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分会场:智能科技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

书香满城,智汇宜昌。9月11日下午,在202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期间,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主办了“智能科技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分会场,全面聚焦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实践,深入探讨智能科技如何赋能图书馆创新发展,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协作与风险管理等多维度议题。同时,会议着眼智能科技对未来图书馆建设的深远影响,提出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路径,致力于为图书馆行业的变革提供前瞻性思考与理论支持。现场氛围热烈,报告专家和与会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侯力强主持。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致辞。陈建龙在致辞中指出,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图书馆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图书馆不仅要在新时代中持续优化文献资源管理,还要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陈建龙鼓励与会嘉宾积极探讨智能科技在图书馆中的深度应用,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

陈建龙致辞

侯力强主持会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宏伟在《借力AI向新求质高校图书馆深度融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报告中,结合自己30年的教学经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高校图书馆更好地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他提出了以“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素质图谱”三大图谱为基础,促进知识迁移和学习能力提升的创新理念。同时呼吁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化功能,成为校园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动高校教育的智能化与创新发展。

刘宏伟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童云海以《大语言模型与图书馆员的协作模式和创新应用》为题,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LLM)和AIGC技术的现状及其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探讨了通过检索增强、工具增强等手段,提升大语言模型的准确性与功能扩展,并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如自动编目、智能问答系统等。他提出了大语言模型与图书馆员协作的三种模式:工具使用、徒弟培养和分身协作,倡导通过这些模式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推动图书馆在智能科技浪潮中的转型与升级。

童云海作主题报告

宁波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柏嵩进行了题为《AI赋能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推动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聚焦变革力、场景力和协同力三个关键方面。他提出了图书馆转型的总体框架,包括增强型、解构型和新生型三种变革方式,具体应用场景涵盖了智能采访系统、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未来学习中心的打造以及智能阅读助手的应用。此外,他还介绍了AI技术在科研支持、管理决策、馆员助理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展现了在各类智能场景中AI与图书馆业务的深度融合。

刘柏嵩作主题报告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带来了关于《Al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创新应用与实践反思》的报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创新转型的深远影响。他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文献资源管理、智能检索和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强调其在提升馆员工作效率、优化读者体验方面的巨大潜力。邵波还对高校图书馆引入AI技术实现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深度变革进行了反思,他呼吁高校图书馆在技术革新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协同,以应对智能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助力图书馆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

邵波作主题报告

会议下半场是征文代表报告环节。

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张宇娥以《素养教育框架下虚拟情景式教育教学的新形态探究》为题,介绍了构建知识产权信息素养虚拟仿真学习中心的创新实践,强调了虚拟情景教学在提升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图书馆的李晓蔚做了题为《可供性理论视域下跨模态生成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视频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探讨了跨模态生成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视频服务中的应用,为高校图书馆的视频服务创新开辟了新路径。南京图书馆的孙丹蕾通过《AIGC在图书馆应用场景中的风险审视与治理策略》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图书馆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策略。三位代表的汇报不仅展示了智能科技在图书馆应用中的最新实践,也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征文代表作主题报告

现场提问交流环节

最后,侯力强书记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回顾。他指出,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任务迫在眉睫,图书馆人必须团结协作,久久为功,推动图书馆事业再上新台阶。他还特别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对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图书馆事业的未来表示了殷切期望,期待图书馆界携手共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THE END
1.探索线上虚拟图书馆:3D建模与VR技术的创新应用图书馆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线上虚拟图书馆的出现,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其中 3D 建模与 VR 技术的创新应用更是令人瞩目。 当我们踏入线上虚拟图书馆,3D 建模技术首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逼真的空间。书架、书籍、桌椅等图书馆的元素都以精细的三维模型呈现,仿佛真实可触。每一本书的封面、纹理和厚http://www.kushixiu.com/article-2385.html
2.虚拟现实图书馆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虚拟现实图书馆设计不仅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创新项目,更是一个融合了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解决方案。在未来的数字时代,虚拟现实技术有望为图书馆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体验的深度沉浸和社会价值的全面提升。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07600953545472579.html
3.VR虚拟图书馆展示开发成为图书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VR公司深圳华锐视点还利用web3d开发和VR虚拟现实制作技术,构建一个逼真的智慧图书馆数字世界,读者能以第一人称视角自由穿梭,360°无死角地探索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还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查阅、借书、还书,与AI智能客服对话,增加趣味性。 VR虚拟图书馆展示开发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升图书馆https://www.vrnew3d.com/News/newscontent/id/4211.html
4.跨界探索创新驱动——图书馆“XR创意空间”开启创新教育新实践为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助力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图书馆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率先引进国内外顶尖设备,精心打造“XR创意空间”, 将XR(扩展现实)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结合,为全校师生提供创新性学习环境,展现XR技术跨界融合的巨大魅力和广阔应用前景,有效激发学习和研究热情。 https://news.scu.edu.cn/info/1135/44554.htm
5.数智阅读与馆店融合如何创新发展?在这里看见图书馆未来模样10月21日,2023年图书馆数智阅读与馆店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四川传媒学院图书馆新馆举行。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王家福分别围绕主题作了题为《从网红到经典——走进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阅读文化生态视域下的馆店合作》《元宇宙技术赋能沉浸式数字阅读》的主旨发言。 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310/58996345.html
6.上海这家没有纸质书的图书馆运营一年,又有新动作尽管没有一本纸质书,该馆以一站式数字交互阅览平台为目标,汇集了全球西文学术电子专著20余万册、中文科技类电子图书30余万册,包括来自157家国际知名大学出版社的7万余册电子书,还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约20亿条学术数据进行学科谱系化链接。 “过去一年,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729504
7.智能书店的未来趋势:重塑读者体验的创新之路随着AR/VR等沉浸式技术的发展,智能书店开始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阅读体验中。读者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或扫描书页上的二维码进入虚拟的阅读世界体验与书籍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或游戏等。这种沉浸式阅读方式不仅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还使得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https://www.jianshu.com/p/6374d3268f54
8.没有一本纸质书的图书馆,打开现实与虚拟的“灵境之门”“10、9、8、7、6、5、4、3、2、1!”随着倒数的结束,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的大门正式开启,一同开启的,还有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灵境之门”。600余位浦东新区的政协委员们通过屏幕点亮阅读的通道,跨过“灵境之门”,成为这座数字化沉浸式图书馆的第一批读者。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388168
9.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发展策略二、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模式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阅读服务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形式。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图书馆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适合移动终端的数字化阅读平台,开发对应的手机App。通过移动https://www.zzqklm.com/w/hxlw/3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