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图书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在过去的几年里,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快,主要体现在网上阅读、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方面。
此外,图书馆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机构,是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图书馆则主要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科研人员,是支撑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专门图书馆则针对特定领域或行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未来,随着政府对文化投资的加大、社会对知识共享和普及的投入增加,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图书馆行业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科技也将进一步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中,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和学习资源。
二、数量与新技术、新媒体应用是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双短板
相较于国外,我国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过程极为漫长。古代书院中的藏书楼可以说是图书馆的雏形,但它们的主要功能仅限于收藏与保管,直到现代大学的出现,图书馆才真正被学校师生所利用,并发挥出其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这也导致我国图书馆在数量上远低于国外,以美国为例,美国共有各类图书馆119687所。其中,公共图书馆9057所,占比7.6%。而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仅为3303座,四川省作为全国图书馆最多的省份,也仅有200家左右。按照人口比例来讲,我国平均每42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而美国平均不到0.8万人就有1个公共图书馆。
在农村地区,情况更为严峻,基本上没有图书馆,而麻将馆却不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德国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
此外,我国图书馆在新技术、新媒体应用方面相较于国外也较为滞后。以移动图书馆服务为例,2010年我国排名前20的高校图书馆中,仅有35%提供此项服务,而美国同等排名的高校图书馆中,此项服务的提供率已高达90%。随着在线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图书馆服务建设中的读者阅读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主动探索读者服务建设在网络阅读文化下所面临的契机和冲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双减”政策引领新风尚,多地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石和公益性服务机构,历来承担着为社会大众提供知识与文化资源的关键职责。然而,在现今“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校教育领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这无疑为公共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考验。为了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并推动文化系统与教育系统图书资源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旨在促进学校图书馆的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建设,进而提升其服务于教育教学和公共文化的能力。例如,南江县图书馆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便主动与周边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和活动共办等方式,不仅深化了馆校合作,还有效地巩固了“双减”的成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样地,碧江区图书馆与铜仁市第二中学联手,在校园内设立了锦云公共阅读空间分馆,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而广州市更是走在了前列,其文化广电旅游局在2021年率先提出了“馆校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借助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引领作用,该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6间直属学校分馆和校园智慧图书馆,极大地激发了文教系统各方面的活力与效能。
截至目前,广州市及其各区已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达837个图书服务网点,充分证明了馆校合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张中的巨大潜力。不仅如此,全国多地图书馆在推进馆校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计划未来进一步拓展与乡村学校的合作,以真正推动学校阅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2023年以来多地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模式
通过馆校合作的深入实施,我们期待公共文化系统与教育系统图书资源能够实现更为紧密的共建共享,从而大幅增加图书供给、阅读推广及指导力度,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教育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四、图书馆+研学旅行,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
在当今社会,研学旅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图书馆在研学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图书馆是社会教育和阅读推广的重要场所,其职能与研学旅游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舒适的阅读环境,能够满足学生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图书馆还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活动,如讲座、展览和阅读俱乐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研学旅游的重要内容。
多地公共图书馆开通晚间阅读服务
总之,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提供公共空间和资源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通过与研学旅游的结合,图书馆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为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除了馆校合作,社区+图书馆、创业空间+图书馆、自习室+图书馆等多元化结合,以及作为城市驿站服务于清洁工、快递员等群体,都是图书馆行业未来值得探索的发展路径。
五、智慧化与可视化,是图书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智慧化
在国外,众多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为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丰富的免费服务,包括提供市场趋势数据库、举办商业辅导班、提供孵化空间,以及通过商业计划竞赛提供种子资金等。图书馆成为创业生态的关键节点,优化了社区和区域营商环境。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此方面仍有巨大潜力。
2022年,我国公共图书馆行业从业人数为60740人,尽管数量有限,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应对“设计、空间、藏书、阅读、管理”五大核心问题,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应运而生。当前文化和旅游部正在积极地落实和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若能通过图书馆改造升级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拓展图书馆功能,对出版业、房地产业、智慧服务业等都将有一定的拉动效应,吸引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充分挖掘图书馆功能,释放其效能,将为更多产业发展提供助益。
2、可视化
可视化也是提升图书馆吸引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1)数据与信息的直观呈现:可视化技术通过图形、图表和动画等形式,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对于图书馆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将历史数据、借阅趋势、学科动态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例如,通过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图表,图书馆可以清晰地展示某一学科的发展历程、某一作者的创作轨迹等,为读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2)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融合:随着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和混合现实技术(MR)的发展,图书馆的可视化服务得以进一步拓展。AR在图书馆的应用:通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摄像头,AR技术能够识别书架并为其添加虚拟标签或注释,这不仅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整理工作,也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图书。此外,AR技术还可以将数字内容叠加到原稿上,使珍贵的手稿、古籍等得以数字化保存和展示。MR与沉浸式体验:MR技术通过构建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反馈信息回路,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的服务体验。在MR技术支持下,图书馆可以构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如古代的书房、未来的图书馆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阅读和学习体验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习效果。
3)3R技术与虚拟场景阅读:随着3R(AR、VR、MR)技术的普及,图书馆的虚拟场景阅读得以实现。通过逼真的场景与现实之间的良好互动,使人们沉浸于阅读之中。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进一步拓宽了阅读的定义和边界。此外,这种虚拟场景阅读还有助于转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使其以数字形式呈现,为资源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现阶段,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仍多依赖传统宣传模式,如横幅、传单、海报等。尽管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阅读氛围,但它们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高效需求。
此外,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也促使图书馆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通过手机APP,读者可以随时访问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了解活动信息。这种宣传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