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史记·夏本纪》,尧舜时期,黄河流域饱受洪水侵扰)
▼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历经长达十余年的治理后
水患终于平息
但大禹没有意识到的是
他的家族将开启一个怎样的王朝
又将怎样改变中国的命运
要了解神话迷雾后的真相
我们需要先将时光倒回至
距今5000多年前
01
文明的“诅咒”
-都邑初兴-
5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
众多古国兴起,如繁星点点
虽是小国寡民
却也各自为政,欣欣向荣
但好景不长
仿佛受到了“诅咒”一般
这些古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
有人说,它们毁灭于自然灾害
有人说,它们覆灭于内部动乱
有人说,它们湮灭于外敌入侵
真正的原因已无从知晓
伴随着古国的衰落
各地的文明进程也纷纷陷入低潮
兴起,繁荣,衰落
就在这样的轮回持续上演之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向着中原袭来
这会是大禹曾治理过的那场洪水吗?
真实的答案已无从知晓
但洪水退去后
洛阳盆地的冲积平原却变得更加肥沃
距今3800年左右
来自今河南嵩山地区的一支族群
看上了这块土地
并在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上
建立了一座面积超300万㎡的大型都邑
也是当时整个东亚大陆
最发达的城市
都邑的名字我们无从知晓
想必也会和后世的长安、洛阳一样耀眼
今天,我们只能根据考古发掘地所在的村落
将其称之为
二里头
二里头都邑在建立之初就有明确的规划
数条纵横相交的大道
将整座城市切割成至少9个部分
构成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道路网的最中心
是总面积约11万㎡的宫殿区
里面有两组大型宫殿建筑群
构成了迄今为止
中国最早沿中轴线规划的
大型宫室建筑群
其方正规整、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
让它成为了
后世3000多年的宫城鼻祖
难道,这是大禹家族的宫殿?
难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
在许多学者眼中
答案都是“最有可能”
以如今的标准来看
这些宫殿或许“其貌不扬”
但在当时,它们所耗费的工程量却不容小觑
仅1号宫殿用到的夯土量
就达2万m3以上
这意味着每天安排1000人
也需要200天才能完成
而完成宫殿区所有的建筑工程
所需劳动日可达数十万乃至百万
毫无疑问
若想建造如此规模的都邑
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口
据估算
二里头都邑当时的居住人口
可达20000余人
是同时期普通聚落人口的20倍
这么多人从何而来?
二里头人骨的分析结果表明
其中有不少人是从外地迁移过来
二里头可谓是
中国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城市
种种迹象表明
二里头绝非小国寡民
也绝非前“昙花一现”的古国
“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
一定有着特殊之处
02
破除诅咒
-农业与青铜-
也许命运的轮盘
自二里头先民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刻起
就已悄然转动
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盆地
其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四面环山作为天然屏障
黄河支流纵横其间
与华北地区传统的旱作农业不同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
让这片平原既能种植粟、黍一类的旱地作物
也能播种像水稻这样的水田作物
(出自《史记·夏本纪》,在治水期间,大禹曾让他的助手益为民众分发水稻,用来种植在潮湿低洼的地区)
(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多元的粮食结构
让二里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
旱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若想破除诅咒
仅靠农业的支撑仍然不够
此时的二里头人
还需要一项“高新技术”的助力
这便是
青铜铸造
(出自《史记·孝武本纪》,意为大禹收集了九州的铜,铸成九鼎)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传说夏人已有发达的青铜技术
能将铜铸成鼎
而二里头人正是中华大地上同时代
最强的青铜铸造者
早在二里头之前
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聚落
就已经开始尝试铸造铜器
但铸造方法十分原始
只能做出简单的器形
也许是文化的交融碰撞出了火花
在二里头
这个四方文化汇聚的中心之地
一场“技术革命”
悄然开始
铸造技术变得更加复杂
工匠们用泥土捏制出独特的器型
放入窑中烧制成模型
(块范法制模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随后,将泥料覆盖于陶模表面
等待凝固后成为外范
(块范法制范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同时,在陶模的内部填充泥土
等待硬化后成为内范
(块范法制芯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最后,内外范组合
将铜液倒入两者间的空腔之中
待冷却后打碎内外范
一件复杂的青铜器
由此诞生
(块范法浇铸成型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复合范技术的发明
让复杂的器型得以制造
铜液中金属配比的优化
更是让器壁变得薄而均匀
此时的二里头
拥有中国最大的青铜生产基地
遥遥领先的铸铜技术
将为二里头开辟出一条
“征服之路”
作为奢侈品
稀有且昂贵的青铜
是彰显身份与等级的不二象征
因此,将稀有的青铜打造成
祭祀祖先与神灵的礼仪用器
更能彰显“王权神授”的合法性
从而进一步规范等级秩序
达成了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的
精神征服
作为兵器
坚硬又稳定的青铜
对普通的木石兵器有着压倒性优势
有了武力的保障
国家的军事力量得以大大加强
由此得以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进行
物理征服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多元的农业结构
增强了二里头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力
而青铜生产技术的进步
则大大稳定了二里头内外的局势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
也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
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
而它的文化辐射范围则要更广
北达燕山以北
南至东南沿海
东及鲁豫交界
西到甘青高原
可以说
不论是社会发展程度
还是文化影响力
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国文明
它突破了石器时代的桎梏
叩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它结束了以往小国林立的局面
创立了一个拥有广袤国土、强大王权的国家
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
也即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
成为了此时中华大地上最闪耀的存在
如同皓月当空
让群星与之相比骤然黯淡
这便是考古学家口中的中华文明
由“漫天星斗”向“月明星稀”的转变
而在二里头遗址
这个中国最早的“青铜王都”
又有着何等恢弘的王都生活?
