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滨海新村幼儿园内,家长和幼儿在进行春日阅读。新华社发
甘肃省兰州市,小朋友在多功能阅读仓内读书。新华社发
市民在浙江省乐清市清和书苑内阅读。新华社发
读者在重庆市江北区图书馆鸿恩寺馆内阅读图书。新华社发
是时候告别电子书了吗?这个十多年前被寄予厚望的潮流事物,如今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初春,被誉为“出版业风向标”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吹出新的风向:电子书展台不见了,展厅的正中是一个个直播间;
今年6月30日,亚马逊将停止中国Kindle电子书的运营业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把脉透视电子书这一“早期”文化数字化现象,将为今后的数字文化、数字出版建设带来启示。
搭上快车:电子书的“春天”很短暂
“高中时我们班人手一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大家都捧着Kindle读书,但现在好久没见到人用了。”武汉某大学大三学生章川说,自己挂在二手交易网站上的Kindle还没有成功售出。
电子书曾被视为“纸质书替代品”,也曾有过发展的黄金期。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09年被称为“电子书元年”。彼时,电子阅读器与移动阅读方兴未艾,汉王科技、方正集团等企业投身电子阅读器产业,市场日益火爆;以中国移动为首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开始布局移动阅读基地,开启移动阅读时代。在大众的期待或担忧之下,电子书朝着“代替纸质书”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电子书的“春天”却很短暂。
2014年后,电子书发展呈现疲软之势,产业收入增幅放缓。不久前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达12762.64亿元,其中,网络游戏为2965亿元,电子书仅占66亿元,后者只是前者的零头。
记者从中信出版集团了解到,中信自2013年开始数字化转型,电子书只是其数字阅读业务的一小部分,目前中信布局的数字化产品涉及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包括有声书、播客、网课等。
收获果实:电子书这块“数字田地”究竟有多大
“我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在工作之余会打开电子书阅读,闲暇时拿出手机打开就能阅读,减少了一些纸质书携带不便的焦虑”。
“不管用什么方式阅读,读的体验和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记者在光明日报客户端中摘取的两条读者留言。毋庸置疑,经过十余年技术、媒介、产业的发展,电子书阅读已经深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认为,从阅读层面来看,我国电子书逐渐步入深入阅读阶段。截至2021年底,我国数字阅读上架作品约为3446.86万部,其中电子书约为180.54万部。此外,2021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达到了12本。
数据总有多种解释方法。上文提到的2021年电子书产业规模仅有66亿元,虽然是网络游戏产业的零头,但在2012年,电子书产业收入仅为31亿元。放在发展的脉络上看,近十年间,电子书产业规模一直处于持续增长中,只是增速远远落后于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等产业。
在电子书这块“数字田地”上,已然耕作出了许多果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块“田地”究竟有多大,机会还有多少?
对创作者缺乏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位作者表示,“电子书给作者的收益微乎其微,一本纸质书版税也许能拿到几十万元,而几个平台电子书的收益加起来只有几千元”。
跳出困惑:回归内容本质拥抱技术创新
“现在身边的人基本都在刷短视频,看电子书的就相对少很多了。”章川感慨道。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
电子书何去何从?事实上,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当下的困惑终将成为“不成问题的问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今,我们还需要纠结电子书(甚至还有长短视频、有声书等)的未来吗?或许,答案早已写在人类不变的阅读与求知的需求里,答案也会写在一次次的技术创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