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既解放了我的双眼,也能给我与传统阅读完全不同的体验,让我有幸成为文学世界的一只「听觉动物」。
市面上的各大音频平台(甚至音乐平台)都会提供一些有声读物。面对琳琅满目的有声书,我们该从何听起呢?本文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些指引。
如今有声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并不是所有的有声产品都是有声书。根据剑桥词典的定义,有声书指的是「在CD或因特网上把书朗读出来的录音」。
本文中所讨论的有声书,仅限于真人朗读的完整文字作品。从这个定义出发,各种由TTS(Text-to-speech)功能实现的文字转音频、阅读App中提供的「AI朗读」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另外,「五分钟读完一本书」虽由真人出演,但并非完整呈现原作,因而也不属于有声书。
通过声音来了解一部作品,能够获得多一重的感官体验。相较于纸墨,各具风格的声音让一个个小说中的人物变得更为生动立体,让你进入作者创造的世界,抑扬顿挫的朗读也让一些非虚构作品不再那么枯燥难读。此外,有声书比纸质书适用的场景更多——在腾不出手的通勤车厢里,在周末的家务劳动中,有声书都可以占据你的耳朵。
即使是那些你多年前阅读过的经典作品,再度聆听真人演播仍可以让它们在脑海中焕发新鲜感。
有一点需要留意:尽管有声书的收听体验整体不错,但并非所有的图书都适合通过有声书的形式收听。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籍,有声书也有明显的缺点:它检索困难,也难以做笔记,因此并不适合需要反复查阅或专业性强的书籍,比如工具书、课本等。这些体裁的有声书可以帮你获得大致印象,但想要准确获取信息还是要配合纸质书一起使用。
根据市面上有声书的特点,我们不妨把它从几个维度进行分类:
如果要问谁能够最原汁原味地还原文字作品,作者可谓是最理想的演绎者——没有人能比他们更懂得自己的作品。在朗读的过程中,听众可以从语音、语调中感受自己在阅读文字时或许遗漏了的细节。
这类作品在中文市场上数量有限,但在英文市场上早已有之,人物传记在这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比尔·克林顿朗读的自传MyLife,还获得了2004年格莱美奖。但这种作品也有缺陷:由于作者一般都不是专业的配音人士,并不能呈现最清晰准确的声音,有时候会带有自己的口音,可能让听众比较费力。
与之相对应的当然就是由第三方录制专业人士来演绎的音频作品了,其优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相较于作者,专业人士发音标准、清晰,对于人物的刻画、节奏的把握都略胜一筹;但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显然不及原作者透彻,而且或多或少地会带上自己的理解和「再创作」,如果演播的是本身就经过「再创作」的译作,那么不难想见会丢失原作的细节和韵味。
有声书当然也离不开互联网时代用户创造内容的特征,因此按照制作者可分为个人制作和专业团队制作两类。
这两种体裁占据了有声作品领域的各半壁江山。有声书常常是单人播讲,大多数情况下会按照书本的原文逐字播读,或进行有限的改编。而广播剧则经常是一个团队进行录制,不同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与有声书相比,广播剧注重对白而省略旁白,常常为了作品效果,对于原作进行较大范围的再创作。
就我个人而言,在选择有声书的时候,根据书籍本身的题材会有不同的偏好。对于故事性强、对白比较多的虚构作品,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首选专业团队出品的广播剧,因为我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整个故事,它的自身特点更适合体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对于历史作品、人物传记等非虚构作品,有声书自然是我的第一选择。这类虚构作品同样有较强的故事性,有声书能够发挥其在声音上的演绎优势,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如果传记作品能有作者本人朗读的版本,那最好不过了。
和其他的音频作品一样,你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收听有声书:
看理想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最初都是通过梁文道的音频节目了解「看理想」这个平台的。除了音频节目和知识付费栏目外,目前在看理想平台上也有了不少制作优良的有声书和广播剧。平台上有声书的内容偏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手机app上时常有优惠券和活动,如果赶上的话性价比会相当不错,但是不提供畅听会员,需要逐本购买。
译文有声
典型平台:喜马拉雅
除了免费收听和逐本购买的方式,平台还推出了VIP会员制度,其中一项权益便是畅听带有「VIP」标示的22800多本有声书,其中不乏优质经典著作和畅销书。和之前提到的其他平台一样,喜马拉雅也会经常推出会员促销。就像刚刚过去的818,喜马拉雅推出了买VIP会员送另外13种会员的活动,绝对值回年费。
Tips:由于入驻平台的个人和机构众多,喜马拉雅的「有声书」分类所拥有书目非常庞大,且一本书往往有多个版本,令人头晕。我个人的经验是,除非自己对某个版本慕名而去,我都会优先选择认证用户(通常机构都是蓝V,而认证的个人用户是红V)演播的版本收听。
国内类似的平台还有「懒人听书」。但可能是它和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达成了内部合作战略,其内容主要偏向网络小说,但其中也不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类的畅销文学作品。
