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辽地宁山河与共——辽宁省博物馆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辽宁,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除汉族以外,还有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政权,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物,成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和地域文脉集中呈现的场所,辽宁省博物馆有近12万件馆藏,主要是辽宁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品。欣赏“宝贝”们,不只能大致看出中国历史的脉络,看到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进程,也能清晰地了解辽河大地是怎样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模样的。

三座博物馆——见证城市文脉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是哪座?你能猜到吗——它就是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搬了三次家,现在馆址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它的前身,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的前两个“家”在哪里?其最早的馆址是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这里原本是热河都统汤玉麟(奉系军阀张作霖拜把兄弟)的官邸,是一座用白色釉面砖装饰的西式建筑。“九一八”事变以后,伪满政府在此开办“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沈阳解放以后,第一届市委也曾设在这里。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无数风云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2004年11月,辽宁省博物馆搬到了沈阳市政府广场东南侧(今沈阳博物馆馆址)。这座新馆位于市中心,外观造型取自玉猪龙,它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借助玉猪龙,可以看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2015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在如今的地址“落户”。浑南区是沈阳市的行政中心、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博物馆与辽宁省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相邻,四馆建筑风格统一,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园区。

辽宁省博物馆建筑不仅给人宏伟、壮观、新颖、美观的外在观感,同时也被赋予了文化建筑的个性和特征,力求既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又与周边的文化环境协调一致,展现出其作为文博展览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代表辽宁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者借助中国自然景观中田野的纹理,巧妙地通过规划布局的手法,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四栋不同功能的文化建筑融合在同一地域空间,围绕市民广场生长而出。丰富的挑檐处理将四栋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围绕中心公园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成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标志性符号。

在建筑结构上,辽宁省博物馆采用了多种现代建筑技术,如大跨度钢结构、玻璃幕墙等,实现了空间与光影的灵活运用。博物馆内部采用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通过高科技的监控和调节设备,确保了文物的最佳保存环境。此外,博物馆还运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观体验。

辽宁省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充分展示了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魅力,不仅为中国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平台,也为世界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中国文化的窗口。该馆以其精湛的设计和完美的建造技术,赢得了2014年度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多民族文化碰撞——创造丰富多彩历史

进入辽宁省博物馆一楼宏伟的序言大厅,就能看到四周墙上镶嵌着醒目的铜质浮雕,概括发生在辽沈大地上重要的历史事件。13块浮雕以主浮雕“文明曙光”为起点,依次命题是“北土方国”“开疆拓土”“华夏一统”“开发辽东”“儒风北渐”“隋唐营州”“契丹肇兴”“金代东京”“九边之首”“满族崛起”“东北易帜”“国歌序曲”。浮雕以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系统生动地展现辽河文化的发展史,堪称博物馆的序章。

辽宁省博物馆最富特色的藏品包括红山文化玉器、商周青铜器、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末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

博物馆的展览分常设展厅和临时展厅,常设展厅有古代辽宁、中国古代铜镜展、中国古代货币展、辽代陶瓷展、满族民俗展、中国历代玺印展、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明清玉器展、明清瓷器展、中国古代碑志展。

古代辽宁展是辽博的“挑大梁”的展览,分成史前、夏商周、战国至隋唐、辽金、元明清五部分,凭借成百上千看得见的瑰宝,让这片土地的历史活了起来。

古代辽宁从28万年前讲起。辽宁是远古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较完整的序列,其文化特征与华北的旧石器文化相近。其中金牛山人和小孤山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水平,均居于人类进化史的前列,成为辽河文明的先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距今5000年前的白玉猪龙,特征为肥首大耳,双目圆睁,外雕双连弧曲眶线,吻端较长,与蜷曲之尾衔接。猪龙造型雄浑粗犷,充分体现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风格与时代气息,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被誉为“华夏第一玉龙”。它也是辽博的第一件镇馆之宝。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以青铜器为代表,鸭型尊、连珠纹连柄青铜戈、饕餮纹大圆鼎、牛纹罍、鱼尊、商代方鼎、圉簋、青铜曲刃短剑等都是重器。如果要选此单元的镇馆之宝,当推卷体夔纹蟠龙盖罍。该件宝贝出于辽宁喀左北洞村窖藏,精美华丽、庄重典雅,盖上之龙栩栩如生。

战国至隋唐时期,辽宁地区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众多文物证明辽宁已经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向周边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枢纽。燕王职戈、花树状金步摇、鸭形玻璃器、铜鎏金木芯马镫、刘贤墓志、唐三彩三足罐等珍贵文物,都见证了这一时期的变革和民族融合。

辽金时期契丹和女真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公元916年,迭剌部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后改辽、大契丹、大辽)政权。辽代的辽宁佛教兴盛、儒学普及、经济文化发达,大量辽代遗迹遗物反映了契丹族曾经的辉煌和辽文化的独特魅力。女真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于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国,后灭辽破北宋,1234年金朝灭亡。

看到八思巴文花押铜印,意谓辽宁地区进入了元朝蒙古族的统治。八思巴文是元朝的官方文字,由忽必烈国师八思巴根据吐蕃文字改制而成,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有力地推进了蒙古社会文明进程。

明朝的建立,使辽宁重新纳入以汉人为主体的大一统政权之下。永乐七年的铜铳述说着明成祖的南征北战。明朝末期,辽宁东部建州女真发展壮大,经过努尔哈赤及皇太极50多年奋战,开创了大清300年基业,迎来了2000年来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

古代辽宁展的结尾处,挂着一件石蓝缎地绣五爪金龙袍,成为封建王朝君主最后的印记。

“山海有情天辽地宁”,也是辽宁省2023年9月向社会公开征集后确定的旅游宣传口号。近年来,辽博深入挖掘馆藏特色资源,创新展览叙事体系,举办了“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唐宋八大家”“和合中国”等现象级大展,成为辽宁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阵地。

