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总会有遗憾。今日整理2024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评选评选阶段的10本“遗珠”好书,请大家品鉴。
1.《深夜里的图书馆》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黄芳田译
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作品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写给图书馆的情书
关于阅读、书籍、图书馆的思想和知识盛宴
《纽约书评》《华盛顿邮报》等重磅推荐
从特拉维夫海风吹拂的童年开始,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一生便与书籍紧密相伴。尽管他自述未曾正式完成高中或大学的教育,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做过书店店员、编辑、翻译家、作家、图书馆馆长。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书便是《阅读史》。
写于《阅读史》之后的这本《深夜里的图书馆》,其写作灵感来自他在法国南部的私人图书馆。日积月累的35000册藏书,跟随他在世界漂流,从美洲到欧洲。这壮举真应了他自己书中那句“就算我已经不在了,我依然跟我的藏书在一起”,就像那句歌词“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
——编辑推荐
为什么人们可以在大多数图书馆听到针掉落的声音?
为什么实体图书馆无法被互联网的虚拟图书馆替代?
为什么图书馆总被认为是理性和文明的避难所、读书和沉思的知识圣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从书斋的神话背景谈起
第二章从藏书的分类排序谈起
第三章从书斋的空间谈起
第四章从图书馆的威势谈起
第五章从图书馆的阴影谈起
第六章从书斋形状谈起
第七章从藏书的机遇谈起
第八章从书斋里的工作间谈起
第九章从脑海里的书斋谈起
第十章从孤岛性的藏书谈起
第十一章从藏书的幸存谈起
第十二章从遗忘的藏书谈起
第十三章从想象的藏书谈起
第十四章从图书馆的定位谈起
第十五章从以书海为家谈起
结论
谢辞
附注
索引
精彩试读——藏书的分类与排序
夜晚,坐在书斋里,看着从书页、从我皮肤抖落下来、难以消除的浮尘在团团灯光中飘舞,时时刻刻以微弱的持续不懈,企图在一层落定尘埃之上叠上另一层。我很喜欢想象到了死后那一天,我的藏书和我会一起化成灰,这一来,就算我已经不在了,我依然跟我的藏书在一起。
但有时这个编目次序我又不满意了,于是又按主题类别重新整理:童话故事放在一架,历险故事放在另一架,科学和游记放第三架,诗集放第四架,传记摆在第五架。有时,纯粹只为了变变花样,我会按照语言类别或颜色来重组书籍摆法,要不然就按照喜爱它们的程度来摆放位置。一世纪期间,小普林尼曾经描述他乡居的乐趣,其中一项乐趣是有间阳光充足的房间,里面“有一整壁图书馆般的书架,摆了我读了又读的书籍”。有时候,我也想过要有个书斋,里面只摆我最常翻阅的册籍。
此外还有分类里的分类,其实那时我就知道了,但直到后来我才梳理清楚:排序会再产生新的排序。一旦设定了一种分类之后,它会让你想到或带出其他再细分的分类,结果没有一个分类法,不管是书架上的或是纸上的,能完全清楚限定分类范围。若我决定分出几类主题范围,结果每个主题范围里还会再需更详细的分类。于是分着分着,到了某个节骨眼,因为太过耗神、沉闷或者泄气,我会停下来不做这个几何级数般扩增的事。不过,继续做下去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书斋里没有最后定案的分类法。……
2.《哲学与社会:老年沉思录》
陈先达著
本书以学术随笔的形式,结合作者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哲学思考,从世界、历史、社会、文化、智慧和人生等方面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回应了当前学术界和社会上的新议题新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2023年度中国好书
作者陈先达,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全书共分6卷,卷一,世界之思,23篇。卷二,历史之思,40篇。卷三,社会之思,23篇。卷四,文化之思,27篇。卷五,智慧之思,43篇。卷六,36篇。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辨析,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等等之外,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对当前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作出回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思,对中国道路的反思等等。
自序........1
卷一世界之思..............5
1.世界与世界观.............7
2.世界观与人生观..................9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
4.再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4
5.为什么会有唯心主义哲学...............16
6.世界存在于哪里?............20
7.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21
8.客观性与主观性...............22
9.硬心肠和软心肠............22
10.形而上与形而下..............24
11.联系与信息..........27
12.规律性与因果性............27
13.认识的主体性与客体性.........30
14.事物矛盾与逻辑矛盾.............31
15.本质与功能.............33
16.事实与价值...............34
17.事实与哲学...............38
18.是什么,为什么............39
19.哲学是历史性存在..............41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变革..............45
21.时代精神的精华...............50
22.哲学与答案............51
23.对象化意识与自我意识.........57
卷二历史之思..............59
1.历史观为什么重要?..............61
2.历史和历史观............62
3.历史观与历史.............63
4.镜子与影子...............65
5.镜鉴的价值...........66
6.历史与人..........67
7.再谈历史与人...............69
8.历史研究与文学描绘..............71
9.历史的前台和后台...............72
10.历史的意义............76
11.历史事实和历史意义........79
12.历史学与历史哲学..........83
13.历史哲学..........90
