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导致读者人数减少。进入网络信息社会后,网络阅读以其迅速,便捷的方式日益得到不同年龄读者的广泛接受,几乎随着电脑、MP3、MP5、高性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读者群呈几何范围增长,中国的网络阅读习惯者已达30%,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而购买纸质图书的读者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萎缩,大部分的读者在接受网络阅读的便捷服务后,逐步远离了纸媒阅读方式,上海图书馆的借书证在80年代曾经令多少人梦寐以求,但当上海图书馆决定于1993年对具有副高职称的知识分子发放5000个借书证时,经过一年的奔波,只发出了2000多个证[1]。1999年被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的黄石市图书馆,在90年代前后借书的市民常常是排长队等候借书,曾经炙手可热的借书证,如今已成为明日黄花,办理借书证的市民自上个世纪末至今已经从原有的5万锐减至1万左右。[2]种种现象提示目前社会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即图书馆已不再是人们学习、阅读的首选。
2.2搜集资源成本的不断增长。近年来,书刊价格不断上涨,据统计,社科类图书,1978年平均每册0.39元,而1989年平均每册达2.35元,上涨6倍。再如,1980年中文图书平均每册1元,1986年为2.08元,1987年为2.57元,1988年为2.40元,1989年达5.61元(社科类平均每册5元,自然科学类平均每册6元),1995年平均每册更达25.9元。据报载,10年来中文图书年均涨价幅度为33.5%。图书馆采购经费不足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3]。不要说“大而专”和“小而全”,有的就是连文献册数也难以达标,教学科研需求也难以保障,由此可见仅靠单个馆大量增加文献来达到文献保障的目标,是不现实的。
2.3网络信息时代面临人才流失。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争夺战日益激烈,在人才市场上由于图书馆的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与公务员单位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相当缺乏竞争力,图书馆特有的运作机制及图书馆员的工作要求,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观念使得年轻的图书馆员由于不满足图书馆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与晋升机会,其在运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动力与提高自身服务素质方面大打折扣。
3.图书馆的优势分析
3.1拥有丰富的特色性馆藏资源。图书馆的资源保存职能,使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资源多样性、地域特殊性、馆藏特性等是网络信息所难以比拟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医学院校图书馆丰富而多样的医学类馆藏资源,地方性图书馆其地方特有的文献馆藏资源等这正是目前网络资源尚不能满足使用者的地方。而且,印刷型文献信息一般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才能正式出版,其准确性得到保证。而网络信息的则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信息,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人,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体制,这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经常让使用者真假难辨。
3.2图书馆资源的相对集中和稳定。图书馆馆藏资源目前多以纸质资源存藏于图书馆中,或者以电子形式存储于图书馆中。在馆藏资料进入图书馆过程中都经过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人员分筛、整理、分类集中存储,信息资源相对集中,信息资源稳定。相对的网络信息资源无时不刻不在变动中,信息的更迭、消失都无法确定,比如号称最疯狂的新闻网站全天24小时新闻,平均6分钟更新一次,并且不存档,这种变化频繁的、不稳定的网络信息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
4.网络冲击下的对策
4.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现代化。
4.2力求成为读者不可或缺的知识伙伴。
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传播中所担任的角色不仅仅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更多的是通过与读者接触,图书馆面对的到馆人群多种多样,如求职者、求学者、幼儿少儿、研究人员等等。多样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图书馆服务的多样性,针对不同读者人群的特点,充分发挥图书馆员专业的信息资源服务优势,为有不同信息资源服务要求的读者群,提供特性服务。如:为求职者、求学者、少儿学习、专题研究人员等,建立专题资源,提供专题信息服务,成为读者不可或缺的助手和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