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新闻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一英文学术期刊基本状况调查

在期刊国际化过程中,载体语言是不可忽略的要素,诚如很多主编所言,虽然以英文出版不是国际化的唯一选择,但不可否认,英文仍然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市场的有力媒介。基于此,“调查一”仍以我国大陆地区的英文学术期刊作为分析主体,以了解其状况。

2000年以来英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迅速

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中国国家中心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我国外文学术期刊创刊近380种,基本上都以英文出版,其中自然科学类329种,社会科学类近50种。

其中,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进入1980年以来迅速发展。创刊数量在1990—1999年间达到高峰,10年间创刊125种。目前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也已创刊80余种。(图1)

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创刊数量很少,ISSN数据显示,当时创刊的多为外宣类综合刊物,且语种分布广泛。自80年代以后,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日益兴盛,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刊物才逐渐兴起。整个80年代创刊9种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之后的10年间创刊6种。

但自2000年以来,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创刊的种类显著增加,2000—2005年间创刊数为11种,2006—2010年间创刊数再增15种,相当于1950—1990年间的创刊种数总和。

60年间,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中有32种期刊停刊,约占总数的9.9%。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总数较小,但也有3种停刊。

出版周期缩短仍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

随着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英文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在缩短。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中,190种2002年有统计的期刊,在2002—2010年间出版周期发生了变化,从半年刊、季刊分别变为季刊、双月刊、月刊,这一比率约占36.8%。

现存的英文学术期刊,在自然科学类中,季刊占了一半以上,约51%,双月刊约占四分之一,合计以双月刊、季刊以及半年刊、年刊等形式出版的期刊达到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的83%。(图2)

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也呈现出相近的态势。以季刊形式出版的约占55%,双月刊约占22%,而以半年刊、年刊等形式出版的约占14%,合计约91%的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以双月刊及更长周期出版。(图3)

办刊单位构成发生微妙变化

在办刊单位的构成上,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比中文学术期刊更加多元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刊在近5年中表现明显。

从图4来看,属高校和研究机构办刊的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超过50%,如果考虑协会办刊背后的科研力量,高校和研究机构办刊仍毫无疑问是英文学术期刊的办刊主力。

但数据也显示,高校联合办刊和出版社办刊已经开始占有一定的比例。

高校联合办刊,即多个学校的同一优势学科及相应的学术资源、学者资源汇集到一起,集中优势资源合办一个刊物,以此来提高该刊物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出版社办刊在自然科学领域并不少见,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多见。出版社办刊,既可以是出版社包办从内容到出版、发行的所有环节,也可以是和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办刊,各自承担某一环节。社会科学领域直到近5年才开始出现这种办刊形态。

这两种办刊形态下的刊物种类约占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的1/5。

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势头强劲

由于中国学术市场的良好潜力,大型外国出版商近年来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向中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发出良好的信号,事实证明,国内的英文学术期刊与外国出版商合作意愿强烈。

统计数据显示,仅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三家出版商就收拢了超过110种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与其合作。

而在40余种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中,超过16种期刊与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出版集团等出版商合作,约占总数的36%。

下期本版将继续刊出“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二,详细解读中文学术期刊如何走进国际市场,以及与外国出版商合作期刊的个案经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李文珍)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二:国际化道路怎么走?

“调查二”以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为例,探讨期刊国际化道路。受访的几家期刊虽然不一定是人文社科期刊领域的前五名甚至前十名,但在期刊国际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它们走过的路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际化道路当然是多样化的,并无一定之规,其终点都是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领域的被认可、被接受。

办刊模式多样

本文中受访的几家期刊,有的来自大学,有的来自研究机构,还有的则是期刊社、出版社办刊,办刊模式也各有特色。

《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andWorldEconomy)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这家期刊2005年开始与外国出版商合作,2006年被SSCI收录。研究所负责期刊内容,并在国内出版,外国出版商负责刊物在国外的出版发行以及刊物电子版的出版发行。

《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LiteratureStudies)由华中师范大学某学院主办,这份期刊2005年开始被A&HCI(ArtsandHumanitiesCitation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国际知名检索系统之一,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收录。该刊内容编辑出版及国内发行由编辑部负责,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及一些代理机构负责其国外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SciencesinChina)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英文学术期刊,拥有30余年的办刊历史,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在国外发行。发行状况在“走出去”的英文学术刊物中位居前列。

Frontiers系列期刊由高教出版社主办,该系列期刊多创办于2006—2007年间。高教出版社与专业学院合作编辑刊物内容,并以专业学院为主,外国出版商具体负责刊物在国外的出版、发行。