14.历史和历史规律................91
15.历史教训和历史规律..........93
16.历史细节与历史情节................97
17.历史决定论的误读................100
18.历史的目的.............102
19.历史存在于哪里...........102
20.历史和历史的书写..............104
21.再谈历史和历史书写...............108
22.历史与研究历史.............109
23.历史研究中的诠释..........109
24.历史研究和研究者............110
25.历史事实与历史史实........111
26.历史与语言............114
27.历史事实.............115
28.历史学科中的历史学家.............117
29.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118
30.历史学有预见作用吗?.......119
31.历史与现实............120
32.再谈历史与现实..............123
33.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来创造历史.............125
34.中国史官制度与历史顾问委员会...........126
35.传统与认识............128
36.旧东西与新东西..........130
37.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131
38.历史偶然性............133
39.历史与眼界...............133
40.不能忘记历史............134
卷三社会之思...............137
1.社会的可理解性...........139
2.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141
3.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141
4.不能只讲生产力..........146
5.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47
6.劳动观点的重要...............152
7.实践与实践对象.........157
8.路是自己走出来的...........158
9.改良与革命.............158
10.国民党中为什么有么有投降派.............159
11.战争与政治制度...............160
12.社会的分裂..............160
13.规章制度的产生............163
14.社会进步应该包括道德进步...........163
15.不存在抽象的公平正义.........165
16.不能用道德衡量财富.......166
17.不能以人性善恶作为制定道德与法的依据............166
18.对中国道德的不同评价..........170
19.马克思主义不是唯成分论.........170
20.历史评价中的学者与人民........173
21.罗素的误读..........174
22.社会和思想................175
23.民族精神的主体........176
卷四文化之思...........179
1.文化问题.............181
2.文化发展规律...........182
3.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186
4.民族性格与文化..............189
5.文化的时代性........192
6.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文化..............194
7.中国传统文明不可能结束...................195
8.文化复兴与文化复古.............195
9.百家之中何以儒家独尊............196
10.关于“道”...............197
11.传统的继承..............198
12.天人合一.............198
13.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199
14.西方人和西方价值观............200
15.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01
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
17.价值观............203
18.文化与日常生活..........204
19.镜鉴与自鉴.........205
20.思想改变的难度.........205
21.论洗脑与启蒙...........207
22.信仰...........208
23.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209
24.伟大.............210
25.风格............210
26.人心不古.............211
2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14
卷五智慧之思.........219
1.人是会思想的芦苇...........221
2.哲学是普惠的智慧...........225
3.智慧是相通的..........228
4.再谈智慧相通.................230
5.智慧存在于生活中..................231
6.什么是哲学.............232
7.哲学的方式...........238
8.哲学与闲暇和惊奇..............239
9.哲学的味道.....................240
10.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241
11.哲学的重要性.........242
12.哲学的功能.............243
13.思想的本质.............244
14.哲学家与哲学搬运工...........246
15.哲学与哲学史.............246
16.专门知识与哲学..........247
17.智慧与真理..........249
18.道与理...........250
19.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道路.........251
20.理论与实践.............252
21.真理不能有逻辑矛盾...........253
22.旗帜鲜明.........255
23.矛盾论与实践论.........256
24.实践经验的不可替代性...........257
25.言近旨远........258
26.无用与有用..........259
27.两种认识论研究方法..........260
28.论问题..............261
29.要注重悟..........263
30.见解............264
31.想象力.........268
32.不要害怕辩证法..........269
33.辩证的否定............270
34.偶然性........271
35.解释与文本.............272
36.概念化与概念思维................272
37.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273
