前只有WhiteBoard。
此外,同如今的很多现代编辑器一样,Heptabase也支持悬浮工具栏,选中文字后会自动弹出,包括常见的加粗、斜体、代码、链接等。
Heptabase支持Markdown语法,默认是所见即所得模式,即输入语法符后会自动转化成富文本。在编辑卡片时,用户可以选择切换至显示Markdown语法的Markdown编辑模式。
不论是Journal或者其他界面,如果你正在编辑一张卡片,在点击右上角,可以弹出右侧面板编辑卡片。再次点击,这些卡片便会折叠吸附至右侧边栏。此功能有助于用户同时分屏查看、处理多个卡片,避免了在多个卡片之间的反复跳转和切换。
到此为止,Heptabase可能与前面所介绍的Flomo等工具也没多大区别。而令Heptabase与众不同的便是Map地图。
如果用一句话回答「什么是Map」,则可以定义为「Map是由多个Whiteboard/白板所组成的空间」
每个Whiteboard代表不同的工作空间/项目。Map如下,这是我基于不同写作主题创建的多个Whiteboard。
如图,单击Map的任意空白区域,便可以新建白板/NewWhiteboard。
随后,Heptabase便会自动生成一个以当天日期为标题的新白板,如下图。当然了,白板的名字,你可以随后在进入白板内部后,单击标题进行修改。
Whiteboard的背景颜色支持修改,双击任意Whiteboard,你便会进入Whiteboard内部。
Whiteboard支持嵌套和引用功能。换而言之,你可以在某个Whiteboard中,右击空白处,便会弹出选项框。其中,包括新建子Whiteboard以及引用其他Whiteboard。具体效果如图:
Map本身具有Whiteboard的画布特性,你可以对Map中的Whiteboard通过拖拽移动位置,也可以对其进行缩放。
这种基于白板的Map,事实上实现了文件管理的图形化展示。如果你的文件/项目数量不是非常庞大的话,Map由于其直观性,是优于传统的文件管理方式的。
当然,你也看到,这些白板太小,压根看不清每个白板的标题。此时,便需要使用缩放功能。在使用Heptabase这种基于白板的生产力工具的时候,搭配触控板进行使用。
以下是我使用触控板进行手势操作、缩放Map的使用效果。
在进入Whiteboard之后,便进入了Heptabase的核心区域。Whiteboard主要是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卡片Card以及一些辅助Card的功能组成。
具体而言,在Whiteboard中,可以新建4种模块:
这4种模块之间的层级是逐渐上升的。最后,多个Whiteboard便组成了Map——即,基于多个主题的、可视化的知识体系。
Card是Heptabase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下是四种在Whiteboard中创建Card的方式:
在新建Card后,随着Card的增多,如何管理多个Card、并且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呢?
在以往的效率工具中,这需要用户熟练产品功能,并且与各种方法论进行整合,才能实现这一目的。而在Heptabase中,思考、记录和写作则是深度融合的。
下面,我将围绕写作为话题,展示如何在Heptabase中进行Card管理。
让我们先建立一个标题为写作的卡片。我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思路,围绕写作列了一个简要提纲。
如图,新建的Card支持折叠和展开。即Expand&Fold。在展开状态下,你可以查看卡片内容细节。在折叠状态下,你可以从全局鸟瞰多个卡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状态。当然,你可以可以根据自己对卡片的处理状态,有选择地展开和折叠部分卡片。
在围绕写作的主题,进行简单构思后,我们便可以新建更多的Card了。如图,我直接将构思内容,分裂成了三个新的子卡片。
随后,Heptabase的思写合一的特点便得以显现。我不是等这些卡片全部写好之后,再开始组织内容。而是一边组织,一边继续写作。
为了描述主卡片和子卡片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为卡片添加关系线并增加关系描述。
如果想在卡片之间建立关系,点击每个卡片右上角,便会弹出DrawConnection按钮。直接从卡片A拖拽至卡片B便可以建立有向箭头。同时,你也可以在这些有向箭头上添加具体的关系描述。如果点击白板页面右下角的眼睛标志,即可隐藏所有非当前编辑卡片的卡片关系。
不同的卡片,属于不同的内容层级。比如,「写作」卡片是核心卡片,而其它三个卡片都属于从其衍生出来的子卡片。
那么,如何更好地区分内容层级呢?此时有两种解决方案:
我们先介绍卡片背景颜色的设置。
点击每个卡片的右上方,便可以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卡片的背景颜色。目前,存在8种可供选择的卡片颜色。卡片背景颜色支持一键批量修改。如图,我批量选中了三个子卡片,将其统一修改为绿色。
下面是我使用卡片颜色的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除了卡片颜色背景的设置,Section也是一种表达内容层级的重要功能。Section,英文原意便是「切割成块状」。对应到Heptabase中,Section便是在将无限扩展的白板画布中,切割划分一些块状的区域。最简单的应用便是四象限图。
那么,Section的意义在哪儿?
