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江苏一所双非院校的翻译专业,二战东华大学初试第三(复试表现一般,总分第七),一战差两分进复试。
②英语基础和证书:
四级610分,六级561分(裸考),专四79,专八73,大三上一次过三笔,有英语教资,二笔考了两次(综合都是75+,实务第一次57,第二次58)。
③奖学金和竞赛:
在校期间每学期都能获得奖学金,有三好学生、国励。竞赛的话也参加过很多,有一些水奖,比如江苏省lscat杯笔译一等奖,全国口译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还有外研社阅读和写作的校级奖项、各种笔译竞赛等等。
④考研分数情况:
总分
复试线
排名
政治
基英
翻译
百科
23
361
363
30左右
59
78
124
100
24
387
365
3
69
66
128
1一战总分361分,复试线363,排名应该30左右(报考人数300多),最后是28个人进复试,这一年大家分数都不太高,进复试的好多都是360几。基英(78)和翻译(124)考的还不错,看了下考研盒子上基英>80分,翻译>125分的人都是凤毛麟角,可是政治和百科拖了很大的后腿。23年的政治题目比较难,上海大旱区,70分应该算很高了,东华百科也比较难,上岸的人也都是110左右,最高才118。
2二战分数总分387分,复试线365分,初试排名第三,进复试34人,招28个(今年推免少,人数给统招了)。二战政治和百科一共进步了38分,不枉我花费了这么多心血这两门上面,当然我的翻译也没有落下,几乎每天都坚持练习一篇CE和EC,所以能保持住(357这门单科应该是最高分)。基英的话考的不太好,后面会细说。
1我家是江苏的,所以择校范围就放在了江浙沪地区,我从高中开始就特别向往上海这座城市,很想体验一下魔都的生活,所以考研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上海。因为高考失利,我的本科不够好,所以想提升一下学历,弥补遗憾,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水平选择了一所上海地区的211。除了上外,上海地区的211只有上财,华理,东华,上大,这些都是综合/理工/财经类的学校,报录比、难度也都差不多。个人觉得理科更看重专业,文科更看学校,如果要地理位置、专业实力、92头衔三者兼备,那上岸难度就会很大了。
2东华的好处就是非常保护一志愿,不收调剂,不歧视本科,复试基本不会刷高分,之前学费只要8000,今年涨到两万五了,估计劝退了部分人。东华的外语学院在松江大学城,旁边就是上外,还有上海对外经贸和华东政法等,氛围还是相当不错的。复试的时候逛了一下,学校很大很漂亮。东华mti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也很强,听说也会开设一些和学校特色专业结合的课程,比如服装翻译、时尚翻译之类的。
3题目难度:东华的题目题量不大,完全不用担心做不完,题型也比较固定。难度在于风格多变,尤其是百科不太好准备,且给分不会水漫金山,考研盒子里面今年基英没有80分以上的,翻译好像也没有125以上的,但百科今年给分很友好,不再像去年那么严格了。
①101政治(5969)
一战23年的政治选择题挺难的,感觉被反押题了,我做的时候就有很多不确定,最后只得了29分,后来想想也许政治多考几分也能一战上岸了,因为高中是理科生,感觉政治学的有些吃力,知识点没有掌握得很到位,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早点开始。今年的选择题大概是40多分左右,所以最后成绩就和大家差不多。政治备考大家还是要重视,一旦选择题难起来就会非常拉分,尤其是咱们文科,并不是要求过线就行。
7月~9月(一轮复习)
10月~11月(二轮复习)
10月和11月开始看腿姐的技巧班,搭配腿姐的背诵手册,不过今年我看的是肖爷爷推出的那本红色的背诵手册,也挺好用的,然后开始二刷肖秀荣1000题,第二遍我是在苍盾小程序上刷的,第三遍就只刷错题和自己掌握得不牢固的章节。这个阶段我每天早上都会读背诵手册,不断巩固知识点,11月就可以做肖八了,争取在11月底做完。这个阶段政治日均学习2小时以上。
12月(冲刺复习)
②211翻译硕士英语(7866)
一:GRE词汇单选(10分)
就是给出一个GRE单词让你选近义词替换那种(有语境),东华只考词汇,不考语法和辨析,所以这部分还是很好得分的,只要反复背单词即可。我每天雷打不动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背单词,一战从3月份就开始每天背单词了,顺序如下:
如鱼得水专八词汇+华研专八词汇刘毅10000词GRE核心3000(乱序)GRE核心词汇考法精析(正序)GRE绿宝书(纸质版)(两年这些一共背了至少5遍以上,很多单词都是重复的,但可以加深印象)
二:人文知识单选(10分)
