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的7月30日,是他离开这个世界700周年纪念日。历史的风风雨雨,已将其间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冲刷的踪迹难觅。可他的诗书画印却仍在济南,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熠熠闪光。
赵孟頫(1254.10.20—1322.7.30)的画像
(一)技压群芳的《趵突泉诗》
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泉,三股泉水日夜不停地唱着欢快的歌。北岸泺源堂那红红的柱子,黄黄的琉璃瓦,雕梁画栋的造型,让这座兴建于北宋时期的建筑显得古色古香。尤其是大门两侧的挹厦柱上,黑底金字的阳刻楹联分外夺目: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这也为此处的仙境平添了美妙的诗情画意。落款是赵松雪咏泉句,金芬书写。
趵突泉泺源堂(赵经孝摄)
赵孟頫的号,就是松雪,松雪道人,他字子昂,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赵孟頫曾在济南做过官,于1292年来济,官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官三年离去。他在济南任职期间,府事清简,民间安宁,重视教育,奖掖文士,以其所擅长的诗文书画,写下了许多讴歌济南山川风物之美的诗篇。
赵孟頫的咏泉名句(赵经孝摄)
泺源堂门两侧的楹联,只是赵孟頫《趵突泉诗》中的两句,其原诗是: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这首七言律诗应是历年来咏趵突泉的上乘之作,也可说是技压群芳,独占鳌头。更巧妙的是楹联中的两句将济南的趵突泉、华不注山、大明湖联系在一起,给人想象,给人意境,给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不仅有自然美景的享受,也有文学上的享受.
赵孟頫所作的诗文中,有数首咏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龙洞、华不注山等风光名胜的作品,这也应是宣传济南的宝贵财富。他的诗风上承南北朝的清丽高古,又融之以唐诗的圆融流畅,所作古体近六朝,近体学杜,沉郁苍茫,善用典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当然,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还有那些抒写内心痛苦的诗篇,如.《岳鄂王墓》中的: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元诗选·丙集》认为赵孟頫在元诗从前期到鼎盛时期的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儒雅遒劲的行书
中国的古代书法史上,历来有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之说,即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实际上,赵孟頫的其他字体写的也是名声在外。
趵突泉诗的石碑(赵经孝摄)
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据明人宋濂记述,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更值得钦佩的是,他五岁读书,就开始练书法。几十年间,清晨起床,盥洗完毕就练字,将搜集到的名家字帖,认真临摹,一天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字,吸收各家长处,形成了独特风格。
趵突泉诗的书法原作
我有几位在书法上造诣颇深的朋友,虽然他们各在不同领域工作,也没啥交集。但平时言习字必说取法二王。偶然登门拜访,一个墙上挂着长两米左右的《趵突泉诗》的影印作品。另一位墙上挂的是《胆巴碑》,有时还常看到有的在临摹《千字文》,但作者都是赵孟頫。我百思不得其解,故问之,不是习二王的字吗?他们有的说是看看字的间架结构,有的说是看看笔势…….
有次翻阅赵孟頫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看来,要想把
字写漂亮,写好看,临好赵孟頫的帖,应是一到坎。
后来我也渐渐明白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他在醉酒之后写的,是神来之笔,连他自已再也写不出同样的作品,何况那字帖还是其他人描摹传下的,但赵孟頫的字,都是真迹流传,应更接地气。
值得可喜的是,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的字体就源于赵孟頫的书法。其字形流美华丽,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儒雅遒劲。此隧道的字体选用,恰似一道文化标志,与附近的鹊山、华山、鹊华楼遥相呼应,展现了文化济南的历史底蕴。
赵孟頫字体集成的隧道名(赵经孝摄)
(三)国宝级的《鹊华秋色图》
727年前的冬季,一幅以济南的华不注及鹊山为主体的画作,在赵孟頫的手中诞生了。这就是国宝级的传世作品《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非对景写生,而是赵孟頫1295年重回南方时,在故乡吴兴为好友周密回忆北方佳景时特作的。此作品无论从构思布局还是从设色笔墨等方面都自出新意。细细浏览作品,被誉为齐烟九点之二的华不注和鹊山刚柔相对,又相映成趣。远山近树、草屋茅舍、芦荻红叶、舟楫往还。再仔细看,网鱼的渔夫,理家的村妇,悠闲的羊群,可谓情景雅致。这幅画采用平远构图,景物远近分明,错落有致,意趣深远,给人展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
《鹊华秋色图》