坚持同行评议或匿名审稿

在刊物编辑流程上,这几家期刊都坚持同行评议或匿名评审。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内容由编辑三校把关,文字由外国出版商把关。外国出版商那里有文字编辑(copyeditor),由其润色文字,然后返回给编辑部。编辑部跟作者商量,决定是否接受改动,确定后,排版校订,然后返回给外国出版商处,由他们做校对(proofreading),类似国内的读清样,这次改完之后,即是最终版本。这个最终版本一方面送国内印厂,出片印刷;另一方面,这个最终版本会制作成PDF,上传到外国出版商的数据库中。一期的编辑过程才算结束。

编委向参与审稿过渡

几家期刊都认为,编委队伍,尤其是拥有一支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型编委队伍,对于英文学术期刊来说,影响明显。

几家期刊的编委队伍中,多数编委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和国际影响力,这支队伍在约稿组稿、保证学术质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几家期刊都提到,多数国内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对期刊内容、质量方面的贡献可能较小,而主要是在其他方面提供帮助和意见。西方的编委则不同,《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介绍,西方的学者把担任编委或顾问看成十分严肃的工作,也看成是自己学术影响及地位的标志。在接受聘请前,他们都要先明确自己要承担哪些义务,需要做哪些工作。

《外国文学研究》近三分之一是外国编委,聂珍钊表示,这些编委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刘海也表示,编委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参与审稿。国外一本薄薄的期刊,就有80个编委,都是同行评议人选,实际上这是保证一本刊物学术质量的最基本手段之一。

聂珍钊表示,国外作者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论文大约占论文总数的20%,目前来看,是相当不错的。

聂珍钊认为,外国学者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论文拿到中国的期刊上来发表,是判断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他认为,“国外学者愿意把他的稿件拿到你的期刊平台上发表”,尤其是在“国内很多学者抢着把论文拿到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境况下”,才说明“他承认你这本期刊的影响力了”。

电子化与体例规范

在投稿、审稿过程中及最终出版发行方面,几家期刊略有差异。

几家期刊此前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接收投稿,目前已开始转向网上投稿。

其中一家期刊采用了ScholarOne系统。据称,ScholarOne系统在中国国内售价昂贵,初装费两三千美元,每接收一篇来稿,额外收费大约17美元/篇。

另外一家期刊则表示,每年刊物会接收很多投稿,如果用ScholarOne系统,“只要投了都算,还不能不让人家投,这样下来,成本就控制不住,可能一年接收两三百篇、五百篇以内投稿还能受得了,如果一年投稿一两千篇,谁受得了,成本太高,所以我们就自己建一个。”

不过,语言的瓶颈处处都在,有受访人笑称,国内有些公司开发的投稿系统,界面上都是Chi-English,实在无法使用。

本期将继续介绍受访期刊的经营销售状况,并重点谈及几个普遍性问题:语言载体是否非英语不可?学科不同是否影响相应期刊的国际化?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利弊如何看待?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国际化的本质。

经营销售状况

几家期刊的经营状况略有不同。

据了解,在国外市场上,纸质版销售很少,全以数据库形式打包售卖,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综合性机构。国外多采用Consortia的方式订购(类似于几十家机构联合订购)。

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

在语言载体上,几家期刊负责人都认为,以英语出版是期刊国际化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有主编强调,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

刘海认为,国际上现今学术交流和商业往来的主流语言是英文,“一时半会,汉语也没人看得懂”,所以还是需要英文期刊更多地“走出去”。刘海称,刚开始出版Frontiers的时候,外国人评价,要么有很多读不懂,有很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要么就是读懂了也觉得别扭,必须得从前端(编辑)调整。“英文期刊出版,始终难在语言上。”

《中国与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冯晓明认为,期刊的国际化首先是语言问题,“在学术语言还没有中文化之前,还是以英语为主”。

不过,一向以中文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聂珍钊称,应该承认,英语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语言,以英语发行是一个优势。但这不等于,所有走国际化道路的期刊必须用英语出版发行。“读者阅读学术期刊,首先是了解信息,即论文的标题、摘要、作者信息等,了解论文讨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期刊只要提供了这些信息,就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聂珍钊认为,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把国际化同英语化等同起来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在国际性数据库中,虽然有大量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但也有用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等本国语言出版的学术期刊。这就说明,英语不可能是国际化学术期刊的唯一语言载体。尤其在中国,抛弃中文而将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那就永远也实现不了国际化,只能是被国际化。

