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局主管·中国档案杂志社主办1951年创刊欢迎来到中国档案网!2024年12月25日星期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作用,加强“四个体系”建设,笔者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梳理概括,希望为国内档案馆新馆选址及建设提供参考。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的建设
1.选址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选址于日本国会附近,采取与宪政纪念馆合建的方式(宪政纪念馆为重建),利用现有的宪政纪念馆用地进行建设。新馆规划层高7层,地上3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42460m2(包括宪政纪念馆和停车场),预算4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64亿元,办公设备等用具不包含在内)。新馆2021年开工,预计2026年竣工并开馆。然而,根据2021年1月22日日媒最新消息,在施工前的实地勘察中,发现馆址地下埋藏有文物,有必要对此开展大规模调查。受此影响,新馆可能会延迟2年开馆。
2.外观设计
日本国内权威建筑奖“日本建筑学会赏”获得者大谷弘明和山梨知彦是新馆外观设计的顾问。其外观设计的主要理念为:(1)为体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是穿越时空的“记录”,用平行线条来显示不断“积累”和档案“层叠”,同时,阴影部分也增加了守护历史档案的“厚重感”。(2)由于选址在国会议事堂等日本中央机构附近,为了与相邻建筑协调一致,使用与其同色系、名为“樱御影”的花岗岩石材。(3)为了体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和宪政纪念馆各自的独特性,两者外层墙壁使用不同的材料,宪政纪念馆更突出现代建筑物特点,以金属、玻璃等近代建筑材料为主。
3.主要功能
主要特点
1.选址独具匠心
(1)选址中枢地带,增强影响力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未来发展的3个目标是:成为展现日本国家形象及传承国家记忆的场所;致力于日本全国档案保管与利用;为适应数字化等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服务。为实现上述目标,选址非常关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保管着日本中央机构的档案,将新馆馆址选在中央机构集中的中枢区域附近,不仅可以发挥地域优势,方便访问国会议事堂、宪政纪念馆的人们参观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了解历史,也能通过与周边机构的对比,使人们直观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认识和理解日本发展历史,进一步感受档案的魅力。
(2)缜密调研,增加可行性
(3)预案多,对比选出最佳方案
新馆选址之初,日本政府设立的“新国立公文书馆小委员会”确定了两个方案:A方案——宪政纪念馆用地,与宪政纪念馆合建为一栋,两馆分别建馆;B方案——国会来访者停车场用地,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合建为一栋,两馆分别建馆。
针对两个建馆方案,又细分为8种建设方案,从新馆主要设施面积、预算、占地面积系数、主要现存设施、是否能满足需要、周围景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充分对比研讨。根据详细测算,确定了能确保新馆面积达到北之丸主馆面积3~4倍且满足各项功能的最佳方案。严谨的对比探讨和数据支撑,为建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根据功能需求规划使用面积
经过充分的研讨,综合分析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各功能的现状及不足,根据各项功能需求合理规划新馆使用面积(如表1所示)。
表1国立公文书馆新馆各项具体功能规划面积
注:表中括号内数据为北之丸主馆各功能分区的面积,但“保管”一栏括号内数据也包括筑波分馆的面积。
3.确保档案绝对安全
(1)按照楼层进行功能划分
为使一般利用者的移动空间尽可能集中,且充分发挥与宪政纪念馆相邻的地理优势,统筹考虑一般利用者、礼堂使用者、工作人员、档案保管的不同需求,按照楼层进行功能划分。宪政纪念馆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承担交流、展览、学习、支持调查研究功能的区域主要在地下二层至地上一层,地上二、三层主要为办公区,地下三、四层为档案库房、档案修复和数字化区域。不同的楼层分别匹配相应的功能及对应人群,并确保来访者移动路线、档案移动路线完全不交叉,既可以方便利用者参观学习、利用档案,又通过物理隔离减少了档案与外界的接触,确保了档案安全。
(2)创造适宜的档案保存环境
为建设适合不同介质档案保存的库房环境,新馆将严格控制温湿度,确保温湿度适宜,做好防水、防虫、防霉工作以及建筑物整体防火墙设计,降低库房内部相邻房间的温度差,做好库房与外部环境及卫生、空调管道等的隔断,营造安全的档案保管环境。
(3)对灾害有充足的准备
从确保馆藏档案的绝对安全和利用者安全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抗震、避震对策,完善和优化消防系统及各种安全系统(如安全检查、进出库管理系统等),以预防灾害的发生。同时,在筑波分馆等场所进行异地备份,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
4.明确三馆主要功能定位
从便于档案利用且不影响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新馆、北之丸主馆、筑波分馆三馆进行分工。
北之丸主馆:作为面向国内外公务员进修的学习“阵地”和面向研究者的“文库”,主要保管研究者利用率高的档案(如内阁文库的和书、汉籍)。
筑波分馆:主要发挥保管功能,主要保管数字化后的档案原件、利用程度低的档案、不适合开放的档案(污损或破损的档案、有利用限制的档案等)。
通过明确三馆的分工,既确保了新馆各项功能的有效实现,又充分发挥即有设施和资源的优势,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减轻了新馆的压力。
5.通过专业研讨完善建馆方案
6.立足本国需求,放眼国际
改变在规模和人才队伍方面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境况是日本政府筹划建立新馆的因素之一。在其规划之初,就针对馆藏档案延米数和工作人员数与多国进行了对比(如表2所示),由此进一步证明建立新馆的迫切性。
表2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与各国国家级档案馆对比数据
