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美——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精品鉴赏

目前,广大读者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主页的“资源”链接检索到善本资源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善本、敦煌遗珍、西夏碎金(西夏古籍书目数据及原件影像)、数字方志、民国图书(含部分新善本)、宋人文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特藏资源等。

随着国家图书馆展览业务的不断拓展,馆藏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展厅的大面积扩容和展览硬件水平的提升,为广大读者近距离进行善本鉴赏提供了条件。随着不同主题的善本展的开放,将有更多的读者近距离接触藏品,感受中国古代典籍的魅力。

一、什么是善本

古籍善本之美,表现在古籍内容的思想深邃、文辞优美、叙事生动上,也表现在古籍形式的手泽如新、写刻精美、墨乌纸玉、装帧典雅上,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然而,究竟什么是善本?顾名思义,“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就是好的古籍本子。其最初的含义,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脱的书本。现在则把古代典籍中具有较高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部分称为“善本”。一般我们有这样一些判断善本的基本标准:

一是古旧。这是清以来的藏书家公认的标准。年代越久、存世越少则越“善”,如宋刻本、元刻本、明嘉靖以前刻本、明活字本、明抄本、清前期及中后期的抄本和稿本等。

二是精勘精审。本子无论从内容还是外观上讲,越接近它本来的内容就越好。这些本子错误较少,排版和校勘比较严格。这一标准遵循了古籍整理专家黄永年主张的校勘性善本的理念。

三是足本。“足”的意思就是内容齐全,包括卷册齐全或单本内容齐全。同时,序跋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完整的序跋有助于善本的断代、辑佚收藏历史的判断。这样的本子是相对于残本而言的,故称“足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品相完好。

四是虫蛀、霉变、受潮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损较少。

然而,是否以上条件全部满足的本子就可以称为“善本”历代的藏书家是否还有其他的评判标准回答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来看还有哪些评判依据。

判断善本的其他依据主要有:

(1)刻印精美、装帧雅致,书中带有版画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一百二十回(见图1)。

(2)记录特定历史事件,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如民国时期反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文献,目前馆藏将其归为“新善本”。

(3)采用了特殊的印刷技术的本子。如武英殿聚珍版本、多色套印本、石版印本、珂罗版本。

(4)依据藏书者自身的收藏取向选取。如浙江的刘氏嘉业堂藏书,总计六十万卷,其中六十五部为宋刊本,七十四部为元刊本。其翻刻书籍以“四史”最为著名,藏书也以史书居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宋刊史书有蜀刻大字本《史记》、大字监本《三国志》、白鹿书院本《汉书》和一经堂本《后汉书》。

上述主要为中文善本的判断标准。此外,国家图书馆馆藏西文善本则坚持以下原则:以18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书为主,兼顾各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著作的重要版本、外文重要汉学著作、反映新印刷技术和装帧方式的初版书以及珍稀限量本;特藏主要为藏书机构和著名学者的外文专藏,如西什库的北堂藏书,普意雅、穆麟德、郑振铎、袁同礼、梁启超、宋春舫等名家专藏。

这次主要讲中文善本的鉴赏,西文善本内容不再赘述。

二、善本印刷装帧常识

大家来国家图书馆看善本展览,经常会在展签上看到一些描述展品的名词,这些名词一般与善本的刻印方式、成书年代和装帧形制有关,只有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欣赏善本古籍。

善本按照记录的方式主要分为写本、稿本、印本、抄本和刻本。写本和抄本的记录方式相近,都是人用当朝的书写工具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本子(见图2),敦煌经卷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稿本和抄本有时会合称为稿抄本,记录方式与写本相似(见图3)。印本和刻本都是印刷术使用后的产物。