38.熟知与真知..........273
39.偶然性...........274
40.见微知著............275
41.两种角度..........275
42.底线思维...........276
43.因果与迷信...........276
卷六人生之思.........277
1.人:哲学中最大的难题...........279
2.人性............281
3.人心与人性............284
4.人与天使.............286
5.人性中的善与恶.........286
6.人与动物.............286
7.生命的意义.........287
8.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287
9.人的超越性..........289
10.精神的超越性.........290
11.立功与立言...........291
12.生命与信仰.........292
13.天地人.........292
14.人与神...........294
15.人是社会存在物.............295
16.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297
17.我与我们不可分..........302
18.人的个体性与关系.........304
19.自由与责任...........305
20.论自由.........306
21.幸福.............308
22.内在幸福与外在幸福..........309
23.人是文化的凝结..........311
24.唯物主义与信仰..........312
25.信仰和理想........................313
26.活在当下.......314
27.命运..........314
28.选择与后果............315
29.习惯决定命运............317
30.习惯和理想...........321
31.生与死..............322
32.上帝与人性............324
33.学术自由与独立人格...........324
34.怎样看待死亡..........326
35.积极辩证法与消极辩证法........327
36.人生断想.................327
余论谈谈我的治学方法...............330
后记...........333
人生断想
青年人需要活力,中年人需要毅力,老年人需要定力。
生病才知道健康可贵,坐牢才知道自由可贵,离开学校才知道学习可贵,失去了的东西才知道它的可贵。手中拥有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总是事后后悔。可人生又无悔棋。
一个人的恶劣品质,可以在他得意升迁中暴露出来,我们看见有多少贪官是随着地位上升而变得更加贪婪的;而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往往在不幸中才能得到充分显现。升迁是对贪婪的检验,困难是对毅力的考验。
抬着走的不是路而是轿子,自己用脚走的才是路。坐轿子的人,没有方向,没有体会,任人抬着走,是任人摆布的傻瓜。路要自己走,才是路。
哲学的方式
哲学有不同方式,不同的哲学各有其特点,例如中、西、马就各有特点。
中国哲学着重的是伦理学说,当然也有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但不发达,因此中国哲学重视人作为主体的修养,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强调返回自我,万物皆备于我,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强调正心诚意。这样,心性之学成为中国哲学的主导。
哲学不会因为它时代久远而失去智慧,正如真理就是真理,无论怎样歪曲终究改变不了真理的光辉。正如在垃圾堆里发现的钻石也是钻石一样。自古以来,有多少真理性的思想在当时未能得到认可,而在若干年后才被人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啊。
哲学与闲暇和惊奇
古希腊罗马人说,哲学需要闲暇和惊奇。
闲暇,可以理解,一个终日忙于求生、食不果腹的人是无暇也无心去探索哲学的,因为哲学探索是非功利的,不似其他行业可以作为谋生手段,好在古希腊哲学家多系奴隶主,不愁衣食更不用操持家务。惊奇也不难理解,但要把它与“好奇”区别开来。好奇侧重于日常生活中对琐细事物的兴趣,而惊奇则侧重于对世界本身奥妙的追问。
3.《资本主义与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远明译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代表作“20世纪最好的50本书”之一
本书阐述的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是西方极端右倾的与政治密切有关的经济思想流派。他们颂扬自由放任下的资本主义的市场和价格制度,认为它几乎是解决任何经济问题的最好机制;主张国家应该创造条件使市场和价格制度发挥最大的功能。尽管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具有很大的错误,但本书也具有某些值得参考的论点和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暴露自私自利的动机对社会可能造成的有害后果。
精彩书摘
1.经济安排在促进自由社会方面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安排中的自由本身在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被理解是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经济自由本身是一个目的。其次,经济自由也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
2.人类典型的情况是:专制、奴役和痛苦。
3.作为自由主义者,我们把个人自由,也许或许是家庭自由作为我们鉴定社会安排的最终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生活目标的自由牵涉到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交换可以不用强制手段而带来协调。通过自愿交换所组成的社会的一个发生作用的模型是一个自由的私有企业交换经济——即:我们一向称之为竞争的资本主义。
5.只要能维持有效的交换自由,经济活动的市场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在大多数的活动中,它能避免一人对另一人的干扰。
6.社会组织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协调许多人的经济活动。
4.《生活禅纲要》(修订版)
明海主编
容纳佛教思想的精髓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生活禅纲要》是以当代禅门巨匠、生活禅创导者、人间佛教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禅宗的圆顿见地与信念为核心,契理契机地将生活与修行、出世与入世、宗门与教下、自利与利他融摄为一体,承继了中国汉传佛教的“以禅为心,以律为行,以净为归”的历史格局。
5.《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郭亮著
一种别样的“地图”,竟预示了未来的世界格局?