在规划展览功能时,其接待目标人群不仅限于国内,而是以建立世界知名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为出发点,注重向外国利用者提供服务,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供一个多语言环境,使外国人能够在参观学习时获得愉悦的体验,并提出要依托新馆进一步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与世界的交流。
7.注重人文和环境关怀
一是提供基础设施保障。配置两台来馆者专用EV(电瓶车),在一楼设置哺乳室、托儿室、食堂等,解决利用者的后顾之忧,为不同的来访者提供便利。
二是节能环保。为使新馆建设得到国民的支持,在费用方面进行充分考量。将节能化、高耐久性贯穿设计、建设的各阶段,在设施养护管理和运营、修缮等方面充分考虑节约成本。
三是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由于新址选在国会议事堂附近,其周边还有皇宫等重要建筑,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如国会议事堂和皇宫的视野、周围的高速公路与轨道交通等。同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研讨不同方案对周边古树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做好施工前古树的移植等工作。
启示与思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档案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增加认同感、归属感,是最生动的党史学习教科书。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档案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为指引,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近年来,一些档案馆面临不同程度的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诸多功能也亟待完善,尤其在服务社会方面,与博物馆、展览馆等其他文化机构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参考建设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新馆的举措,笔者有如下思考:
1.科学选址建设,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选址注重资源整合。近年来,人们的档案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利用档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都有“LAM(Library,ArchivesandMusuem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联盟”,以便这些文化机构联合起来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开发。如若档案馆新馆选择建立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附近,实现地理位置上的毗邻,不仅能够为馆际合作提供便利,更便于来访者到多个场馆进行参观利用。
2.提升服务能力,为档案利用赋能
(1)开辟自主查阅区
设立专门提供已开放档案的查阅室,为利用者配备查阅指南、开放目录册。完善检索系统,实现计算机检索目录和档案图片查阅,与各级档案馆联合实现跨馆检索。设立咨询窗口,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专岗培训,对查找困难的利用者给予帮助,分类受理查阅,更好履行档案工作为民服务的职责。
(2)丰富展览内容和形式
(3)利用多媒体进行传播
单一的平面化传播和微视频立体传播,在视觉和感官效果上相差甚远,在互动性、传播影响力上也不可同日而语。抖音账号“央视国家记忆”的一条7秒钟的配有毛主席原声的小视频,仅点赞量就达到15.4万次,而视频中配的原声素材正是来自中央档案馆。目前,各级档案馆的很多微视频依托其他平台发布,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档案馆也应成为档案信息视觉传播的主阵地。在为他人做好“嫁衣”的同时,不忘为自己“添衣”。
3.严密规划,为馆藏档案竖起安全屏障
按照“八防”要求进行馆库建设,确保环境安全;合理规划利用者的移动路线,实现实体档案与一般利用者的物理隔离,规范业务流程各环节,确保业务过程安全;完善设备,提高“技防”能力,确保信息安全;做好资料和数据备份,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以档案治理促进国家治理
档案工作横跨百业,与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档案事业的政治属性与职责使命,要求不断强化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制度体系,提升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档的能力和水平。依托新馆资源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大学、馆际、国际的交流,了解前沿动态,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档案人才。以新馆建设为平台,可以推动档案工作在电子政务、“放、管、服”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参与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各项业务之中,为新时代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将继续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第19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为“赋能知识社会”,倡导档案工作要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2020年11月,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制定了新战略《赋能档案馆与职业2021—2024》,“赋能”成为国际档案界的热点词。我国档案工作的开展也将继续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赋能、为人民赋能、为社会赋能。档案馆的选址和建设是档案资源建设的物质保障,期待我国档案界以档案馆建设为契机,乘着“十四五”的东风,全面推进“四个体系”建设,实现档案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使全民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加强,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实现从档案大国到档案强国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