山河与共——文物里的灿烂辽金

在辽宁省博物馆众多馆藏中,辽代和金代文物无疑占有重要一席。契丹和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广泛融合,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灿烂夺目的文化形态,是中国辉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中旬,记者在辽博采访,正逢“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展出,展览呈现最新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透物见史,生动解读文物和述说它们背后的故事,为观众奉献一场饕餮盛宴。

令人惊艳的是,展览请出了平时潜藏深宫的宋徽宗《瑞鹤图》来“剪彩”,让观者大呼幸运。此次展出文物数量达到454件(组),更是汇聚了来自30家文博机构的珍贵藏品,其中一级品就有124件(组),是辽博史上展出辽金文物最多、辽金一级文物最多、外借辽金文物最多的展览。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属东胡族系,是鲜卑宇文部的别支,世居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女真属肃慎族系,是黑水靺鞨的一支,唐代开始在东北地区建立部落联盟,后为辽朝藩属。契丹、女真融合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精华,构建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分为“初兴风土——契丹女真的文化起源与特色”“学唐比宋——辽金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吸纳”“南北同风——多民族的共生与发展”“文脉一统——多元文化的融聚与统一”四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深入的解读,让观众能够全面了解辽金时期的历史文化。

本次展览可谓精品荟萃,群星闪耀。

辽青瓷飞鱼形水盂,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白釉黑花葫芦形倒流壶,将汲水的力学原理和装饰艺术的整体美学融于陶瓷工艺,造型新颖,匠心独运,是金代陶瓷精品。

银扣玻璃方盘经草原丝绸之路传入辽境,是辽代与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见证。波斯玻璃瓶如一只昂首蹲坐状小鸟,它从伊朗千里迢迢来到辽宁朝阳,并在朝阳北塔的天宫中静置千年。

毡帐形陶骨灰罐是契丹人逐草而居、以毡帐为住所的游牧生活的印证。金代二十四孝故事陶塑造型情景交融,人物传神。漆木双陆棋是目前中国出土唯一完整的古代游戏用双陆实物。而贵金属面具,则反映了契丹人的葬俗文化。

除了《瑞鹤图》,展览的重点书画包括辽代《山弈候约图》《竹雀双兔图》、金代杨微《二骏图》、南宋《卤簿玉辂图》。其中《山弈候约图》《竹雀双兔图》均为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是国内仅存的两幅辽代墓葬出土绢画,对研究古代美术史意义重大。

《二骏图》运用浑厚豪放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女真人牧马的形象,刻画生动传神。《卤簿玉辂图》出自南宋宫廷画师的手笔,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宋代皇帝出行祭祀的卤簿仪仗,绘有玉辂、开道骑兵、导驾官员、侍从等共计181人。

辽金文化如此璀璨,是辽博的努力让它们再次亮丽绽放。这不仅是一种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创新,更是源自对中华民族兼容并包性格与自强不息气质的传承与发扬。

THE END
1.2024年图书馆学术论坛举办12月20日上午,2024年图书馆学术论坛在老图书馆第一观摩厅举行,图书馆党政负责人和50余位馆员参会。会议由副馆长段晓林主持。 论坛围绕“图书馆数智化转型”主题,由本馆馆员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馆长贾铁飞在《“学习革命”驱动下的高校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报告中指出,新的“学习革命”已经到来,高校图书https://www.shnu.edu.cn/88/3a/c26528a821306/page.htm
2.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创新联动解密古文献四大发明背后的原标题: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之间打破馆际、行业资源壁垒创新联动(引题) 解密古文献四大发明背后的文化密码(主题) 北京晚报记者 牛伟坤 北京晚报记者 方非 摄 制图 张存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2月15日,收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首次在国家典https://www.workercn.cn/c/2023-02-27/7747549.shtml
3.“特色资源建设与文博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举办6月24日至27日,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专业图书馆发展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6月26日,作为分会场活动之一,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主办了“特色资源建设与文博图书馆高质量发展”https://m.gmw.cn/toutiao/2024-07/18/content_37446472.htm
4.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基于ICAIFLA和作者:胡心悦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会议 摘要:通过对国际图联大会、国际档案大会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和国际博协大会的历届会议主题的整理、分类和对比分析,总结协会成立以来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IAM)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有共同的文化属性和服务对象,资源整合可以使其各自优势得到最大程度https://www.xueshu.com/tsqbgz/201417/2786444.html
5.图书馆应邀参加202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学术年会暨2024年6月24日至27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学术年会暨专业图书馆发展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发掘科技文献的科技基础能力”,并设置 “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文博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议题。https://www.cpon.cn/cms/a/11896.html
6.智慧博物馆建设学术论坛活动辑要2020年11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学术论坛研讨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智慧博物馆建设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文博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围绕智慧博物馆建设、大数据时代藏品数据采集与管理、标准研制等主题,采用专题报告、主题演讲、专家对话等方式开展学术论坛,深入探讨新技术前沿,广泛听取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011/t20201119_248130.shtml
7.“城市图书馆文化与交往”暨“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学术癸卯岁终,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绿心赤印、璀璨绽放,全国文化中心再添文化新地标。为促进图书馆交往合作与学术交流,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首都图书馆定于2024年6月24-25日主办“城市图书馆文化与交往”暨“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围绕城市图书馆文化与交往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实践创https://www.clcn.net.cn/news/default/detail?id=3373
8.图书馆论坛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文化、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民商法、出版、行政法及地方法制、科学研究管理、法理法史、中国文学、互联网技术、档案及博物馆、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管理学、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建筑科学与工程 投稿https://qk.lw880.com/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