在一幅幅珍贵海图中,找寻失落的近代交流史
自晚明以降,欧洲传教士踏上东方土地,他们不仅带来了异域的文化与信仰,更凭借先进的科技,绘制出一幅幅包括精确比例尺、经纬度及水深数据的海图;与此同时,中国官方海图亦悄然蜕变,挣脱了传统方志的桎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海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科技进步的见证,更是时代变迁、文化交流的镜像,映射出国家意志与海洋战略的微妙调整。
本书正是以这一历史背景为舞台,通过深入考察明清两代的海图这一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视角,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个既充满文化交流与碰撞,又暗含全球权力格局变迁的复杂时代。书中收录了百余幅东西方珍贵海图,每一幅都是连接过去的通道,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隐秘故事。
6.《中国秘密社会通史》(全四卷)
秦宝琦著
揭开中国历史上“秘密社会”的神秘面纱,探索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历史角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秦宝琦教授近五十年学术研究历程之呈现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人平山周将对中国华南社会的考察报告出版,名为《中国秘密社会史》,这是最早把两大秘密团体——秘密教门和会党置于一起的著作。后来中国学术界引进“秘密社会”这个概念,把教门和会党合称为“秘密社会”或“秘密结社”。
本套书共四卷。卷一、卷二从秘密教门的源头开始讲述,对秘密教门的发展、演化、蜕变的历史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秘密教门的性质进行了客观分析。卷三、卷四剖析会党的产生、发展和覆亡的过程,详细讲述晚清时期三大帮会——哥老会、青帮、天地会雄踞江湖的历史,同时讲述了清末,天地会和哥老会在革命党人引导下,参与了推翻清政权的革命活动,在特殊历史阶段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部全面、详尽的中国帮会发展史。
本套书以翔实的文献和档案史料、缜密的分析,展示了中国地下社会两大体系的产生、发展和覆亡的过程,对年轻学者了解、研究中国秘密社会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帮助读者客观了解神秘的中国古代地下社会。
卷一
异端教派时期
第一章秘密教门的源头
第二章隋唐五代时期“末劫说”及其载体
第三章宋元时期异端教派的流传与融合
第四章朱元璋的明帝国:要世俗政权,不要神权统治
秘密教门时期
第五章罗教
第六章黄天教
第七章弘阳教
第八章闻香教
第九章明清之际的浙江无为教与姚门教
第十章清初秘密教门的抗清斗争和清廷的治理对策
第十一章康熙年间秘密教门的发展
第十二章雍正年间秘密教门的发展和朝廷的治理
第十三章雍乾年间教门向武力反抗的倾斜
第十四章雍乾年间的八卦教
第十五章山东清水教
第十六章乾隆年间福建的老官斋教
第十七章清代的红(弘)阳教
第十八章混元教与收元教
第十九章乾嘉之际的五省教门起义
第二十章甘肃和陕西的悄悄会
第二十一章天理教与老理会
第二十二章清茶门与收圆教
第二十三章青莲教
第二十四章清后期的离卦教
第二十五章同光年间的斋教
第二十六章同治年间的真空教
第二十七章光绪年间热河金丹道、在理教与武圣教
第二十八章清代诸小秘密教门
结语
参考文献
卷二
第一章民国初年秘密教门向会道门蜕变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民国初年的一贯道
第三章一贯道内部的权力之争
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一贯道的恶性发展和政治图谋
第五章一贯道的分裂
第六章一贯道在大陆的覆亡
第七章同善社
第八章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
第九章红枪会
第十章民国年间的其他会道门
卷三
第一章清初的异姓结拜组织
第二章雍正年间的异姓结拜组织及其
向秘密会党的转化
第三章乾隆前半期的秘密会党与清廷的治理
第四章天地会的起源问题
第五章天地会的阶级结构、价值观念与社会功能
第六章天地会的创立及初期活动
第七章天地会发动的林爽文起义
第八章乾隆末年天地会的反抗活动和清廷惩处天地会条款的出台
第九章嘉道年间天地会的发展和反抗清廷的活动
第十章嘉道年间天地会在各地的流传、反抗及清廷的对策
第十一章道咸年间广西的天地会武装集团
第十二章晚清天地会的传会活动
第十三章两广天地会起义
第十四章上海小刀会起义
第十五章闽南小刀会与闽中红钱会
第十六章同治初年的八卦会与戴潮春起义
卷四
从秘密会党到帮会
第一章哥老会
第二章青帮
第三章晚清三大帮会之外的秘密会党
第四章光绪末年的广西天地会起义
第五章晚清时期清廷对帮会的治理
帮会与辛亥革命
第六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两广天地会
第七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与福建会党
第八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帮会
第九章辛亥革命时期的陕西哥老会
第十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两湖会党
第十一章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哥老会
第十二章辛亥革命时期的贵州哥老会
第十三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云南会党
第十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和绥远会党
第十五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会党