若按善本的刻印机构来划分,主要分官刻本和私刻本。若细分,官刻本又包括内府刻本、藩府刻本等。私人出资设立的书坊、书铺刻的坊刻本则属于私刻本。

按照朝代划分,常见的描述有宋刻本、元刻本、金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

按照刻印的版次划分,初刻本相当于当代书籍的第一版第一稿,翻刻本则是根据初刻本或其他版本又进行再次印刷得到的本子,影刻本即模仿某一刻本再进行雕刻印刷的本子,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在善本的文字说明中有时会看到递修本字样,实际上就是前朝的刻版在后世又重新印刷了书籍。例如,宋版书版经过元明两代修补后重印,称“宋刻元明递修本”。也有对印刷方式的说明,如铜版印本就是用铜版雕刻的印版印刷的本子,其主要特点是字迹边缘非常细腻,可印红、绿等多色。同理,石印本就是石版雕刻的印版所印的本子。珂罗版印刷是清代自日本引进的一种印刷方式,主要用珍贵的石材做底版,印刷次数有限但印刷质量上乘,是印制书画作品常采用的方法,也是至今仍用于制作书画高仿品的印刷方法。聚珍本和活字印本有相似处,但不尽相同。活字印刷发明后,用木、铜、胶泥等材质做成的活字在排字版中按照印刷内容排列好后印出本子。作为活字,毕竟是人工雕刻的字块,工匠的工艺也有好坏之分,那些刻制精美的活字就被搜集到一起来印书,印成的古籍称“聚珍本”。还有一个古代书籍出版术语叫“百衲本”,也就是把同一本书不同版次中的书页、书版抽出来合印成一本书,这种方式既能降低成本又利于书籍大量传播,但明显的特征是不同段落章节的字体不一,看上去体例并不一致。

三、历代刻书特点

刻书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的直接体现。书籍校勘的粗精、开本的大小、装帧特点、刀法的精拙、印纸的优劣、墨色的好坏、字体的风格无处不折射着时代特点。本文主要讲的是宋以来的刻书特点。

1.宋代刻书

宋代刻书版式清朗整洁。宋前期书籍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上下鱼尾撰简化书名、页码、卷次等。官刻书有校勘官衔名,私刻有书题记、牌记。

宋代刻书字体方正劲健有欧体风格。今天我们在word文档中看到的仿宋字体就是根据宋代刻书的字体样式设计的。有遇到避讳的字刻写时会少一笔。在书的版心位置常会看到刻工姓名(见图4)。纸张多用皮纸、竹纸,蝴蝶装比较多见。

2.元代刻书

3.明代刻书

明代刻书版式在明成化年以前与元刻本十分相似(见图6),正德、嘉靖后多白口,黑口日益少见(见图7)。

字体上,洪武至成化年间用赵体字。正德、嘉靖除司礼监刻书外推崇宋体字。隆庆、万历年间演变为横轻竖重字体,天启、崇祯年间字体由方正变狭长。用字避讳方面,在万历年后比较严格,如“常”字用“尝”替换,“校”字多用“较”替换。

4.清代刻书

清代刻书版式开阔疏朗,比普通印书一般要大,上方的留白较多(见图8)。字体上清初沿袭了宋体风貌,后期由狭长逐渐变扁平。这与国力的强弱有密切联系,开本大字狭长刻印的成本就会高,反之开本小字扁平刻印的成本就会降低。避讳主要是涉及帝王名字中的字会选用他字代替。

讲到清代刻书不得不讲具有代表性的内府写本。所谓内府写本主要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人员精抄而成,主要供内廷使用的典籍。这些典籍往往校勘精审,纸精墨妙,朱栏玉楮,或图文并茂,或多色并用,书册首末处钤宝玺印章。有些精写本出自名臣、书家之手,书法精妙,其价值当与法书名画等视。此类书复本极少,有的抄本从未刊刻过,所抄内容可能为几近失传的,精写细缮所需功力又数倍于刻本,加之内容本身的多重价值,御览之书所独有的意义等,内府抄本多为妙绝精品,如《永乐大典》《春秋集传大全》《金史》等。

四、馆藏精品善本鉴赏

2014年9月,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正式与观众见面,通过展览的方式揭开馆藏善本精品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百姓在鉴赏的审美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欣赏到古籍善本之美,使馆藏善本精品走进大众的文化生活,活化了馆藏资源,提升了馆藏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

接下来,简要列举一些善本精品展中的展品和大家一同赏析,对更多的善本精品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继续到展厅参观,近距离鉴赏珍品。