下面是我根据Section的功能,对前面围绕「写作」展开的Cards进行了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只是对Section功能的简单示范。当你建立了几十个相互的关联的Cards后,便会逐步体会到Section功能的方便之处。
当Card形成知识库,使用Section可以很好地区分内容层级。与此同时,可以使用Card引用功能(下文稍后介绍)建立内容索引系统。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
Section可以对我前面刚建立几个Card划分内容等级,但是辅助效果不是很明显。为此,下面我继续以无Section的Cards展示Heptabase的功能。
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子卡片进行写作。围绕「写作是什么」,我在这个子卡片中不知不觉已经写了不少内容。
然而,随着内容的增加,卡片空间总是不够用。我总是需要手动拖拽并放大、拉长卡片。对此,Heptabase贴心地增加了卡片尺寸自适应功能。
「卡片尺寸自适应」即图中的Fittocontent。卡片长短不一,为了更为便捷的输入和显示文本内容,此功能允许卡片尺寸根据内容长度进行自适应展开,避免了手动调整卡片尺寸的烦恼。
当然,有些人可能在卡片中写作不太习惯。此时,建议是使用SplitScreen模式和全屏模式进行编辑。
随着卡片的不断增加,有些卡片你可能还没有来得及认真整理。如果你想要让你的知识网络更加有条理,那么便可以使用卡片整理功能,即TidyUp。此功能是为了对多个卡片的布局关系进行迅速整理。
写作往往是非线性的过程。随着卡片数量的增加,我们在不同卡片、不同Whiteboard之间进行切换可能不太方便。对此,你可以使用引用功能创建关联。输入@或者使用[[即可引用已经存在的Date、Card、Whiteboard。如果没有搜索到你想要查找的关键词,便会提示你直接新建Card。点击你引用的内容,便会直接跳转。
在Heptabase中,链接包括两种类型:OutgoingLinks和IncomingLinks,即出链&反链,两者的区别看下图便知。
直接点击卡片右上角的CardInfo,或者在SplitScreen模式下点击页面右下角的CardInfo,即可查看包括卡片引用关系、标签在内的多种属性。
最后,当我们写了很多内容,想要对多个卡片内容进行回顾的时候,便可以使用多面板窗口功能。此功能允许用户同时打开多个卡片。其中,非当前编辑卡片以Sidebar的形式呈现。不同卡片之间可以自由切换。
使用快捷键Command+K,即可弹出命令面板。用户可以进行当前白板内容全局检索、查找/新建卡片、跳转至Journal/Map/CardLibrary/回收站、打开设置、切换主题、导出数据等多个命令操作。
使用快捷键Command+P,即可弹出导航面板窗口。用户可以对当前白板中的所有卡片内容进行全局检索。如图,导航面板还增加了卡片预览功能,十分方便用户查找内容。
此外,如果你需要的不是在当前白板进行全局检索,而是想要对你的整个知识库进行全局检索,那么,点击左侧面板右下角的检索标志即可,或者直接使用快捷键Command+O。
通过从Journal到Map的流程,我们已经实现了对于支持的初步收集、深度加工。Journal是我们思想的入口。每一天,我们的各种灵感和想法都以Journal作为入口进行涌入。在Map阶段,我们通过Whiteboard的力量,在卡片之间建立了内在的关联。最后,这些知识卡片就像涓涓细流,最终都汇总至CardLibrary/卡片知识库。
下面,我们从知识库的两种视图介绍卡片知识库的基本功能。
如上图,网格视图允许允许用户以四种方式对卡片进行分组查看:Uncategorized未分类、Tags标签、Whiteboards白板、Custom自定义。
其中,Uncategorized未分类是指既没有贴上标签,也不从属于任何白板的卡片。通过Uncategorized未分类功能,能快速找到你知识库中的孤儿卡片,方便用户及时处理一些未组织的内容。Tags、Whiteboards则会筛选特定标签和白板之下的卡片。
而Custom自定义则允许用户设置个性化的筛选规则以实现精准搜索。目前支持Tags、Whiteboards、Keyword三种筛选条件。
如果你想在知识库界面建立新卡片,直接点击左上角的+号即可。而点击扫帚标志,则可以删除所有没有内容的空白文档。
网格视图,其实就是所谓的卡片视图。网格视图的常见使用场景便是照片库。如下图。我筛选展示了MoodBoard情绪面板中所使用的卡片。
与此同时,如果是纯文本的话,网格视图如何高效呈现内容呢?
