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其馆藏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大量的纸质图书、期刊,还有电子数据库等海量信息。高校图书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应肩负起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教育、深化阅读推广、支持终身学习、提供学习空间、保障公众文化权益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但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主要局限在于:
社会服务意识不足,高校图书馆行政上隶属于学校,其服务主体仍是校内的师生读者,缺乏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办法。
服务内容针对性不足,社会需求脱节。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主要围绕高校教学和科研展开,对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了解不够,对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挖掘和服务提供不够,像社区居民的文化阅读需求、企业的行业信息需求、乡村的技术服务需求等难以得到满足。
宣传推广不到位,社会知晓度低,向社会宣传自身服务内容和资源的力度小。很多社会人士不知道高校图书馆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如何获取这些服务。宣传渠道相对单一,主要通过学校官网、公众号等有限渠道宣传。没有利用社会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有效推广,导致其社会服务功能被忽视。
面对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上面临的开放程度有限、服务模式单一、资源对接不畅等问题,这也恰恰预示着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图书馆有的放矢地积极寻求对策,探索多元路径来解决问题。
创新服务模式路径
拓展文化传承路径
高校图书馆应收集、整理和保存地方特色文献、文化遗产,如地方史志、民俗资料、民间艺人手稿等,这些资料是地方文化的载体,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防止它们失传,例如通过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室来妥善保存。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积极宣传地方文化,可以通过举办地方文化展览、讲座、读书和手工体验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和传统技艺,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文化创作和交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教育支持路径
提供科研发展路径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为社会科研提供有力支持。其专业的学科馆员能够深入了解科研人员需求,提供精准的文献检索、情报分析等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协助科研人员整理、存储、共享研究数据,保障科研数据的安全性与可利用性。
促进产教融合路径
高校图书馆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的对接。通过组织产学研对接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同时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提高地方经济的科技含量。支持创新创业,为地方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资料、案例分析和场地支持等,可设立创新创业服务专区,提供免费的创业书籍、杂志和网络资源,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应继续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的深度与广度,运用新兴技术提升社会服务效能与用户体验,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如此,方能在社会教育、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的伟大进程中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知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烟台职业学院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