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怎样变成文化新地标的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图书总藏量14.4亿册。图书馆是人们阅读和学习的空间,也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日益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家图书馆,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给读者带来新体验?日前,国家图书馆在迎来建馆115周年之际,通过发布古籍数字资源、举办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发挥“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文化服务阵地作用,为当前图书馆求变求新提供了参考样本。

让读者足不出户阅览古籍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库,在古籍的保护、整理与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古籍不再“束之高阁”、走进人们的生活?推动古籍活化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力量不可或缺。

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古籍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等文件为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9月6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召开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12家古籍收藏单位携手向专业学者和社会公众继续开放一批古籍数字资源。此次发布由国家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等国内12家单位联合开展,新增发布古籍资源7085部/件。

资源发布后,全国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等数据库平台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将达到13.9万部(件)。其中由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里的专题资源库达到26个,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5万部(件),44家联合发布文献存藏单位发布古籍资源超过3.4万部(件)。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新增发布国家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古籍数字资源1271部。包括:国家图书馆发布馆藏汉文古籍909部、民族文字古籍115部。其中,善本古籍274部,包括“南宋初建本之精者”的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史记》等30部宋元本古籍,以及200余部明清稿抄本;普通古籍635部,主要涉及文学类和经部古籍;民族文字古籍涉及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契丹文、女真文、满文、水文等8个文种。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的还有山东大学图书馆藏古籍205部,多为清刻本、朱墨套印、木活字本,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藏彝文、傣文、东巴文、壮文、瑶文、傈僳音节文字等文种的民族文字古籍42部,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查姆》《阿黑西尼摩》是彝文古籍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古籍,《董永与七仙女》是汉族“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彝文传本。

据介绍,“中华古籍资源库”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综合性古籍特藏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平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平台遵循边建设、边服务原则,目前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此次发布前已在线发布古籍资源超过10.4万部(件),已成为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坚持公益性基础上,依托丰富馆藏不断加大古籍数字化发布力度,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纷纷响应并推进所藏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工作。这种基于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的方式,让读者和研究者可以足不出户查找和阅览古籍资源,是中华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作为“文化客厅”的图书馆

文化展览、纪录片展映、公益演出……图书馆不仅是全民阅读的场所,还是大众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由此,图书馆成了被打造为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载体。

于是,在全国各地,一座座崭新的图书馆不断涌现,其极富创意的文化空间和主题多样的活动,扮演着大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近年,北京城市图书馆、上海徐家汇书院等迎来如景区一般的读者流量,现身于各大旅游推荐榜单,俨然网红旅游打卡胜地。这些新情况在从前是不曾发生的。9月9日,“亘古巨制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联合国内8家图书馆、博物馆,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向公众集中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成果。

展览共展出珍贵展品55种77件册,重点展品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1180)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四书章句集注》、宋绍兴二年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等。

同时,9月5-9日,国图艺术中心·国图影院还举办了《时光书影——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专题纪录片展映》,由国家图书馆摄制《口述国图》《任继愈》《拓墨铭传》《修书者说》《善本南迁》等多部纪录片也一并呈现。此外,“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演出季”于9月9日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带来了《古籍里的古曲》系列音乐会、《歌声嘹亮》声乐专场音乐会和《我们是一家》主题音乐会等优秀演出节目,其中《歌声嘹亮》和《我们是一家》两场演出为公益免费演出。

THE END
1.国家图书馆:让文化典籍“飞”入千家万户阅读中国获取知识信息也好,享受文化休闲也罢,国家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空间。 这里还有内容丰富的数字资源。打开国家图书馆的官方网页就会发现,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不用登录就可以全文阅读超过10.3万部的古籍影像资源。包含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优秀图书以及部分优质网文在内超过10万册的现当代中文电子图书供读者https://www.nationalreading.gov.cn/ydzg/202310/t20231017_774840_m.html
2.读者云门户提供国家图书馆馆藏数字化资源的检索及在线阅读服务,内容涵盖古籍、图书、论文、期刊、音视频、少儿资源期刊 图书 论文 报纸 音视频 工具书 少儿资源 更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http://read.nlc.cn/menhu/user/index
3.让公共图书馆拥有多种“打开方式”其实,公共图书馆还有更多“打开方式”。例如,许多图书馆都开设了少儿阅览室,提供专业的少儿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童书;首都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开放“馆外阅览”,在家就可免费使用大量数据库;仅今年一年,国图就上线了10万册电子书,可免费在线阅览,读者还可以免费在线观看权威学者的讲座课程……在知识付费大热的今天,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31213/8e24fdc099db49be96a4f11ce7ee8c7e/c.html
4.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社科院简介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由宽带网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联为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2.3共享化 有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坚实基础,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利用可以轻易实现共享化。也就是说,多个人可以同时使用同一文献或其相同的片断,也可以同时使用其不同的片断。这是统图书馆无法达到http://www.sass.cn/911064/2786.aspx
5.国家数字图书馆app下载国家数字图书馆安卓版下载v5.2.1国家数字图书馆app是由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的一款掌上阅读软件,该软件界面设计扁平化、交互设计更友好,提供了成千上万的经典文献、经典文津等实用学术资源。同时还能支持在线扫码,检索国内几十家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让用户随时可以在线预约电子期刊、听书、手机知网、畅想之星、连环画等移动阅读,丰富用户生活体验。 软件功https://app.3dmgame.com/android/105045.html
6.挖到宝!国家给娃准备的学习资源,书杂志课程全都有,全免费!直接在微信搜索中输入“国家图书馆”,会跳出两个公众号:中国国家图书馆-公众号、中国国家图书馆-服务号。 两个公众号都有丰富的免费电子资源,并且【移动阅读】和【当代图书】的资源是相同的。 不同在于,公众号的【国图公开课】和国图官网的公开课资源一致,服务号包含【大奖书系】栏目,以及和国图官网资源一致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0/06/8087111_1142422832.shtml
7.国家数字图书馆APP下载国家数字图书馆v7.0.3安卓最新版国家数字图书馆APP是款以服务和资源为主线,为读者提供享受国图服务,阅读在线资源的图书软件。该软件界面设计扁平化、交互设计更友好,提供了成千上万的经典文献、经典文津等实用学术资源。同时还能支持在线扫码,检索国内几十家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让用户随时可以在线预约电子期刊。 https://www.wodown.com/az/41379.html
8.科学网—圕人堂周讯(总第553期20241213)(14)国家公祭日主题书目推荐 1.3 你提问,我回答 (1)续论:图书馆比作身体的哪一部分较合理? (2)如何理解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3)热议1: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 (4)热议2: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 (5)热议3: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6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