第十六章辛亥革命时期的甘肃会党
第十七章辛亥革命时期新疆和西藏哥老会
第十八章清代海外洪门
第十九章民国年间的洪门
帮会的蜕变
第二十章民国初期的帮会
第二十一章民国年间的四川袍哥
第二十二章民国年间的青帮
第二十三章上海青帮的崛起与演变
第二十四章上海青帮向黑社会的蜕变
7.《热爱生命:学术人生随想录》
萧功秦著
一位知识分子的思想日记
思索历史,感悟生活,遥想未来
便携小开本,随时汲取智慧能量
“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单凭档案馆里的枯燥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思想记录,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能了解我们在那个大转变时代在思考什么,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喜怒哀乐与心境,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失望、苦恼、快乐、希望与思考。”
作者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
本书是大变革时代中的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实录,以日记体记述十余年中作者的思想变化历程。其中涉及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思潮与社会、旅行与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作者力求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来思考与解释现实中产生的种种疑惑与问题。
序言
2002
浪漫主义对生命的意义:我年轻时的万里旅行3
今天上第一堂“中国文明史”导论课7
与历史系研究生新生一席谈9
下一代人比我们更幸运12
回忆我的一个忘年交朋友14
学术判断力来自对历史的感悟18
给有志于学术的青年人的几点建议20
一个陌生读者来访22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心目中的三个标准24
与墨子刻教授讨论知识分子的作用25
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自恋”倾向30
2003
回忆导师韩儒林35
曹禺与知识分子的“去自我化”37
想起了当年在峨眉山顶与老和尚对话39
知识分子克服人生困境的办法41
想起了在人生关键时刻帮助过我的人44
我在新校区的一次史学讲座45
在自我边缘状态中获得自得之乐46
我的幸福观49
知识分子的孤愤人格为什么会产生?52
2004
近来常为一些小事而发火57
工厂生活对于我成长的意义58
青年时代我曾有过一场精神危机59
回忆郑天挺先生61
人生的转折不能只凭幸运64
在世俗时代,我们更需要内心的铜墙铁壁66
我是一只快乐的猪67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70
思想如何改变人类命运:见到水晶棺中的列宁74
墨子刻谈“让海水温度升高”来解决问题的比喻75
2005
叔本华说精神劳动能享受更多幸福81
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焕发活力82
我对自己的心理解剖83
自居心理的积极功能85
人生中的两个同心圆:为什么我很幸运86
历史比小说更有魅力88
人没有本质,只有历史89
闷锅效应: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90
从《士兵之歌》想到俄罗斯民族的苦难93
与学生讨论大历史观的重要性95
为什么思想者是复杂的存在96
2006
我就是我,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101
“思”之力103
看《钢琴家》:纳粹军官身上的人性105
湘湖人的性格106
一次难忘的台北购书经历107
做决定时,要有定力110
北京学术讨论会上见到刘小枫111
顾准思想中的两难矛盾113
只有放弃世俗的考虑才能写出好书来115
我的生死观116
天堂就是越飞越高:我的乐观主义哲学117
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怀念挚友陈文乔118
2007
天人合一观可以避免悲观厌世125
为什么我会转向历史学126
俄罗斯战争电影中的诗意美128
看日本电影《野火》所想到的130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机遇131
俄罗斯文学传统对我的影响132
“隐居”式的学术生活为什么重要134
在求知中自得其乐134
为什么命运青睐乐观者135
在南京大学讲演137
我对易中天的印象139
从《神风特攻队》看日本封闭的民族性142
《男人的大和号》:战争中的女人144
昆仑关访问记145
2008
历史学中的求证派与解释派155
想起了叔本华的一段话158
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159
想起了明代一位儒者的故事160
家庭文化对人的影响161
从电影《集结号》所想到的162
期待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163
从历史中获得洞察生活的思想力165
大学问家都有“贵在自得,为而不有”的人生态度167
只有通过理性反省,一个民族才能真正成熟169
一个日本留学生对战争的看法170
2009
小学生活的回忆175
不要扼杀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的那颗勇敢的种子178
与研究生讨论中西人生哲学181
一个青年朋友对我上课的印象186
边缘状态对思想者的意义187
2010
历史学的人文价值193
只有在矛盾张力中,知识分子才会活出意义来195
听《罗马尼亚狂想曲》197
对虹口区小阁楼的回忆199
我的思想受哪些文化传统影响201
民族主义具有多重意义202
参加社会思潮讨论会205
