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磊正在焊接修复机泵部件。李凌波摄
有点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身材消瘦、中等个头的中年人,就是在青海油田、中国石油集团乃至全国工业企业系统大名鼎鼎的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杨永磊。
一个初中生,通过参加工作后的不懈努力,拥有36项国家专利、6项省部级创新成果,出版3部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书籍,在全国性期刊发表论文33篇,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技能人才。
这是一个石油工人的辉煌和传奇。
日前,笔者在青海油田听他讲述了自己“突破,再突破”人生成长轨迹中的9个“第一”。
第一次举手宣誓
“1991年10月,我16岁,到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简称‘格炼’)当了一名电焊工。格炼是个新厂,全厂210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只有20.8岁。记得刚进厂不久,我和厂里的580多名职工参加了厂工会组织的爱岗敬业宣誓大会。当举手宣誓的时候,我就想,我要一辈子坚守自己的誓言,当一名好工人,为自己争气,为企业争光!”
第一次带油焊接
“经过几年的磨炼,我的焊接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按车间主任的话说,可以挑大梁了。1999年年初,我第一次带轻质油焊接,这是对我焊接技术的一次检验。当时,格炼外输柴油管道开裂,厂内油罐又全部蓄满,炼油装置面临憋停,而这条管道是保证西藏用油的‘生命线’,如果停输,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非同一般。在场的焊工犯难了,一群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应对的解决办法。这时,领导派我赶到现场,我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际情况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带油带压焊接。在场的所有人员都震惊了!有人问,‘这行吗?太危险了吧?!’我告诉大家‘要是着火了,小火我自己灭,大火你们就往我身上盖沙子。’随后,我跳下沙坑进行焊接作业。由于焊缝位于管道的下方,焊接难度极大,我以平日里练就的本领,用了两个小时把漏点安全密封,避免了一次非计划停工,消除了安全隐患,挽回了格炼形象。”
第一次考技师
第一次写论文
第一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第一次出版书籍
第一次领衔技术创新工作室
“2012年4月,青海油田成立了‘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10多年来,工作室一直以‘研发创新有果,疑难攻关有利,技术培训有效’为目标,共研究课题130余项,其中38项取得国家专利证书,11项投入实践应用;29篇技术和技能论文发表于全国性期刊;6项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4项技术被命名为厅局级‘十大绝技绝活’,24项技术获得厂处级奖励;提出90余项合理化建议,格炼有关焊接技术、装置操作工艺优化等方案的初稿,以及焊接质量专项控制方案,也都出自工作室,为厂里管控项目建设、装置改造及检修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检修维修和应急抢修外,还参与生产装置工艺调整万余次,极大地促进了高原炼厂的安全环保管理和经济效益提升。”
第一次外出解难题
“由于严重炭化,2017年,新疆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化肥厂转化炉炉管修复后反复开裂,严重影响正常投用。工作室成员应邀千里奔赴塔西南化肥厂,协助解决该厂转化炉炉管焊接难题。为保证一次性修复成功,工作室成员详细了解该炉管实际运行与以往检修情况,对母材进行金相分析、断口检验,了解化学元素的烧损情况和晶粒变化。根据分析报告,参考原有工艺和相应案例,结合使用情况,与其他技能专家工作室共同制定了新的焊接方案,并通过专题会议和焊接专业技术专家审核后投入应用,使一次性裂纹控制率保持在90%左右,与过去相比增长了30个百分点,效果很好,得到塔西南化肥厂领导和行内专业人员的一致好评。”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2020年11月24日,我身着正装,带着紧张与崇敬,带着骄傲与荣耀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走进大会堂,我感受到了一种神圣与自豪。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份至高荣誉,我从内心深处感谢柴达木这片神奇的土地,感谢青海油田和格尔木炼油厂对我的培养,特别是管焊班和工作室的所有同事,可以说,我的每一项荣誉和成果都离不开大家的辛勤劳动,所以我的荣誉也是大家的荣誉,更是管焊班和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