哪些学科更易国际化

几家期刊的负责人都表示,确实存在不同学科期刊国际化道路的难易之分。

“一般而言,文史哲难一些,经管容易一些。”刘海称,“不可否认,对于某些主题,国际上对中国学术期刊还是有排斥的。”

冯晓明称,经济学是一门已经国际化了的学科,在方法论等方面与国际学术界有着共同的范式、框架,易于国际化。“当然有些学科,比如汉学,可能要用中文。”

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多益乏利

毫无疑问,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可以促进国外销售渠道的拓宽、国际发行量的显著上升,也有助于期刊被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但同时,多数期刊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相较销量的提升略显逊色,而从整个中国出版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其未来之路还很漫长。

在经济利益方面,冯晓明表示,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对于期刊来说是增值的。原来的国外发行状况不太好,现在合作方会去各个学会推广、资助各种学术论文奖、借助邮件库推介等,销售量自然会提升。

在国际大型数据库的构建、运营上,西方拥有绝对话语权。而在期刊被大型数据库收录方面,和外国出版商的合作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冯晓明表示,“背后有外国出版商名气的担保,对申请收录有一定帮助。但并不是说,没有合作就完全申请不到”。

在利益分配方面,刘海断言,现在跟外国出版商合作,对国内内容提供者来说,几乎没有经济收益。

聂珍钊也指出,学术期刊的盈利实际上是被出版商拿走了,学术期刊在帮出版商赚钱。出版商的数据库中所包含期刊越多,销售就越好,利润也越高。在利润分配上,双方有明显的强势、弱势之分。

几家期刊都承认,就现阶段来说,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可以借鉴其办刊经验,有助于提高国际发行量,但以后怎么发展,还得继续观察。

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人士就曾直陈,外国出版商纷纷将中国学术期刊纳入其合作名单,又在数据库销售上抢占中国学术消费市场,给未来中国学术期刊业的发展埋下了隐忧。

向外国出版商学什么

聂珍钊指出,在学术制度方面,实际上国内也在实行匿名评审,大多数也做得比较好。另外,成立专业的顾问委员会或编委会等,可以在保证学术期刊质量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海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也可借鉴国外做法,即专业学术机构负责前端内容编辑,出版商依托自己的网络平台,负责后期生产发行。

结语

如何定义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向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不同版本定义的标准远远超出本文中所提及的几个方面,然而,这几家期刊的实践给出了略显不同的答案,即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比如语言载体不一定限制为英语,不一定要与外国出版商合作,被国际检索数据库收录也不一定适宜评价国际化成功与否。回归到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本质,即学术期刊一定要能够展现中国学术研究的进展,在国际范围内发行,为国际学术界接受,具有国际影响力,而其实现路径可以是多样、多元的。在这一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才能承载繁荣中国学术的使命。(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李文珍)

THE END
1.《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SciencesinChina(Englisheditio杂志名称: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English editio 期数:4 页码: 适读人群: 出版周期:季刊 刊号:CN11-1335/C 开本: 销售状态:在销 出版地:北京 邮发编号:02-460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单期定价:100 ISBN:0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产品标签:https://www.zazhipu.com/1396469.html
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数字订阅平台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季刊,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英文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它关注世界发展趋势,面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学者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传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动态和学术研究信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服http://szyd.cssn.cn/web/magazine/zlshkxywb.html
3.#期刊推荐#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社来自TandFChina#期刊推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SIC)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SSCP)于1980年创刊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同行评议季刊,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https://weibo.com/2076116525/JCe7lbR8P
4.《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刊发欧阳友权教授论文近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1第1期中,在“Special Issue”(专题研究)栏目刊发了我校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的长篇论文“Chinese Literature’s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Existence in the New Century”(《中国文学的世纪转型与数字化生存》)。这是欧阳友权教授继2007年第1期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发表长https://news.csu.edu.cn/info/1003/80194.htm
5.《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获评“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据《国际引证年报(2019)》统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分别以国际影响力指数287.350和109.758、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454和150、国际他引影响因子0.143和0.103等综合指标,被评为“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872311
6.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期刊进行时2013年9月,第二届论坛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华文学术名刊代表就“多元文化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与学术使命”进行研讨,探讨数字化时代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之道。 2.《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直接承载中国学术,打进世界学术圈。该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资深的英文期刊,始终致力于http://kxghw.hebnews.cn/skdt/2013-10/30/content_4368319.htm
7.请问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算不算核心期刊?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扫码加入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 请问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算不算核心期刊? 我看到好多文章,都是社科院的人翻译其他人的著作,然后发上去,这个英文版怎么投,自己翻译的https://bbs.pinggu.org/jg/wenxian_wenxianku_465935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