不妨让我们想象一下
03
王都掠影
-一名二里头贵族的一天-
清晨,朝阳初升
雾气还未从河畔褪去
一名贵族便神色匆匆地离开了家门
今早有一场重要的活动需要参加
为此一刻也不能耽搁
也许是时辰尚早
宽阔的都城大道上还没有多少人影
不过再过些时候
这里便会变得热闹起来
道路网的中心便是这次的目的地
这里是城市的最中央
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宫城
贵族朝着宫城的东北角快步走去
那里有一个十分巨大的土坑
以前是用来夯筑宫殿的取土点
如今成为了祭祀坑
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达官显贵们恭敬地等候在祭坛旁
不久,祭坛中心的篝火被点燃
两旁挂有铜铃的旌旗随风飘扬
旗面上的游龙呼之欲出
龙旂(qí)阳阳,和铃央央
钟磬齐鸣,鼓乐同奏
仪式正式开始
王缓缓走来
侍从们紧跟其后
手捧着盛放有美酒佳肴的青铜礼器
将它们依次摆放于祭坛之上
几只幼猪被现场宰杀
成为了献给神明的祭品
王高高举起手中的玉璋
祈求神明和祖先的护佑
并向他们询问来年的国运
在舞乐与祷告声中
祭司将一截兽骨放在火上灼烧
骨头被烧出了斑驳点点的焦痕
占卜的答案
就藏在这些痕迹之中
祭祀仪式复杂而又漫长
好在占卜结果令人欣喜
王向众人高声宣布
在神明的护佑之下
这个国家定会日益兴盛
祭台下的众人纷纷跪拜在地
齐声高呼王的英明
祭祀结束后
贵族随即前往铸铜作坊进行日常视察
作坊在城南的沿河高地之上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产业
这里受到国家严密的管控
四周被高墙围起
整个国家能够铸造青铜礼器的地方
仅此一处
贵族刚进入室内
裹挟着金属撞击声的热浪便扑面而来
作坊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从远方运来的铜料
在这里被工匠们熔化
铸成光彩照人的国之重器
同样受到王室的直接控制的
还有紧邻着宫殿区的绿松石加工作坊
绿松石在这里被切割打磨
镶嵌在玉器、铜器与漆器之上
从作坊区出来后天色已晚
忙碌了一整天的贵族
此时只想早点回到家中
与宾客们把酒言欢
随着夜幕降临
晚宴也终于拉开帷幕
舞台之上
乐师们奏响乐器
舞者们翩翩起舞
石磬空灵、铃音清脆
漆鼓沉稳、陶埙悠扬
舞台之下
贵族与宾客们席地而坐
仆从们依次为他们端来各类美食佳肴
谷物蔬果、鲜美烤肉
均被盛放在制作精美的陶器之中
伴着钟磬舞乐
众人畅饮着用稻米和小麦酿成的美酒
高声谈论着彼此最近的见闻
不知不觉间宴会已到尾声
但在酒醉人散后
贵族并未有酒足饭饱的满足之感
让他感到忧虑的
是他在宴会上听到的一条传闻
据说离国家东北不远处的部族
势力正在不断壮大
他的内心隐隐有些不安
等待着这个国家的
会是怎样的未来呢?
04
王都沦陷
-二里头的覆灭-
与史书中的夏朝一样
而二里头人也遇到了同样的敌人
商
这个来自东边虎视眈眈的部族
最终与二里头爆发了战争
虽然其中过程无从知晓
但结果却很明显
二里头失败了
它的都邑被占领
随之而来的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入侵者们无视了原本的城市规划
他们将房屋与垃圾坑肆意建在
道路上、城墙边、宫城内
昔日的繁华都邑已然面目全非
但城南的铸铜作坊
却未曾被破坏
对于商人而言
只要控制了这里
便控制了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技术
这里的作坊将被继续使用
直到他们能够真正掌握铸铜技术
虽然占领了二里头
但商人并没有打算
把这里当成他们的都城
与之相反
他们在距二里头东边的不远处
相继建立了两座大型都邑
如今它们被称为
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
在苟延残喘了数十年后
随着铸铜技术的转移与新城的建成
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二里头都邑被彻底遗弃
二里头最后的繁华
最终被掩埋在了
层层黄土之下
这又是一个轮回吗?
对于二里头而言
这并不是轮回
与之前衰落的古国相比
它的文明并没有断档
商人虽征服了二里头
却也完整地接受了它的遗产
以青铜器为核心的礼仪制度
被商周完美地继承和延续
乃至成为了后世中原礼乐文明的基础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
这却是一个新的轮回
二里头虽然消逝了
但以它为先导的中原王朝
才刚刚迈上历史舞台
至此
文明流转,王朝更迭
中华文明迈入了新的阶段
05
尾声
-二里头与夏-
伴随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一个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
那就是
史料中记载的“第一王朝”,夏
究竟与二里头有着何种关系?
二里头遗址
会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吗?
二里头的衰败与偃师商城的兴起
是否代表着夏商的王朝更替?
对此,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止
从文献资料上来看
二里头遗址的位置与古史记载相符
年代也与夏朝大致相当
(出自《周书·度邑篇》,大意为:洛水到伊水之间平坦而无险阻的地域,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