Tags标签是Heptabase的第四个模块,也是最后一个模块。
在Journal的介绍部分,我们介绍了文件夹体系的优点和缺点。除了Journal中所体现的DailyNote/每日笔记理念,另外一种弥补文件夹体系缺点的方法便是使用标签。这是因为,相对于文件夹管理,标签管理允许文档同时从属于多个主题之下。标签以其灵活性,可以部分弥补僵化的文件夹分类体系所带来的问题。
Tags标签模块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管理标签的面板。用户可以在将鼠标放在每个标签的左侧边缘,对某个标签名称进行统一编辑,或者执行删除标签的操作。
在Heptabase中,CardLibrary和Tags模块实际上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两者在Heptabase的功能设计中,处于同样的辅助地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你会发现卡片知识库和标签这两个模块可以实现无缝切换。
Heptabase的文本内容都是以Card作为载体进行记录的。因此,Tags便是为Card添加标签。用户点击每个Card的右上角或者左下角的CardInfo,便可以弹出卡片信息面板。其中,在最上方的#Tags处输入你想要添加的标签即可。如果你想要删除某个标签,光标移动至此标签的右侧边缘,点击X完成操作。
在Heptabase中,作为知识基本载体的Card是核心。Journal、Map、CardLibrary、Tags等四个模块,事实上是根据不同知识管理阶段的使用需求,提供了多种新建、查看、编辑、管理Card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Card所承载的内容得以不断扩展、重组、深化。与此同时,Heptabase提供了多种建立连接的形式,包括嵌套、关联、关系线。通过这些建立连接的形式,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交互性的知识网络。
目前,Heptabase的嵌套功能已经比较完善,方便用户建立多级层级体系。除了纯文本的Text,目前,Card、Section、Whiteboard均分别允许嵌套子Card、子Section、子Whiteboard。比如,在Card允许新建子Card。每个Whiteboard/白板中又可以「新建子Whiteboard/白板」和「链接其他Whiteboard/白板」。每个Section也可以新建「子Section」实现嵌套。
Heptabase的关联功能还在优化之中。在Whiteboard中,还可以关联其他Whiteboard即LinktoWhiteboard功能。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Copy功能建立与其他Card的关联,即SyncPastedCard功能。随着Heptabase的进化,将来或许会提供更多的关联功能,比如支持Whiteboard关联其他白板中的Section,或者直接关联不同类型的媒介文件。
而至于关系线功能则是Heptabase的特色。目前,Heptabase主要支持Whiteboard之下的多个Card之间建立关系线,即每个Card右上角的DrawConnection功能。希望这种建立逻辑关系线的特性,也能在多个Section、Whiteboard之间实现。
除了从嵌套、关联、关系线等层面建立有效的知识链接,Heptabase也正在从内容输入和输出等环节进行优化。比如,网页剪藏、Readwise/Zotero整合、支持PDF批注、端对端加密协作。其中ReadwiseConections、PDFCard已经上线,PDF批注也属于高优先级开发功能。移动端APP也预计在年底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