总体而言,和听歌看电影一样,有声书也是一件作品决定平台选择的事,因此在接下来的部分,我谨代表我自己的经历,推荐一些我的「入坑之作」。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是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创作的一系列科幻小说。作为全球发行最广的小说之一,该作品先后推出了同名广播剧、小说、电影、甚至游戏、舞台剧,其在科幻文学上的意义已无需赘述。
如果说只能推荐一部有声剧,那我一定首推这部今年刚出品的《台北人》。
《台北人》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了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行列。描绘的是1949年从大陆各省份到台湾省去的一些外省人的命运。作者通过十四个小故事,折射了那时候社会的「众生相」。
第一眼看到这部有声剧作品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其定价:的确,作为一部有声剧,它的价格已经是行业均价的2~3倍。然而,听完整部作品,不得不感叹它的确物有所值。正如节目宣传语当中所说,一定要用最好的耳机收听才算值回票价。
国家队级别的配音阵容,加上恰到好处的音效和背景音乐,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台北,作为一个旁观者身临其境地见证了14个小故事。第三部《岁除》,看似平淡的年夜饭上,落魄的老长官在谈起台儿庄战役的时候再也按捺不住,突然拔高音调,充满激情地回忆起那场艰难的战斗,配上隆隆炮火的音效,让我震撼不已,震撼过后更是无比的唏嘘。整本书的角色和故事涵盖面颇广,上至年迈的将领,下至退休了的女仆,既有社交界名媛,也有夜场的舞女,配音导演和演员对于人物特征的拿捏让白先勇文字实现了另一层面的还原。
《长安十二时辰》是由马伯庸撰写的历史小说,故事基于真实的唐朝历史背景和人物,虚构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大局。在小说中,马伯庸将其深厚的历史知识与各种亚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全书有了「地道的中国大片」的气势与观感。所有的阴谋和情节都发生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内,其间牵扯了地下组织、特务机构、朝廷大员乃至当朝天子等众多人物,节奏非常紧凑,是令人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丰富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也为有声书的改编提供了绝佳基底。《长安十二时辰》的有声书由知名主持人张腾岳播送。张腾岳本人对历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非常了解唐朝的历史和民俗。在有声书中,张腾岳将其朗诵能力以及历史积淀结合得淋漓尽致,让每个人物、每段情节都更为生动地呈现在听众眼前。我在收听时也会跟着张腾岳老师的语气和节奏,时而紧张冒汗,时而舒缓沉静,完全融入了故事着力营造和描绘的盛唐气象中。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最早出版于1947年。作为一本爱情小说,《围城》不仅刻画了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更是反映了上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围城》是又一部我通过有声书去回顾的作品了。最初阅读《围城》的时候是在高中,作为语文课的课外阅读作业,书中钱钟书运用的讽刺和幽默给我留下了「挺有趣」的印象。时过境迁,当我在十多年后再次通过有声书的形式回顾这部作品时,声音演播的加成和人生阅历的增加,都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回到这本有声书上,演播这样一部国民级作品是极富挑战性的。人民文艺出版社邀请到了北京电台的两位播音员担纲这一重任。一男一女两位主播声音各具特色,对于感情和人物性格的拿捏让剧中各个角色之间产生了辨识度,仿佛把民国时代的人物带到了听众的面前。
随着越来越多的经典作品录制成了有声说,不妨可以用这种新的媒介来重温多年前阅读过的作品,说不定也会有新的感悟。
「猎魔人」的大名你或许早已听过,从早前CDProjectRed的《巫师》系列电子游戏到去年Netflix推出的真人剧集,喜欢玩「道德两难」问题的「波兰蠢驴」和喜欢讲冷笑话的「大超」亨利·卡维尔,都以各自的方式对《猎魔人》这部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奇幻作品进行了解读。
但《猎魔人》世界真正的魅力还是在小说:在一个由剑、魔法、怪物、非人种族和人类种族构成的蛮荒时代,本应恪守「中立」原则的猎魔人杰洛特,却常常需要面临来自种族冲突、政治争斗、历史问题和情感纠葛的选择,在一个本应守护人类、狩猎魔兽的行当里,最终找到自己真正需要守护的东西。
作为我眼中最为「接近现实」的奇幻作品,《猎魔人》这部作品的丰满之处除了对现实问题的影射,就是各种各样的「矛盾」了:敬畏「意外律」的杰洛特却不相信命运,用生育能力交换获得魔法能力的叶奈法依然渴望成为母亲,因为诅咒获得物质满足的纳威伦却只能在一片血泊之中拥抱自己真正的爱情……人人都只是风中尘埃,但人人都想拥有选择的权力,这或许就是人性吧。
具体到机核这次推出的《猎魔人》有声书,我想它更接近上面所提到的「有声剧」:和只能从文字内容中感受猎魔人世界的体验不同,这一次机核也对书中文字勾勒出的那个架空中世纪世界进行了还原,大至刀剑相交、魔法涌动,小至市井喧嚣、水声汩汩,机核制作上乘的有声书,又让我们多了一个感受《猎魔人》世界的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