这一门一战的时候人文比较简单,我大概对了8个左右吧,今年的人文我感觉特别难,有的题目我都看不懂,可能确定的只有3个(所以后面做阅读的时候心态就有点崩了,大家不要焦虑,因为你不会的其他人也不一定会)。
三:阅读理解(30分)
往年东华会考华研专八阅读的原题,我一战就考了两篇,可惜我当时忘记答案了,还是错的一模一样(5个错了3),所以我二战的时候只刷了华研这本书,而且还没刷完,无奈今年好像没考上面的了。建议华研一定要刷一遍并弄懂,刷完了可以做星火(比华研难),然后专八历年阅读真题也可以练一练,听小伙伴说今年的第一篇阅读就是专八真题。然后平时可以阅读一些外刊,经济学人什么的,也能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感。
四:散文翻译(20分)
211的翻译难度一般要比357的大,并且固定的是文学翻译,字数大概在250左右。我暑假练习了星火的专八翻译,每天花半小时翻译一篇,然后批改积累,之后复盘。9月以后开始练习公众号翻译大王上面的文学翻译,里面包含了张培基散文翻译一到四,还有散文108篇的讲解汇总,可以积累好多文学翻译中的用词表达(我专门记在了本子上)。我是挑选着练的,东华近年经常考写景、抒情或哲理类的散文,特别是那种文学性很强,辞藻优美的。文学翻译一开始可以先赏析几篇,再开始试着自己翻译。
五:英语作文(30分)
一战的时候9月底和我的室友(考学硕)一起练习写作,每个礼拜写一篇然后相互批改,一共练习了8篇,收获很多,巧的是我和她考试的作文题目都是我们练过的!建议大家也可以找一个搭子一起练习。
③357英语翻译基础(124124)
这门我两年都考了124分,我个人挺喜欢练翻译的,kuku练+复盘总结(很重要!不然白练)。23年的英译汉是东华2011年的原题,24的汉译英也是2011年的原题,所以历年真题的所有翻译和词条必须好好练习至少两遍以上!!在我两年的备考中一个礼拜有5~6天都花3小时以上练习翻译,基本是每天写一篇CE和EC然后批改,政经和文学类的交叉着练习。
一、词条翻译(30分)
用到的资料:真题词条、《黄皮书》词条默写本、参考书《王友明国际贸易词典》、南溪学姐词条班、各大公众号上的词条(蜜题翻硕、翻译硕士考研网、翻硕魔法部的每日一练)、自己搜集的财经类、外贸类词条资料等。
1词条首先从真题入手,这样你复习的时候才有方向,东华的词条不算难,但范围比较广,什么都会考一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数学等),外贸类的占比会多一点。
3往年东华会从参考书《王友明国际贸易词典》上抽几个词条考,这本词典有近千页,我第一年看了一遍,第二年把重要的词条抄在了A4纸上反复看。
4上面是最基础的,其他的词条要靠平时的积累了,我是用一个本子专门摘录公众号上每日一练里重要的词条。热词的话东华不怎么考,但是最基本的还是要会的,比如23年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议大家去加一下蜜题翻硕的25备考群,每个月它都会在群里更新该月的热词和一些政报类讲话,非常良心。
二、篇章翻译(120分)
东华是一篇英译汉(350字左右)一篇汉译英(300字左右),题量不大,完全来得及做完,甚至可以在草稿纸上先大致翻译一遍。
1EC翻译
用到的资料:公众号aMaverick、catti二三笔实务真题、《商务英语翻译教程》、跨考黄皮书上各大院校的EC、公众号一天一篇经济学人、南溪学姐翻译批改班。
2CE翻译
用到的资料:XXLIN1987公众号、catti二三笔实务真题、崽崽英语、跨考黄皮书上各大院校的CE、《韩刚90天攻克三笔》韩刚网课、《庄绎传》、南溪学姐翻译批改班。
4月~6月(基础阶段)
7月~9月(强化阶段)
CE就是跟着徐老师练啦!考mti紧跟老徐准没错~徐老师的翻译材料简直是我备考路上的救命稻草!他每周都会更新几篇各大mti院校的真题,上面会标注难度星级,所以可以由易到难去练习。这两年我把徐老师公众号上面高校MTI真题那个板块的翻译基本都练过一遍了,感觉自己的翻译水平真的有了很大的提升。
10月~12月(冲刺阶段)
继续练习徐老师更新的材料,然后开始练习黄皮书上各大院校的真题,如果词条和目标院校的风格相近的话也可以做做。因为11月初要考二笔,我当时花了10天,每天下午限时3个小时,在电脑上模拟两篇英译汉和汉译英,用的是更早的catti真题,其他时候我基本都是在A4纸上手写翻译。10月的时候我参加了老徐的测试,还进了批改班,尊嘟感觉付出得到了回报。
12月可以减少翻译量,以复盘为主,但还是要保持手感,然后抽空再做一遍历年真题。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00128)
近几年东华百科的出题方向不像以前那么有规律,往年真题大多是和中外文史哲、流派、宗教、效应等等有关,这两年的范围更广了,考到了音乐、美术、政治、机构、体育等等,有的是各大参考资料上没有的,比较偏。我觉得这一门比较拉分,但我提分蛮多,所以想详细说一下。
一、名词解释(50分)
一战备考资料:《黄皮书》、52mti、《林青松》、关也的讲义、南溪学姐的百科班、东华参考书《中国思想史》、东华真题。
1一战百科备考踩过的雷:
