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
然而,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在久被诟病的“论文经济”视野之外,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争相买图书专著“挂名”的风气逐渐兴盛。
围绕着图书专著的“挂名”,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到代购代销,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
现象
上百家网店公开售卖“主编位”最贵2.6万最便宜5500元
北青报记者梳理这些淘宝店家的“主编、副主编、独著”报价,发现“独著”最贵,最高开价2.6万,而“第一主编”的价位从8000元至24000元不等,“第二主编”价位6500元至17000元,“第三主编”价位在5500元左右,副主编价位从1000元至3000元不等。商家表示,国家级的书号费用要高一些,省级的费用要低一些。
调查
店家称有专业写手团队挂名图书一般只印两本
当北青报记者问到都有哪些出版社可以合作时,一位淘宝商家客服回答:“包括国家级的4家出版社和省级的3家出版社。”他还向记者保证书籍的质量高,均为20万字左右的精装版书籍。内容是来自我们的优秀、高质量的作者团队,他们大多是高校的一线老师、博士生导师和教授。
“我们的付款方式是半定金操作,等到书号查到了再付余款。”为打消北青报记者的怀疑,该客服解释说。他同时还向北青报记者表示,他们是文化公司直接对接出版社,并非中介,可向北青报记者出示营业执照。
而在朋友圈做“挂名主编”生意的“韩编辑”则公开承认自家是济南某信息咨询公司,坦言其就是“中介”。“韩编辑”还透露挂名的出版社通常都比较差,能出独著的出版社品质更高,但出版的题材内容却受限。“到底选哪种方式,还得以你评职称的要求而定。”“挂名”的书一般只印两本,加印数量多,还需另外加钱。“如果你想送朋友还可以多印,这个没有限制。100本的印刷费是2000元。”
代理合同承诺“一书一号”店家提供假书号将付违约金
为了弄清“挂名主编”交易全过程,北青报记者尝试向卖家索要合同。一位店家的客服向北青报记者展示了其通用模板的“作品签约合同”。在这份作品出版代理服务合同中,北青报记者看到,乙方为“山东×××文化传播公司”,甲方授予乙方通过____出版社(第三方)办理本作品的有关出版业务。乙方承诺本作品为一书一号,甲方可要求作品的担任(著、主编),并可提出位置、署名方式、出版时期等具体要求。合同中还写明了若乙方提供假书号,将向甲方一次性支付2倍的本书出版服务费用作为违约金。
核心
高校教师
主编仍是评职称条件二三流院校是“挂名”重灾区
如此多的人热衷去念“挂名主编”的歪经,一方面折射出当下出版行业的种种乱象,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也显出尴尬处境。“专著或教材挂名,二三流院校是重灾区。好些人钻空子,心照不宣的空子。”一位在京著名文科院校的教授坦言。该教授浏览“挂名”图书书目后,分析常被用以“挂名”的图书多为新兴学科,如旅游专业、艺术门类、外国文学、体育学、思政、图书情报、计算机、管理学类。“究其根本,二三流院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好大学的传统文史哲的学科,不会单用论著或论文来衡量,关键是学术的成色和积淀,同行自有评说。”
除了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外,多名受访的老师表示,一些院校仍将担任专著或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等列为职称评审条件。据了解,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师岗位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专任教学岗位教师和专任科研岗位教师。但在教师聘任上,对每类岗位的考核标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奖励等等都是其主要考核指标。评审中不断上演的升级版则让人眼花缭乱。
华中一所二本院校30岁的讲师文涛(化名)说,面对生活压力和学术道德的双重拷问,周围很多人变得纠结,“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花钱买论文、买挂名或者找关系,只有你一人拒绝,那样只会受人鄙视,说你傻。”他也理解一些同行的选择,“从投资学的角度看,花这点钱评上职称,一年就能挣回来,还终身受益,划算啊。”
近年来,我国职称评审权限不断下放,各地也有不少尝试。去年10月20日,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指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确职称评审责任、评审标准、评审程序。职称论文不再“一刀切”,为高校“松绑”了,但其结果会不会产生各种学术垃圾替代论文,却成为疑问。“挂名主编”的泛滥,无疑昭示着,职称评审改革和健全学术机制评议,刻不容缓。
出版社人士
曾遇同一教材多个版本挂不同的副主编
出版行业坊间还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年轻编辑听培训课,某老编辑讲了编辑界内部常用以自嘲的话,“我是编辑我可耻,我给国家浪费纸。”
“你说的挂名,跟卖书号道理差不多,恰巧很多高校教师也有这种需求。”另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在她看来,好的出版社不会有这种“卖挂名”的交易。“有些快活不下去的出版社就靠这些赚钱。”
出版行业人士呼吁,建议不再将主编、副主编、编委等作为评职称的条件。同时,出版社也应该坚决杜绝书号买卖,斩断署名权买卖利益链。
观点
律师
图书“挂名”属打法律擦边球
此外,商家的这种经营行为并不合法,属于打擦边球的行为。商家有可能构成非法经营,被工商机关处理。如果商家被处理,则拔出萝卜带出泥,挂名的人面临竹篮打水一场空。
(原标题:上百家网店公开售卖“主编席位”涉及医疗、教育、旅游、经济学等数十个学科要价数千到数万客户多为评职称的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