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BeginningofSpring):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从冬至后开始计算一年。这一时期天气逐渐转暖,大地开始苏醒。
2.雨水(RainWater):在这个节气里,降水量增加,雨水逐渐取代了雪水,预示着春雨的到来。
3.惊蛰(WakingofInsects):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轰鸣,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活动频繁。
4.春分(VernalEquinox):春分表示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长夜短、气温回升。
5.清明(ClearandBright):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和扫墓节日,也是春天草木生长最旺盛的时候。
6.谷雨(GrainRain):谷雨时节,降雨较多,是农作物播种的好时机,也是禾苗成长的关键期。
7.立夏(BeginningofSummer):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大地生机勃勃。
8.小满(GrainFull):小满意味着禾苗已经发芽并开始茁壮成长,谷物的籽粒也开始充实。
9.芒种(GraininBeard):芒种时节,禾苗的须茎变得硬实,颖果上长出细长的须毛。
10.夏至(SummerSolstice):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这一时刻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11.小暑(SlightHeat):小暑表示气温进一步升高,天气趋于炎热。
12.大暑(GreatHeat):大暑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期,气温达到最高峰。
13.立秋(BeginningofAutumn):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收获的季节临近。
14.处暑(LimitofHeat):处暑意味着炎夏即将过去,天气开始凉爽。
15.白露(WhiteDew):白露指的是清晨的露水将草地和叶片覆盖成白色,预示着秋天的深入。
16.秋分(AutumnalEquinox):秋分表示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南移,标志着昼短夜长。
17.寒露(ColdDew):寒露时节,气温降低,露水转为冷霜,意味着初秋进一步的降温。
18.霜降(DescentofFrost):霜降是指天气更加寒冷,出现初霜的时节。
19.立冬(BeginningofWinter):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气温继续下降,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20.小雪(LightSnow):小雪时节,气温进一步下降,天空中开始飘落轻微的雪花。
21.大雪(GreatSnow):大雪表示气温进一步降低,降雪量逐渐增加。
22.冬至(WinterSolstice):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日子。这一时刻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23.小寒(SlightCold):小寒表示气温持续寒冷,进一步进入严冬。
24.大寒(GreatCold):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气温达到最低点。
24节气表及含义
1、春季节气:立春,日期是公历2月3-5日,含义是春季开始;雨水,日期是公历2月18-20日,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日期是公历3月5-7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日期是公历3月20-22日,含义是昼夜平分;清明,日期是公历4月4-6日,含义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日期是公历4月19-21日,含义是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4、冬季节气:立冬,日期是公历11月7-8日,含义是冬季开始;小雪,日期是公历11月22-23日,含义是开始下雪;大雪,日期是公历12月6-8日,含义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日期是公历12月21-23日,含义是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日期是公历1月5-7日,含义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日期是公历1月20-21日,含义是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大小寒。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24节气表及含义”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