学者要有语不惊人心不休的学术勇气206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在文化上走回头路?
——对两难矛盾心理的解剖207
新权威主义理论的提出,让我成为思想界的弄潮儿209
我曾认为我们是历史上最孤独的一代211
我与李泽厚的交往214
2011
超越极端,理性中道,在经验与试错中走向未来219
浪漫主义对于人生的价值220
一个离科学圣殿那么近的人221
有人说我是儒家型的读书人224
为什么严复晚年内心苦闷与不甘心226
20年只是一秒钟228
2012
近代思想家的问题意识给我的启示233
批判政治浪漫主义与制度决定论:中道理性思潮的崛起235
严复是我的思想引路人237
为什么知识分子要拒绝浪漫主义238
我要学会自省240
读叔本华有感:人生幸福主要取决于主观因素242
我们需要具备“理解事物复杂性的头脑”244
2013
我们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竞走者249
林毓生教授的真性情250
从一件小事想到的:为什么我们要乐观257
解构主义是人类应对巨大困境的一种手段259
从现代保守主义获得抵制世俗化人生态度的启示261
福利民粹主义: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的困境265
如何让我们走向精神成熟:在文汇讲堂做嘉宾267
我的自画像:做一个有方向感的经验主义者273
精彩试读
○多少年来,我总觉得,自己注定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人。总有一些内在的东西在支撑着我,世界对于我来说,总是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我总是会找到乐观的理由。这是一种命中注定非快乐不可的性格。我会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笔带过,会马上进入对新目标的求索。我就是一个对于挫折的敏感度很低、对收获的兴奋度很高的人。
○当你不断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资源,尝试对你所不知道的,或使你困惑的事物,做出属于你自己的理性解释时,就进入了一种思想创造的过程。你就从超越实利的对知识的好奇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就会领悟到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
○每一代人都终将变成历史的一部分,当我们变成历史的时候,我希望未来的青年人能理解我们,能从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总还有一些值得他们珍惜的东西,从古代一直传承下来,在我们身上没有丢失,也应该在他们身上继承下来。这就是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对人类丰富历史的反思,以及永不停息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8.《思辨读写十讲》
余党绪著
王宁教授作序推荐,一本书告诉你:何为思辨,思辨为何重要,如何把思辨作为语文教学改进的突破口
课标中专门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辨别、判断、推理并有条理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作者余党绪,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统编语文教材编写者,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余老师将批判性思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倡导和探索思辨读写。本书就是他关于思辨读写的理论和实践概括的总结,推荐教师群体尤其是有志于提升教学质量的语文教师阅读参考。
序(节选)
王宁
9.《世界史与当代中国》
陈恒著
出发点是世界,落脚点是中国
关照当代中国,提出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序言世界史研究的时代价值与学术建构
一世界史与当代中国
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构建中国的世界史三大体系
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源流与变迁
大变局对世界史学界意味着什么
多样性发展中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推动学术的再现代化
全球史教育是人之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体系
二呼应人类共同价值的区域国别研究
所谓边缘、人类发展与美好世界秩序
超越以西方话语霸权和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区域研究
区域国别学的未来方向是系统的区域历史学研究
作为一个历史单元的亚欧大陆
那些被迫或自愿逃亡/流散的人们:历史、现在和未来
作为“世界”与“方法”的亚洲
三呈现学术思想的史学史研究
人类知识中的历史知识与作为职业的历史学家
赓续与创新:在反思中成长的外国史学史学科
考古学取代不了史前史
不灭的亚历山大大帝
期刊是知识平台也是传播观念的场域
让人类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
帝国的历史与科学的历史
关于城市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城市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百科全书的城市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软实力与国家文明
伟大文化造就伟大城市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美国,为什么要研究美国城市?
