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前身是京师图书馆,蔡元培、梁启超等曾担任馆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图书馆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撷英集萃,是全世界汉文古籍、甲骨、敦煌文献收藏最多的机构,古籍特藏总量超过320万册件,汉文古籍品种约占存世总量的70%,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图籍的数量全国领先,名人手稿、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等特色馆藏久负盛名,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世界瞩目。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摸清我国的“古籍家底”,普查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兼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对于全国古籍保护状况了解非常细致。他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完成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总量超过385万叶。古籍修复采取传习和科研探索结合,进入传承、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已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约3000万册件。普查成果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向全社会发布,实现全时全域共享。目前,509家收藏单位的127万条古籍普查目录正式出版,通过网络就能快捷查询264家单位82.5万条古籍普查数据。首次以普查为基础的大型古籍分类目录《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工作已有序开展,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稳步推进。
熊远明透露,在普查过程中,《永乐大典》“湖”字册、三件重量级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等珍贵典籍如沧海遗珠被陆续发现,受到社会各界瞩目。同时,海外古籍调查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日本永青文库36种4000余册汉籍实现实体回归,推进日本、韩国藏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海外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累计收录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万条书目数据;海外藏《永乐大典》、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贵古籍通过数字化形式得以回归。
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和“册府千华”系列专题珍贵古籍展等优质展览,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甲骨文记忆展”还走出国门,到墨西哥、新西兰等国巡展。通过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实施“中华经典传习项目”、组织青少年传统文化研学游活动、开发“山海社的宝藏”实景解谜游戏、推出沉浸式剧目展演等活动,寓教于乐,推动传统文化基因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