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23区共有区立图书馆230余座,每区平均10座左右
一座区立图书馆俨然一个社区便民中心
东京人读书习惯的养成,与便捷发达的区立图书馆体系关系密切
区立图书馆发烧友贡献图书馆使用秘笈
作为留学生,在日本少不了会被身边的日本朋友问道:“来了日本,你最喜欢日本的什么?”周围很多朋友的回答都会是日本的美味,比如鲜美的寿司、刺身;也有人会说自然或者人文景观,比如富士山、浅草寺;还有更多人会说是日本繁盛的动漫文化之类。的确,这些确实是日本的魅力所在,然而要我说日本最招我喜欢的是哪一点,我一定会回答,是在我身边便捷发达的东京区立图书馆体系,而这也是我来日本之前所未曾想到的。
在求学过程中,随着我对近30个东京区立图书馆和周边区域的探索,我不仅享受了这些各具特色的图书馆带给我的丰富资源,真正喜欢上了这些图书馆,也体会到了这些图书馆的内在实力与价值。
在长达一百余年的建设历程中,东京区立图书馆体系不断发展并成就了今天的规模。遍布各区的图书馆伴随着几代东京人一起成长,而东京人读书习惯的养成,也与这些使用便捷的图书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初识
东京最新区立图书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初来东京时,我打着寻找自习空间和专业书籍的旗号,四处闲逛,拓展“领地”,不经意间在一片民居中邂逅了这座2017年才建成的、东京最新的区立图书馆——下落合图书馆,这给了我很大动力去继续探寻东京区立图书馆系统。
我用着还不熟悉的日语向工作人员询问了使用规则,免费办了图书卡后,便开始对这座图书馆细细端详了起来。下落合图书馆小而精致,除去最上层的办公区域以外只有两层,一层主要是柜台,杂志、报纸、公开的政府资料以及CD区域,二层才是真正的书籍陈列和阅览区域,其中还有近一半是儿童天地。阅览区分四种,第一种是文献区,在一个专门的文献房间里,只有四个座位,供查阅文献使用;第二种是普通阅读区,有三张大桌子,每张可围坐四人;沿窗一排是电脑使用区,这里有充电插口,可以使用自己的电脑,同时坐席之间还有隔板,可避免相互打扰;还有一个专门的自习室,即使没有借图书馆的书也可以随意使用。大大的玻璃幕墙使得采光十分充足,但这也并不影响它优良的隔音效果——明明窗外就是川流不息的客运铁路,读者们却依然可以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不受打扰。厚厚的地毯则吸收了绝大部分脚步声,在消除噪音的同时,也可避免老人小孩滑倒受伤。为了令读者身心放松,获得更好的读书体验,图书馆内还贴心地播放着森林鸟鸣的声音。
当时我觉得,这里虽然环境不错,但也不过是小小的一座区立图书馆,服务范围很小,我要找的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教科书多半还得去别处另求高明。但是通过馆内检索我惊喜地发现,我要找的专业书籍,在这个小小的图书馆里居然可以借到!看来这里必然会成为我的复习据点了。随着之后几日在书架间的流连,我发现这里不乏各个专业学科的书籍,同时除了日文书外,英文、中文、韩文等各种外文书籍也都有陈列,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由此,这座下落合图书馆成了我备考期间几乎每天必去的地方:在这里不光备考自习、读小说、杂志,也路过高田马场的酒馆巷子回到住所,在宁静的精神世界与繁华的市井烟火间来回穿梭。慢慢地,我已经探索了近30家东京区立图书馆及其周边区域——我以住所与图书馆为轴,探求异国世界,不断扩展“生活领地”,也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活色彩:春天在四谷图书馆一边读书,一边看窗外新宿御苑盛开的如绯云般绚烂的樱花;秋天踩着梧桐树的一地落叶去户山图书馆借书;在鹭宫图书馆结束一天的学习之后,买一包老店的花林糖来犒劳自己……
特色
东京人很容易在身边找到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图书馆
东京图书馆可谓星罗棋布,分布广泛,23个区共有区立图书馆230余座,每个区平均有10座左右。多的区比如世田谷,有17座馆和7间图书室,北区有15座区立图书馆;其他比如新宿、文京和涩谷三个区的区立图书馆都各有10座。密度最大的还要数文京区,按直线距离粗略一算,平均步行10分钟就会遇到一座区立图书馆。它们中有的深处闹市,比如新宿附近的角筈图书馆、池袋附近的丰岛中央图书馆、涩谷附近的木漏日大和田图书馆;有的与名胜相伴,比如新宿御苑边上的四谷图书馆、浅草寺附近的台东中央图书馆;而更多的就如下落合图书馆一般散落在居民区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些区立图书馆都比较均匀地被规划在一个区内的各个区域,因此,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很容易就可以在自己身边找到一座图书馆。
魅力
“秀外慧中”的区立图书馆
东京图书馆虽多,单座馆可能也不大,但每座图书馆的内容却并不因此而泛泛。正如与我初遇的下落合图书馆一样,很多区立图书馆不仅“秀外”,而且“慧中”。