全球化时代的中心城市转型及其路径
五发掘时代精神的知识史研究
知识史能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吗?
永无止境的文史竞争带来的只是繁荣
世界知识生产视角下的新文科建设
从全球知识链到全球知识价值链
知识反映的是文化活力、文化反映的是民族心态
世纪做的是好书,更是精神
让阅读与学术彰显于世界——访“光启文库”主编陈恒教授
“光启文库”能为新知识时代的学术、学科与话语做点什么?
后记正确认知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新知的过程
○全球史教育是实现人之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一个必要条件。全球史的价值在于它要求人们在思考历史、地理、文明、文化和人类状况时,必须超越地方、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甚至超越大洲的范围,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承认人们会根据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信仰、道德,在看待和应对事件与问题上有所不同;可以打破偏见,弥补那些不完整的叙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人们的跨文化自觉,增强全球一体的意识,培养包容性;培养想象力,形塑人类尊严,形成社会正义;等等。这是以人文与关怀为底色的全球史教育所独具的价值与魅力。
○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发轫于16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的君主国开始了连接世界的壮举。知识的、学术的、学科的、话语的全球化亦自此萌发步步向前,尽管此一进程伴随着诸多顿挫和罪恶。纵观这500余年的历程,欧洲的崛起,本质上就是其知识、学术运用于社会实践并最终产生技术的结果。递及18世纪晚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生产与流通带来的商品、资金和人员流通需求,刺激了铁路网的发展和国际航运的兴起,急剧缩小了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理空间和想象距离。更重要的是,自近代早期开始的一系列绵延不绝的科技革命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变革,形塑了新的民众观念,民众参与智力生活转而又创造新思想得以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活跃舆论氛围。
10.《浮士德》(典藏版)
[德]歌德著;谷裕译注
德语文学巅峰之作
“有朝一日,若所有的文学都从世上消失,人们或可以此剧重建之”
顶级译者潜心钻研十数年,参照权威德文注释纵横研究之大成
书籍设计精美,细节考究:封面采用仿皮面材质结合烫金工艺;书中采用压花衬页、纯质正文纸;函套以银灰色特种纸做底,裱糊布纹质感
“有朝一日,若所有的文学都从世上消失,人们或可以此剧重建之。”在1804年1月28日致席勒信中,歌德如是赞美卡尔德隆的剧作。然诚如薛讷所言,“但凡可以充分理由,如此评价世界文学中某部作品,那恰恰非歌德自己的《浮士德》莫属。”
歌德从1775年开始写《浮士德》第一部,到1831年8月写完悲剧的第二部,他花了毕生精力来创作浮士德这个题材。这种贡献非同凡响,绝非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神话制造和加工。假如没有他的努力,浮士德的故事就不可能成为德国的民族神话。
北京大学谷裕教授倾情译注的,力求据实移译,以诗译诗,最大程度还原了台词风格,全书约三分之一篇幅提供注释、说明、简评,全方位解决阅读障碍。译本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可供学者与大众读者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