此画更值得回味的是作者在题跋及画面中,所展现的浓浓的乡音乡情和乡愁。祖籍济南的南宋文学家周密自曾祖父随宋高宗南渡客居吴兴后,从未回过故乡,并归隐山林,可祖上血脉中流淌的乡愁一直萦绕在其心。听作者时常赞美济南的优美风光,勾起了思乡之情。作者以画的形式,把济南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这也是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的深深理解和敬意。
前些日子,曾有幸登上黄河岸边的鹊华楼。凭栏远望,鹊华二山尽收眼底,黄河之水滚滚东去。也期待着新的鹊华图在新时代的号角中,应运而生。忽然,又突发奇想,若以鹊华秋色为主题,将此地开发为鹊华秋色大景区,这对济南北部的发展岂不是个大亮点。当然,也可在济南的某一风景区,为赵孟頫建立一座艺术馆或纪念馆,让赵孟頫的作品在济南有个温暖的永久的家,这样的艺术家与济南的缘分千载难逢,城市的文化,城市的软实力,也是积流成河,聚沙成塔汇集而成。
(四)圆朱文印的创始者
若问中国传世书画上哪幅印章最多,一般人都可能懵圈。但说《鹊华秋色图》应是最多的一幅之一,大概问题不大。再不行,还可加上《趵突泉诗》上的印章。在同一个作者,以同一个城市为题材所做的书画作品上,作者的印章、收藏者的印章如群星荟萃、印章开会,实属罕见。
就说《鹊华秋色图》吧,作者赵孟頫的印章、乾隆御览的印章、各年代各位收藏者的印章星罗棋布,密密匝匝,这为研究历代印章的发展及变化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实样。
在赵孟頫的作品上,经常会看到“赵”“大雅”“赵氏子昂”“松雪斋”“赵氏书印”的印章,其线条细笔圆转,姿态柔美,世称圆朱文,或称元朱文。赵孟頫在有关篆刻的文献资料中,是公认的中国篆刻分水岭,赵之前的叫印章史,赵之后的叫篆刻史,在篆刻实践当中,赵孟頫主张用“玉箸”(即小篆)入印,他所用印章均是自写篆文,还有的说他可能是第一个执刀刻印的文人。
圆朱文印章
陈谏在《印说》中指出:“圆朱文:元赵松雪善作此体,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圆朱文,故小篆细朱文印,为篆刻艺术继古玺、汉印之后最重要的品类,三者如鼎足而立。
他是圆朱文印的创始者,是第一个举起向汉印学习大旗的篆刻人,也树立起圆朱文在篆刻史上的特殊地位。
有次去英雄山文化市场刻印章,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印章石料,看着那风格不同的印章字体及风格,我有点茫然。转了几家后,一位老先生说,你这个印章还是用圆朱文吧,
线条优美、风格典雅,他的创始者是赵孟頫,还在济南做过官。看来,他在篆刻印章上的影响力已穿越时空,与生活相随。
(五)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
赵孟頫作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的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鹊华秋色图》上的题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
若按历史唯物主义,或客观公正的思维去分析,就可增加对他的包容与理解。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他22岁,1279年南宋流亡政府崖门跳海殉国他25岁。宋朝亡了,是滔于东海,隐居山林,还是揭竿而起......这对于饱读诗书的一介儒生,确实是道难题。何况其母谆谆教诲,才能为圣朝而用,还有其老师的倾力而教,官员的多次举荐,他也不得以而为之。他在夹缝中生存,为官公正无私,到那都造福一方,后又借病乞归,终于在艺术上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位艺术大师。至今,他的“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书画本来同”,“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等艺术理论,仍在指引着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向。
一代艺术大师走了700年了,虽历经战乱,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但天资聪颖,满腹经纶、文采斐然,作品卓著,且偶有非议的赵孟頫,却用68岁的生命,将正常人的一生择一事,创造出了诗书画印俱佳的高峰,彰显了其生命的辉煌价值。
有人说,蒙古大汗用铁骑征服了中原,而赵孟頫却用中原文化征服了大汗的子孙,让中华文化在那样一个至暗时刻,还能得以延续。岁月流逝是常态,但艺术常在,经典永恒,中华民族的文脉不管遇到何种坎坷,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哪怕自身受辱,也使民族的文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大概也是纪念赵孟頫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作者简介
赵经孝:1963年出生。曾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先后从事记者、编辑、策划等工作。现为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会员、山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济南画报社特约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特约摄影师,其文字作品及摄影作品曾在市省及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奖。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征稿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