鱼玄机是晚唐时期的女诗人,在正史中罕有记载,与当朝的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与温庭筠是忘年交。她为当朝状元李亿的妾,后出家为道姑,尤工于诗歌,诗文清丽,多酬唱之诗。本次展出的鱼玄机诗是宋代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见图9)。虽为私家刻书,但刻印质量上乘,卷上可见黄丕烈、顾莼、潘奕隽藏书题跋,曹贞秀、瞿中溶、袁廷梼、石韫玉、徐渭仁等题诗,清代李福、归懋仪题词,明代朱承爵、王芑孙、盛昱等题款。此本镌刻秀丽,为宋代书棚本的上品。

《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是初学者学习中国画技法的教科书。该图谱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造别墅命名为“芥子园”,并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以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在画谱成书出版时,便以此园命名。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国家图书馆藏《芥子园画传》,采用彩色套印的方式,画风清新、刷印精美。图11中的这幅花鸟结构布局合理,花鸟描绘生动,是上乘的收藏品。

又称“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脉望馆是赵氏父子藏书楼的名字,《仙经》中曾经记载“蠹虫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脉望”实际上就是书虫的意思。此书是脉望馆主人赵清常费时三年亲手抄校而成、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见图12)。《古今杂剧》包括抄本173种,刻本69种,共242种,其中136种为湮没了300余年的孤本。从这些剧目中,不仅可以窥见春秋至宋代的历史故事在元明间递传变化之迹,如有关《水浒传》的剧本,可以发现从水浒故事到演变成诸多杂剧的线索;还可以从明内府本中找到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如每剧末尾均附有“穿关”,即注明穿扮之意。每折戏注明出场人物所穿的衣冠服饰、须鬓髯口式样,应执砌末(道具),为明代宫廷演出之实况资料。

五、善本朱印赏析

藏书印是善本鉴赏和鉴别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古代篆刻艺术与书籍文化融合的表现。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馆藏善本文献历经各代,留下了艺术价值极高的印钤。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

缉熙殿是南宋理宗前各朝皇帝经筵开讲经史之所,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改建,第二年六月竣工,宋理宗御书“缉熙”二字,并亲自为之撰《记》。缉熙殿藏有大量经史类图书,此外还藏有很多书画,是宋理宗读书宴息之所。缉熙殿书籍印就是宋代的皇家藏书所钤印章(见图13)。

天一阁是明中期隐退的兵部侍郎范钦的藏书楼,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后来收藏四库的“七阁”主要按照它的建筑样式和设计布局来建造。天一阁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善本8万卷,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天一阁”藏书印如图15所示。

汲古阁是明末常熟人毛晋的藏书、刻书之所的名字。汲古阁刻本以《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影响最大。汲古阁刻本是明末刻本中的精华,也是明末清初天下最通行的版本。“汲古阁”藏书印如图16所示。

“天禄琳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书印。清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在乾清宫昭仁殿收藏内府藏书,题室名为“天禄琳琅”。

