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资源库”:让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

古籍数字化不仅能让古籍所承载的信息得到更好保存,还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广泛、便利地传播,令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的生机。

涵盖丰富资源

打开中国国家图书馆网页,“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入口就在最显眼的位置。甲骨文文献、碑帖拓片、宋元明清善本……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页上免费浏览阅读这一件件珍贵的古籍资料。

今年9月,该资源库再次上新,新建“民族文字古籍特藏”等专题库,新发布佉卢字、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粟特文、藏文等16个文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60部。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呈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用过或现在仍使用的民族文字的发展脉络,突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

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大要点。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近年来,古籍再生性保护取得突出成果,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13万部(件),39家单位参加联合发布。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的资源数量超过10.3万部(件)。

在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龙伟看来,“中华古籍资源库”所开展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能很好地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提升阅读体验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内,记者随机挑选了一本古籍体验阅读。书籍以图像形式呈现,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纸张泛黄、褶皱的痕迹。书籍封面页两侧有横竖两把尺子,标注出其原本大小。书籍内页的文字影像非常清晰,并可实现页面切换、放大阅览等功能,而且页面加载速度很快,与阅读普通电子书的感受几乎没有差别。

“另外,我们还采用一些技术手段,让数字文献更好地长期保存和使用。比如在古籍拍摄采集阶段,我们收集的影像分辨率非常高,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原貌。但在服务端,则采用深度压缩技术,对图像进行分层、分区压缩处理,既能减小文件传输量、加快传输速度,又能保证读者能看到很清晰的文字,不影响阅读体验。”龙伟说。

因为涉及众多技术环节,古籍数字化需要多部门合作完成。龙伟向记者介绍,“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完善的过程中,既需要文献整理,又需要进行数据加工、网络发布。“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各部门加起来有几百人在为这一项目提供服务。”龙伟指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数量巨大,与之相应,古籍数字化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多方支持,继续加快古籍数字化和共享发布力度,以更好满足和服务读者阅读需求。”

开展国际合作

“中华古籍资源库”还积极开展国际古籍数字化合作,推动大批存藏海外的中华古籍以数字化形式回归。

2009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达成协议,对该馆所藏中文善本进行数字化。目前,这些数字化古籍发布在“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哈佛大学善本特藏”专题库,包括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经部和史部善本等约1150部。

2009年,日本东京东洋文化研究所将所藏4000余种汉籍,以数字化方式无偿提供给中国国家图书馆。

2018年,日本永青文库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36部4175册珍贵汉籍。后续,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将这批汉籍进行了数字化,于去年上线“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专题库,该库数字资源共计37万余页。

“中华古籍资源库”的“敦煌遗珍”专题库(国际敦煌项目)也是一项中外古籍数字化合作的典范。

“敦煌西域文献散藏于世界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机构,这增加了研究与利用的困难,也使得开展国际合作成为敦煌西域文献整理研究的必由之路。”龙伟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际敦煌项目(IDP)的发起机构和主要合作机构之一,多年来联合世界各地的收藏机构,共同开展敦煌西域文献保护、编目和数字化,利用统一平台发布文献信息与图像,为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活动提供资源。

英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与人文科学院、敦煌研究院、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均已先后加入IDP项目合作,将所藏文献的数字图像委托发布于IDP数据库。截至今年11月,IDP数据库发布的文物文献图像资料已达59.25万幅。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发布文献23.47万幅,占全库总量的40%。

张志清认为,“中华古籍资源库”开展国际古籍数字化合作,一方面能够在网络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海内外汉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明交流互鉴。(记者李贞)

THE END
1.中国古籍保护网徽州善本家谱印刷资料数据库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法国远东学院的合作项目,收录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中徽州家谱243种286部,配有书影5437幅。 · 中华医药典籍资源库(测试版)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典籍是整理研究的基础资料,为使读者能够通过互联网检索、利用中医文献资源,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逐步建设中华医药https://www.nlc.cn/pcab/zy/zhgj_zyk/
2.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介绍: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综合性古籍特藏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平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该平台遵循边建设、边服务原则,目前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和https://lib.bttc.edu.cn/info/1017/1344.htm
3.中华古籍资源库古籍 学科 数据库使用资料 数据库介绍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2020年新版读者门户上线后,对古籍特藏文献资源进行了整合,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地方志、甲骨、敦煌遗书、碑帖拓本、西夏文献、《赵城金藏》等,以及馆外征集古籍资源、法藏敦煌等海外古籍资源。本次在“数字http://www.lib.cass.org.cn/zy/dzzy/mfxszy/202104/t20210427_5329735.shtml
4.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加挂 国家典籍博物馆 牌子成立 坐落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 于2014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105岁生日 当天正式开放 是我国首家典籍博物馆 同时为国图增加了一种全新的图书典籍阅览形式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世界 诸多文化体系中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不断 中华典籍 https://m.ctrip.com/webapp/you/tripshoot/paipai/detail/detail?articleId=75648140&isHideNavBar=YES&seo=0&twojumpwakeup=0&allianceId=1049189&sid=19855591
5.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朝永乐六年(1408),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共计22937卷(含目录与凡例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收录先秦至明初的各类典籍七八千种,被称为典籍渊薮、佚书宝库。“《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合作建设,致力于开展存世大典的文献数字化、https://www.guji.cn/
6.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以下是其简介: 历史渊源 其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27日在广化寺正式开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51年称北京图书馆,1998年12月12日,正式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 建筑规模 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有白石桥总馆南区、总馆北区以及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9861422?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