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设计师、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孙晓曦
孙晓曦,1982年生于北京,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现为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并与众多出版机构、国际文化基金会合作。他2015年的书籍设计作品《薄薄的故乡》获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其作品也获得了HKDA环球设计大奖铜奖、亚洲最具影响力奖铜奖,GDC15平面设计在中国评审奖,台湾金点设计奖标章得主等诸多奖项,作品多次被收录《APD亚太设计年鉴》。2012年,他为知名艺术家曹斐和音乐家左小祖咒设计的网站被BLOUINARTINFO选入“20个必看的中国艺术家网站”
艺术中国:您是如何开始书籍设计之路的?为什么着迷于此?
孙晓曦: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甚至更早。其实是从听音乐开始的,往往在买磁带之前,封面好不好看对我来说是一个默认的辅助选项,然后就注意到书籍封面,那时候国内出版物的整体设计水平还很低,Photoshop刚开始流行,到处都是渐变和特效组成的封面。我就开始把我觉得不好的封面换掉,或做一个我喜欢的盖住它。当时我买过一本《海子的诗》,那本书的封面其实特别有设计感,但我总觉得不是我心中海子的样子,于是我就找了一张素描纸重新画了一个封面,上面乱糟糟写满了诗句,然后套上去,觉得特别喜欢。这大概算是我第一个封面设计作品。
第一件自己创作的封面设计作品——《海子的诗》封面
孙晓曦:这个没有标准,有时候内容可以给我很强烈的感觉,可以迅速找到概念,这种就比较快,类似于灵感,或者它和我曾经想过的东西有重合,不过更多的时候灵感并不可靠,还是需要对内容进行分析,和作者对话,和编辑沟通,通常一本书的整体设计要3-5个月。
艺术中国:谈谈您和客户的合作,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会拒绝一些项目吗?
艺术中国:您怎么看待如今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冲击?
孙晓曦:媒介的转化有时意味着功用的转化。我不觉得电子书对纸质书是冲击,我觉得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子书的出现,给了纸质书一个新的机会,以往无论什么内容都需要印刷出来,这本身是极大的浪费,电子书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传播”的功能,把纸质书解放了出来,它就更能回归书的本质,专注于做优质内容。
艺术中国:《薄薄的故乡》这本书不仅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可以说在市场上也是成功的,可以谈谈这本书的设计吗?
《薄薄的故乡》王小帅著(楚尘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艺术中国:谈一谈您所理解的书籍设计
孙晓曦:书既是公共空间也是私人空间。书籍设计是一种建造,类似电影或建筑,你有不同的元素,你有剧本,你如何来安排纸张、开本、工艺等各种角色。书是立体的,以往书籍设计在大家的概念里是等同于封面设计的,前不久和一个朋友聊天,在谈到书籍设计时,她还一脸惊讶地问我书还有什么好设计的?大众的认知也停留在封面是否好看的层面。但作为设计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正因为它是立体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页,每一块文字,每一个色彩,内在的逻辑,阅读的空间氛围都是要考虑在内。但我不主张一味增加成本来做书,也不喜欢无节制地炫技,书籍更主要面对的是大众阅读市场,如果书成为成本高昂工艺品,脱离了读者,它的意义还有多大?同时,也不是说要一味满足市场、满足读者,设计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开拓阅读疆域,如何最准确地表达和提升内容,这里面不止是设计师的角色,编辑同样重要,一本好书肯定是优秀的编辑理念与创新的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轻描淡写》张艾嘉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日]芥川龙之介著(果麦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艺术中国:作为一名新锐设计师如何看待中国书籍设计这个领域发生的变化?
艺术中国:您的新作《星际唱片》和我们印象中的科普类图书非常不同,并不是很刻板的感觉,甚至很艺术化,非常特别,谈一谈背后的想法吧。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美]卡尔·萨根等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艺术中国:谈谈您对目前中国书籍设计状况的看法
孙晓曦:现在市场中书籍设计的情况与5到10年前相比,整体上有了很大提升,虽然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但一般在书店里看到的已经不那么灾难了。不过现在大家的眼光还停留在表面美上面,而且设计趋同的现象很大,处于市场考虑,很多出版单位会模仿卖得好的封面,视觉风格单一,这很不利于原创设计的发展。
更多书籍封面及唱片设计作品:
李振华摄影集《11:00pm》
个人作品《屋顶上的女人》
《春琴抄》[日]谷崎润一郎著(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