最后,要感谢那些为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资源做出贡献的私人藏书家,没有他们的捐赠和世代保护,也就没有今天如此宏富的馆藏。山东杨氏海源阁藏书、江苏翁氏藏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潘氏宝礼堂藏书、傅增湘双鉴楼藏书、周叔弢自庄严龛藏书、陈清华郇斋藏书、郑氏西谛藏书、涵芬楼烬馀书等等,没有他们对古代典籍的挚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护的执着,今天我们也就无法看到如此珍贵的善本。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编.翰墨流芳: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图录[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2]林夕主编.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4[G].煮雨山房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李致忠著.古书版本鉴定[G]2版,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韩文宁.郑振铎与《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1),36-37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进入圈子、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无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THE END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华古籍善本联合书目访问网址: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List?searchType=62&showType=1&pageNo=1 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是由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项目发展而来的新数据库,著录了三十余家海内外图书馆所藏古籍善本,数据达2万多条,并配有1.4万余幅书影。https://lib.cslg.edu.cn/info/1192/11378.htm
2.重磅!《国家图书馆宋元善本图录》目录(全1613种)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承继清内阁大库,图书馆名称数次改易,对于“学部图书之章”“京师图书馆”诸印,一般不再注明。 己、本书版本着录及钤印递藏的叙述文字,尽可能使用规范繁体字。 目录·经部334种 经部一 0001.8633八经十卷宋刻递修本8册…(一) http://www.mastersart.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65&id=3935
3.国图藏善本碑帖《神策军碑》《广政石经》等概览古代艺术澎湃新闻善本碑帖较为集中的还有“专藏”类。专藏类拓本是国家图书馆专门为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旧藏拓本建立的。馆藏有顾千里、铁如意斋主缪继珊、四当斋主章钰、 五百经幢馆主人叶昌炽、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五位的专藏, 总计6732种11201件,此外尚有李根源、周希丁、端方、 陆和九等未建立专藏的名家旧藏。专藏类拓本装帧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382797
4.《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书目》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书目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不仅收藏中文图书齐全,而且其外文图书的收藏量远远超过国内其它图书馆,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外文善本图书。长期以来,外文善本的目录一直以卡片形式存在,而且著录不准确,不便于读者的利用,所以该馆的外文善本书没有得到世人的了解,利用率不高。国家图书馆西文善本书的编目工作,主要是老一代图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883898/
5.首页为了保护珍本,方便利用,首都图书馆特甄选馆藏珍善本古籍加以数字化,并辅以详细书目数据建成《馆藏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免费提供公众阅览。数据库所收古籍,均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和馆藏特色文献。第一期首先公布首都图书馆入选第一至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稀善本148种,后续数字化成果,亦将http://gjzsb.clcn.net.cn/
6.国图珍藏《山海经》善本“活”起来“《山海经》的28种善本中,已有19种转化为数字资源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公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古籍原貌。”国家图书馆古籍副馆长陈红彦介绍,珍贵的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池阳郡斋刻本,也已经通过再造善本的形式再出版。 通过众筹购买了《山海经》文创品的读者,还可以通过扫描典藏手册上的二维码,观看《山海经》线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976&newsId=1197997
7.《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国家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由政府筹建的京师图书馆,通过接受政府拨交、私人捐赠、该馆努力搜访三条途径,至1986年本书目编竣时已收藏历代写本、刻本、传抄本等善本近30万册(敦煌遗书、金刻本《赵城藏》等几大专藏不计),其中宋、金、元刻本有1,400余部https://www.dpm.org.cn/lemmas/244258.html
8.高能福利!国家图书馆与四家大型公共图书馆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在首批已发布1.1万部善本古籍影像资源的基础上,第二批发布古籍资源6千余部,包括从宋元到明清不同时代的各类型版本,总量达到1.7万部,是国家图书馆最精华、最有价值的馆藏古籍资源,已发布数量约占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古籍的6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01/12/39564225_1119104799.shtml
9.我国古籍数字资源发布总量已达13.9万部(件)自此,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已达13.9万部(件)。其中由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里的专题资源库达到26个,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5万部(件),44家单位发布古籍资源超过3.4万部(件)。 此次新增的古籍数字资源有国家图书馆馆藏汉文古籍909部、民族文字古籍115部,其中善本古籍274部,包括“南宋初建http://www.ncha.gov.cn/art/2024/9/10/art_722_191206.html
10.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图书馆古籍保护的方式,针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可能的人为破坏,体现在环境、建筑、设施、用具、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国家图书馆1931年建成文津街馆舍后,珍贵古籍放在地库储 藏,但无空气自动调节装置,温湿度不能很好控制。普通古籍放置在柏林寺,保存环境很不理想。1987年新馆落成后,善本特藏的保存保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国http://www.guoxue.com/gjzl/gj395/gj395_02.htm
11.国图: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13.9万部(件)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日前组织召开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国家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12家古籍收藏单位新增发布古籍资源7085部(件)。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新增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271部。包括国家图书馆发布馆藏汉文古籍909部、民族文字古籍115部。其中,善本古籍274部,包括“南宋初建本之精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529120131930784&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