①只认真背了自己认为会考的名词解释(比如和真题风格相近的),觉得比较偏的就扫了一眼,比如墨菲定律、保罗高更、亨利詹姆斯,所以考试的时候只知道个大概,五分的点可能只能答出个两分左右。
②复习的重点有误。因为22年考的大部分都是参考书《中国思想史》上面的名词解释,所以这本书里的词条我背了很多遍,从头到尾翻阅了五遍以上,殊不知今年不会再考了。但是这本书很有用,脉络非常清晰,文史哲都涵盖了,建议备考东华的话还是要看一看,或者买那种学姐整理好的名词解释直接背,我当时是用学姐整理好的一边背一边翻书自己补充。
③看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真正吃透一份资料,比如黄皮书,去年的亨利詹姆斯、今年的战国四君子、亚当斯密等等都是黄皮书上的,所以黄皮书要好好背,该拿的分不能丢,有余力再补充。
经验:广度+深度两者缺一不可
因为东华名词解释出的题目越来越偏了(尤其是文史哲),范围越来越广(今年考察了机构、音乐、工程方面的),且不再是2分一个,容错率大大降低。
23年考的汤姆斯杯尤伯杯、《东京梦华录》,24年考的《二十四诗品》、国家版本馆,都是市面上大多数资料上没有的,而像亨利詹姆斯、保罗高更、灵渠这种,又是比较冷门的词条,往往会被我们想当然地忽略掉。
所以针对前者,我们要大范围积累,不能只局限于那些通用的百科资料,可以翻翻有关历史和文学专业的书,平时遇到没听过的词条动手查一查,了解一下,但前提要先吃透一本书,选黄皮书或52mti都可以。
对于后者,我们背的时候要更加细致,多记几个关键词,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比如保罗高更,你不能光知道他是法国的画家,还要知道他的流派、具体代表作和影响,毕竟一个名词解释有五分。
2二战备考资料:一战所有百科资料用心学姐的MTI百科带背班(思维导图形式很好背)、MTI贸大白皮书、刘加夫文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历史学名词解释高分解析。后面这两本书是我看到别的学长推荐的,我觉得很有用,特别是对于喜欢考文史哲而且考的比较偏的学校。
二、应用文和大作文(100分)
两篇作文大概11月以后开始就可以。应用文是先把真题考过的类型全部梳理一遍,主要是格式,然后再看一些别的类型,一定要自己动手写一遍。
大作文我是看的纸条app,摘录了一些作文素材并背诵,我习惯每天睡前看一会作文素材。今年考的是和生活有关的话题,我准备的素材好多正好都能用上。除了议论文,散文或记叙文也最好准备一下,比如23年东华考的树影下的XX,这个题目就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4月~6月
了解东华的出题风格和大致的考察方向,搜集百科资料并积累,可以每天积累10个这样,先有个大概的印象。
7月~9月中
整理要背诵的百科资料,形成自己的框架,比如计划好哪几天整理哪个板块,然后每天读一读,建议不用太早背,因为后面会忘的很快。如果自己不想整理就选一份完整的资料,然后划出关键词,点不够的话就查百度补充,方便后续背诵。
9月中~10月中
开始kuku背诵整理的资料,每天背诵2~3h左右,我是习惯上午和下午都背,比如上午背昨天的,下午背新的,印象会更深刻一点,大概一个月背完第一遍。
10月中~12月
1一战的时候我是三四月就开始准备了,但因为学校有课所以每天大概就学习4、5个小时,每天就是背单词、看外刊、练习翻译、积累词条和百科,学习任务还不算重。
到了暑假回家,我每天大概学习7、8个小时,开学之后我没有回学校,因为是实习学期没有课,我选择继续留在家里备考,觉得家里很方便也安静。
9月到10月大概每天9、10个小时,11、12月每天11个小时,还是建议大家去学校的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备考,在家一个人真的有点压抑,虽然感觉自己每天7点多起床吃完早饭就坐在书桌前开始一项项完成任务已经很自律了,但可能学习效率没那么高吧,还是差了一点,然后一个人在家里的阳台背书也没什么劲头,肯定还是在人多的地方比较有氛围,到后期真的觉得考研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这两年我都是一个人在备考,不过很幸运在网上认识了一些很好的研友,加了一些备考群一起打卡,也收到过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和鼓励,在未来我一定会怀念这段苦涩却有意义的日子,会感谢那个为了一个目标坚持了这么久的自己。
“细细想来这段苦的日子,就像院内的那几颗老枣树,不知怎的,竟也结了几颗果实。不好,略显酸涩,但转念一想,昨晚梦中的那张录取通知书,倒也甜了几分,早上起来,倒也真不是梦。”
希望大家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下去最后成功上岸,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