最能体现图书馆“慧中”的,当是它的藏书和借阅。各区立图书馆的藏书量从几万册到百万册不等,除报纸杂志、CD光盘,还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经济、化工等领域的专业书籍,园艺、菜谱等大众读物,以及年鉴、白皮书等各类文献。比藏书量更重要的是,根据2004年东京都的新版《公立图书馆的任务和目标》文件,图书馆年新增书的最低标准为开架数量的1/8到1/7,因此书籍虽多,其中新书比例却并不低。也难怪我经常能在图书馆找到需要的专业书籍,而且还是最新版的。
最后,一个区立图书馆也可以说是这一区域的信息集散地,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类宣传资料,比如夏日祭(类似庙会)的活动海报、志愿者招募宣传、施工改建的信息等。一些学者会应邀来讲座,图书馆还会组织电影放映会、朗读会、日语交流班等各种活动,也会开设窗口,就行政手续、法律知识、就业创业、外国人生活等内容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免费咨询,俨然就是一个社区便民中心。比如日语交流班,会招募当地的日本人作为志愿者语伴,来帮助外国人提高日语水平。和我们国内志愿者大多是年轻人的印象不同,这里的志愿者不乏退休后想继续发挥余热的老爷爷老奶奶。我身边便有同学参加了这里的日语交流班,和语伴老爷爷聊天投机成了忘年交,结果经常被老爷爷叫去家里聊天喝茶撸猫,真是羡煞旁人。
“一区多馆”的格局历经百年形成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东京区立图书馆系统的建设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就,与长达一百余年的建设历程是分不开的。1908年,基于《在东京市建立通俗图书馆的建议案》,日比谷图书馆落成。次年,在《在东京十五区建立和日比谷图书馆同等规模的通俗图书馆》这一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一区一馆”的建设原则。到1913年,随着与当地小学并设的小石川、本乡、两国等简易图书馆(后称自由图书馆)的建设完成,东京基本实践了“一区一馆”的建设布局。
在大正时期,自由图书馆的建设继续扩大,许多区开始拥有了不止一处图书馆。二战之前,随着东京市域的扩大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一区一馆”原则继续被践行,同时“一区多馆”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尽管当时的都立图书馆事业遭遇了关东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日本军国主义挑起的战争打击,经历了不少挫折,但在不断的调整重建中,各个图书馆不但顽强生存了下来,许多原先与小学并设的自由图书馆还在重建中开始独立建馆,取得了新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在新宪法的框架下,日本颁布《地区自治法》,原先隶属于东京都管辖的遍布各个区的都立图书馆逐渐被移交到各个区进行管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区立图书馆模式开始形成。2009年,以日比谷图书馆移交给千代田区为标志,这样的移交过程正式完成。随后,更多的区立图书馆被兴建,各种设施和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最终形成了今天如此发达的区立图书馆体系。可以说,遍布各区的图书馆是伴随几代东京人一起成长起来的。东京人读书习惯的养成,与这些使用便捷的图书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攻略
探秘区立图书馆已成为小众爱好
对我而言,各区立图书馆的另一大魅力就是它们风格各异的图书卡了。显然,集齐23张图书卡也并不能召唤神龙,但是从各区立图书馆的图书卡所用材质、卡面设计的不同,可以看出小小图书卡体现了每个区不同的文化气质。通过几张薄薄的图书卡把玩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个性,也算是颇有“见微知著”的精神,使得努力收集每个区不同的图书卡也成了我游历图书馆的乐趣之一。
吐槽
电子书籍缺位
且严格限制私人电脑的使用
东京区立图书馆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们的槽点真是让我不吐不快。这其中最让我讶异的莫过于图书馆的藏书中几乎没有查找到电子书籍,更不用说国内比较常见的电子阅览室了。所谓的数据资源,也不过是一些DVD、CD等等,几乎只用于外借,而一些数据库也仅仅收录了电子化的报纸。
此外,虽然几乎所有的区立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但是对私人电脑的使用有着比较严格的限制。比如,下落合图书馆作为新馆,虽然有一排配备了充电插口的电脑使用席,但是在更多的图书馆,如果一个坐席没有说明是电脑使用席的话,原则上是不允许使用自己电脑的,理由是操作电脑键盘的声音会干扰到周围的人读书。另一方面,不被允许使用自己电脑的坐席,一般也不会配备充电插口,这样自己的电脑会很容易耗尽电量,确实很不方便。因此我的结论是:如果不是在有电脑使用席的图书馆,想要用电脑完成事情还是有难度的。
虽然有这些槽点,但是毕竟瑕不掩瑜。总体来说,东京便捷发达的区立图书馆体系给我的体验还是很棒的,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