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的整理研究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强调:“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甲骨收藏单位,国家图书馆在做好甲骨收藏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重视甲骨资料的揭示与利用。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陆续公布馆藏甲骨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推动甲骨文国际交流,让殷契重光,在文明探源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让殷契重光

甲骨文被发现后的近30年间,因当地百姓私自挖掘、古董商和外国传教士等搜集而流散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物收藏界向国家捐献藏品的热潮中,大量藏于民间的甲骨汇集到国家文博机构。国图绝大多数馆藏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经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接收捐赠等方式入藏的。成为国图藏品后,这些甲骨不再是藏家的宝玩,而是学界、大众的公器。多年来,随着《甲骨文合集》等甲骨文集大成资料书的出版,甲骨学和殷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甲骨文中仍有不少字尚未能辨识,需要进一步分析、探索;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也给甲骨文揭示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以说,甲骨收藏单位全面整理所藏甲骨正当其时。

《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编纂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图积极参与其中,国图曾毅公担任编委,除为编辑组提供馆藏甲骨和拓本情况外,还把所编《甲骨文捃》拓本提供编辑组参考。《合集》及《甲骨文合集补编》收录甲骨5.5万余片,其中国图甲骨约1.5万片,国图所藏甲骨精华多在其中,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甲骨学、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加强,很多甲骨收藏单位充实了甲骨专业力量。高清摄影的甲骨和拓片也通过互联网传播。国图率先发布的“甲骨世界”资源库已成为学界获取新的一手甲骨材料的重要窗口。甲骨学缀合研究的进展,也赋予片文只字的甲骨小片更高的价值。这些举措都大大推动了收藏单位全面揭示所藏甲骨。

2018年,“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项目支持下,国图全面整理所藏甲骨,拍摄高清数码照片,为学术界提供更全面的一手资料。彩色高清图片方便专家细致观察甲骨细节;网络发布可为多主题赋值、多角度检索和排序等提供方便。国图还先后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为甲骨文物的著录、网络发布研制标准规范,填补业内空白。

助力文明探源

国图所藏甲骨多来自名家旧藏,其中不乏对商代历史研究和文明探源研究起到关键作用的甲骨片。国图6006(《合集》32384部分)甲骨经王国维、董作宾与其他两个碎片缀合,可较为完整地反映商代先王先后次序为“上甲、报乙、报丙、报丁”,印证传世文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可信,同时也纠正《史记·殷本纪》“报丁”在“报丙”之前的错误,是重要的甲骨文物标本。此片甲骨与其他重要甲骨在国图历次展览中多次展出,用实物展示甲骨文献确为可靠信史。

随着甲骨类组研究的深入,甲骨缀合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成果丰硕,其中就有不少涉及国图藏甲骨。国图长期为甲骨学界缀合提供实物验证,共核实甲骨学界所缀504组,发现39组为误缀。还发现了部分新的缀合,如国图12176(《合集》29389)与国图12675缀合。缀合片中的(见图1)字,根据缀合后辞例“王其田(见图1)犬,亡(无)灾”,此字应即“衣(卒)”字,但与常见字形“(见图2)”相比缺上部构件,很少见。

全面整理也发现一批新见字形和新见字。如8957释文为:“(见图6)冓(遘)戎。/…夕…”,其中“(见图6)”字特异,同字也见于26253(《合集》18835),作“(见图7)”。裘锡圭先生《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文根据《合集》20624字形“(见图8)”,认为其“(见图9)”为“乍”之省写,其余构件为草木之形,故释此字为“柞”,“伐除树木”的意思。但据国图8957与26253两个字形,该字右侧不是“乍”,左侧也非草木之形,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新的发现将进一步推动甲骨文未释字考释和殷商史研究。

积极推进甲骨学研究

甲骨文是世界上唯一由古文明时期演化沿用至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系统文字,其表意属性,完备的象形、会意、形声构造方式,处处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甲骨学也是一门国际性学问,是中西学术交流和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现在所知存世甲骨约16万片,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所藏超过2万片。新中国成立以来,甲骨学研究突飞猛进。

国图在做好馆藏甲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甲骨学研究,参与文明交流互鉴。2008年,国图藏“四方风”收入世界数字图书馆(WDL),通过互联网以多语种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早期文明。2017年10月,由国图发出倡议,共11家单位联合申报的中国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甲骨文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世界公认。

2015年和2016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国图甲骨专家和古籍保护专家分两批赴英国国家图书馆交流,与英国甲骨专家探讨甲骨保护、保存与展示。2016年10月,国图“甲骨文记忆展”赴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巡展,神奇的甲骨、甲骨文生肖象形字和中国的生肖文化,结合殷商文明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的讲座,引起墨西哥公众极大兴趣,做到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17年7月,“甲骨文记忆展”赴澳大利亚悉尼巡展,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2019年5月,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国图“甲骨文记忆展”作为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向亚洲各国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文明。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相信甲骨学研究将在系统工程中获益,其成果也将反哺文明起源的探究。

(作者:陈红彦、赵爱学,分别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组长)

THE END
1.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本及甲骨的传拓图书新闻这十八册甲骨拓本每册的编号顺序均与红木盒中的甲骨编号顺序基本一致,每册拓本后面附有每片甲骨的简单释文。由此可见,刘体智对这批甲骨及拓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批甲骨一九五八年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拨交给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其中,善斋2号(北图5405号),是一块内容为卜雨,完整的牛肩胛骨。骨片有卜辞二十四段,正https://news.artron.net/20130318/n427134.html
2.国家图书馆展示馆藏“国宝级”甲骨精品文化频道新华网北京4月20日专电(记者 廖翊)“殷契重光——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精品展”,20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共精选国图藏甲骨实物60片和30种甲骨文书法作品。 数件国宝级展品引人注目:北图6006号甲骨,经著名甲骨文专家王国维、董作宾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4/21/14057666_0.shtml
3.国家图书馆对其收藏的大量实物馆藏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目前已经数字点火线中央高压线脱落,会造成( ) A. 点火银乱 B. 点火过火 C. 高压无火 D. 高压火弱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关于冷凝器检修,甲说如果仅是外表积污,冷凝器散热片被堵寨,应用水清洗。乙说用压缩空气吹,同时注意不要损伤冷凝器散热片,你认为以上观点( ) A. 甲对 B. 乙对 C. 甲乙都 对 Dhttps://www.shuashuati.com/ti/c20fa63ad0724324b5494b1eed1f3f09.html
4.国家图书馆举办甲骨文记忆展探寻古文字的秘密一进入北京国家图书馆甲骨文记忆展厅,古朴的布置和光影就让我们瞬间步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可以通过展厅还原的甲骨占卜场景与古人进行思想的对话。近日,国家典籍博物馆年度大展——甲骨文记忆展览举办,带你一探甲骨文的秘密。 甲骨上刻写的文字即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不仅为史书记载的殷商王朝提https://app.langya.cn/a/5338.html
5.数字资源活化甲骨文研究中国国家图书馆研制的“甲骨世界”数据库收集甲骨照片5932幅、拓片3177幅。此外,中国台湾“中研院”、华东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也相继研制出几种甲骨文数据库,国学大师网站等个人开发的数据库也有部分可公开使用。 尽管目前甲骨文数字化服务资源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方便了甲骨文的研究https://wwj.henan.gov.cn/2023/07-22/278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